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百一十八章 所谓胥吏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二百一十八章 所谓胥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胥吏很重要吗?
    说重要,其实也是真的重要。
    没有胥吏,这个国家绝大部分事情都没有办法完成。
    甚至可以说,整个国家几乎就是直接瘫痪掉一大半。
    说不重要,胥吏还没有到无法替代的程度。
    胥吏这个岗位,就是靠着人脉情商来维持。
    不然这么一个说白了就是给各个衙门跑腿打杂记录文书的一群人,有什么技术含量?
    但凡是认点字,能跑腿的,都能干不是?
    所以崇祯根本就没有在乎过胥吏们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
    明末缺人吗?
    北方一大片一大片的难民,崇祯正愁没有地方安置,缺人?不存在的。
    再说了,崇祯也不是真的就一点好处不给人家。
    “温爱卿,朕听闻,胥吏一般收入都极其低下,是这么回事吧?”
    温体仁点了点头。
    其实这也是那些胥吏为什么要从百姓那里捞钱的原因。
    古代用吏简直就是把人家当成打白工的。
    汉朝以前还好,官跟吏就只是分工上有所不同罢了,本质上都是朝廷的打工仔。
    但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官员就开始逐渐瞧不起吏了,一直到唐宋时期,吏的地位达到了最低点。
    在中央地区打工的胥吏还好,好歹还能够有俸禄,虽然不多,但是养家糊口是足够了。
    但在地方打工的胥吏,不好意思,你的确是官家的人没错,但你想拿钱?那就是在想屁吃,老老实实的用爱发电把您内。
    虽说明朝的确是曾经规定过吏员们的俸禄,每一个部门都有,很详细。但问题是,明朝有个很严重的问题,叫做折色。
    一个九品官,原本一个月的俸禄为五石,但朝廷会用别的玩意来顶替粮食或者银子发给你。
    比如说胡椒这样的奢侈品。
    胡椒什么的还算好了,至少也能算是奢侈品,即便是卖出去,价钱也不能低了。
    但糟心的就是用什么绢布零碎的一些小东西来顶俸禄,这叫个什么事?
    零零散散的下来,一个官员一个月能拿到俸禄的一半就算是很不错了。
    更别说偶尔朝廷还不要脸的欠着你工资。
    在这种条件下,即便是月薪五石的从九品官员都养活不了自己。
    就更别说下面的胥吏了。
    作者的印象里(懒得查资料了),从五品以下的官衙的胥吏一个月大概是八斗还是六斗的俸禄。
    再加上折色,这么点破钱够干什么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胥吏们怎么可能不去想别的发财的路子?
    但经商没门路,转为官身操作又太复杂,并且数量还极为稀少,从上官那里弄钱?这不就是找死吗?
    所以这些胥吏除了压榨百姓还能压榨谁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的小吏们都变着法的祸害百姓,从百姓那里要钱,或者说胆子大一点的,就各处索贿。
    后世一提起来那些胥吏,第一印象,便是这些胥吏都不干人事,只知道压榨百姓。
    但没有人替他们想过,若是这些胥吏不去压榨百姓,那么他们还能怎么赚钱?
    拿到的那点钱就连最基本的温饱都做不到,他们怎么活下去?他们的家人怎么活下去?
    所谓“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就是这个道理。
    “朕决定,整个大明,所有胥吏,不论等级,皆为三石俸禄,且胥吏后代准许......”
    崇祯刚想说胥吏后代准许参加科考,但想了想,这好处,还是慢慢的给比较好,所以刚刚说到一半的话,就被崇祯重新咽了下去。
    “胥吏的俸禄一律不准有任何折色,全都从朕的内库里面出,一半为稻米,另外一半为上等稻米市价折现的银两。”
    说到这,崇祯看向了王承恩。
    “朕知道,现在的国库根本就不足以负担这一笔费用,所以承恩,这些钱就全都从朕的内库当中出。等到今后太仓库富裕起来了,再走户部那边的账。”
    “是。”
    “在这个过程里面,给朕盯紧了,朕不管是谁,但凡是敢在这里面伸手的,只要证据充足,事先不必请示朕,不管多高的地位,一律罢官免爵。”
    “奴婢遵旨!”
    “不知温爱卿认为朕这样处理如何?”
    “陛下圣明!”
    温体仁还能说什么呢?
    狗大户牛逼!
    现在崇祯说句实在话,还真不怎么在乎多出来的这些胥吏的俸禄。
    整个大明的胥吏,顶了天不过也就十万左右的数量(以前宋朝时好像胥吏就大约十万人,明朝的没具体去查,明朝没有宋朝官僚机构那样庞杂,只会少不会多。),一年下来不过也就是一百万石左右的粮食,银子的话不一定,一两百万两甚至更低,那得看具体物价。
    而现在崇祯最不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
    粮食?
    光是范永斗等人家中被查抄出来的粮食就足够发好几个月的俸禄了。
    更别说从北孔抄出来的粮食。
    那可真是多啊,茫茫的多啊~
    至于银子这老生常谈的玩意,就不说了。
    崇祯相信,这件事要是落实了,山西那边的胥吏的反抗将会被降低到最少。
    毕竟胥吏即便再怎么压榨百姓,大头肯定都是少部分的人拿,绝大多数胥吏也拿不到多少好处。
    至少崇祯觉得要是让胥吏们做个选择,大部分的胥吏应该都会选择一个月三石粮食的俸禄。
    至于那少数的胥吏们?
    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这些人算个屁啊?
    说的难听点,不过就是几只臭虫罢了,随随便便就能捏死的玩意,根本不足为提。
    “行了,温爱卿,朕要交代给你的就是这些事。剩下的,就要等到温爱卿到了山西以后,自己做决断了啊。”
    崇祯一副老子看好你的样子。
    “臣必定为我大明,肝脑涂地!”
    温体仁还能说什么呢?
    皇帝这次派他过去,基本上已经把所有的障碍全都给他搬开了。
    军队护航,山东十万民众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底层胥吏们较少的压力,再加上还顶着打击汉奸卖国贼这样的大义。温体仁觉得若是自己真的搞砸了,那还是趁早找个地方自我了断吧,就别回北京城丢人现眼了。
    ......
    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