首页
第两千五百六十八章 李文忠去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两千五百六十八章 李文忠去了和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李梅、金整升了官,却没有半点喜悦之色。
    去大明,到金陵见朱元璋,这事好办,也没啥危险性,可让两人去接触顾正臣,这个就不太好办了。
    洪武十一年腊月里,李梅、金整曾跟着高丽使臣周谊、廉廷秀等人出使大明,就在金陵城门外,周谊、廉廷秀被顾正臣给射死了……
    若不是运气好,两人早就交代在那里了。
    顾正臣就是个疯子,他敢不顾爵位杀人,听说他还砍断过日本使臣的大腿……
    只是王命在身,不得不为。
    脑温江。
    徐达坐在军帐中......
    延熙十年春,江南之地,细雨初歇,桃红柳绿之间,辅臣书院门前的青石板上,脚步声络络不绝。有背着书箱的少年,有手执竹简的老儒,皆是为求学而来。书院讲堂内,炉火未熄,烛影摇曳,数十名学子围坐一圈,聆听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讲授顾正臣遗著《治国策》。
    老者轻咳一声,缓缓开口:“顾大人曾言,‘治国如烹小鲜,火候太过则焦,火候不足则生。’诸位皆为寒门子弟,日后若入仕途,当以此为戒,不可急功近利,亦不可懈怠苟安。”
    一名少年站起,拱手问道:“先生,学生有一问。顾大人推行削藩之策,虽为社稷计,然终致皇室分裂,流血千里。若当时缓图之,或可两全,不知顾大人何以不取此策?”
    老者目光深邃,沉吟片刻,缓缓道:“此问甚好。顾大人非不思缓图,实乃时局所迫,不得不急。彼时藩王势大,尾大不掉,若再迟缓数年,恐有不测之变。顾大人曾言,‘事有缓急,势有轻重,临机而断,乃为大智。’他深知削藩之策,必致皇室震荡,然若不削,则天下将乱,百姓遭殃。此非顾大人所愿,实乃大义所在。”
    少年闻言,低头沉思,缓缓坐下。
    又有一名年长学子起身,拱手道:“先生,学生亦有一问。顾大人临终之时,只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学生不解,陛下虽圣明,然天下之大,事务繁杂,岂能一人力挽?顾大人何以将社稷之重,全付于陛下一人?”
    老者闻言,神色微动,缓缓道:“此言,正是顾大人之志,亦是其心之所系。他一生辅政,非为权势,非为功名,而是为天下苍生计。他深知,帝王之位,非一人之私,而是天下之责。陛下虽年少,然天资聪慧,心怀仁德,顾大人信其能承己志,继往开来。他将一生所学、所谋、所思,尽付于陛下,非为推脱,而是托付,是对陛下之信任,亦是对大明之信心。”
    学子们听后,皆肃然起敬,齐声诵读顾正臣之遗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
    ……
    景明四年,大明江山稳固,边疆无战事,民生渐丰。朱允?勤于政务,日理万机,然仍不忘顾正臣之志,常召辅臣书院出身之贤臣议事,广纳良策。
    一日,朱允?召见辅臣书院出身之礼部尚书李文远,于御书房中议政。
    “朕自登基以来,推行新政,设议政院,广纳贤才,均田均役,清查赋税,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然朕亦知,治国之道,非止于政事,更在于教化。”朱允?缓缓道,“朕欲重修《大明礼典》,以正礼制,兴教化,使天下百姓知礼守法,以固根本。”
    李文远拱手道:“陛下圣明。顾大人曾言,‘礼者,国之大本也。’若礼制不修,纲常不立,则民心易乱,风俗难正。陛下欲修礼典,实为大明百年之计。”
    朱允?点头:“朕已命翰林院编纂《大明礼典》,以辅臣书院之学为本,参以历代礼制,务求详尽周全。朕欲以此礼典,定天下之仪,正万民之风。”
    李文远大喜:“陛下此举,实为大明教化之始。若礼典成,则礼制可定,风俗可正,民心可安。”
    朱允?目光坚定:“朕愿以此礼典,告慰顾卿在天之灵,使大明江山,永固不摇。”
    ……
    景明五年夏,大明沿海倭寇复起,劫掠百姓,焚毁村庄。朱允?闻讯震怒,召兵部尚书陈允恭入宫议事。
    “朕已得报,倭寇自东海而来,攻破福清,劫掠百姓千余,焚毁房屋数百。此贼猖獗,若不早除,恐成大患。”朱允?面色凝重,“朕欲遣水师出击,剿灭倭寇,以安百姓。”
    陈允恭拱手道:“陛下,臣已命福建水师总兵王守仁率军迎敌,然倭寇狡诈,多藏于岛屿之间,难以围剿。若欲彻底清除,须设‘水师练营’,训练精锐水军,方可制敌。”
    朱允?沉思片刻,道:“朕意已决,命兵部速设‘水师练营’,选精兵良将,训练水军。朕欲以此水军,镇守沿海,剿灭倭寇,使百姓安居。”
    陈允恭拱手道:“陛下圣明,若水师练营成,则倭寇可除,沿海可安。”
    ……
    景明五年秋,朱允?亲自巡视福建沿海,视察水师练营。他身着便服,与将士同食同宿,鼓舞士气。
    一日,朱允?召见王守仁,问其战事。
    王守仁拱手道:“陛下,倭寇多藏于东山岛,若欲剿灭,须以奇袭为主。臣已命水师练营精锐,潜入岛中,伺机而动。”
    朱允?点头:“朕愿亲自督战,以振军心。”
    王守仁大惊:“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动?若陛下亲征,恐有不测。”
    朱允?目光坚定:“朕若不亲征,何以示天下?何以安军心?朕意已决,即日启程,往东山岛督军。”
    ……
    景明五年冬,朱允?亲率水师,与倭寇决战于东山岛。此战,朱允?亲自披甲,率水师练营精锐,夜袭倭寇老巢,大破敌军,斩首千余,俘虏万余,倭寇自此不敢再犯。
    战后,朱允?于福建设宴,犒赏将士。
    “朕今日之胜,非朕一人之功,而是诸位将士用命,百姓支持。”朱允?举杯道,“朕愿以此战为始,使大明沿海永无倭患,百姓安居乐业。”
    席间,陈允恭拱手道:“陛下亲征,大破倭寇,此乃顾大人所愿。今日之胜,正是顾大人未竟之志。”
    朱允?微微一笑:“朕愿以此战告慰顾卿在天之灵,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
    ……
    景明六年春,朱允?回京后,继续推行新政,设“礼典编纂院”,命翰林院与辅臣书院合修《大明礼典》,以定礼制,兴教化。
    延熙十一年春,江南桃花依旧盛开,辅臣书院门前,学子们络绎不绝。书院讲堂之中,炉火未熄,数十名学子围坐,听讲顾正臣遗著《治国策》。讲堂之上,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儒正缓缓讲述:“顾大人曾言,‘辅政不为名,治国不为利’,此八字,便是他一生之志。诸位皆寒门子弟,若能铭记此八字,便不负书院之名。”
    学子中,一名少年站起,拱手道:“先生,学生有一问。顾大人既知削藩之策将致皇室分裂,为何仍力主施行?”
    老儒沉吟片刻,缓缓道:“此问甚好。顾大人曾言,‘社稷之安,重于皇室之和’。若藩王坐大,迟早必乱,天下百姓皆将受其害。顾大人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先,此乃大义,非私情可比。”
    少年若有所思,点头坐下。
    讲堂之中,一名年长学子又问道:“先生,顾大人一生辅佐两朝,功高盖世,为何临终之时,却只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
    老儒微微一笑,缓缓道:“此言,正是顾大人之志。他一生所求,非功名富贵,而是大明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他深知,帝王之位,非一人之私,而是天下之责。他愿将一生所学、所谋,尽付于陛下,愿陛下能承其志,使大明长治久安。此言,非谦辞,而是其心之诚。”
    学子们听后,皆肃然起敬,齐声诵读顾正臣之遗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
    ……
    岁月流转,大明江山日益强盛。顾正臣之名,随书院之兴,传遍四海。后世称其为“寒门辅臣”,赞其辅佐两朝,开创盛世,改革朝政,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而他临终所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亦成为后世传颂的名言。
    大明自此进入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