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两千五百四十六章 黄时雪的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两千五百四十六章 黄时雪的见解(三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潮水退去,贝壳、螃蟹留在海滩之上。
    玉手捏起螃蟹,看着螃蟹乱挥的钳子,黄时雪满脸笑意,对李存远道:“看来足利义满还是识趣,知道什么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你大可不必如此小心翼翼,足利义满这个时候可不敢将我们留在花之御所。”
    李存远将一个贝壳踩进松软的泥土里:“我只是感觉足利义满看你的眼神很不对。”
    黄时雪咯咯笑了起来,拿着螃蟹对着李存远:“顾正臣看我时不见你紧张,区区一个足利义满,你担心他作甚?”
    李存......
    次日清晨,顾正臣穿戴整齐,步入兵部大堂。今日是皇帝亲自召见,议定火器司归属与改革军制之事。他虽已与沈万三达成合作意向,但心中仍存疑虑。兵部之中,诸将云集,皆是朝中重臣,蓝玉、冯胜、傅友德等人皆在列,唯独不见徐达与李文忠。
    顾正臣步入大堂,众人目光齐刷刷投来,目光中有审视、有敌意,也有几分忌惮。他神色不变,拱手向众人行礼,而后站于一旁,静候皇帝驾临。
    不多时,宫中太监高声通报:“陛下驾到!”
    朱元璋身着龙袍,步履沉稳走入大堂,众人立刻跪下叩首:“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抬手示意众人平身,目光扫过众臣,最终落在顾正臣身上,缓缓道:“顾正臣,你昨日所言火器改革之事,朕已细细思量。今日召集诸臣,便是议定此事。”
    顾正臣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火器乃军中利器,若能推广,可极大增强我大明军力。臣愿亲自督办火器司,统筹火器研制与训练事宜,同时改革军制,使火器兵种独立成军,以备不时之需。”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转向蓝玉:“蓝玉,你身为大将军,统领北伐诸军,对此事有何看法?”
    蓝玉上前一步,神色恭敬,但语气中却带着几分不屑:“陛下,火器虽有威力,然其造价昂贵,制造繁琐,且战阵之上,火器易受风雨影响,若大规模装备,恐难以应对突发战事。臣以为,火器可为辅,不可为主。”
    顾正臣不等朱元璋开口,便沉声道:“蓝将军所言虽有道理,但火器之威力,已在北伐一役中显露无疑。若非火器压制敌军骑兵,我军恐难迅速击溃元廷主力。如今战事虽平,然边疆未稳,若不早做准备,恐有后患。”
    蓝玉冷笑一声:“顾大人,你不过一介书生,岂知军中之事?火器之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若非陛下圣明,你岂能有今日之功?”
    此言一出,堂中气氛顿时紧张。顾正臣神色不变,目光直视蓝玉,缓缓道:“蓝将军,战场之上,胜负皆有定数,但火器之利,绝非侥幸。若将军不信,不妨亲自试之。”
    蓝玉怒目而视,正欲开口,朱元璋却抬手制止:“够了。”
    他目光如电,扫视众人,缓缓道:“火器之事,朕已有决断。自今日起,火器司归顾正臣统辖,凡火器研制、训练、装备之事,皆由其一手督办。兵部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蓝玉脸色阴沉,冯胜与傅友德亦神色复杂。沈万三则微微一笑,似早已预料。
    朱元璋继续道:“至于军制改革,朕亦支持顾正臣之议。火器兵种将独立成军,由火器司直接统领。顾正臣,你若能将火器推广至全军,朕便许你入朝为相。”
    顾正臣连忙叩首:“谢陛下信任,臣定不负所托。”
    朱元璋点头,目光深沉:“你去吧,兵部诸臣,朕已交代清楚。若有人阻挠,朕唯你是问。”
    顾正臣起身,拱手告退,心中却明白,今日一役,已彻底将蓝玉推至对立面。他走出兵部大堂,迎面便见方孝孺等候。
    “顾兄,陛下果然对你极为信任。”方孝孺低声说道,“但蓝玉不会善罢甘休,你必须早做准备。”
    顾正臣点头:“我明白。蓝玉虽有军权,但陛下已将火器司交予我手,若他妄动,便是违抗圣旨。眼下,我最要紧的是整顿火器司,将火器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方孝孺郑重道:“顾兄,我已为你引荐几位士子,皆是忠义之士,愿助你改革军制。若你能将他们纳入麾下,必能在朝中形成一股力量。”
    顾正臣思索片刻,点头道:“好,我需要他们。”
    方孝孺随即引荐了几位士子,皆是年轻有为之人,或精通兵法,或擅长器械,皆愿追随顾正臣,助其改革军制。顾正臣与他们一一交谈,心中已有大致安排。
    数日后,顾正臣正式接管火器司,开始着手整顿。他亲自挑选工匠,重新分配任务,将火器研制分为多个部分,严格保密。同时,他开始训练火器兵种,亲自教授战术,确保火器能真正发挥威力。
    然而,朝中局势却愈发紧张。蓝玉虽未明面反对,但暗中却在串联军中将领,意图削弱顾正臣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太子与燕王之争愈演愈烈,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皆欲拉拢顾正臣。
    顾正臣深知,自己已成众矢之的。若无足够实力,恐怕难以在朝堂立足。他一面稳固火器司,一面暗中联络方孝孺,逐步建立自己的班底。
    一日,顾正臣正在火器司巡视,忽有亲兵急报:“大人,燕王朱棣派人送来密信。”
    顾正臣接过密信,拆开一看,信中朱棣言辞恳切,欲与顾正臣结盟,共谋大计。他沉思片刻,心中已有决断。
    他提笔写下回信,婉拒朱棣的提议,同时表明自己忠于皇帝,不愿卷入诸王之争。信中亦暗示,若朱棣能助他稳固火器司,他愿与之合作。
    信送出后,顾正臣心中却未放松。他知道,自己已踏上一条不归路。朝堂之上,权谋交错,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他望向窗外,天色渐暗,风声呼啸,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顾正臣握紧拳头,目光坚定。他已做好准备,迎接这场更为复杂、更为危险的较量。
    顾正臣回到火器司,天色已近黄昏。营中灯火初上,工匠们仍在忙碌,打造火器零件、调试火炮、试射火铳,一派繁忙景象。他站在高台之上,俯视这一切,心中却难掩沉重。
    他知道,火器司虽已归他统辖,但真正掌控火器司,绝非易事。朝中诸臣,尤其是蓝玉,绝不会善罢甘休。而皇帝虽信任他,却也时刻提防他。他不过是一枚棋子,若用得好,便是国之栋梁;若用不好,便是弃子。
    他深吸一口气,缓步走下高台,步入主帐。
    帐中,几名工匠正围坐案前,讨论火铳的改进方案。见顾正臣进来,众人立刻起身行礼。
    “大人。”一名年长工匠上前,恭敬道,“我们已按您的吩咐,改进了火铳的点火装置,使其更稳定,不易受风雨影响。但材料供应不足,许多零件仍需从外采购。”
    顾正臣点头:“此事我已与沈万三商议,他会提供所需资源。你们只管专心研制,其他事务,自有我来处理。”
    工匠们皆露出欣喜之色,纷纷应诺。
    顾正臣坐于案前,翻阅火器司的账册,发现火器司虽有朝廷拨款,但远远不够支撑大规模制造。若要真正推广火器,必须有充足的资源支持。
    他沉思片刻,提笔写下一封密信,命亲兵送往沈万三府邸。
    信中写道:
    “沈尚书,火器司所需材料紧缺,若欲合作,还请尽快调配。另,兵部诸将对我颇多敌意,若欲稳固火器司,需有朝中支持。望沈尚书能助我一臂之力。”
    写罢,他将信封好,交予亲兵:“务必亲手交予沈尚书,不得有误。”
    亲兵领命而去。
    顾正臣望着帐外夜色,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自己已无法回头。若不能掌控火器司,便会被朝中诸臣联手排挤,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而若能真正掌握火器,他便能在军中立足,甚至在朝堂之上,拥有一席之地。
    他缓缓闭上眼,心中默念:“成败在此一举。”
    翌日清晨,顾正臣召集火器司众工匠,宣布火器司将全面改革,分为火铳、火炮、火药三大部门,分别由三位主事负责,直接向他汇报。同时,他下令加强火器训练,选拔精锐士卒,组建火器兵种。
    此举一出,兵部震动。蓝玉得知后,冷笑不已,暗中联络冯胜、傅友德等人,意图联合上奏,请求皇帝收回火器司之权。
    与此同时,燕王朱棣派人送来密信,信中言辞恳切,欲与顾正臣结盟,共同对抗蓝玉等老臣。顾正臣看完信,沉思良久,最终提笔回复:
    “殿下厚爱,臣感激不尽。然臣忠于陛下,不愿卷入诸王之争。若殿下愿助臣稳固火器司,臣愿与殿下合作。”
    信送出后,顾正臣心中却未放松。他清楚,自己已站在风口浪尖,稍有不慎,便会身败名裂。
    数日后,兵部尚书沈万三亲自来访,带来大量工匠与材料,并承诺每月提供充足资金,支持火器司发展。顾正臣大喜,亲自设宴款待。
    宴席间,沈万三笑道:“顾大人,火器司已步入正轨,想必不久之后,便可真正掌控军中命脉。”
    顾正臣举杯,淡然一笑:“沈尚书言重了,火器之事,还需陛下支持,若无陛下首肯,即便火器再强,也难以推广。”
    沈万三点头:“陛下已对大人极为信任,想必不会干涉。不过,朝中局势复杂,若大人欲在朝堂立足,还需早做打算。”
    顾正臣目光微沉,缓缓道:“沈尚书所言极是。我已开始整顿火器司,同时也在朝中联络志同道合之人,欲建立自己的班底。若有沈尚书相助,我便可更进一步。”
    沈万三微微一笑:“顾大人若需我相助,我自当尽力。”
    宴席结束,沈万三离去,顾正臣独自站在火器司高台之上,望着远方的京城,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朝堂之上,权谋交错,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他握紧拳头,目光坚定。他已做好准备,迎接这场更为复杂、更为危险的较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