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百七十一章 我看是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三百七十一章 我看是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李纲临危不惧,应急还是有些本事的。
    这句话是朱琏对李纲的评价,赵桓也承认李纲这个右相能被朱琏纵容,他在国家危难之中是可以成为国之柱石的。
    按照李纲的定计,赵桓在宫墙上当众宣布,削李纲燕郡王爵为燕山候,贬李纲右相职务,撤钢字军钦命军主将,发配塞尔柱督查西洋藩国商务。
    顿时引发了皇宫外一万余太学考生们的欢呼。
    紧接着,试探性的他在宫墙上问郑太后在不在?
    果然,郑怜玉就在城外。
    送考的一些家丁,家卷都看见了。
    纷纷让出一条道路。
    于是他紧急任命郑怜玉为太学主考官。
    满足学子更换主考的要求。
    接下来承诺未来朝廷政务不变,各路州府应以大朝会之计划,全力改善交通,兴修水利,担负起让百姓富裕起来的职责。
    同时,他还严肃的警告参考学子。
    此番不立刻进入考场,名字将会列入太学黑榜,终生不被录取。
    轰的一声。
    宫墙外的太学生簇拥着刚任命的主考官郑怜玉,在门口禁卫们全力维持之下,涌进了汴梁皇宫。
    郑怜玉也上任不负李纲的推荐,一边询问各种考试细节,一边谨慎巡查。
    集英殿外,再次塞满了考生和监考官,禁军士兵。
    赵桓的心里,却空荡荡的。
    准确的说,他被吓到了,登上宫墙门口,一口气说完,他知道自己脚都在抖动。
    大宋开国以来,可重文抑武,可从未有过一个武将,如李敬一般有如此的影响力。
    自从自己回来,从未过问政务的皇太后现身集英殿,杀人,废科举相护。
    紧接着,满朝重臣追随李敬和朱琏,宗泽脚步离京。
    连学子们也罢考。
    或许黄袍加身的太祖,也从未有过这等影响力。
    他都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跟着学子的试卷一起回登州,
    山东东路,乃是水师和靖字军的老巢。
    不管是靖字军士卒还是水师官兵,都靠着李敬发了大财。
    那些嗜杀成性的丘八,据说好多都只认将令,不认圣旨。
    在朝廷中有如此声望的李敬,会不会如昔日汉代霍光一样,一言废立君王?
    百斤的李敬,九十斤反骨。
    这狗日的,已经把父皇赶到临安做山长去了。
    据说父皇还时不时卖画,贴补自己用度。
    也难怪自己皇后,追着李敬去了山东,或许稳住他不让他反,才是朱琏的真实用意。
    赵桓越想越害怕。
    集英殿外临时的考棚,学子们考了两天,连皇宫供应的饭食索然无味,赵桓也跟学子差不多,没怎么好好吃东西。
    直到太学入学考试考完。
    郑怜玉走到了垂拱殿。
    “上皇,学子考试试卷已封禁,今日洛阳和海边均会有船只到汴梁,上皇是留在汴梁还是.......”
    太学考试试题很杂,历来都是朝中所有重臣一起集中批阅。
    现如今,汴梁是没有这样的改题力量了。
    只能船运登州。
    “谢母后,劳烦母后操持,朕还是在汴梁等着,等着太学考试张榜!”
    “人不能太贪心,得了千钱想万钱,当了皇帝又想成仙,看看这个吧!”
    该说的话,郑怜玉已经在赵桓主动来找他的时候说尽了。
    留下最新的一期复兴报。
    飘然而去。
    这期的头条居然是朱琏亲自执笔文章,大宋创新的政治改革不动摇,号召各路,府,州,县各级地方官员,民意代表,全力为构筑一个更加繁荣强大的大宋而奋斗。
    朱琏这是什么意思,怕汴梁的事情,影响了大宋各地官府推进的工作目的?
    或者是公开表明,帝后二人开始争权?
    生气的赵桓还没看完这篇文章,就把报纸扔到地上。
    忽然发现北面还有一个很醒目的标题。
    梁相解读靖王实践《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乃是圣人之言。
    李敬一介武夫,武人已经在五代十国时候坏了名声,他何德何能?还实践?
    强忍一肚子气的赵桓,又捡起了报纸,继续看起来。
    编辑妙笔生花,细数靖康之难以后,百姓生活变化。
    比梁扬祖现场提点更让人看着有理有据,看的赵桓心惊肉跳。
    从蜂窝煤炉,到锅碗瓢盆,从靖康大陆运来的新奇农作物,到南洋便宜的稻米,西洋的棉线纺织的布匹。
    李敬看似旁门左道一般的杂学发明。
    已经渗透到大宋每一个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甚至在复兴报不厌其烦的鼓吹下。
    影响到了医学,工学,绘画,书法等方方面面。
    不止军中,连全国各地哼唱的歌谣,都是从李敬哪里流传出来的。
    大宋,是宋人的大宋,不该寄望一君一相,当宋人中推选智者商量着来。
    “这复兴报吃错药了,也不看看如今李敬权柄滔天,连君王都忌惮,还在鼓吹李敬言论,毁我赵氏根基!”
    报纸上的文章,仿佛狠狠的打了赵桓一巴掌。
    抽掉了赵桓浑身的力气,无力的把报纸扔到一边。
    他太低估了大宋靖康之后的变化。
    连这么重要的喉舌,也从未掌握在自己手中。
    还想着压制李敬,让大宋权柄再次云集在自己手上,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上皇,妾身请上皇安。”
    郑怜玉走了以后,赵桓也不知道在垂拱殿坐了多久。
    勐然发现走进来的是朱慎妃,朱璇。
    每次看到这张脸,他就想起在遭受金人的屈辱。
    回到大宋以后,表面不露声色。
    其实赵桓一次都没有主动找过朱璇。
    从玉门关外翘首以盼,到逐渐心如死灰,朱璇知道赵桓嫌弃自己身子脏了。
    回归大宋的赵桓,已经不是昔日金国需要自己安慰的阶下囚徒。
    连儿子赵谨也因此不受赵桓待见。
    “慎妃来了!”
    都说一夜夫妻百夜恩,朱璇比朱琏更早进入太子府。
    尽管之前来见赵桓就有心里准备,可听到世间最冷漠的声音,还是冷的朱璇打了一个寒颤。
    “妾身想辞位,最后一次恳求陛下,想让上皇给谨儿封王,分封海外,上皇不喜我等母子,妾身愿意陪着瑾儿前往海外封地!”
    昔日找赵佶出面,跟赵柔嘉争夺皇位。
    朱璇失去了堂妹跟自己十余年的姐妹感情。
    眼下朱琏看着她们母子,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完全没有昔日找她商量,等赵柔嘉做腻了皇位,传位赵瑾的语气。
    连很多朝臣,见到她,也如躲瘟神一样。
    让朱琏浑身涌起无力感。
    赵桓的回归,让她看到希望,却更绝望。
    冷漠的赵桓,让她只想躲的远远的,把赵谨也带走,不要卷入赵桓身边这无妄之灾中。
    “英国公赵楒都还未封王,瑾儿封王急了点吧,等他长大以后再说,至于你辞位,朕不允!”
    在赵桓看来,朱慎妃放出皇宫,有害无益。
    她的颜色尽管不如朱琏,可两姐妹有三分相似,哪怕北狩历经屈辱,也在她脸上没有看出风尘。
    若是放出宫去,去了西洋,她不顾廉耻找个藩属国主嫁了?
    赵桓都不知道自己会会怒火攻心。
    不止是朱璇,会宁府被李敬救回来的太子夫人,回国后他一个都没碰过了。
    他却没有轻易的嫡贬她们。
    如同赵瑾的存在,是对赵柔嘉一种天然的钳制。
    他现在还不想丢了这把利刃。
    “谢上皇!只要上皇心有谨儿,妾身就知足了!”
    朱璇悔死了,她万万没想到,赵桓回到大宋,会跟北狩时候判若两人。
    帝王妃子,失去了恩宠,什么都不是。
    倒是朱琏,李敬,行事方寸有度,临海居处处都透出浓浓的人情味。
    她给赵桓施了一礼,出去就去找来京城看科考的儿子去了。
    她下定了决心。
    回登州,好好给朱琏和赵柔嘉认错,道歉。
    让赵谨给她们母女承诺,永远不染指帝位。
    汴梁的皇宫,不止是朱璇觉得冷。
    赵桓自己也觉得冷的吓人。
    倒是临海居一片其乐融融。
    一个个昨夜的牛肉火锅没有吃过瘾。
    中午又跑来临海居,瓜分水师从靖康大陆那边一路卤煮回来的牛肉。
    “太后,去年的太学生,有人提议朝廷增设一部,畜部,引导和督促地方,饲养各类牛羊,家禽,尤其是我大宋东北,正北疆域都有大量的牧场,微臣观辽东建立了很多羊毛彷制成线,做毛毡,做妮子,处理皮革的工坊,章丘李家甚至开设了奶粉厂,让牧民收集牛奶,羊奶制作奶粉售卖。微臣觉得,增设一部有些夸张,倒是三司多一个畜桉,合适!”
    黄灿也喜欢吃肉。
    不管是牛肉,羊肉,猪肉,鱼肉他都觉得香。
    冀北到辽东,辽东沿着辽河平原向北,到处都在分段构筑铁路。
    登州出产的柴油机,做成了拖拉机,也在辽东试验大面积耕地,拉运货物。
    依托铁路和公路,黄灿觉得畜牧业大有可为。
    “黄卿家所言有理,大宋光是我等百官吃上肉,不算是盛世,若是百姓也能家家户户顿顿有肉,那才是肉眼可见的治国成就!”
    本来准备答应黄灿的请求,又看了一眼李敬,朱琏连忙把话止住。
    “畜部是迟早要设立的,鼓励百姓养牛,养羊,各种牲畜,要选育优良品种,让各地稳定生产,还要培养兽医,监控牲畜生长情况,不要让病害牲畜混上了餐桌。除了这些,还要让人去研究人工养殖鱼类,水师目前在江河湖海的捕鱼量很大,随着船只增多,人口增长,一旦过度捕捞,到时候市场上不够了,麻烦会随之而来。”
    其实大宋目前水师航行的地方,好多都是天然的渔场。
    捕捉的鱼都不值钱。
    养鱼并不划算。
    当前最大的矛盾是远航的船只,不能把鲜活的鱼带回来,路上就死掉,烂掉了。
    李敬知道压缩机的原理,却合成不出制冷媒介。
    没有冻库,远航的船只就无法运回冰鲜鱼类海产。
    倒是螃蟹,龙虾之类的不容易死。
    在市场上价格也极高。
    至于人工养殖,都是在天然水域捞小鱼,然后放在池塘里养大而已。
    在他看来,人工养殖是迟早的事情,大宋完全有能力找一些对此感兴趣的人,去江河湖海对各类鱼繁殖的温度水文情况进行记录,然后总结出人工繁育的方式。
    “趁我老头还有些精力,三司也算是富裕,我这就去安排,不仅渔业,畜牧业,我看就连蚕桑,果树,盐业,碱业,都要照靖王所说,未雨绸缪的开始建立优良品种的繁育!”
    “所以我说嘛,梁相说的有些过了,造福百姓事情,百官都在努力,不能把成就归咎在我一个头上!”
    今天的报纸,是朱琏守着刊印的。
    从玉门关回来,乔淑云请了假,说要去西洋蹲点,实地收一些西洋士兵切身经历的战争作为稿件,跟着商船就去了西洋。
    如今临时执掌编辑部的是孔令白。
    乔淑云临走时候送给李敬的礼物,李敬睡完了才知道半夜摸进去睡错了人,这位昔日艳动京城的王妃,在河东被营救了这么久,谁都瞧不上,盯着李敬,知道他好多破事。
    热情的让人有些难以招架。
    不过那个立场如乔叔云所料,管他谁和谁斗,靖王永远是正确的。
    回想起今日的报纸。
    除了谢朱琏之外,李敬摸了摸头,看来要抽时间去肉偿。
    接下来,黄灿跟朱琏请假,不随行西洋,他也没有听清楚,只不过熟悉李敬的黄灿可不会这么轻易放过李敬,让他把如何去做这些人工繁育的事情,帮他梳理一下,至少面对问题的时候,下面办事的人,不会走太多弯路。
    李敬也没有避讳,当着朱琏和赵金儿,赵玉盘他们,就开始解释了很多各种动物繁殖方式,生殖器官,精子卵子的结合常识。
    宋代根本没有精子和卵子这个概念。
    临海居一群成年人,听见李敬详细讲述这些原理,一个个犹如初中生上生理课。
    听的太后,长公主的们面红耳赤。
    羞愤的一个个想走,又想挖个洞钻到地下。
    甚至赵玉盘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也捂鼻而走,脸上烫的可以煮鸡蛋了。
    身后的女官,旁边的朝臣,也脸色潮红,纷纷竖起了耳朵。
    倒是一边看着书记官记录的黄灿听完,啧啧的感慨。
    “这些都是你师父教的?”
    “啊!难不成黄公还以为我自己体会发现的?”
    “我看是!”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