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91.朝廷派李嵩安抚(第1/2页)
宣和四年十一月中旬,宣城的晨雾还未散尽,青弋江面上便驶来一艘挂着“奉旨钦差”旗号的官船。船身雕梁画栋,在灰蒙蒙的江雾中显得格外醒目,船头站着几名身着锦袍的侍从,正朝着岸边的宋军哨卡高声喊话,声音穿透雾气,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宣城守军听着!钦差大臣李嵩大人奉旨前来安抚,速开码头迎接!”
哨卡的士兵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将消息传回城内。此时,赵玥正在府衙书房审阅水师训练的奏折,听到侍从通报,指尖微微一顿——朝廷的“安抚”来得如此之快,未免太过蹊跷。自收复三县、宣城成为抗金据点后,她虽多次向临安递呈战报与政务简报,却从未主动请求“安抚”,如今朝廷突然派钦差前来,恐怕不止“安抚”这么简单。
“墨,”赵玥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暗卫,“立刻去查李嵩的底细——他的出身、历任官职、与朝中重臣的关系,尤其是与枢密院、御史台的往来,务必在他入城前查清。”
“是。”墨躬身退下,身影迅速消失在书房外。赵玥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青弋江的方向,眉头微蹙——南宋朝廷自建立以来,便对地方将领多有猜忌,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皆因功高震主而遭排挤,如今她在宣城手握兵权、深得民心,朝廷会如何对待她,尚未可知。
半个时辰后,墨匆匆返回,递上一份写满字迹的纸条:“郡主,李嵩是当朝宰相秦桧的门生,历任户部郎中、御史台监察御史,去年因弹劾‘地方将领拥兵自重’而得到秦桧赏识,此次前来宣城,表面是‘安抚军民’,实则极有可能是为了监视郡主的动向,打探宣城的兵力与粮草情况。”
“秦桧的门生……”赵玥低声重复,眼中闪过一丝冷意。秦桧一贯主张与金国议和,对坚决抗金的将领多有打压,此次派李嵩前来,显然是对她的抗金之举有所忌惮,想要借机削弱她的势力。“看来,这‘安抚’宴,不好赴啊。”
她立刻召来张九成与李山,将李嵩的底细与自己的担忧告知二人。张九成闻言,脸色凝重:“郡主,秦桧党羽向来阴险狡诈,李嵩此来,必然会在政务、军备上百般刁难,甚至可能暗中挑拨军民关系,我们必须多加防备。”
李山则握紧腰间的刀柄,怒声道:“若他敢对郡主不利,末将便率领士兵,将他赶出宣城!”
“不可。”赵玥摇头,“李嵩是朝廷钦差,若对他无礼,只会给秦桧留下把柄,弹劾我们‘目无朝廷’。我们需表面顺从,暗中防备,既不让他抓住任何把柄,也不能让他摸清宣城的真实情况。”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张通判,你负责筹备迎接事宜,按照朝廷礼制接待李嵩,但要注意,所有涉及兵力、粮草的账目,都要做‘简化处理’,只提供表面数据;李将军,你下令让城外的练兵场暂停训练,水师战船也暂时停泊在码头,不得展示实战操练,避免让李嵩看出我们的真实战力;墨,你派暗卫暗中监视李嵩的行踪,记录他与哪些人接触,打探哪些消息,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回报。”
三人齐声领命,立刻分头行动。张九成带着吏员们前往码头布置,红毡从码头一直铺到府衙门口,两侧站满了手持旌旗的士兵,营造出隆重的迎接氛围;李山则快马加鞭赶往城外,安排练兵场与水师的伪装事宜;墨则挑选了十名精锐暗卫,换上百姓或吏员的服装,分散在码头与府衙周边,做好监视准备。
巳时许,李嵩乘坐的官船抵达码头。他身着紫色官袍,头戴乌纱帽,面容白净,眼神锐利,走下船时,目光快速扫过码头的宋军士兵与周边环境,显然是在暗中观察。张九成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宣城通判张九成,恭迎钦差大人!赵郡主已在府衙备好宴席,等候大人驾临。”
李嵩微微点头,语气平淡:“张通判不必多礼,本官宣旨要紧,速速带本官去见赵郡主。”他说话时,目光落在远处停泊的水师战船上,眼中闪过一丝探究,却并未多问。
张九成心中了然,笑着应道:“大人请随我来。”说罢,引着李嵩登上早已备好的马车,朝着府衙方向驶去。马车行驶在宣城的街道上,李嵩撩开车帘,观察着城内的情况——街道整洁,商贩云集,百姓们脸上带着安稳的笑容,丝毫没有经历过战火的萧条,这让他心中愈发忌惮:赵玥仅用数月时间,便将宣城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可见其能力非凡,若任由她势力壮大,必然会成为宰相秦桧议和的阻碍。
马车抵达府衙门口,赵玥身着红色官袍,率领城内官员早已等候在此。她走上前,躬身行礼:“宣城都统制赵玥,恭迎钦差大人!”
李嵩打量着赵玥,见她虽为女子,却身姿挺拔,眼神坚定,丝毫没有寻常女子的柔弱,心中更是警惕。他摆出钦差的架子,淡淡道:“赵郡主不必多礼,皇上念你守土有功,特命本官前来安抚,如今军民安好,皇上也能安心了。”说罢,便径直走进府衙,丝毫没有礼让之意。
府衙内的宴席早已备好,山珍海味摆满了餐桌,酒杯餐具皆是精致的瓷器。李嵩坐在主位上,赵玥与张九成、李山等人分坐两侧。宴席开始后,李嵩并未提及“安抚”事宜,反而不断询问宣城的兵力、粮草与财政情况:“赵郡主,听闻宣城收复三县后,招募了不少士兵,不知如今共有多少兵力?粮草储备可够支撑一年?”
赵玥心中早有准备,笑着答道:“回大人,宣城如今仅有五千兵力,其中两千还是新招募的预备役,尚未经过系统训练;粮草储备也仅够支撑半年,还需朝廷拨款接济。”她故意将兵力报少了一半,粮草也只说一半,避免让李嵩知道宣城的真实实力。
李嵩显然不信,继续追问:“可本官在码头看到,宣城的水师战船数量不少,且船体坚固,若仅有五千兵力,如何能驾驭这么多战船?”
“大人有所不知,”张九成立刻接过话茬,“那些战船多是修缮的旧船,且水师士兵仅有五百人,多数战船只是停泊在码头,用于威慑金军,并无实战能力。”他一边说,一边给赵玥使了个眼色,示意她不必担心。
李嵩眯了眯眼睛,没有继续追问,却端起酒杯,看似随意地说道:“赵郡主年轻有为,能在短时间内守住宣城、收复三县,实在难得。只是,如今朝廷正与金国商议议和之事,若宣城继续与金军开战,恐会影响议和大局,郡主对此有何看法?”
这话一出,宴席上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李山刚想开口反驳,却被赵玥用眼神制止。赵玥放下酒杯,语气坚定:“大人,金军屡次侵犯我大宋疆土,残害百姓,若不坚决抵抗,只会让金军更加嚣张,议和也只会是一纸空文。宣城作为抗金据点,守土抗金是分内之事,绝不会因议和而放松警惕。”
李嵩脸色微沉,显然对赵玥的回答不满:“赵郡主此言差矣!议和是为了让百姓免受战火之苦,是朝廷的长远之计,郡主应当以大局为重,不可一味好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91.朝廷派李嵩安抚(第2/2页)
“大人,”赵玥直视着李嵩,声音提高了几分,“让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并非只有议和一条路。若我们能将金军彻底赶出大宋疆土,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宣城的百姓也支持抗金,若朝廷强行议和,恐怕会寒了百姓的心。”
李嵩被赵玥反驳得哑口无言,只能端起酒杯,掩饰自己的尴尬。宴席在略显沉闷的氛围中继续,李嵩不再提及议和与军备之事,转而询问起宣城的政务与百姓生活,赵玥与张九成则小心应对,只捡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回答,不让他抓住任何把柄。
宴席结束后,李嵩被安排在府衙西侧的驿馆休息。他刚走进驿馆,便屏退了侍从,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这是秦桧临行前写给她的,信中要求他暗中挑拨赵玥与百姓的关系,收集赵玥“拥兵自重”的证据,若有机会,便设法削弱宣城的军备。
“赵玥啊赵玥,你再厉害,也斗不过朝廷的算计。”李嵩冷笑一声,将密信烧毁,随后召来自己的亲信,低声吩咐道:“你去城外找些被金军打散的流民,许给他们钱财,让他们明日在府衙前哭诉,就说赵玥不顾百姓死活,强行招募士兵,导致他们无家可归。”
亲信领命而去。李嵩则坐在桌前,喝着茶,心中盘算着如何一步步瓦解赵玥在宣城的根基——他不信,在朝廷的压力与百姓的不满下,赵玥还能坚持抗金。
然而,李嵩的算计早已被墨察觉。暗卫在监视时,听到了他与亲信的对话,立刻回报给赵玥。赵玥得知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想用流民挑拨离间,李嵩的手段也太过拙劣了。”
她立刻召来张九成,商议对策:“张通判,你立刻派人去城外寻找那些被金军打散的流民,了解他们的情况,若是无家可归的,便安排他们住进城内的临时安置所,发放粮食与衣物,告诉他们,宣城欢迎所有愿意抗金的百姓,绝不会让他们无家可归。”
张九成领命而去,连夜派人找到了那些流民。流民们大多是被金军逼迫离开家乡,早已饥寒交迫,得知宣城愿意安置他们,还发放粮食衣物,纷纷感激涕零,当场表示愿意支持赵玥抗金,绝不会受李嵩的挑拨。
次日清晨,李嵩的亲信带着几名流民来到府衙前,想要按照李嵩的吩咐哭诉,却没想到,流民们不仅没有哭诉,反而跪在府衙前,感谢赵玥的收留之恩。李嵩的亲信见状,顿时慌了神,想要强行拉扯流民,却被暗中监视的暗卫当场抓住。
此事很快传到了李嵩耳中,他气得浑身发抖——不仅没能挑拨赵玥与百姓的关系,反而让赵玥赢得了更多百姓的支持。他知道,硬来不行,只能改变策略,从军备与粮草入手,寻找赵玥的把柄。
接下来的几日,李嵩以“巡查政务”为名,走遍了宣城的粮仓、兵器库与水师码头。在粮仓,他仔细翻阅账目,想要找出“虚报粮草”的证据,却发现账目清晰,每一笔收支都有记录,且粮仓内的粮食确实如赵玥所说,仅够支撑半年;在兵器库,他查看兵器数量与质量,却只看到一些普通的长枪、弓箭,没有发现任何重型攻城器械;在水师码头,他登上战船查看,发现战船虽多,却多是旧船,且士兵们只是在进行简单的划船训练,并无实战操练的迹象。
李嵩心中疑惑,却始终找不到任何破绽。他不知道的是,赵玥早已做好了准备——粮仓内的粮食只是表面储备,真正的粮草被藏在了城东的秘密仓库;兵器库中的重型器械被转移到了城外的隐蔽据点;水师的实战训练则改在了夜间进行,避开了李嵩的巡查。
期间,李嵩还多次试图接触城内的乡绅与士兵,想要打探赵玥的动向与宣城的真实情况,却发现乡绅们对赵玥赞不绝口,士兵们更是对赵玥忠心耿耿,根本无人愿意透露任何信息。暗卫也始终在暗中监视,一旦发现李嵩与可疑人员接触,便会及时干预,让他的计划屡屡落空。
十一月下旬,李嵩在宣城停留了近十日,却始终没有找到任何能弹劾赵玥的证据,反而亲眼目睹了宣城军民一心、积极抗金的景象。他知道,继续留在宣城也无济于事,只能准备返回临安,向秦桧复命。
临行前,赵玥在府衙为李嵩举办了送别宴。宴席上,赵玥拿出一份奏折,递给李嵩:“大人,这是宣城近期的政务与抗金情况简报,烦请大人带回临安,呈给皇上。宣城虽兵力有限,却绝不会放弃抗金,还望朝廷能支持宣城的抗金大业。”
李嵩接过奏折,心中五味杂陈——他此次前来,本是为了监视与打压赵玥,却没想到,赵玥不仅能力出众,还深得民心,若朝廷能重用这样的将领,何愁不能击退金军?可他深知秦桧的为人,若将实情告知,不仅不会得到认可,反而会被斥责办事不力。
他只能敷衍道:“郡主放心,本官定会将简报呈给皇上。宣城的抗金之举,朝廷也会酌情考虑。”说罢,便匆匆结束宴席,登上官船,离开了宣城。
官船驶离宣城码头,李嵩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宣城城墙,心中满是复杂。他知道,此次宣城之行,他未能完成秦桧交代的任务,赵玥与宣城的存在,终将成为朝廷议和路上的阻碍,未来,恐怕还会有更多的算计等着赵玥。
而在宣城城内,赵玥站在城楼上,看着李嵩的官船消失在青弋江的尽头,心中清楚,李嵩的离开并不意味着结束,朝廷的猜忌与秦桧的打压,还会继续。但她没有丝毫畏惧——有宣城百姓的支持,有忠诚的将领与士兵,有充足的军备与完善的防御,她有信心守住宣城,继续抗金大业,绝不向朝廷的妥协与金国的威胁低头。
墨走到赵玥身边,低声道:“郡主,李嵩离开前,他的亲信曾试图偷偷带走宣城的地形图,已被暗卫截获。”
赵玥接过地形图,看着上面简单的标注,冷笑一声:“这点皮毛,就算给他,也无济于事。传令下去,加强城防与水师训练,密切关注临安与金国的动向,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是。”墨躬身退下。赵玥再次望向青弋江,江水缓缓流淌,阳光洒在江面上,泛起金色的波光。她知道,宣城的抗金之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无数的挑战与艰险,但她绝不会退缩——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为了大宋的河山,为了天下的百姓,她会一直坚守下去,直到将金军彻底赶出大宋疆土的那一天。
此时,城内的街道上,百姓们正忙着准备过冬的物资,孩子们在街头嬉戏打闹,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这便是赵玥想要守护的家园,是她抗金的动力源泉。她相信,只要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宣城定能成为大宋抗金的中流砥柱,为收复失地、重振大宋河山,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