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4章 文帝削之缓,炀帝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04章 文帝削之缓,炀帝削之猛!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亡国之君!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04章文帝削之缓,炀帝削之猛!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亡国之君!(第1/2页)
    虽然他时常不拘常规地任用贤才,但真正能被发掘的人才终归有限。
    若能将科举制度加以充分运用,便可为帝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不过,若想将此制度推行到极致,还需仔细权衡各方利弊。
    “确是选才的良策……”
    汉武帝沉思良久,喃喃自语。
    ……
    贞观位时期!
    李世民注视着天幕中展现的画面,眉宇微蹙,心绪翻涌。
    杨广当年大兴土木,苦心孤诣营建东都洛阳,又岂止是为了彰显皇威或贪图享乐?
    其中更深的原因,是要摆脱关陇势力的控制。
    纵观古今,迁都皆为大事,没有哪个帝王会轻率而为。
    而杨广之所以执意东迁——
    其本意正是要脱离关陇的势力范围,移权东部,重构朝局。
    毕竟首都为国家核心,天子之居、群臣之所,决定着权力的重心。
    彼时的关陇贵族盘踞三秦,几乎掌控着中枢和地方。
    隋文帝其实早有削弱关陇之意。
    但为人持重,终究未敢贸然行动,仅在长安修建“大兴城”以试探局势。
    可惜成效甚微。
    杨广却性格果决,雷厉风行,采取了更激进的措施。
    无论是开凿运河,还是推行科举,实则都是打破门阀统治的手段。
    “大运河贯通南北,促使经济重心南移,削弱了北方的重要地位。”
    “而科举制度则打破门第屏障,使得寒门子弟得以入仕,削弱了世家对官职的垄断。”
    “杨广甚至废除了九等爵中的六等,只保留王、公、侯三等。”
    这显然是在向关陇旧贵族宣战。
    爵位精简,意味着权力继承难度加大,旧贵再难将权势代代相传。
    李世民透过历史脉络,几乎能预见杨广下一步的布局。
    迁都之后,建立起一套独立于勋贵之外的行政体系,用以平衡甚至压制世家势力。
    若将这一过程视作不动刀兵的“削藩”,倒也贴切。
    这一策略其实十分奏效,且极具破坏力。
    李世民作为过来人,直到登基多年后,才逐步看清杨广当年的深谋远虑。
    他自己出身关陇,对其中的水深火热再清楚不过。
    不过,与杨广相比,他的手段要温和许多。
    “文帝削之缓,炀帝削之猛。”
    “前者内敛守成,后者意图恢弘。”
    “其意在用东西二都制衡权力,在外则欲重新掌握军政大权。”
    “如此设想虽佳,只可惜行事过于张扬,民怨四起,终致崩塌。”
    太极殿中无人旁听,李世民也不再顾忌,语气淡然如常。
    他很清楚,大隋的迅速崩塌,既因杨广急于求成,又因触动太多既得利益。
    尤其是关陇世家被重创后,暗中联合反扑,导致政权根基动摇。
    他李世民当然不必走杨广的老路。
    毕竟,他本就出身关陇。
    但身为帝王,如何削弱旧权力集团,始终是绕不开的问题。
    科举的延续,正是他稳妥推进改革的重要一步。
    此外,他掌军多年,麾下大将如李靖等人,忠诚无疑,不必仰赖旧贵族的武力。
    因此,他削弱关陇的方式更多采取缓和之策,譬如编修《氏族志》——
    以温水煮青蛙之法慢慢消解门阀之威。
    ……
    洪武时期!
    “此制确实不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4章文帝削之缓,炀帝削之猛!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亡国之君!(第2/2页)
    “若推行得当,朝中人才不竭。”
    “虽然杨广在位时奢靡成性。”
    “但科举制度却是他所留下的一笔真正的利国之策。”
    “此举终结了世家子弟对权力的垄断。”
    “使得无数寒门出身的才子,得以一展抱负。”
    “也为后世朝代留下了选才的制度根基。”
    朱标却看得更远。
    打压世家并非终点。
    历史上任何一个强势集团消亡之后,必定会有新的利益集团崛起。
    如今的大明,同样面临这样的局面。
    那就是“新皇权”与“旧功臣”的博弈。
    那群曾随父皇征战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淮西武将,如今却逐渐变成了朝堂的心腹之患。
    前些天幕画面所揭示的,正是朱元璋晚年“血洗淮西”的背景真相。
    ——是为了谁?
    是为了自己吗?
    不是。
    是为了朱允炆的登基之路扫除障碍。
    “孤尚在,尚能压住这些人。”
    “但今后,定要清除这批手握军权的功臣之患。”
    朱标眼神一寒,心中已有定论。
    帝王之位从来不是绝对安全的。
    不论是隋炀帝所面对的关陇集团——
    还是大明时期的淮西功勋,亦或后来让嘉靖头痛不已的文官集团……
    一个集团的衰亡,往往意味着另一个新的权力中心的兴起。
    ……
    大隋!
    隋炀帝杨广倚靠在美人香肩上,望着天幕中传来的视频,眼中闪过一丝怒火。
    “竟说朕奢靡荒淫?!”
    他冷笑连连。
    杨广最受不了的,便是外人对他的评价。
    即便是这神秘的天幕,也不能例外。
    “这些蝼蚁,怎配议论朕的雄图伟略?”
    他一语未毕,周围宫人早已噤若寒蝉,无人敢语。
    “朕倒要看看……”
    “到底是谁,要取朕项上这颗好头!”
    天幕继续说道。
    【杨广在位期间,三次发兵攻打高句丽,直接、间接参加的百姓高达三四百万。】
    【这严重的消耗了隋朝的国力,并导致民不聊生。】
    【杨广在位后期,隋末农民起义爆发。】
    【隋末大乱,躲在江都的杨广却越发荒淫混乱。】
    【每日酒色取乐,还对着镜子说道:好头颈,谁当斫之!】
    【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杨广自杀。】
    【……】
    对比到目前为止出现的历代末帝之中,杨广无疑是接到最好“牌面”的那一位。
    像大秦的子婴,他接的是秦二世胡亥制造的满地残局。
    那个时候的大秦早已腐朽不堪。
    子婴虽心怀图谋,却无力回天。
    汉代的孺子婴尚在孩提之年——
    就被王莽控制,无力反抗亦是无奈。
    刘协作为东汉的皇帝,也曾多次被权臣傀儡化,期间也尝试自救。
    至于刘禅,虽说偏安西南,却也维持了数十年的稳定。
    反观杨广,登基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他继承的是隋文帝一手打造的强盛帝国。
    当时国库丰盈,兵强马壮,百业俱兴,根基极其雄厚。
    但就是这样一座宏大的帝国,被他在十余年内摧毁殆尽。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啊!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