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就余谋友在为弟弟伤心难过的时候。
遥远的大洋彼岸。
美国,某大学城深处的一所僻静别墅内。
夜色深沉,书房里的灯光却亮如白昼。
那位在国内早已被认定“死亡”的科学家,正站在窗前,望着窗外黑沉沉的夜色,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框。
他年近七旬,头发银白。
身形清瘦,但脊背依然挺直,眼神锐利而深邃,只是此刻盛满了化不开的忧虑和疲惫。
四十年的异国隐姓埋名,并未磨去他骨子里的学者气质,反而增添了几分沉郁。
他的妻子坐在书桌旁,手压在那份写满了复杂公式和数据的手稿上。
她的面容柔和些,眼角的皱纹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与智慧,此刻同样眉头紧锁。
“彩霞,”余谋进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激动,“我们成功了。这东西做出来,以后就再也没人能用‘高科技’卡咱们祖国的脖子了!”
他指的是一项极其先进的超级耐热材料技术。
这东西有多厉害?
简单说,有了它,我们国家自己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就能真正成型。
就像给最快的箭,造出了最坚固、最耐烧的箭头和盾牌。
别的国家都在拼命研究这个,谁先突破,谁就能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
而余谋进夫妇的研究成果,恰恰解决了最核心的难题。
让飞行器在极高速飞行时,能承受住与空气摩擦产生的、足以熔化钢铁的超高温。
这技术一旦成功应用,国家的国防实力会瞬间跃升到世界顶尖水平,真正挺直腰杆。
“是啊,成功了……”杨彩霞叹了口气,手轻轻摸着稿纸,但这成功让她更不安了。
“可米国这边很快也会发现。我俩被看得这么紧,有和国家断联,这东西怎么送回去?我们根本出不去。”
他们俩是核心研究人员,被严格“保护”或者说软禁着,几乎寸步难行。
“必须找一个他们不太注意、又能绝对信任的人。”
余谋进转过身,语气沉重。
两人沉默了一会。
忽然,杨彩霞抬起头:“找婉清!苏婉清!怎么样?”
“苏婉清?”余谋进问。
“对!就是她!”杨彩霞肯定地说,“她名义上是咱们的助手,其实是咱俩亲手带出来的学生,懂这项研究。米国人知道成果在即,主要盯着我们,对她看管得没那么严。”
“最关键的是我们认识她二十年了,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还不了解吗?当初她就算背负抛夫弃子的骂名也要出来,就是憋着一股劲,非要学到最厉害的技术回去报效国家!这心思,二十年没变过!”
余谋进也想起来了:“没错!而且她儿子还在国内,那么小就留在国内没带出来。她就是想着总有一天要回去的!这份心,信得过!”
找苏婉清,是他们能想到的唯一希望。
只有她,既有能力理解这项技术的价值,又有可能找到办法避开监视,把消息或者关键资料送回国。
“必须尽快找机会,小心地跟她谈谈!”余谋进下定了决心。
两人对望着,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决心。
四十年的等待,成果就在眼前,回家的路却最难走。
他们选中的这个学生,成了这盘死棋里,最重要的一步活棋。
……
机会比预想中来得更快些。
第二天下午,苏婉清照例来别墅送交一些常规的实验数据处理报告。
两名穿着西装,表情冷峻的安保人员像往常一样,在门口仔细检查了她的公文包,才示意她进入书房。
书房里,余谋进正对着黑板上的公式沉思,杨彩霞则在整理书架。
一切看起来和过去无数个下午没什么不同。
“老师,师母,这是上周的数据分析。”
苏婉清将文件放在桌上,声音平静。
她衣着朴素,眼神沉静,多年的异国生涯和低调隐忍,让她早已习惯了不露声色。
“辛苦了,婉清。”
杨彩霞转过身,微笑着拿起一份普通的学术期刊,仿佛随手递给她,“这上面有篇论文,观点有些意思,或许对你的部分计算有帮助,你拿回去看看。”
递过期刊的动作自然无比。
但就在苏婉清接过的瞬间,杨彩霞的手指极快地在期刊封面内侧某处轻轻点了一下。
同时,她的目光与苏婉清有一刹那极其短暂却异常沉重的交汇。
苏婉清的心猛地一跳。
她太了解两位老师了,这种细微的异常意味着极不寻常的事情。
她面色如常地接过期刊,顺手放进自己的公文包:“谢谢师母,我会仔细阅读。”
余谋进这时也转过身,看似随意地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巡逻的安保,声音不高却清晰地说道:“是啊,有时候突破就在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关键,就能解开死结。”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带着难以掩饰的感慨,“就像我们老家那种最硬的木头,只要钻对了眼,再硬的木头也能透。”
“老家”……“钻对了眼”……“透”……
苏婉清立刻听懂了这隐晦的比喻。
她的指尖微微发凉,知道这份普通的期刊里,必然藏着惊天的秘密。
她不动声色地点头:“我明白。再难的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没有更多的话了。
任何多余的交谈都可能引起怀疑。
苏婉清又简单汇报了几句工作,便像往常一样,提着公文包,在安保的注视下平静地离开了别墅。
回到自己的公寓,反锁上门,拉严窗帘。
苏婉清才深吸一口气,颤抖着手拿出那份期刊。
仔细摸索着封面内侧,很快,指尖触碰到一处极细微的凸起。
她用指甲小心地挑开,里面竟藏着一片薄如蝉翼、微缩了无数公式和数据的胶卷!
胶卷对着灯,只看了一眼开头的几行摘要和结论,呼吸几乎停滞!
虽然只是核心数据的冰山一角,但已足够让她明白。
这是一项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突破性成就!
而老师们将它交给了自己!
她想起了二十年前离国时的不舍与决绝。
想起了年幼的儿子谢怀安在码头哭喊着“妈妈”的样子,想起那些年背负的骂名和内心从未熄灭的火焰。
现在,老师们用四十年的隐忍换来的成果,回家的希望,就握在她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