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买的里八剌看着到来的顾正臣,一张脸冷若冰霜,更不愿与顾正臣言谈。
顾正臣并不介意,坐在一旁,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请大汗写一份文书,告知元廷各部落,明军所到之处,悉数归顺。”
买的里八剌神情冷漠:“这样的文书,朕不会写。”
顾正臣思索了下,言道:“朝廷北伐的旨意已经下达,我们将借助你们提供的战马,组建一支兵力为十万的骑兵北上,这些骑兵将携带、拖拽大量火器。这句话什么意思,你应该听得明白吧?”
买的里......
赵文远的上书获得天子首肯的消息,迅速在朝堂之上激起千层浪。虽然天子并未立即下旨正式设立“寒门贡士”制度,但已明确表示愿意亲自召见书院推荐的才学之士,并择优录用。这一决定虽未彻底打破科举垄断,却无疑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通往朝堂的窄门。
消息传回书院后,林文昭与朱承志立即召集书院讲学先生与诸位学子,于讲堂之上宣布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堂中群情激昂,不少学子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起身高呼:“书院之志,终将不负寒门!”
林文昭站在讲堂中央,目光如炬,朗声道:“诸位,书院之志,今日已初见成效。然此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等当更加奋发图强,不负书院栽培,不负天下期望。”
朱承志亦道:“自即日起,书院将设立‘贡士选拔’机制,从千余名学子中甄选最优秀者,推荐至朝廷。凡被选中者,书院将为其提供朝堂礼仪、策问应对、奏章书写等专项训练,确保其能在天子面前展现真正才学。”
书院自此进入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林文昭与朱承志亲自督导贡士选拔工作,从经义、策论、史学、诗赋、算术五门功课中择优录取。最终,书院从千余名学子中选出十二人,皆是出身寒微、才学出众、志向远大之士。
赵文远在京城亦未闲着。他深知,天子虽已允诺召见书院推荐之人,但若无实才,便难以在朝堂立足。他亲自拜访了几位支持书院改革的大臣,请求他们协助书院学子熟悉朝廷礼仪、了解官场规矩,并安排他们与翰林院、礼部、户部等衙门的年轻官员交流,以便更好地适应朝堂环境。
与此同时,赵文远也开始为书院争取更多资源。他向天子上奏,请求朝廷拨款资助书院扩建校舍、增聘讲学先生、添置书籍典籍。虽有朝中权贵反对,但在几位正直大臣的支持下,最终天子亦点头应允,拨出一笔银两作为书院发展之用。
京城之中,书院之名渐为士林所知,甚至有部分士族子弟亦慕名而来,欲求学于书院。赵文远对此亦持开放态度,只要其志向端正、品行端正、才学出众,皆可入书院学习。他深知,书院若要真正立足天下,便不能局限于寒门,而应成为天下英才汇聚之地。
数月后,书院首批贡士名单正式出炉。十二名学子皆为书院之中最杰出者,其中尤以一人最为引人注目??林文昭的得意门生,年仅十八岁的周世昌。
周世昌出身寒门,自幼聪慧过人,十三岁便能通晓《春秋》《左传》,十五岁已能作策论千言,且志向高远,曾于书院讲堂之上言:“读书非为功名,乃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其才学与志向皆为书院上下所称道。
赵文远亲自接见周世昌等十二人,勉励他们:“尔等皆为书院之骄傲,此行入京,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天下寒门子弟。若能在朝堂之上展现真正才学,便可为书院争得更大支持,亦可为天下寒门子弟树立榜样。”
周世昌等人皆跪地叩首,齐声道:“弟子誓不负书院之志,不负天下期望!”
次日,周世昌等十二人启程赴京。赵文远亲自送行,直至山门之外。他望着远去的马车,心中既有欣慰,亦有几分忧虑。他知道,书院之志虽已初现曙光,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关于书院贡士之事的争论愈演愈烈。部分权贵子弟及旧有士族出身的官员,对书院贡士制度极为不满,认为此举动摇了科举根基,削弱了士族势力。更有甚者,暗中派人调查书院背景,试图寻找赵文远等人之过失,以图打压书院。
赵文远对此早有预料。他一面与支持书院的大臣保持密切联系,一面加强书院在京中的舆论攻势,通过翰林院、国子监等地的年轻学子,传播书院之志,争取更多士林支持。
与此同时,书院内部亦未放松警惕。林文昭与朱承志加强书院管理,防止有人借机生事。他们亦开始着手筹备书院义学,为年幼寒门子弟提供启蒙教育,使书院之志真正深入基层,形成绵延不绝之势。
数日后,周世昌等十二人抵达京城。赵文远亲自迎接,并安排他们入住翰林院提供的馆舍。随后,他便带着周世昌等人前往礼部,接受朝堂礼仪训练。
训练期间,周世昌展现出极高的悟性与才华,不仅迅速掌握朝堂礼仪,更在策问应对中屡屡出彩,令礼部官员亦对其刮目相看。赵文远见状,心中大慰,知此人必能在天子面前展现书院风采。
然而,就在此时,京城之中突然传出一则流言??有御史上奏,指控书院私设贡士,意图挑战朝廷制度,更有甚者,暗指赵文远勾结朝中大臣,图谋不轨。
此言一出,朝堂震动。天子虽未立即下旨问责,但已有大臣开始疏远赵文远,甚至有人暗中撤回对书院的支持。
赵文远闻讯后,未显惊慌,反而更加沉着。他立即修书一封,送回书院,命林文昭与朱承志加强书院防御,防止有人借机生事。同时,他亦亲自拜访几位支持书院的大臣,恳请他们继续支持书院之志。
与此同时,他亦安排周世昌等人提前前往皇宫,面见天子。他深知,若书院之志不能在朝堂之上展现真正才学,便难以抵挡权贵之攻讦。
数日后,周世昌等十二人终于获得召见。大殿之上,天子端坐龙椅,群臣列班而立,气氛肃穆。周世昌等人依礼跪拜,随后依次回答天子策问。
周世昌作为书院贡士之首,第一个上殿。他面对天子,不卑不亢,引经据典,言辞恳切,不仅展现出极高的才学,更以天下苍生为念,提出多项治国良策。天子听后,频频点头,群臣亦为之动容。
待十二人皆答毕,天子沉吟片刻,缓缓开口:“书院之志,朕已明矣。今日所见,皆为真才实学之士,非虚名之辈。朕允书院贡士之策,择优录用,以彰寒门之志。”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有大臣面露喜色,亦有大臣面色阴沉。赵文远立于殿外,听得此言,心中大定,连忙叩首谢恩。
书院之志,终于在朝堂之上,落下第一枚棋子。而这一枚棋子,将如星火燎原,照亮整个大明的未来。
赵文远在京城的局势虽暂得稳定,但书院内外的风波并未平息。朝堂之上,虽有天子允准书院贡士之策,但反对之声仍不绝于耳。部分权贵子弟与旧有士族出身的官员,对书院贡士制度心存忌惮,暗中谋划,意图削弱书院之影响。
与此同时,书院内部亦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书院声望日隆,各地寒门子弟纷至沓来,书院学子人数已逾两千人。教学与管理压力陡增,林文昭与朱承志虽竭尽全力,仍觉力有不逮。分班制度虽已推行,然因师资不足,部分课程仍难以满足学子需求。义学虽已设立,然因资金有限,仅能在书院周边试行,尚难惠及更广寒门子弟。
林文昭每日奔波于讲堂与议事厅之间,既要亲自授课,又要协调各方事务。朱承志则负责书院日常管理,安排讲学先生、考核学子、监督账目,事无巨细,皆需亲力亲为。二人虽皆才学出众、志向坚定,然面对书院日益庞大的规模,亦感心力交瘁。
“书院之志虽已初见成效,然根基未稳,若不及时扩充师资、改善教学条件,恐怕难以为继。”朱承志在一次议事会上忧心忡忡地说道。
林文昭点头道:“我亦有此虑。如今书院学子之中,已有不少可造之材,若能加以培养,将来或可成为书院之栋梁。然师资短缺,实为书院最大难题。”
赵文远虽在京城,亦时刻关注书院动向。他深知,书院若要真正立足天下,不仅需得朝廷支持,更需自身根基稳固。他修书一封,寄回书院,言明京城局势,亦提出建议:“书院可从现有学子中选拔才学优异、志向坚定者,提前培养为讲学先生,以缓解师资之困。”
林文昭阅信后,眼前一亮:“此策甚妙。书院之中,已有不少学子才学不逊于讲学先生,若能加以培养,既能缓解师资之困,亦可激励学子奋发图强。”
朱承志亦道:“此事可行。我建议设立‘讲学预备班’,从书院高年级学子中择优录取,教授讲学之道,使其将来可独立授课,辅助书院发展。”
林文昭当即采纳此议,书院遂设立“讲学预备班”,首批录取三十人,皆为书院之中最优秀者。他们每日除正常课程外,还需学习讲学技巧、教学方法、礼仪规范,以备将来授业解惑之需。
与此同时,赵文远在京城亦未闲着。他深知,书院若要真正立足天下,便需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他不仅继续与支持书院的大臣保持联系,亦开始接触部分权贵子弟,试图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书院之志,并非与权贵为敌,而是为天下寒门子弟争一席之地。”赵文远在一次私宴上对一位权贵子弟说道,“若权贵子弟亦愿入书院学习,书院亦欢迎之至。唯有天下英才汇聚一堂,方能共谋天下之治。”
那位权贵子弟听后,沉思片刻,道:“赵先生之言,令我深思。书院之志,若真能惠及天下,我等亦愿鼎力相助。”
赵文远闻言,心中大慰。他知,书院之志虽遭反对,然只要能争取更多支持,便有望在朝堂之上立足。
与此同时,书院贡士周世昌等人在京中亦渐露锋芒。他们在翰林院、礼部等衙门的协助下,迅速适应朝堂礼仪,并在多次策问应对中展现才华,赢得部分朝臣赞誉。
“此等才学,即便在科举之中,亦可名列前茅。”一位礼部侍郎在一次朝会上称赞道,“书院之志,若能培养出更多如此之才,实为朝廷之幸。”
然而,反对书院贡士制度的势力亦未停歇。有御史再次上奏,指控书院私设贡士,意图挑战朝廷权威,并称赵文远勾结朝臣,图谋不轨。
赵文远闻讯后,未显惊慌,反而更加沉着。他立即上书天子,陈述书院之志,并言明书院贡士之策,实为朝廷选拔真正才学之士,非为挑战祖制。
“书院之志,非为废除科举,而是为寒门子弟争一席之地。”赵文远在奏章中写道,“若朝廷能设‘寒门贡士’制度,使真正有才学者可直接入仕,则天下寒门子弟皆可望有朝一日立于朝堂之上,为陛下效忠。”
奏章呈上后,天子沉思良久,最终未予严责,亦未立即下旨。赵文远知,此为权衡之态,书院之志,尚在风口浪尖。
书院之中,林文昭与朱承志亦加强戒备,防止有人借机生事。他们加强书院管理,严查来往人员,亦加强学子思想引导,确保书院之志不被外力动摇。
夜色深沉,山风拂面,书院之中,学子们仍奋发图强。书院之志,如星火燎原,照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