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百八十三章 劝解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六百八十三章 劝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宁宁,你先别着急说话,听我说完。”
    见宁宁嘴巴一动,满脸通红的想说什么,罗敏不急不忙的说道。
    “首先,我要表达清楚的是,宁宁,我今天上门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准确的说,其实我才是横插在你和你...
    雨水顺着车窗蜿蜒而下,像一道道无声的泪痕。李言诚没有发动车子,只是静静地听着雨点敲打玻璃的声音,一遍遍回放着女儿演讲的视频。那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仿佛穿透了层层阴霾,直抵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他想起去年冬天,女儿放学回家时满脸委屈地问他:“爸爸,班里有人说你是‘作秀局长’,说你开餐厅是为了捞钱,还说外公的诊所是非法行医。”
    那时他正忙着整理“听松居”第一期运营报表,闻言抬起头,看着女儿通红的眼眶,竟一时语塞。
    最后,他蹲下来抱住她,轻声说:“欢声,有些人看不见光,就以为世界本来就是黑的。但只要你心里有光,就不怕别人怎么说。”
    女儿仰起脸,认真地问:“那我们的光,是什么?”
    他笑了:“是真相,是坚持,是哪怕只有一个人需要,也绝不转身离开的责任。”
    此刻,这束光正以另一种方式被传递出去。他打开手机,将视频转发到单位工作群,并附上一句话:“这是我女儿写的答案。我们做的每一件事,终会有人记得。”
    不到十分钟,群里炸开了锅。
    “李局,您家闺女太牛了!”
    “这模型要是真能落地,偏远山区的老百姓看病可就有盼头了。”
    “原来咱们干的这些事,已经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种子……”
    李言诚关掉手机,启动车子。雨势渐猛,windshieldwipers左右摆动,划出一片短暂清明的视野。他驱车返回老街,想再看看父亲的诊所??那个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小屋。
    刚拐进巷口,便见诊所门前聚了一群人。他心头一紧,快步下车。走近才发现,竟是几位曾在这里治过病的老人自发组织起来,在门口搭了个简易雨棚,挂上了红布横幅:“感谢程医生四十年仁心仁术”。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拉着他的手哽咽道:“小李啊,我老头子昨夜走了,临走前念叨着要来谢谢程大夫。他说当年中风瘫在床上三年,是你爸天天上门针灸推拿,一分没收。现在人没了,这份情不能断。”
    说着,她从怀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信封,里面是一张百元钞票和一张字条:**“替老伴捐给诊所修屋顶。”**
    李言诚眼眶发热,接过信封的手微微颤抖。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笔捐款,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托付。
    他走进诊所,父亲正在翻看新送来的药品清单。听见脚步声抬头看了他一眼,嘴角微扬:“外面那些人,你别拦着。他们愿意做点什么,就让他们做吧。”
    “爸,你不觉得累吗?一辈子都在给别人治病,谁给你治?”
    程怀古笑了笑,端起茶杯吹了口气:“累?当然累。可你看那棵老槐树,年年掉叶子,年年又发芽。它不也挺过来了?人这一辈子,哪有不苦的。关键是,苦得值不值。”
    正说着,护士小林匆匆进来:“程医生,刚才社区送来个流浪汉,昏迷不醒,身上全是冻疮,呼吸很弱,可能是低血糖加感染性休克。”
    李言诚立刻起身:“抬到治疗室!我去准备急救箱。”
    两人迅速投入抢救。李言诚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程怀古则用银针施以醒神开窍之法。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处置,男子终于恢复意识,睁开浑浊的眼睛,嘴唇蠕动着吐出两个字:“饿……”
    李言诚立刻让小林去“听松居”取一份热腾腾的暖心套餐。等饭菜端来,那男人狼吞虎咽,吃到一半突然停住,盯着李言诚看了许久,才沙哑着嗓子说:“你……是不是以前抓过我?”
    李言诚一怔,仔细打量对方面容,终于认了出来??五年前一起盗窃案的嫌疑人王德海,因偷窃工地电缆被捕,判了两年。出狱后杳无音讯,没想到竟流落至此。
    “是我。”他点头,“但那是过去的事了。”
    王德海低下头,声音哽咽:“我没脸回去……老家房子塌了,媳妇带着娃改嫁,我在城里打零工,活一天算一天。前两天发烧,睡桥洞底下,醒来就在你们这儿了……”
    程怀古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命还在,就不晚。先养好身体,别的以后再说。”
    当晚,李言诚亲自联系民政部门,为王德海申请临时救助和职业培训名额。临走时,男人跪在地上磕了个头,额头触地的一瞬,泪水砸在水泥地上,洇开一圈深色痕迹。
    回到家中已是深夜。他泡了杯浓茶,坐在书桌前翻开父亲的病例札记。一页页翻过,那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如潮水般涌来。忽然,他在夹层中发现一封未曾见过的信,信封泛黄,写着“致未来的你”。
    他小心翼翼拆开,里面是程怀古年轻时写下的日记片段:
    >**1978年秋,滇南归来第三个月。**
    >
    >我终于明白,医生治得了病,却未必救得了命。有些人的苦难,不是药能解决的。那天有个母亲抱着高烧的孩子跑了三十里山路来找我,我说可以治,但她没钱。她当场跪下,说宁愿自己死,也要换孩子一条命。
    >
    >那一夜我失眠了。我想,如果这个社会对弱者毫无容身之地,那么我的医术再精,也不过是在伤口上贴张创可贴。
    >
    >所以我决定,只要我还站着,就要为那些站不起来的人撑一把伞。
    >
    >若有一天,我的儿子也走上这条路,请告诉他:
    >
    >**“善良不是软弱,而是最强的勇气;公正不是口号,而是每一天的选择。”**
    李言诚读完,久久无法言语。窗外雨已停歇,月光透过云隙洒进屋内,照在那本札记上,仿佛为每一个字镀上银边。
    第二天清晨,他早早起床,熬了一锅小米粥,煎了蛋,炒了青菜。等父亲醒来,饭菜已摆在桌上。
    “今天怎么这么勤快?”程怀古笑着问。
    “你说过,医生不能饿着肚子看病。”李言诚给他盛了一碗粥,“今天我请假了,陪你去复查。”
    上午九点,医院影像科。增强CT结果出来,医生指着屏幕说:“右肺下叶阴影考虑良性结节可能性大,不排除陈旧性病变,建议半年后复查即可。”
    程怀古松了口气,李言诚却仍皱着眉:“能不能做个基因检测?我想排除一切风险。”
    医生笑他过度紧张,但他坚持签字同意自费项目。走出诊室,父子俩并肩走在长廊上,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地面,映出两道长短不一的影子。
    “爸,你还记得小时候我问你,为什么非要当医生吗?”
    “记得。我说,因为有人需要。”
    “现在我也懂了。不只是治病,更是守护一种希望??让人相信,这世上还有人愿意弯下腰,扶起摔倒的人。”
    中午,他接到市纪委电话:“李局,关于‘听松居’的初步核实已完成。经查,所有财务数据真实透明,补贴申报合规,未发现利益输送行为。举报内容不实,予以澄清。”
    “谢谢组织信任。”他平静回应,“但我希望你们保留调查记录。我不怕查,只怕真相被人掩盖。”
    挂断电话,他给纪检委写了封正式建议信,提议建立“公职人员公益行为保护机制”,防止善意被恶意围猎,鼓励更多人敢于站出来做事。
    下午两点,他主持召开全市基层医疗资源优化推进会。会上,他宣布三项举措:一是将“公益门诊备案制”纳入年度民生工程,由财政给予基础运营补贴;二是联合卫健、民政、医保三部门开通“特殊困难群体绿色就医通道”,实现跨系统信息共享;三是启动“乡村医生薪火计划”,每年遴选百名青年医学生定向培养,服务期满优先入编。
    会后,一名记者拦住他提问:“李局长,您推动这么多惠民政策,有没有考虑过个人政治风险?毕竟,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他望着远处校园里奔跑的孩子们,淡淡一笑:“我只考虑一件事??如果我不做,谁来做?如果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
    傍晚,他带着女儿来到诊所。李欢声蹲在王德海床前,递上一本画册:“叔叔,这是我画的,叫《会发光的医生》。”
    画中,一个穿白大褂的老人站在风雨中,手中提着灯,照亮无数蜷缩在角落的身影。旁边写着一行字:“他不怕黑,因为他本身就是光。”
    王德海捧着画册,眼泪无声滑落。他低声说:“我这辈子没被人当成过‘叔叔’……谢谢你,小姑娘。”
    李言诚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胸口一阵温热。他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不是制度,不是权力,而是人心。
    夜深人静,他再次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撰写一篇题为《一个公务员的自白:我为何坚持做“不合算”的事》的文章。文中写道:
    >“有人说我傻,二十块钱管饱的套餐赚不了钱,还倒贴人工水电;有人说我虚伪,免费接诊老年病人是为了博名声。可我想说,衡量一件事值不值得,不该只看账面盈亏。
    >
    >当一个拾荒老人喝完热汤后笑着说‘好久没这么暖和了’,当一个农民工母亲抱着康复的孩子哭着说‘原来这城里也有亲人’,当一个流浪汉重新站起来说出‘我想找工作’……这些瞬间,比任何升迁都更让我感到活着的意义。
    >
    >我们常说要建设温暖城市,可温暖从何而来?它不在高楼大厦之间,而在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伸手相助之中。
    >
    >如果这就是‘作秀’,那我愿终生为之。”
    文章发布后十二小时,阅读量突破百万。评论区清一色留言:
    “这才是人民公仆的模样。”
    “求转发!让更多人看到真正的榜样!”
    “李局长,我们小区能不能也设个公益门诊?”
    三天后,省委书记作出批示:“李言诚同志事迹感人至深,充分体现新时代党员干部初心使命。请宣传部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材料。”
    与此同时,“听松居”第二家分店在城东开业,选址就在一处老旧小区旁。开业当天,八百多名环卫工人、快递员、保安排起长队,每人领到一份热饭和一句问候:“辛苦了,今天有人惦记着你。”
    李言诚站在门口迎客,手里拿着扩音器,声音洪亮:“欢迎大家来吃饭!记住,这里不分贵贱,只分饥饱!”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一个小女孩踮起脚尖,把一朵野花塞进他口袋,笑着说:“警察叔叔,你是好人。”
    那一刻,他忽然想起清明那天的雨,想起父亲手中的《大医精诚》,想起女儿演讲时眼中闪烁的光芒。
    他知道,这场路还很长。前方或许仍有诽谤、打压、误解,甚至更猛烈的风暴。但他不再惧怕。
    因为他已明白,所谓重走人生路,不是逃离过往的伤痛与遗憾,而是带着父辈的信念、孩子的期待、百姓的信赖,一步一步,在泥泞中走出属于自己的清晨。
    那一日清晨,阳光正好。
    饺子在锅里冒着热气,香气弥漫整条老街。
    程怀古坐在诊室里,戴着听诊器,专注听着一位孤寡老人的心跳。
    李欢声趴在桌上,正用彩笔描绘一幅新的全家福:外公穿着白大褂,爸爸戴着警帽,妈妈系着围裙,而她自己,则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要成为连接光与暗的桥梁。”
    街上,卖橘子的独腿老人支起了新伞,吆喝声清亮悠远。
    孩子们背着书包跑过积水的洼地,笑声如铃。
    一辆救护车鸣笛驶过,驶向远方的医院,载着希望,也载着责任。
    而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个新的公益项目正在酝酿??
    名为“程怀古计划”,旨在为全国三千名坚守一线的乡村医生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每年一次免费体检与心理疏导服务。
    李言诚站在窗前,望着这座苏醒的城市,轻声说道:
    “有人在管我们。”
    “而且,会一直管下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