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两千五百八十二章 东征之后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两千五百八十二章 东征之后无憾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北伐之后,再无大战。
    在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内,北面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战事。若是瓦剌也消停了,和平可能持续百年、二百年……
    总之,战争的风险降低了,朝廷不需要再紧着北平、山东、河南百姓,不必大规模服徭役,也不必通过税赋来得到相应的财政。
    权当蠲免三省税赋。
    未来三年,朝廷可以通过国库补贴三布政使司的方式,维持三行省运转。
    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人心,也是考虑了可行性,最主要的是,皇帝来了一趟,不能啥也带......
    赵文渊与林承泽自辽东总督府归来后,虽暂得喘息之机,然心中始终难安。二人皆知,努尔哈赤虽表面臣服,实则已暗中勾连乌拉、辉发诸部,其野心昭然若揭。朝廷虽已增兵辽东,设立“女真使节馆”,然边疆局势仍如绷弦,一触即发。
    数日后,朱允?于乾清宫再次召见顾明远、王敬之与李仲良,商议辽东局势应对之策。赵文渊与林承泽亦奉命入宫,列席旁听。
    朱允?端坐龙椅之上,面色凝重:“朕已命辽东增兵,然若努尔哈赤果真举兵,辽东卫所恐难独力应对。朕欲再遣精锐之师,进驻辽东,以防不测。”
    顾明远拱手道:“陛下所虑极是。然朝廷若再调兵辽东,京畿防务恐受影响。臣以为,可命辽东卫所与驻军合兵一处,另选能将统之,以备边疆。”
    王敬之亦道:“陛下,除兵事之外,朝廷亦需稳住女真诸部之心。若能分化其势,使乌拉、辉发与建州互生嫌隙,则努尔哈赤孤掌难鸣。”
    朱允?沉吟片刻,点头道:“此策可行。朕即刻命礼部遣使前往乌拉、辉发,赐以厚礼,示以朝廷恩德,以离其心。”
    李仲良亦奏道:“陛下,辽东总督府已命辅臣书院派遣更多学生前往女真诸部,继续设立翻译馆,并在女真部族中培养亲明之士,以图长远。”
    朱允?颔首,目光落在赵文渊与林承泽身上:“你二人此番前往建州,已探得努尔哈赤之异动,朕心甚慰。然朕知,你二人尚有未尽之言,可直言无隐。”
    赵文渊起身拱手,神色肃然:“陛下,臣与林兄此番深入建州,见其营中士卒虽披甲执刃,然皆神情紧张,似有备战之意。且臣等在翻译馆中得知,努尔哈赤已命其部族秘密操练,夜间亦有鼓声传来,似在演练战阵。此外,其与乌拉、辉发联络频繁,似有合兵之议。”
    林承泽亦道:“陛下,臣以为,努尔哈赤若真欲反,必先以小战试我军力。若朝廷不早作准备,恐措手不及。”
    朱允?听罢,神色愈发凝重,沉声道:“朕已知矣。朕即刻命兵部调兵辽东,并命李仲良整顿辽东卫所,以备不测。”
    乾清宫议事已毕,赵文渊与林承泽辞别朱允?,返回辅臣书院。二人深知,此番朝廷虽已布防,然辽东局势仍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赵文渊道:“林兄,我等虽已将所见所闻禀报朝廷,然若朝廷仅凭兵力压制,恐难彻底平定辽东。若能寻得女真诸部中亲明之士,分化其势,或可化解危机。”
    林承泽点头:“赵兄所言极是。我等需尽快派遣学生前往乌拉、辉发诸部,设法联络其部族首领,以阻其与努尔哈赤合流。”
    赵文渊沉思片刻,道:“我意,可命辅臣书院外交实务科学生中通晓女真语者,前往乌拉、辉发,假作通商使者,与女真诸部交好,并暗中收集情报。”
    林承泽道:“此策可行。我即刻命人遴选合适人选,安排前往乌拉、辉发诸部。”
    次日,辅臣书院内,赵文渊与林承泽召集外交实务科十余名通晓女真语之学子,于书院密室中商议对策。赵文渊道:“诸位,朝廷已知努尔哈赤有异心,然若其果真举兵,恐牵连女真诸部。今我等需派遣使者前往乌拉、辉发,设法联络其部族首领,以分化其势。”
    一名学子问道:“大人,若乌拉、辉发亦有反意,我等该如何应对?”
    林承泽答道:“此行虽有风险,然若能寻得女真诸部中亲明之士,便可劝其与朝廷合流,共制努尔哈赤。若其果真有反意,我等亦可将其动向密报朝廷。”
    赵文渊道:“诸位皆为辅臣书院之栋梁,此番使命虽艰,然关乎朝廷安危,望诸位竭尽所能,不负朝廷所托。”
    众学子皆拱手应命,誓愿赴命。
    数日后,辅臣书院派遣数名学子,假作通商使者,前往乌拉、辉发诸部。与此同时,辽东总督府亦命辽东卫所加强巡逻,并在女真诸部边境设防,以防努尔哈赤突袭。
    延熙三十六年春末,辽东局势愈发紧张。努尔哈赤果然按捺不住,命其部族将领率兵突袭乌拉部边境,试探朝廷反应。乌拉部虽奋力抵抗,然因兵力薄弱,损失惨重。乌拉部首领阿敏遣使至辽东总督府求援,言辞恳切:“大明乃乌拉之宗主,今建州突袭,乌拉危矣,望朝廷速遣援兵,以保边境安宁。”
    李仲良接信后,立即上奏朝廷。朱允?闻讯,怒道:“努尔哈赤果然反矣!朕即刻命辽东卫所出兵,援助乌拉,以示朝廷威严!”
    顾明远奏道:“陛下,辽东兵力虽已增强,然若与努尔哈赤全面开战,恐难以持久。臣以为,可命乌拉、辉发诸部联合抗敌,朝廷可为其后援,以牵制努尔哈赤。”
    朱允?沉吟片刻,道:“朕意,即刻命辽东卫所出兵,协助乌拉抵御建州之兵,并命礼部遣使前往辉发,促其与乌拉联合。”
    王敬之道:“陛下,臣即刻前往辉发,劝其与乌拉合流,共抗建州。”
    朱允?点头:“此策可行。朕命你为使,即刻启程。”
    王敬之领命而去,辽东卫所亦迅速出兵,驰援乌拉。努尔哈赤见朝廷出兵,知其阴谋已露,遂退兵建州,然其野心已昭然若揭。
    与此同时,辅臣书院所遣学子亦在乌拉、辉发诸部中取得进展。学子们以通商为名,与女真诸部交好,并暗中联络亲明之士,劝其与朝廷合流。乌拉部首领阿敏见朝廷援兵已至,且辅臣书院学子亦带来朝廷厚礼,遂正式向朝廷臣服,并愿与朝廷共抗建州。
    延熙三十六年夏,朝廷正式册封阿敏为“乌拉宣慰使”,命其统领乌拉诸部,并赐以军械粮草,以助其抵御建州侵扰。辉发部亦遣使至辽东,愿与朝廷修好,并愿与乌拉合流,共抗建州。
    至此,努尔哈赤虽仍据建州,然其联合诸部之策已破,辽东局势亦趋于稳定。朱允?闻讯,欣慰道:“朕知,治国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群臣共治。今女真诸部已分化其势,努尔哈赤孤掌难鸣,辽东可安矣。”
    延熙三十七年春,辅臣书院再添新章,设立“辽东边务科”,专授边疆治理、军事战略与外交实务,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边疆局势。朱允?亲题书院大门:“寒门辅臣,兴我大明。”此八字,成为辅臣书院之精神象征,亦为后世传颂不息。
    岁月流转,大明江山日益强盛。辅臣书院之名,传遍四海,成为寒门子弟入仕之阶梯,亦成为大明盛世之象征。赵文渊与林承泽亦因辅臣书院之兴,被后世尊为“寒门辅臣”,赞其辅佐朝廷,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而朱允?虽年过半百,仍勤于政事,日夜操劳,未曾懈怠。他常对群臣言:“朕知,治国非一人之力,而需群臣共治。朕愿以此生之力,使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群臣皆感其诚,无不尽心竭力,辅佐朝廷。
    大明自此进入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