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回到御书房,李承乾刚刚坐下,韩王李元嘉便快步而入,施礼之后入座,恭声问道:“陛下召见微臣,不知有何吩咐?”
临建年关,不仅宗室内各项抚恤、赏赐需各自到位,且还要准备各式各样的祭祀、典礼,宗正寺上...
龟兹城外,秋风卷起尘土,战马嘶鸣声犹在耳畔。赵怀义身披战袍,立于高台之上,目光如炬。战后三日,唐军尚未完全休整,赵怀义便已召集诸将,商议下一步行动。
“此战虽胜,但吐蕃主力未损,赤松德赞狼狈逃窜,未必肯就此罢休。”赵怀义沉声道,“龟兹虽复,然军械匮乏,士卒疲惫,若吐蕃卷土重来,恐难再战。”
李昭拱手道:“大人所言极是。属下以为,应趁胜追击,夺回碎叶以西要道,切断吐蕃退路,逼其求和。”
赵怀义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帐中诸将,缓缓道:“吐蕃此次南退,必会重整旗鼓。若我军追击,需速战速决,否则一旦陷入持久战,粮草难继,恐成困局。”
裴敬忠亦道:“赵大人所虑极是。我焉耆亦可提供粮草,但若要持久作战,还需朝廷支援。”
赵怀义沉吟片刻,道:“我已命人快马入长安,奏报此战胜绩,并请兵部拨发军械粮草。不过,朝廷远在长安,调兵遣将需时日,我等不可坐等。”
正说话间,帐外亲卫禀报:“大人,碎叶斥候急报,吐蕃残军已退至疏勒,并与当地叛军合流,似有反扑之意。”
赵怀义眉头一皱,沉声道:“疏勒?”
李昭道:“疏勒乃安西要镇,若落入吐蕃之手,西域局势将再度动荡。”
赵怀义目光一寒:“吐蕃果然不肯善罢甘休。疏勒守将乃我旧部,若能联络,或可里应外合,夺回城池。”
裴敬忠道:“若要夺回疏勒,需速行之。吐蕃残军虽败,但兵力仍在,若其占据疏勒,再引援军,局势将更加复杂。”
赵怀义点头:“好,我即刻修书一封,派人潜入疏勒,联络守将。若其仍忠于大唐,便可在吐蕃军中策应我军。”
李昭道:“属下愿亲自前往,探查吐蕃军情。”
赵怀义沉思片刻,道:“也好。你速去速回,切莫轻举妄动。”
……
碎叶城外,李昭率十余骑,披星戴月,悄然南下。夜色如墨,马蹄声轻,一行人穿行于山林之间,避开吐蕃斥候。
三日后,李昭一行抵达疏勒城外。远远望去,城头已换吐蕃旗帜,城门紧闭,守军戒备森严。
“大人,城中情况不明,贸然入城恐有风险。”副将低声提醒。
李昭点头:“无妨,我自有办法。”
当夜,李昭命人于城外燃起篝火,故意暴露行踪。吐蕃守军果然派出斥候搜查,李昭趁机混入城中,直奔疏勒守将府邸。
守将王德昌见李昭到来,大喜过望:“李将军,你终于来了!我已苦守半月,吐蕃军日夜围攻,若非城中百姓相助,恐怕早已失守。”
李昭道:“王将军忠义可嘉。赵大人已率军驻扎碎叶,欲夺回疏勒。若将军能于城中策应,内外夹击,必可破敌。”
王德昌沉声道:“吐蕃军中,已有数名将领暗中与我联络,愿助我驱逐吐蕃。只待时机一到,便可动手。”
李昭大喜:“如此甚好。我即刻返回碎叶,禀报赵大人,三日后,我军将兵临城下,届时将军可于城中响应。”
王德昌抱拳道:“属下愿效死命。”
……
碎叶大营,赵怀义听完李昭汇报,神色凝重。
“王德昌愿里应外合,吐蕃军中亦有内应,此战可战。”赵怀义缓缓道,“但吐蕃兵力尚强,若强攻,恐有损伤。”
裴敬忠道:“若能智取,或可事半功倍。”
赵怀义眼中闪过一丝精芒:“吐蕃主帅赤松德赞虽败,但此人极善用兵,若我军贸然进攻,恐遭其伏击。”
李昭道:“属下有一计,或可一试。”
赵怀义目光一亮:“讲。”
李昭道:“吐蕃军粮皆囤于城东军营,若能焚其粮草,断其补给,吐蕃军必乱。届时我军再趁势进攻,可一战而胜。”
赵怀义沉吟片刻,点头道:“好,此计可行。李将军,你亲自带队,潜入城东,焚其粮草。”
李昭抱拳:“属下领命。”
……
三日后,夜色沉沉,乌云遮月。李昭率五百精骑,悄然潜入疏勒城东。
吐蕃军营灯火通明,粮草堆积如山,守军巡逻严密。
“将军,敌军戒备森严,若强攻,恐难全身而退。”副将低声提醒。
李昭冷笑道:“无妨,我另有安排。”
当夜,李昭命人于营外燃起火堆,引诱吐蕃巡逻兵前往查看。趁其不备,数百唐军悄然潜入粮仓,泼洒火油,引燃火把。
“轰!”一声巨响,粮仓起火,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吐蕃军营顿时大乱,守军惊慌失措,四处奔逃。
就在此时,王德昌率城中唐军,突袭城门,斩杀吐蕃守将,打开城门。
赵怀义早已率大军埋伏于城外,见城门大开,立刻率军杀入。
吐蕃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赤松德赞惊怒交加,亲自率亲卫迎战,却被赵怀义一箭射中左肩,重伤落马。
“赵怀义!”赤松德赞怒吼,“你竟敢伤我!”
赵怀义冷笑:“你吐蕃屡犯大唐疆土,今日不过是报应。”
赤松德赞咬牙切齿,挣扎起身,率残部仓皇撤退。
……
疏勒城头,赵怀义立于战旗下,望着远方。
此战,唐军大胜,吐蕃主力溃败,赤松德赞重伤逃亡,疏勒重归大唐。
裴敬忠走上前来,拱手道:“赵大人,此战大胜,吐蕃元气大伤,短期内恐难再犯。”
赵怀义却神色凝重:“吐蕃虽败,但根基未动。赤松德赞此人极善用兵,若其养伤复元,必会卷土重来。”
李昭道:“属下已命人封锁边境,严防吐蕃再犯。”
赵怀义点头:“好。疏勒虽复,但龟兹、碎叶皆需重兵把守。我即刻修书一封,奏报朝廷,请调兵遣将,稳固安西。”
裴敬忠道:“属下愿留守疏勒,协助赵大人。”
赵怀义微微一笑:“有裴将军相助,安西无忧矣。”
……
数日后,长安皇宫。
李隆基端坐龙椅之上,接过安西战报,神色微动。
“赵怀义大破吐蕃,收复龟兹、疏勒?”他低声念道,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此子果然不凡。”
宰相张九龄上前道:“陛下,赵怀义此战大胜,不仅稳固安西,更震慑吐蕃,实乃大唐之幸。”
李隆基点头:“传旨,加封赵怀义为安西都护,赐爵一等,赏金千两。”
张九龄道:“陛下,吐蕃虽败,但其国力未损,若其重整旗鼓,恐再起战端。”
李隆基沉思片刻,缓缓道:“传朕旨意,命兵部调兵遣将,增援安西,同时遣使入吐蕃,试探其意向。”
……
龟兹城外,赵怀义立于高台之上,望着远方。
天边云卷云舒,战马嘶鸣,风尘滚滚。
“真正的风暴,还未到来。”他低声喃喃,眼中闪过一丝冷芒。
大唐与吐蕃之争,远未结束。
疏勒城外,赵怀义策马立于山头,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戈壁与丘陵,神色凝重。此战虽胜,但吐蕃主力未损,赤松德赞虽重伤,却仍率残部退往葱岭以南。疏勒虽复,然城中粮草短缺,军械不足,唐军亦伤亡惨重,难以久战。
“大人,疏勒已复,但吐蕃残军未灭,若其卷土重来,恐难再战。”李昭策马而来,抱拳禀报,“属下已派人前往龟兹与碎叶,催促援军与粮草。”
赵怀义缓缓点头,目光深远:“吐蕃虽败,但其国力未损。赤松德赞此人极善用兵,若其养伤复元,必会重整旗鼓,再度来犯。”
李昭沉声道:“属下愿率轻骑追击,趁其未稳,将其彻底击溃。”
赵怀义微微摇头:“不可。吐蕃军虽败,但其残部仍有数千人,若贸然追击,恐遭其伏击。更何况,葱岭以南地势险峻,我军不熟地形,难以深入。”
李昭皱眉:“那该如何是好?”
赵怀义沉吟片刻,道:“眼下最要紧的,是稳固疏勒,整军备战。吐蕃虽败,但其国力仍在,若其调集援军,再犯安西,我军恐难抵挡。”
李昭沉思片刻,道:“属下明白。只是……朝廷可有消息?”
赵怀义点头:“我已命人快马入长安,奏报此战胜绩,并请兵部拨发军械粮草。不过,朝廷远在长安,调兵遣将需时日,我等不可坐等。”
正说话间,帐外亲卫禀报:“大人,焉耆裴将军求见。”
赵怀义闻言,目光一亮:“快请。”
片刻后,裴敬忠步入大帐,抱拳道:“赵大人,疏勒之战大胜,吐蕃溃败,实乃大唐之幸。”
赵怀义拱手回礼:“裴将军此战亦功不可没,若非焉耆及时支援,我军恐难支撑。”
裴敬忠沉声道:“赵大人,疏勒虽复,但局势仍不稳定。吐蕃虽败,但其主力未损,若其重整旗鼓,再度来犯,我军恐难再战。”
赵怀义点头:“不错。疏勒虽复,但军械粮草短缺,士卒疲惫,若吐蕃再犯,我军恐难支撑。”
裴敬忠道:“属下愿率焉耆军驻守疏勒,协助赵大人稳固局势。”
赵怀义微微一笑:“有裴将军相助,安西无忧矣。”
……
数日后,疏勒城中,赵怀义召集诸将议事。
“吐蕃虽败,但其国力仍在,若其重整旗鼓,再度来犯,我军恐难再战。”赵怀义站在议事厅中央,目光凌厉,“诸位,我意已决,疏勒虽复,但不可久守。我军需尽快整军备战,准备迎战吐蕃下一波攻势。”
众将面面相觑,有人迟疑道:“大人,我军刚经历大战,士卒疲惫,若再战,恐难支撑。”
赵怀义冷冷扫视众人:“若疏勒失守,吐蕃便可长驱直入,安西四镇皆危。此战,不胜则亡,诸位可愿随我一战?”
众将沉默片刻,终于有人起身抱拳:“属下愿随大人一战!”
紧接着,众将纷纷起身,齐声应道:“属下愿随大人一战!”
赵怀义满意地点头:“好!即日起,整军备战,三日后出兵葱岭。”
……
葱岭要道,山势险峻,道路狭窄,乃吐蕃大军必经之地。
赵怀义亲自率军驻扎于此,设伏于两侧山岭之上。
“吐蕃大军若至,必经此道。”赵怀义立于山头,遥望远方,“此地易守难攻,若能设伏成功,必可重创敌军。”
李昭策马而至,禀报:“大人,焉耆裴敬忠已答应出兵,两日后可至。军械粮草亦已备妥,即刻便可运抵。”
赵怀义嘴角微扬:“裴敬忠果然不负我所望。”
李昭道:“属下已派人前往碎叶,催促援军速至。”
赵怀义点头:“好,此战,胜败在此一举。”
……
数日后,吐蕃大军果然抵达葱岭要道。
“赵怀义竟敢设伏于此?”吐蕃主帅赤松德赞冷笑,“他这是自寻死路。”
副将迟疑道:“将军,此地地势险要,若遭伏击,恐有不测。”
赤松德赞冷笑道:“赵怀义不过区区龟兹守将,有何能耐?传我军令,大军压进,一举突破防线!”
吐蕃大军浩浩荡荡进入要道,赵怀义早已在两侧山岭之上布下伏兵,箭雨如瀑,巨石滚滚而下,顿时将吐蕃大军截断于山道之中。
“杀!”赵怀义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唐军如猛虎下山,冲杀而出。
吐蕃大军措手不及,阵型大乱,赤松德赞怒吼连连,率亲卫奋力抵抗,却难以挽回败局。
就在此时,焉耆援军赶到,裴敬忠亲自率军杀入战场,与赵怀义合兵一处,彻底击溃吐蕃大军。
赤松德赞见大势已去,只得率残部仓皇撤退。
……
疏勒城外,赵怀义立于战旗下,望着远方,神色沉静。
此战,唐军大胜,吐蕃大军溃败,疏勒之围已解,西域局势亦随之稳定。
然而,赵怀义心中却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胜利。
大唐与吐蕃之争,远未结束。
真正的风暴,仍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