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百零三章 惦记着李敬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三百零三章 惦记着李敬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看惯了海里的大鱼,看过各种海豹,海狮,鲸鱼,巨大的鱼群。
    甚至经历鱼儿主动跳到船上。
    随着海洋再不是一帆风顺,远航的枯燥也显现出来。
    哪怕朱琏给未来的美洲大陆命名为靖康大陆,让水师全面勘查阿留申群岛,用远航大宋朝臣的名字,每人命名一个岛屿。
    也无法刺激大家的情绪。
    船队离开阿留申群岛,进入后世的太平洋阿拉斯加湾。
    风浪一下子大起来。
    又没有到停航避风的地步。
    船上的人可遭罪了。
    太学里的李芘,赵明诚,李清照,陈过庭,黄灿等等经历了西洋的远航,对于风浪明显比太学生和女官们适应。
    朱琏和赵柔嘉也还好,南下南海的时候遭遇了两次风浪,也没有太多不适应。
    其他人吐的一塌湖涂。
    尤其太学生里不少旱鸭子,坐船的时候都少。
    李敬怕这些家伙到甲板上掉海里,还让人反锁了他们的门,堵在船舱里。
    水师士兵们嘲讽技能拉满,笑着这帮大海上的生瓜蛋子。
    这下子可惹怒了太学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搞。
    大宋什么时候丘八都敢嘲上榜进士了。
    一边吐,一边各种吐槽拉满。
    越说越离谱。
    甚至私下抱怨,宋夏之战开打。
    作为枢密院使和监国太后,应该在大宋都城汴梁坐镇。
    而不是远航猎奇。
    不少人甚至扬言宁愿去西夏战场为大宋血战,死在为国捐躯的战场上,也不愿意在这大海之上生不如死。
    风浪颠簸,李敬才难得管他们。
    乔淑云和郑怜玉也吐的很惨。
    赵缨络,赵金儿带着女官寸步不离伺候在她们身边,朱琏也皱着眉头让李敬穿过这片海湾,就按照先遣船队锚定的港口避风。
    他的二十多个侍女也跟着海船到过南洋,可是还是有六个扛不住。
    最严重的是祁虹。
    一向精明能干的祁虹失去了岸上的那份干练。
    吃什么吐什么,连水都吐。
    两天下来,人都虚了。
    李敬抱着祁虹,她已经没有挣扎的力气,反复说奴婢身子脏,王爷不要。
    他才难得管这么多,几个病号都在两个大船舱里,手忙脚乱的侍女们在风浪下打扫站都站不稳,撞的东倒西歪,看着就让人心疼。
    跟要命是还起了连锁反应,一个个看着呕吐秽物,忍耐的样子好像忍住不了,干脆把人抱到自己舱房里。
    “你们都跟我来,把乐器带上,转移注意力!”
    “王爷,不可以!”
    “没什么不可以的,都听我的!”
    李敬把祁虹放到自己船上,居然还带着亲卫们给她们打扫。
    惊的陈书倩,苏浅浅都跑来,还被吼了回去。
    李敬的亲卫们到不觉得委屈。
    这年头谁家亲卫不帮将主干私活。
    再说李敬和顾无双都在每月给他们发额外的钱,如果私货干的多,钱更多。
    好在太平洋东海岸阿拉斯加有很多避风的港湾。
    船只遭遇了两天多的风浪颠簸,就抵达了先遣舰队给他们找好的避风港。
    正在晕船的人,踏上土地的感觉真好。
    哪怕这里水师准备建设港口的地方,还一片荒芜。
    寒冷的天气里只能生火住帐篷,这感觉也比在船上颠簸好很多。
    太医们忙碌的身影,也让他们心里踏实了好多。
    “怎么祁虹也倒了?本宫还说让你远航享福,你倒好,受罪来了。”
    先遣的陆战队护着山谷里避风的帐篷。
    条件比住在船上差远了。
    再说进入海湾以后,风浪小了很多,本来朱琏准备下船看望乔淑云和郑怜玉。
    也走到了祁虹她们的帐篷里。
    “奴婢没有福气,白费太后怜爱了!”
    祁虹被李敬用熊皮大衣裹的严严实实,还是一脸苍白。
    看着朱琏进了帐篷,挣扎着起来。
    “我看你是操劳的,前阵李家小子生病,无双忙的脚不沾地,你跟着一夜夜的熬,把身体熬垮了!”
    走到床头,摸了摸祁虹额头,没有发烧。
    朱琏心里安定多了。
    “太后,这里天寒,山口风大,你赶紧回船上去!奴婢没事,若是太后因此有什么,奴婢万死不能辞其咎。”
    看着祁虹惶恐的样子,朱琏摇了摇头。
    给李敬招招手,李敬就跟她出了帐篷。
    “靖王,去看看郑姐姐和乔姐姐,这场风浪,她们也吃了好多苦!”
    李敬倒是想去。
    不方便啊,乔淑云儿子都死完了,还有三个媳妇候在身边,都是她复兴报的编辑。
    赵玉盘生母,便宜丈母娘郑怜玉身边的人更多。
    赵金儿,赵璎珞都在那里。
    连朱琏的亲妹妹朱凤英,也被朱琏派去照顾郑怜玉。
    赵金儿让女禁卫把两个人照顾的妥妥贴贴。
    “好,我这就去!”
    这个避风的山谷不大,李敬缴获的蒙古帐篷星罗棋布的扎在山谷里。
    现在炉子升起来了,一会就暖和了。
    在去看她们之前,他要把朱琏先送上船。
    “对了,那些太学生的抱怨,你听说了?”
    “晕船难受,抱怨可以理解,但是因此而胡言乱语,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些太学生之所以炸锅,更多是因为李敬对他们的要求跟水师官兵一样。
    不少乘过李敬船远航的朝臣都很佩服李敬对水师的管理。
    事无巨细。
    水师一路膨胀至今,瓶颈不仅是造船能力。
    军令强制船员和指挥培训,日以继夜。
    对于熟悉海况,水文的老船员,考核不过,是要挨军棍的,只差刀架到脖子上逼着学。
    官兵们也很争气。
    苦练航海,炮手,轮机技术。
    严格遵循近乎残酷的各种船舶规定。
    以至于两年多的时间,大宋水师没有因为事故,损失一条船。
    也没有因为事故,延误过任何军队任务。
    很多时候,跟此番远航一样,接到命令,哪怕前途是险滩逆水,哪怕对前途两眼一抹黑,哪怕冰山暗礁,只要李敬一声令下。
    照样提着脑袋,闭着眼睛往前冲。
    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连宗泽,关胜,种彦鸿很多大将都承认。
    水师比大宋任何一支精锐更加训练有素,包括靖字军。
    朱琏也深以为然,岂能不知道李敬花在水师上的时间,是靖字军数倍。
    大宋的战舰,是她心里最安稳的出行选择。
    “你看着办,太学生里很多都是恩科上榜进士,一个个狂的没边了,真以为模彷陈东,就可以左右我大宋朝局,用激愤找到晋升之路,本宫知道靖王做事有分寸,你尽管去做!”
    朱琏生气了。
    这群太学生口不择言,提起宋夏之战。
    殊不知宋夏之战,西夏表面号称几十万军,其实两军势力悬殊。
    不管是派去西夏的精锐军,还是张伯奋,彭冲,陈淬他们的几个的厢军,都是几番裁撤留下来的精锐。
    装备精良,跟西夏那些集结起来的党项部落,战心,战力天壤之别。
    嗷嗷叫的宋军,都在巴望着能战场立功,封侯拜相。
    加上老成持重的宗泽领军,又有岳飞,韩世忠,折可求等大将辅左。
    根本不可能输。
    宗泽指挥也好,李敬指挥也好,都是胜仗。
    区别最多就是伤亡数字而已。
    这帮蠢货,以为考赢了一群考生就是大宋栋梁了,他们比李敬差得远,连李敬带出来,留在山东做官的指挥使,校尉都不如,都看不出大宋困难的不是宋夏之战,而是未来的西域之战。
    东北金人疆域打下来又如何。
    没有合适的农作物,只能放牧。
    可作为大宋主体民族,擅长耕作的华夏族,难道永远要依赖游牧民族去驻守,又怎么保证他们怎么对大宋死心塌地,对中原繁华不起觊觎之心。
    把朱琏送上船,给赵柔嘉摇着头打完招呼。
    李敬就下船了。
    先去了郑太后的帐篷转了一圈。
    拿了些路过扶桑金矿,金矿淘到的金珠子,送给了侍奉郑怜玉的女官,王妃们。
    回船上拿着一件狐皮的大衣,又去了乔淑云的帐篷。
    看见了一张欣喜的脸。
    “靖王怎么来了,祁虹和你的侍女们好些没有?”
    “姐,上了岸,看你气色好多了!”
    “不中用,还是岸上踏着心里踏实!”
    看着李敬当着媳妇,给自己披上貂皮的大衣,内心强大的乔淑云,脸上也泛起了红韵。
    “其实用不着,也就刚靠岸,这炉子还没有暖和的时候冷,现在好多了。”
    银色中带着紫色,这样的貂皮在大宋可是稀罕货。
    更难得是这件大衣的这么多张毛皮,几乎没有色差。
    据说猎杀的一窝紫貂。
    乔淑云认出这件大衣是李敬他们打下会宁府,赵福金从缴获里挑出来留给李敬的,据说做给完颜吴乞买的,他都还没来及穿,就被缴获了。
    “穿着,我是海军主将,军装都是我定制的,穿这个没法带兵,这件大衣针脚真比不上我们登州的裁缝,回去我收集一些皮毛,再给姐做一件!”
    李敬不容拒绝的语气特别暖心。
    上岸的乔淑云确实状态好很多,几个媳妇,报社跟来的人也围过来了。
    建安郡王妃孔令则还打趣李敬。
    “靖王眼中只有社长,我等这辈子怕是穿不上这样华贵的大衣了,可是奴家也冷呢!”
    “你别激我,回去我让大军去捉些貂,看看能不能养殖,最好养他个几万只,每人给你们做一件!”
    “好啊,我就等着靖王的大衣!”
    建安郡王赵柍宋徽宗赵佶第二十五子,靖康之难,都没走出汴梁,就死了。
    建安郡王妃声名不显,但是见过她的人都认为她容貌不逊色于赵福金。
    只是因为年龄的关系,身材娇小。
    几个金人将领都觊觎她的颜色,谁也没有得逞。
    完颜宗望准备带回大金送人,在路上就被李敬救回来,这两年还长高了很多。
    看见孔令则眼里闪耀的神采,乔淑云心里暗骂这小蹄子登州这么多人求取都不肯答应,死性不改的惦记着李敬。
    她这么一开口,几个王妃都叽叽喳喳的说等着李敬送大衣。
    阿拉斯加湾没停留几天。
    太学生们倒了大霉。
    凡是御医认为身体恢复一些的。
    统统跟海军陆战营一起训练。
    还从驳船上搬下来了旋转器械。
    本来晕船的就小脑不发达。
    除了跟陆战营标准一样的出操,训练,每天还有旋转次数的任务,否则没饭吃。
    这下子好了,吃完也吐。
    胆敢说不的,都挨了军棍,屁股打的皮开肉绽,向李清照,赵明诚,陈过庭求情求放过也没用。
    只停靠了不到十天。
    一个个被整的敢怒不敢言。
    眼看着风浪小了,远航的舰队起航。
    太学生们都没想到,李敬亲自来上课了。
    不仅李清照,黄灿,陈过庭,李芘等一帮太学大老一个个乖乖的准备笔墨旁听。
    连乔淑云,郑怜玉,朱琏都来了。
    还专门停了赵柔嘉的课,一起挤到会宁舰上来。
    稷下学宫第一期,第二期学员上课,李敬讲的每一课都不一样。
    这次也是。
    李敬也不含湖,拿着朝廷户部资料,就开始算账。
    每一个佃户,每年最多可以耕种多少土地,产生多少粮食,获得多少结余开始计算。
    数字会说话,一系列的数字表明。
    就先有的亩产和市场粮价计算。
    即便雨旱从人,天随人愿,土地丰收。
    农民一年忙下来,哪怕土地是自己的,也挣不了几个钱,更缴纳不了多收税。
    更何况李敬手上的数据表明,大宋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形格局,稍微地势平坦,就人口稠密,让大部分农民,无法得到能竭尽全力耕种的土地资源。
    怎么办,太后监国的改制,就是让所有的宋人富裕起来。
    宋人富裕,则大宋富裕。
    打仗就是打钱粮,富国才能强兵,救回靖康皇帝。
    有饭吃还吃得好,有衣服穿要穿的暖和漂亮,孩子有书读读到知晓天下大势,为国效劳,病了有钱治,让宋人都长寿起来。
    这是摆在所有地方官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谁要是答的好,谁都能前途无量。
    读圣贤书,就是为了为天下人造福。
    怎么造福。
    深入浅出的用山东东路的试点各县举例。
    李敬的授课是满满的干货。
    选育优良抗病害的作物品种,在农闲时候发展养殖,开采媒铁,有色金属,石灰等高价值的矿藏,别说这帮学子们福气,也听的赵明诚,李芘,乔淑云,赵缨络等人大开眼界,恨不得跟朱琏请命,立刻奔赴地方任职,造福一方。
    朱琏带着赵柔嘉看的神采飞扬。
    有李敬这样的靖王辅左,大宋江山无限,未来无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