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98. 借名义招揽人才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98. 借名义招揽人才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98.借名义招揽人才(第1/2页)
    宣和五年正月十五,宣城的元宵佳节尚未褪去热闹,府衙外的公告栏前却已围满了人群。公告栏上贴着一张用朱砂书写的《江南防御使招募令》,红纸黑字在晨光下格外醒目,引得百姓们争相围观,议论声此起彼伏。
    “快看!赵防御使要招募人才了!不管是会打仗的、会打铁的,还是会算账的,都能报名!”“真的假的?我家那口子以前是铁匠,金兵来了后就没活干了,要是能被招募,既能挣粮饷,还能为抗金出力,多好啊!”“不光是工匠,连读书人都要呢!招募令上写着,要招能谋划的、能写文书的,甚至能看病的郎中都要!”
    人群中,一名身着粗布长衫的年轻男子正仔细研读招募令,他名叫苏文,原是临安府学的生员,因不满秦桧的议和政策,放弃了科举,辗转来到宣城。招募令上“凡有志抗金、身怀一技之长者,不论出身、不分男女,皆可报名,量才录用,待遇从优”的字样,让他眼中燃起了光芒——这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机会,一个能为抗金出力、不必屈从于议和派的机会。
    此时,公告栏旁的招募点已排起了长队。负责招募的吏员们有条不紊地接待着报名者,有的登记姓名、籍贯与技能,有的解答待遇疑问,还有的引导有特殊技能者前往专门的考核场地。赵玥身着常服,带着张九成与墨,悄悄站在人群后观察,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队伍,她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正是她想要的效果,利用“江南防御使”的官方名义,打破地域与出身的限制,吸引天下有志之士前来投奔,为抗金大业储备人才。
    此次招募,赵玥特意将招募范围分为五大类,针对性地弥补宣城的人才短板:
    军事人才:包括精通战术的将领、擅长骑射的士兵、熟悉水战的舵手,甚至能制造攻城器械的工匠,主要补充军队战力,强化水师与骑兵建设;
    行政人才:涵盖能处理政务的文书、会管理粮仓的账房、善于安抚百姓的官吏,用于完善宣城及周边三县的行政体系,保障民生与军需供应;
    技术人才:招募铁匠、木匠、造船工匠、纺织工匠等,充实工坊力量,提升武器、战船与铠甲的生产能力;
    医疗人才:吸纳郎中、药农,建立军队与民间的医疗体系,为士兵与百姓提供医疗保障,减少因伤病导致的减员;
    谋略人才:寻找能出谋划策的谋士、熟悉地理的舆图师、擅长情报分析的探子,为抗金作战提供战略支持与情报保障。
    为了确保能招募到真正的人才,赵玥还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军事人才需通过实战演练或技能测试,如骑兵考核骑射与冲锋技巧,水师考核划船与水战应变;行政人才需通过文书撰写或账目核算测试,确保能胜任日常政务;技术人才则需现场展示技艺,如铁匠打造兵器、木匠制作工具,合格者方可录用;医疗人才需通过诊治病患的实际考核,确保医术可靠;谋略人才则需通过策论考试,围绕“如何抵御金军”“如何治理地方”等议题提出见解,由赵玥亲自审核。
    苏文排队来到招募点,向吏员表明自己的身份与意向:“我曾在临安府学就读,熟悉经史,也略懂兵法,想报名谋略人才,为抗金出谋划策。”
    吏员登记后,将他引导至府衙内的考核场地。场地内,已有十几名读书人正在撰写策论,题目正是“如何巩固江南抗金防线”。苏文接过纸笔,略一思索,便奋笔疾书——他结合自己对江南地理的了解,提出“以水为障、以屯为基、以盟为援”的策略,主张进一步利用江南水网构建防御体系,推广军屯制度保障粮草,加强与江南抗金联盟各州府的协作,形成联动防御。
    三日后,苏文接到通知,前往府衙参加复试。当他走进府衙正厅时,看到赵玥正与几名官员围坐在一起,面前摆放着考生的策论。赵玥见他进来,笑着招手:“苏生员,请坐。你的策论中提到‘以水为障’,具体该如何实施?若金军从陆路突袭,该如何应对?”
    苏文定了定神,从容答道:“回防御使,江南水网密布,青弋江、水阳江等河道纵横交错,可在关键河段修建水闸,战时开闸放水,淹没低洼地带,阻碍金军骑兵推进;同时,在河道两岸设置烽火台与哨卡,一旦发现金军动向,可迅速传递情报,调集水师与步兵增援。若金军从陆路突袭,可利用落马坡、狼尾滩等险要地形设伏,用滚石、箭雨与绊马索迟滞其进攻,再派骑兵从侧翼夹击,定能击退金军。”
    赵玥闻言,眼中闪过赞赏:“你提出的策略,既结合了江南地形,又考虑到了金军的作战特点,很有见地。只是,修建水闸与烽火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如何在不影响民生的前提下推进?”
    “可采用‘兵民协作’的方式,”苏文立刻答道,“士兵负责修建关键设施,如闸门与烽火台;百姓则负责挖掘河道与搬运材料,朝廷可给予粮饷或减免赋税作为补偿。这样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让百姓参与到抗金防务中,增强军民凝聚力。”
    赵玥点头认可,当即决定录用苏文,任命他为“参军”,协助自己处理谋略与文书事务。苏文心中激动,躬身行礼:“多谢防御使信任!属下定当竭尽所能,为抗金大业效力!”
    像苏文这样的人才,在此次招募中还有很多。铁匠周铁山,曾在军器监任职,因不满秦桧削减军器制造经费而离职,听闻宣城招募技术人才,便带着自己改良的打铁技艺前来报名。考核中,他仅用半个时辰便打造出一把锋利的长枪,枪头淬火工艺精湛,比普通长枪更耐用,赵玥当即任命他为“工坊监”,负责改进兵器制造工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98.借名义招揽人才(第2/2页)
    水师舵手陈老根,世代在青弋江捕鱼,熟悉江中的每一处浅滩与暗礁,还擅长利用风向操控船只。考核时,他驾驶一艘战船在狭窄的河道中灵活穿梭,避开预设的障碍,还能准确判断水流速度,赵玥任命他为“水师教头”,负责训练水师士兵的划船与水战技巧。
    郎中柳清瑶,出身医学世家,擅长诊治外伤与瘟疫,因金军入侵导致家乡被毁,辗转来到宣城。考核中,她成功为几名受伤的士兵处理伤口,还提出了“士兵战前接种防疫草药”的建议,赵玥任命她为“军医令”,负责建立军队医疗体系,培训医护人员。
    随着招募令的传播,不仅临安、湖州、常州等地的人才纷纷前来,甚至连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地区的百姓与工匠,也冒着风险逃往宣城,希望能加入抗金队伍。为了安置这些远道而来的人才,赵玥特意在城内设立了“人才安置所”,提供临时住宿与饮食,还根据他们的技能与意愿,尽快安排岗位,让他们能迅速投入到抗金事务中。
    为了留住人才,赵玥还制定了优厚的待遇政策:
    军事人才:将领按等级发放俸禄,士兵除粮饷外,还可获得土地奖励,若战死,其家属可获得三年的粮饷补贴;
    行政人才:按职位高低发放俸禄,优秀者可获得晋升机会,还能参与地方政务决策;
    技术人才:工匠按技艺水平与工作量发放薪资,技艺精湛者可获得额外奖励,还能收徒传艺,培养新工匠;
    医疗人才:郎中按诊治人数与效果发放俸禄,还能获得药材补贴,为军队与百姓治病可获得额外荣誉;
    谋略人才:谋士按贡献大小获得俸禄与奖励,重要决策参与者可获得晋升,还能参与军事与政务规划。
    同时,赵玥还注重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设立“军校”“工坊学堂”“医馆学堂”等,让军事人才、技术人才与医疗人才能够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人才;定期召开“议事会”,让行政人才与谋略人才能够发表见解,参与抗金策略与地方治理的制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参与感。
    随着人才的不断涌入,宣城的实力迅速提升:
    军事方面:军队新增了五百余名精锐士兵,水师战船增加到三十艘,还改良了投石机、火箭等武器,战斗力大幅增强;
    行政方面:完善了粮仓管理、赋税征收、流民安置等制度,地方政务处理效率显著提高,百姓满意度大幅提升;
    技术方面:兵器制造效率提高了三成,战船建造周期缩短了一半,还生产出了更耐用的铠甲与更高效的农具;
    医疗方面:建立了五处军医院与十处民间医馆,培训了两百余名医护人员,士兵与百姓的伤病治愈率大幅提高;
    谋略方面:制定了更完善的抗金防御计划,绘制了详细的江南水系与地形地图,还建立了覆盖周边各州府的情报网络,能够及时掌握金军动向。
    消息传到临安,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纷纷上奏,称赞赵玥“善用人才,实为抗金之栋梁”,恳请朝廷给予更多支持;秦桧等主和派大臣虽心中不满,却也无法否认宣城人才济济、实力大增的事实,只能默认赵玥的招募举措。
    宋高宗得知后,也对赵玥的做法表示认可,下旨赏赐宣城粮食五千石、铁矿一千斤,用于支持人才培养与抗金防务,并允许赵玥“可自主选拔人才,报朝廷备案即可”,进一步扩大了她的人才选拔权。
    宣和五年三月,赵玥在府衙内举行了一场“人才就职仪式”,两百余名新招募的人才身着统一的制服,整齐地站在广场上。赵玥身着银甲,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人群,声音洪亮而坚定:“诸位同仁,你们放弃安逸的生活,不远千里来到宣城,为的是抗金报国,为的是守护家园。我赵玥在此承诺,定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会为你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与你们一同并肩作战,直到将金军彻底赶出大宋疆土!”
    广场上响起整齐的欢呼声,“抗金必胜”的口号响彻云霄。苏文、周铁山、陈老根、柳清瑶等新任职的人才,看着身边志同道合的伙伴,感受着这份激昂的氛围,心中充满了斗志——他们知道,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能为国家、为百姓贡献力量的道路。
    仪式结束后,赵玥留下苏文与几名谋士,商议下一步的抗金计划。苏文提出:“防御使,如今我们人才充足,兵力增强,可主动出击,收复被金军占领的濠州、泗州等地,扩大抗金根据地。”
    赵玥点头:“你的提议很有道理,但我们需谨慎行事。金军虽在前番战败,却仍有较强实力,不可轻敌。我们可先派探子前往濠州、泗州,了解金军的布防情况,再联合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制定周密的进攻计划,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收复失地。”
    众人纷纷赞同,开始着手制定计划。夕阳下,府衙内的灯光渐渐亮起,映照出一张张充满斗志的脸庞——在这些人才的助力下,宣城的抗金大业,正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前进。
    赵玥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青弋江,心中清楚,人才是抗金大业的根本,只有不断吸引与培养人才,才能让宣城成为真正坚不可摧的抗金据点,才能为大宋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为日后收复失地、重振河山打下坚实的基础。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有这些人才的陪伴与支持,她有信心走得更远、更稳。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