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卷 第36章 由乱到稳!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一卷 第36章 由乱到稳!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卷第36章由乱到稳!(第1/2页)
    袁可立一路杀伐到了渭南县。
    在县衙又待了整整七天。
    七天时间,锦衣卫的密奏不断送来。
    那张陕西的地图上,已被他密密麻麻地画上了圈圈点点。
    他在勾勒的不只是地图,而是陕西官场脉络。
    一个普通百姓的社交圈不过三五个村落。
    一个县令的圈子却能蔓延到十余个县。
    知府的关系则能延伸至两三个州。
    而布政使与巡抚的关系可直通京师内阁。
    以渭南为例,在这片上下皆贪、同流合污的土地上。
    一个县令若想既捞银子又保乌纱,就必须学会抱团取暖。
    单个县令的钱财,不足以让知府动心。
    但若十数县令一同奉上厚礼,知府便成了他们的自己人。
    而知府一旦得了孝敬,便能打通布政使与巡抚。
    如此便形成了层层依附,互为倚靠。
    这就是陕西官场的现状。
    从县令到巡抚,官官相护,密不透风。
    真要有人查,随便扔出一个县令,事情就可平息。
    基本盘仍在,谁也撼不动。
    他用七天时间,将这套权力链彻底梳理清楚。
    然后,在地图上画下上百个圈。
    那些圈,不是赈灾的标识,而是他要清理的范围。
    赈灾,刻不容缓。
    但灾要怎么赈?
    蛀虫不除,再多的粮也只会被吞没。
    但事情必须有人做。
    袁可立下令开仓放粮前,召集周边十余县童生、秀才千余人。
    现场出题考试,题目只有一条。
    “如何赈灾?”
    最终,他选出四十五人。
    “本阁只有一个要求,审户、标识、排队、发粥、登记,一项不许出错。”
    他环视众人,语气森冷。
    “陛下剥夺了你们的特权,但给了你们一个机会。
    汝等要抓住这次机会。
    若有人胆敢动歪心,本阁定然挫其骨,扬其灰。”
    事情必须有人做。
    陕西的官已烂透,那就从读书人里挑。
    袁可立下令,以圈为界,一个县一个县的推进。
    每清理一圈,就砍一批。
    县衙上下,凡贪赃枉法者,全部处死。
    抄家开仓,当众施粥。
    在等待粥饭的百姓眼前,贪官的头颅滚落泥地。
    这种做法比任何政令都有效。
    粥棚前的长队终于安静。
    没有人再哄抢,没有人再哭喊。
    百姓相信,只要排队,就能吃上饭。
    人心重新稳了。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主动报名从军。
    袁可立很累,但他不敢停。
    黄昏,他巡视粥棚,一只小手忽然扯住了他的衣袖。
    那是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脏兮兮的。
    怀里捧着一个黑色木碗。
    “爷爷没吃……给爷爷吃。”
    袁可立怔住,鼻头一酸。
    她的碗里还有半碗粥。
    那是她舍不得吃的口粮。
    袁可立蹲下身,轻轻摸着她的头,“爷爷吃过了。晚上冷不冷?”
    小女孩抿着嘴点头:“冷……娘病了,喝不下粥。”
    袁可立抹去她脸上的泥,柔声道:“会有房子的,也会有被子的。
    你娘的病也会好的。”
    天气渐冷。
    粥棚再多,也无法让灾民重返家园。
    他必须加快。
    他需要更多的粮,更多的人手,更多的物资。
    袁可立回到县衙,提笔蘸墨。
    写下密奏封好,盖印。
    “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崇祯接到袁可立的密奏后,休沐多日的朝会再次开启。
    只是,昔日那满殿的文武百官,此刻已去其半。
    崇祯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袁卿自陕西上奏,灾情远比预想严重。
    隆冬将至,灾民靠草棚难以御寒。”
    他扫视群臣。
    “袁卿请拨银一百万两,调粮、布、盐、棉,赈灾。诸卿意下如何?”
    这笔银子由谁出?
    物资由谁调?
    无人敢答。
    孙承宗出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第36章由乱到稳!(第2/2页)
    “回陛下,袁可立行事素来沉稳。
    既有此奏,必为实情。
    臣以为,可允。”
    说罢,微抬头。
    “但户部空缺,太仓仅余三十万两……可否请陛下从内库暂垫?”
    群臣大华,自从陛下清理朝堂以来,所抄没的财产全进了内库,一文钱也没给太仓。
    在他们看来,陛下可是只铁公鸡。
    左都御史李邦华出列,“臣附议。”
    让众臣震惊的是,陛下竟然点头了。
    “准奏。
    从内库拨银一百万两,调天下物资赈陕西。”
    有人松了口气,有人眼中闪光。
    自古官商不分家,但凡是能做大做强的商贾,其背后必然站着朝臣。
    朝堂上的众人各怀心思。
    谁能率先运粮、布、盐等物资入陕,谁就能从天灾中发家。
    这可是名正言顺的致富之路,不怪他们动心思。
    毕竟其他财路有风险,陛下又是个下手极重的狠角色。
    定下物资调度后,崇祯便散了朝会。
    崇祯之所以匆匆退朝,一是因袁可立的奏报,让他震惊。
    袁老明白了他的意思。
    同时也对袁老提出的,拿这一百万两做饵的计划感到佩服。
    二是因为,东暖阁内毕自严正候着。
    孙元化、王徵、毕懋康三人也已入京。
    这几位被称作火器狂人的工匠,若用得好,大明的火器制造必将飞跃。
    更令崇祯振奋的是,王体乾方才禀报,宋应星、陈振龙,也将在数日后抵京。
    科学之火,终要燃起。
    ……
    随着一批批物资抵达,灾民们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但百姓仍困惑一事。
    那杀县令、抢粮仓的白水王二,为何袁阁老迟迟不剿?
    不时就会有消息传来,说王二已拥兵上万,连抢七八处粮仓,甚至掠夺了朝廷的赈灾粮。
    可袁可立仍无动于衷。
    像是把这王二彻底忘记了一般。
    与此同时,孙传庭、曹文诏、周遇吉的三路大军都已入陕。
    他们沿途“借粮借银”。
    若借,礼谢而去。
    若不借,圣人庙前发誓捐家产。
    若誓也不发、财也不捐,锦衣卫的钢刀便会立刻出现。
    账册一摆,家破人亡。
    而在这场腥风血雨中,孙传庭发现了一个人。
    史可法。
    一个籍籍无名的秀才,却在赈灾之中表现出惊人的条理。
    他选童生,定流程,安秩序。
    更能在赈灾中,查清贪腐,证据确凿。
    “此人可用。”
    孙传庭将其名推至袁可立案前。
    至此,陕西赈灾分三线并进。
    前线三将借粮募兵。
    中线史可法整编灾民,设治安队,修房筑屋。
    后线袁可立随之压阵,以杀肃贪。
    赈灾,是救命。
    镇灾,是杀人。
    那些想逃的富商、贪官,一个也逃不掉。
    锦衣卫查,灾民追,兵马堵。
    贪者必死,成了陕西新的律法。
    有逃入深山的县令,都被百姓自发地捉了回来。
    只是送到袁可立面前时,只剩半具尸身。
    至此,陕西从乱到稳,不过月余。
    就在此时,想赚朝廷银子的商队,正浩浩荡荡的进入陕西地界。
    而在一处荒凉的山林中,那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反贼王二,却正怒骂不止。
    “哪个王八蛋说老子有上万人?
    老子就三百人!没吃没穿的,拿什么去抢?
    还抢粮队?抢你娘的腿!”
    之所以王二如此愤怒,全因为他被一群头扎红布条的猛人给围了。
    他们人数不多,也就三百人左右,可个个勇猛无敌。
    王二三番两次的想要突出重围,全都被丢了回来。
    他们也不打杀,也不让下山,就这样围着他们。
    弄得王二欲哭无泪。
    动粗,打不过。
    投降,人家不收。
    就这样干耗着。
    他不知道的是,他对袁可立可是有大用处的。
    一张大网已悄然打开……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