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两千三百六十三章 要毁掉远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两千三百六十三章 要毁掉远火局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朱元璋死了,还有朱标,朱大郎也必然会坚持北伐,对元朝来说,来自大明的威胁程度没有改变。
    可顾正臣死了,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情报探查,顾正臣是大明火器改良的第一人,远火局掌印,大明火器之所以如此生猛,一炸一片,归根到底在顾正臣。
    没了顾正臣,远火局将会遭遇不可挽回的损失。
    至少,大明火器也就这样了,不会变得威力更大、更强。
    最主要的是,顾正臣极善使用火器作战,一旦有朝一日明军北伐,他带来的威胁可能会超......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朱承志的计划如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地在江南大地铺展开来。随着义学的逐步推广,寒门子弟的识字率迅速提升,原本沉寂的乡村开始涌现出一批批崭露头角的年轻才俊。他们不再是田间地头的农夫之子,而是大明未来的栋梁之材。
    然而,变革的浪潮也激起了旧势力的反弹。
    在江西某地,一位地方士绅联合数名乡绅,密谋抵制义学。他们散布谣言,称义学教的是“邪说”,甚至派人夜间焚毁了一所刚建成的学堂。此事传至杭州,朱承志面色凝重,召集王守仁与赵烈商议对策。
    “此事不可姑息。”赵烈沉声道,“若任其蔓延,义学将失去民心。”
    王守仁则冷静分析:“士绅之所以抗拒,是因为他们担心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若能让他们看到义学的益处,或许能化解冲突。”
    朱承志点头:“我意已决,义学不能退让。王守仁,你即刻前往江西,安抚百姓,重建学堂;赵烈,你负责调派义学监察使,彻查幕后主使,务必严惩。”
    两人领命而去。
    ……
    江西,南昌府。
    王守仁抵达后,立即走访乡民,倾听百姓心声。他发现,大多数百姓对义学持欢迎态度,只是畏惧士绅的权势,不敢公开支持。于是,他亲自召集乡老,公开宣讲义学的意义,并当场宣布朝廷将设立“义学奖学金”,凡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予地方小吏职位。
    此言一出,百姓哗然。
    “寒门子弟也能当官?”一位老者激动地问道。
    王守仁郑重点头:“正是如此。朝廷已下旨,义学不仅是识字之所,更是通往仕途的正道。”
    百姓闻言,纷纷跪地叩首,高呼“朝廷圣明”。
    士绅见状,心中不安。他们原以为百姓会因畏惧而退缩,没想到新政竟如此得民心。为首者私下派人进京,试图通过关系施压,阻挠义学推进。
    然而,他们低估了朱承志的决心。
    ……
    京城,东宫。
    朱瞻基接到密报,得知江西士绅勾结朝中旧臣,试图上书弹劾朱承志“扰乱地方秩序”。他冷笑一声,将此事告知杨士奇。
    “殿下,此事若处理不当,恐成政敌攻击之口实。”杨士奇忧心忡忡。
    朱瞻基却神色从容:“无妨,我已有应对之策。”
    他随即召见御史台主事,命其彻查江西士绅勾结之事,并秘密派遣密探收集证据。同时,他安排朱承志所送来的义学学子文章,准备在朝会上当众展示。
    数日后,朝会之上,朱棣端坐龙椅,群臣分列两侧。
    朱瞻基出列,手持一卷奏章:“父皇,儿臣有要事禀报。”
    朱棣抬眼:“讲。”
    朱瞻基展开奏章,朗声道:“江西士绅勾结朝中旧臣,意图阻挠义学推行,甚至焚毁学堂、煽动民变。此等行为,实属大逆。”
    殿中顿时哗然。
    朱棣眉头微皱:“可有证据?”
    朱瞻基微微一笑,取出几份学子文章:“此乃江西义学学生所作,皆为寒门子弟。他们不仅能识字作文,更能分析赋税、律法,甚至提出地方治理之策。若非义学,这些孩子一生无望识字。”
    他将文章呈上,朱棣亲自翻阅,神色渐缓。
    “这些学生……确实不凡。”朱棣缓缓道,“义学若真能如此,倒可推行。”
    朱瞻基趁势道:“父皇,若不严惩幕后黑手,义学将难以推行。儿臣已命御史台彻查,不日便有结果。”
    朱棣沉思片刻,点头:“准。”
    ……
    与此同时,王守仁在江西成功重建学堂,并亲自为百姓授课。他将《大明律》与儒家经典结合,讲解如何以理治乡、以法安民。百姓听得津津有味,士绅却愈发孤立。
    赵烈则带领监察使,将幕后主使一网打尽,并将其罪证呈报朝廷。数日后,京中传来旨意,涉案士绅革职查办,田产充公,用于扩建义学。
    百姓拍手称快,士绅噤若寒蝉。
    ……
    江南,杭州府衙。
    朱承志接到江西捷报,长舒一口气。他深知,这场变革已不可逆转。
    “士绅的阻挠只是开始。”他对王守仁与赵烈说道,“接下来,我们要在北方推广义学,尤其是北直隶、山东等地。若能将义学推广至京畿,新政便可真正稳固。”
    王守仁点头:“属下已联络北方儒士,愿者甚众。”
    赵烈笑道:“属下亦已安排户部拨款,确保义学运作顺利。”
    朱承志沉吟片刻,道:“义学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我打算设立‘义学书院’,培养义学教职人员,确保教学质量。”
    王守仁眼前一亮:“此议甚妙。若能建立统一的师资体系,义学便可真正扎根。”
    赵烈补充道:“属下建议设立‘义学贡生’制度,凡义学学生通过考核,可直接进入国子监深造。”
    朱承志满意点头:“如此一来,寒门子弟便有了真正的上升通道。”
    ……
    夜色如墨,月光洒落在府衙庭院中。
    朱承志站在亭中,望着天际繁星,心中思绪万千。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王守仁与赵烈并肩而立,静静聆听。
    “我们做的,不只是教育,而是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朱承志缓缓开口,“士绅的权势终将被打破,百姓的智慧终将被唤醒。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值得。”
    王守仁沉声道:“属下愿与大人同行。”
    赵烈抱拳:“属下亦愿肝胆相照,共赴前程。”
    三人对视,目光坚定。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朱承志深知,义学的推广虽已初见成效,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士绅虽有响应,却并非真心,他们观望的,是朝中风向,是新政是否能真正稳固。而朱承志心中清楚,若要让义学在大明扎根,就必须让百姓真正受益,让士绅无法抗拒,让朝廷无法忽视。
    他召集王守仁、赵烈等人,商议下一步计划。
    “如今江南已设义学四十余所,学生逾五千人。”朱承志翻开手中名册,“但若要真正改变大明吏治,必须扩大规模,提升教学质量。”
    王守仁点头:“属下已命各地义学教职人员定期轮训,确保教学内容统一,杜绝因人而异。”
    赵烈笑道:“属下亦已安排义学监察使,巡查各地学堂,严防士绅干预教学,确保义学为百姓所用。”
    朱承志沉思片刻,道:“义学之设,非为取悦士绅,而是为寒门子弟谋出路。若士绅愿助,自当欢迎;若不愿,亦不能阻之。”
    王守仁道:“属下以为,可设立‘义学奖学金’,鼓励学子勤奋读书,凡成绩优异者,可保送入国子监,甚至直接授予官职。”
    朱承志眼前一亮:“此议甚好。若寒门学子能因义学而入仕,士绅便无法再视之为无用之物。”
    赵烈道:“属下已与户部沟通,朝廷可拨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义学奖学金、教师薪俸及教材购置。”
    朱承志满意点头:“如此一来,义学便可真正独立,不依赖士绅,亦不依赖地方。”
    与此同时,京城之中,朱瞻基正积极推动新政。
    他命人整理江南义学学子的文章、算术题、律法理解等资料,准备呈报陛下。
    “若能让陛下亲眼看到这些学子的成果,新政便可稳如磐石。”朱瞻基对杨士奇说道。
    杨士奇点头:“殿下所言极是。若能将这些资料呈报陛下,陛下必能理解新政的深远意义。”
    朱瞻基微微一笑:“此事我已安排妥当,不日便将呈报。”
    数日后,朱棣在御书房亲自翻阅江南义学学子的成果。
    “这些学生竟能写出如此工整的文章?”朱棣翻阅一份学生所写的《论治国之道》,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杨士奇在一旁解释道:“陛下,这些学生皆为寒门子弟,若非义学,恐怕一生无望识字。如今他们不仅能识字,还能理解《大明律》,甚至能分析地方赋税制度。”
    朱棣沉思片刻,缓缓道:“若真能如此,义学确实可取。”
    朱瞻基趁机道:“父皇,若将义学推广天下,大明必能更盛。”
    朱棣微微颔首:“朕允你继续推行,但若触动根本,便需谨慎。”
    朱瞻基躬身行礼:“儿臣明白。”
    江南,杭州府衙。
    朱承志接到朱瞻基的回信后,立即着手扩大义学规模。
    “三年时间,我们必须让新政真正扎根。”他对王守仁与赵烈说道,“接下来,我们要在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设立义学,让新政影响更广。”
    王守仁道:“属下已联络各地儒士,愿意参与教学者甚众。”
    赵烈笑道:“属下亦已安排地方士绅捐田、捐资,确保学堂运作顺利。”
    朱承志满意点头:“百姓识字,士绅受益,地方安定。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变革。”
    夜色渐深,朱承志站在府衙前,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平坦。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变革,从来都不是靠一场兵变,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这是李玄真的遗言,也是他的誓言。
    “大明的未来,不该只是权贵的博弈,而应是万民的福祉。”他缓缓开口。
    王守仁与赵烈站在他身旁,皆露出坚定之色。
    朱承志转身,目光如炬:“从今日起,我们便以江南为起点,为大明,铺一条新的路。”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