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百二十章 开疆拓土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一百二十章 开疆拓土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天工十年,秋。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
    历经数载艰苦卓绝的勘探与施工,跨越黄河天堑,贯通华北平原,连接南北两京的钢铁大动脉......
    应天至北平铁路,终于全线贯通!
    首列正式运行的列车“大明号”,披红挂彩,如同一位凯旋的将军,在震天的礼炮和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应天府的龙江站。
    车厢里,不仅有朝廷重臣,各界代表,更有无数怀着激动与好奇心的普通商旅、学子。
    列车北上,沿途景象变幻。
    江南水乡的婉约逐渐被中原大地的辽阔所取代。
    当列车稳稳驶过那座同样宏伟的黄河铁路大桥时,车厢内爆发出一阵惊叹。
    以往需要依靠摆渡、耗时费力且充满风险的黄河天险,如今被钢铁巨龙轻易踩在脚下。
    “三日!仅仅三日!”一位随行的翰林院编修,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河北平原秋色,难掩激动地对同僚说道,“昔日读杜工部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已觉神速。然与我等今日之行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陛下
    此举,真乃缩地成寸之神术也!”
    当“北辰号”列车最终汽笛长鸣,平稳地驶入北平新落成的“永定门站”时,站台上早已是人声鼎沸。
    北平的官员、士绅、百姓,用最大的热情迎接这条带来无限希望的铁龙。
    消息传回南京,朝野再次为之振奋。
    这条南北大动脉的贯通,其意义远超军事和政治层面。
    它意味着东南的财赋、物产可以便捷地输往北方,北方的资源、人才也能快速南下,整个帝国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
    皇帝苏宁的威望,随着铁轨的延伸,再次攀升至新的高峰。
    然而,亲临北平视察的苏宁,面对这座正在经历蜕变的千年古都,却显得异常冷静和审慎。
    在新设的“北平营造总局”大堂内,苏宁召集了主持北平改造的工部大员、皇家商行代表以及从应天调来的有经验的城建官吏。
    大堂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北平城及新城区的沙盘模型,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已完工,在建和规划中的区域。
    营造总局大臣恭敬地汇报:“陛下,新城‘承天区’主体宫阙、官署、主要干道及部分勋贵府邸已初具规模。旧城内,主要街道拓宽工程已完成三成,拆除违建,清理棚户也在按计划推进......”
    苏宁仔细听着,目光却更多地停留在沙盘上那些代表地下设施的复杂网格上。
    “地上建筑,固然重要,然朕更关心地下的“良心”。”苏宁打断了汇报,手指重重地点在沙盘上旧城的区域,“北平,辽、金、元、至今,已历数百年。历代虽有修缮,然其地下排水系统,早已不堪重负!每逢夏日暴雨,街巷
    积水成河,污秽横流,不仅民生艰难,更易滋生病!此乃千年古城最大之痛点!”
    他环视众人,语气严肃:“朕问你们,新的下水道网络,规划如何?进展如何?”
    负责此事的官员连忙出列,展开厚厚的图纸:“陛下明鉴!臣等依陛下指示,摒弃旧式暗沟,全面采用新式水泥预制管道,构建分区域、多层级的地下排水系统。主排水管道直径需达一人之高,足以容纳工匠进入检修。各区
    支线管网需确保雨水、污水分流,最终汇入预定净化池或引出城外。只是......工程浩大,需挖掘全城街道,耗资巨万,且对城内百姓生活干扰大………………”
    “再浩大,也要做!再困难,也要克服!”苏宁斩钉截铁,“迁都之事,不必急于一时。朕要的,不是一个金玉其外的新城,而是一座真正宜居、能够传承万世的现代化都城!地上宫殿可以稍缓,但这地下的脉络,必须先行!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业!”
    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尘土飞扬却又生机勃勃的巨大工地,沉声道:“传朕旨意,北平改造,以地下管网建设为当前第一要务!调拨充足资金、人力,采用分段施工、夜间作业,搭建临时通道等多种方式,尽量减少对百姓的
    滋扰。但要确保质量,朕要这地下长城,比地上的城墙更加坚固耐用!”
    “至于迁都,”苏宁转过身,目光深邃,“待到这新城内外,地上地下,皆焕然一新,各项功能完备,水陆交通枢纽成型之时,再议不迟。如今,就让南京继续作为政治中心,而北平,则作为我们倾力打造的,面向未来的样板
    与希望之城!”
    “是!陛下。”
    群臣领命,心中对皇帝的深谋远虑与务实精神更为叹服。
    皇帝不仅要通过铁路连接南北,更要亲手改造一座千年古都,为其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于是,在北平,一场比地上建设更为复杂和艰巨的“地下革命”悄然加速。
    尽管地面上依然是一个大工地,但所有人都知道,在这片喧嚣之下,一个足以承载未来数百年发展的坚实根基,正在一寸寸地被构筑起来。苏宁用他的耐心与远见,向世人宣告:
    大明的革新,不仅是雷霆万钧的征服,更是这种细致入微,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生活品质的精心雕琢。
    天工十年,秋高气爽。
    南京紫禁城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标志着大明政治史上一个相对稳定、制度化的权力交接周期的完成。
    按照天工初年便已定下的规制,内阁首辅、次辅任期两届,每届五年,不得连任超过两届。
    如今,以方孝孺、铁铉为首的第一届内阁,已圆满完成了他们的十年任期。
    乾清宫,偏殿。
    苏宁特意设下小宴,单独招待即将卸任的方孝孺与铁铉等人。
    殿内没有侍从,只有君臣七人。
    苏宁亲自执壶,为两位老臣斟满御酒,感慨道:“先生,铁爱卿,诸位爱卿,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想天工初年,百废待兴,内外堪忧。若无二位卿家殚精竭虑,鼎力相助,朕纵有万般想法,也难以如此顺利推行。这十年,
    辛苦二位了。”
    方孝孺已是白发苍苍,但精神依旧矍铄,他举杯的手微微颤抖,并非因为衰老,而是因为激动:“陛下言重了。老臣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这十年来,亲眼见证陛下革故鼎新,开铁路,平漠北,兴格物,强兵甲......此等盛
    世气象,远超历代。老臣能为这煌煌天工之始略尽绵薄,实乃平生大幸,何谈辛苦!”
    他一饮而尽,眼中似有泪光闪烁。
    他从一个恪守古制的儒臣,到成为这场前所未有变革的核心参与者与见证者,其心路历程,可谓复杂而深刻。
    铁铉亦是感慨万千,他性格刚毅,此刻声音也略显低沉:“陛下,臣一介武夫,蒙陛下拔擢于行伍,授以枢机。十年间,北定草原,东平高丽,皆赖陛下庙算深远,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唯愿我大明兵锋所指,四海宾服!”
    苏宁动容道:“二位之功,朕与天下,皆不会忘。卸任之后,并非致仕。朕已决议,设立‘资政院,方先生可为院长,铁爱卿为副院长。凡军国大事、重要制度变革,朕仍要咨询二位意见。望二位能以丰富经验,继续为大明
    保驾护航。”
    这是极高的荣誉与信任,方孝孺与铁铉离席拜谢,心中那一点点因卸任而产生的怅然,顿时化为乌有。
    次日,奉天殿。
    庄严的朝会上,首先举行了对卸任内阁成员的褒奖仪式。
    方孝孺受封“太师”,铁铉晋封“镇国公”,其余阁臣皆有厚赏。
    朝廷肯定了他们十年来的功绩。
    紧接着,苏宁当廷宣布了新一届内阁的任命。
    “经朕斟酌,并咨询资政院,新一届内阁成员如下!”司礼监太监展开明黄圣旨,高声宣读:“授杨士奇为内阁首辅,领吏部尚书!”
    “授杨荣为次辅,领户部尚书!”
    “授杨溥为东阁大学士,领礼部尚书!”
    圣旨中念出的名字,除了“三杨”这几位在之前十年中已在各部表现出卓越才能、思想开明且支持新政的干臣外,还有数位更为年轻的面孔,他们或是来自地方,政绩斐然的督抚,或是精通新学、善于实务的技术型官员。
    “三杨”及新任阁臣们出列,跪地领旨,神色庄重而充满使命感。
    苏宁看着这批新鲜血液,肃然道:“杨士奇,杨荣,杨溥,尔等皆乃朕简拔于微末,历练于实务。旧辅已为大明打下坚实根基,开创良好局面。然,创业维艰,守成亦难,开拓更不易!新铁路需规划,新领地需消化,新技艺
    需推广,万民福祉需增进......此皆尔等之重任!望尔等继承前人之志,秉持“天工”精神,格物致知,勇于任事,辅佐朕,开创更为辉煌明天!”
    首辅杨士奇代表新任内阁表态,声音沉稳有力:“臣等蒙陛下天恩,委以托孤之重,敢不竭尽驽钝,肝脑涂地!必当谨遵圣训,秉持公心,协调各部,推进新政,使我大明江山永固,社稷长安!”
    这场权力交接,平稳、顺畅,且充满了积极的仪式感。
    它向所有朝臣乃至天下人表明,大明的政治运作正在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皇帝的权威与文官政府的有效治理得以结合。
    老臣得到尊荣与妥善安置,新人得以擢升并承担重任,整个官僚体系看到了明确的晋升预期与制度保障。
    朝会之后,新的内阁迅速运转起来。
    杨士奇等人本就是能臣干吏,对政务极其熟稔,加之他们多为新政的拥护者和参与者,对接下来的发展路线有着清晰的认知。
    朝廷的政令,在新内阁的主持下,继续沿着苏宁设定的轨道,高效地推行下去。
    大明的政局,平稳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个由更熟悉新政,更具开拓精神的官员主导的时代,正式开启。
    所有人都期待着,在这批新生力量的带领下,天工盛世将走向另一个高峰。
    天工十二年,春寒料峭,然而大明朝堂之上的气氛却比这天气更为炽热,甚至带着一丝肃杀。
    十年生聚,十年发展。
    如今的大明,国库充盈,仓廪殷实。
    铁路已纵横南北主要行省,公路网络不断延伸,将帝国的核心区域紧密连接。
    龙江、马鞍山等地的钢铁厂日夜轰鸣,产出着海量的钢铁,支撑着军队的武备与各地的建设。
    天工院下属的兵工厂,早已实现了“天工式”步枪与各类火炮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军队换装率超过七成。
    海军方面,装备了蒸汽明轮与新式火炮的艨艟巨舰已形成战力,游弋于万里海疆。
    这是一个强大到令周边所有势力都感到窒息的力量。
    而今天,这头蛰伏已久的巨龙,终于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奉天殿内,朝会正在进行。
    兵部尚书出列,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愤慨:
    “陛下!高丽李氏,世受皇明册封恩典,理当恪守臣节,永镇东藩。然其近年来,阳奉阴违,有僭越!更可恨者,其边军屡屡越界,蚕食我辽东鸭绿江畔之闲田草场,驱我边民,毁我界碑,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近更截
    留贡使,言辞不敬,此乃藐视天朝,自取其祸!”
    这份奏章,如同投入干柴烈火。
    朝堂之上,主战之声立刻高涨。
    “陛下!高丽小丑,竟敢侵我疆土,辱我使节,若不加以严惩,天朝威严何在?四方藩国如何心服?”一位都督府勋贵慷慨陈词。
    “臣附议!辽东乃龙兴之地,岂容他人觊觎!当发天兵,犁庭扫穴,以儆效尤!”
    也有持重者略有顾虑:“陛下,高丽虽小,然山川险峻,民风彪悍,前无数次征伐亦曾受挫。虽以我今日之国力,灭之不难,然恐陷入山地纠缠,耗费钱粮……………”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苏宁,静静地听着臣子的辩论,脸上无喜无怒。
    待声音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决定乾坤的力量:
    “诸卿所言,皆有道理。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他的目光扫过丹陛下的群臣,“高丽之事,非一日之寒。其侵占辽东,非为几亩草场,实为试探我大明之底线!若我今日退让,明日则必有更多宵小效仿!”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东亚地图前,手指精准地点在高丽半岛的位置。
    “朕,并非好战之人。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大明十年休养生息,励精图治,非为偏安一隅,乃是为涤荡寰宇,再造华夏秩序!高丽,便是这新秩序下,第一块需要被重塑的顽石!”
    他的语气陡然转厉,带着金戈铁马之声:“高丽李氏,既已失藩臣之礼,侵天朝之土,便再无存续之必要!朕意已决,发兵东征,彻底消灭李氏王朝,将其地,其民,尽数纳入大明版图,设郡县,行华夏教化!”
    “陛下圣明!”主战派大臣激动跪拜。
    “此次东征,”苏宁开始具体部署,“以靖海侯平安为陆路主帅,统兵八万,自辽东出师,跨鸭绿江,直捣王京汉城!以海军都督马和为水师统帅,率北海舰队,载精锐两万,自登菜、旅顺出发,跨海而击,登陆仁川、釜山等
    地,断其海路,与陆路大军形成夹击之势!”
    “记住!”苏宁目光锐利如刀,看向靖海侯平安与马和,“此战,不仅要胜,更要速胜!要以泰山压顶之势,摧枯拉朽,不给其任何喘息,周旋之机!朕要的,不是又一个称臣纳贡的藩属,而是大明实实在在的一个行省!”
    “臣等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踏平高丽,扬我国威!”平安与马和肃然跪倒,声音铿锵。
    天工十二年三月,大明王师,水陆并进,正式东征。
    陆路上,八万精锐明军,装备精良,士气如虹。
    他们不再是传统的冷兵器部队,而是以火枪兵为核心,辅以炮兵与骑兵的近代化军队。
    平安用兵稳健,步步为营,利用火炮优势,逐一摧毁高丽设置在险要关隘的城防。
    海路上,马和的北海舰队展现出压倒性的力量。
    新式炮舰的猛烈炮火,轻易摧毁了高丽简陋的水师和沿海炮台。
    明军陆战队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多次成功登陆,迅速占领要地,并向内陆穿插。
    面对明军绝对优势的火力与全新的战术,高丽军队赖以抵抗的城防与山地优势荡然无存。
    曾经让前元军队头疼不已的堡垒,在明军的重炮面前如同纸糊。
    战事进展顺利,远超朝堂最乐观的估计。
    不过数月,明军两路会师于汉城城下。
    一番并不算太激烈的炮火准备后,汉城城门洞开,李朝末代君主及王室成员肉袒出降。
    捷报传回南京,苏宁当即下旨:
    “废高丽国号,去李氏王爵。其地划分为三:设朝鲜省(以汉城为中心)、乐浪省(以平壤为中心)、安东都护府(管辖半岛南部及济州岛等地)。派遣流官,清查户口,推行《大明律》,丈量土地,改革税制。内地百姓
    实边,兴办官学,推行官话,广授农工之技………………”
    曾经立国数百年的李氏王朝,就此烟消云散。
    其疆域,彻底并入了大明的版图,成为了帝国在东方坚实的屏障与新开拓的疆土。
    这一战,不仅解决了一个长期的边患,更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整个世界宣告了一个全新帝国的崛起与它不容置疑的威严。
    大明的扩张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