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诸子百家,欣欣向荣,受到冲击最大的儒家,自诩儒家门生的读书人们,自古百无一用是书生,适用于大多数的读书人。
特别是墨家这种在儒家看来,完全是歪门旁道,毕竟春秋百家争鸣,曾有非儒即墨之盛况。
墨家的圣人墨子,师从儒家,却因不满儒家学说,创立了与儒家对立的墨家学说。
一干年轻气盛的学子们,在有心人的撺掇下,先是上万言书,又是千人请愿,百人血誓,闹得轰轰烈烈。
楚元昭听闻,嗤笑一声,宁首辅忧心忡忡,在某些顽固的官员看来,长此以往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杜修淡定许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一干蠢货,指望这样的读书人为官作宰,还不如商贾之流,既不懂经武纬文,又不懂安土息民。
百官自然也有点小心思,私下里总觉得陛下到底年轻,行事太过激进草率,倒不如徐徐图之,循序渐进。
对于书生大闹之事,不仅不安抚,反而添油加柴,于是,在幕后之人的撺掇和个别官员的放纵中,书生请愿之事,越闹越大,仿佛一夜间,大楚各地皆是恳请陛下遵循礼教德治之声。
大朝会时,御史并官员等皆上折奏报此事。
楚元昭微微一笑,漫不经心的说:“朕自登基以来,行事太过优柔,心慈手软,不肖先祖之英名,此事乃朕之过,一日三省吾身,朕深以为然。”
帝王罕见一笑,笑得百官头皮发麻,心惊胆战。
“拟旨,废黜衍圣候爵,追封圣人大成至圣先师,追封墨公为立圣之师,两位圣人皆为天下之师。”
楚元昭曲指,有一搭没一搭的点着桌面,道:“书生们不是恳求礼教德治吗?入朝为宦难免委屈了他们,凡请愿者,朕如其所愿,永不录用,望各位学子们,体会朕用心良苦。”
“陛下,万万不可,陛下,您要三思呐,陛下,不可!”话音未落时,百官便已心惊肉跳,待听完,无不神情骇然,大惊失色,齐齐跪地摘冠叩首。
面对满朝反对劝谏之声,楚元昭的神情没有半分变化,淡淡地道:“一世君臣情,我愿意给诸位体面,是念在诸位勤勉朝务、有功于天下的份上,但一群愚蠢,单纯无知的学子们,在我面前,有何情面可言?既然做了初一,就别怪朕做十五,不要说是万人书,便是再来十万学子,朕也不怕,百姓务农,丰田沃土,积粮易卖,薄赋徭役,此为农者之功,商人逐利,买卖互通,金银流转,交税充饷,丰盈国库,余者,百工皆有其用之处,而书生们,会什么?等这一群无脑的蠢货,日后登官作宰,碌碌无为,上不知天恩,下不识民生的庸徒妄人,熬成贪官蠹役吗?”
楚元昭唇畔掠过一抹讥讽:“哦,朕忘了,戏文说得好,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书生们也是有可取之处,例如大魏时那位鼎鼎大名的水太凉,还不如青楼女子有骨气,可真是铁骨铮铮,刚正坚贞呢?读书人的气节,啧,不过如此,朕观史书,文人多变节,武人多凄惨。”
朝中文官出身的清流们,无地自厝,面红耳赤,但也有的人梗着脖子,要大胆谏言。
却被身旁武将等眼疾手快的拉住,好不容易等到陛下夸一回武将,容易么,你们反驳可以,等陛下夸完我们再说。
被阻止的清流官员,气得火冒三丈,瞋目切齿。
楚元昭挥了挥手,示意兵部知事松开小御史,道:“朕知道你要说什么,不外乎那位风骨节气的表率,朕不是追加圣人谥号了么,人嘛,总不至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有的人,非要把帽子往自个身上揽,朕也就不拦着了。”
小御史无言以对,面红耳赤,呐呐而不能言,这话怎么让人接,接了就是狡辩,死犟,谏言是劝谏帝王之用,帝王的心如明镜,好话坏话全让帝王一个人说了,让大臣们说什么。
楚元昭慢慢呷了口茶,吩咐道:“给诸位大人赐座,朕素来是寡言之人,难得今日有兴致,就和诸位大人说几句肺腑之言。”
王全安带着一干小太监们呈上座椅,请官员入座,待百官落座,又奉上热茶。
百官们........不管脑子里什么想法,心里都挺热乎的,遥想太、祖当年,视官员如猪狗剥削,元帝及孝烈皇后稍有宽容,便是天大的恩德。
但前头几位帝王,都没有当今陛下来得实惠,是的,实惠,陛下是一个实干家,不喜听谄媚之言,更对官员一视同仁,只要属于官员本身的政务处理妥当即可,更更更重要的,陛下给官员的待遇十分优渥,俸禄是太、祖时的三倍之多,另有
米,俸锻,夏冰,冬炭,这般优渥的俸禄,便是三年清知府,也能攒下不菲身家来,自然是比不上传言中的十万雪花银了,但两者不可一概而论,先前的十万雪花银,可是冒着全家掉脑袋的风险,而现在的家财,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楚元昭虚虚靠在龙椅上,双手交握,慢悠悠的说:“在座各位,入朝为官,所求不过天地立心,为民立命,有人求富贵,有人求地位,有人求青史留名,读书者,悬梁刺股,手不释卷,焚膏继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武者,三更即起,炎寒酷暑,从不停歇,稍有闲暇,又要学飞兵韬武略,侥幸得中,光宗耀祖,为官时,又要兢兢业业,谨小慎微,揣摩圣意,迎逢上官,安抚下属,各位,都是这么过来的。”
百官心中不免升起了几分凄凄之意,陛下说的是再直白不过的大实话,在场的大臣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混吃等死占位子的都被陛下清出去了。
“当然,个别例子除外。”楚元昭瞥了眼宗室,宗室令忐忑不安,完了,今儿朝会,宗室成箭靶子了?
楚元昭收回目光:“当然,这例外,也是倚仗祖上的余荫,祖上虽有余荫,能不能端得住,就得看自个的本事,就比如朕。”
“一生所学,历尽艰难险阻,我比任何人都希望诸位死后哀荣,流芳百世,封荫子孙,不负所求,不负一生兢业之劳苦,君臣和睦,说来容易,做来何其难,史书上多少名臣将相不得善终,中途夭折,报负成空,心血东流。”
楚元昭脸上多了几分凝重,沉声道:“我和先帝失和,但大楚皇室却不曾亏待我,祖宗们将大楚基业交到我手中,我不会拿祖宗基业视为儿戏,更不会骄奢淫逸,肆意妄为。”
“我见过饿莩载道,见过易子而食,见过卖儿卖女的麻木,白骨露野,良田荒芜,干瘦如柴的百姓们,愤而骂天,唾骂帝王,而就在十余里的城内,歌舞升平,花天酒地,挥斥千金,华服玉食,珍馐美酒,弃于泔桶。”
殿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在场官员们似乎屏住了呼吸。
楚元昭顿了顿道:“那时,我想,大楚数位先祖,皆是英明之主,为何这天下却不是真正的国泰民安,什么叫盛世?盛世不是繁华富庶,开拓疆土,盛世是治下的百姓,有衣可蔽体,有食可裹腹,有方寸之屋,可挡寒,可遮雨,有些许田地,无需多,日日劳作,早出晚归,收得粮米可维持一家温饱,如此家中老幼俱得欢颜,那样的世道,才是真正的盛世,国泰民安,唯有民安,方得国泰。”
楚元昭寥寥一席话,朴素而寻常的真挚,听得在场官员,无不动容,挥袖拭泪,更有情绪激昂者,失声痛哭,涕泗横流。
待众人情绪稍缓,楚元昭正色道:“我不在乎史书之名,更不在乎诽谤他议,我在乎的,只有现在,只有大楚百姓,朕竭尽全力,不惜一切,做好帝王的本分,愿有生之年,得见大楚盛世安年,日后,铁笔昭昭,朕盼与诸位臣工列于史册。”
在场官员潸然泪下,齐声高呼:“陛下英明,臣等决不负陛下厚爱,追随陛下,披肝沥胆,精忠报国,肝脑涂地,固所愿尔。”
-----------------------
此次朝会之后,进入了武帝时期光辉灿烂的盛世,上下臣吏人等,犹如打了鸡血,政令时效,执行贯彻得令人发指。
阴奉阳违者,甚至都到不了楚元昭案前,直接了当的被吏部处理了,最多在奏折上会多两句话,某某不奉政令,欺罔蒙蔽,吏部下免职书,交由大理寺,如此官员,数不胜数。
武帝是一个有着独特名声的皇帝,这种独特令后世人甚为着迷,例如,武帝执政严苛,有大楚最冷酷帝王之说。
但是大楚的官员们和百姓们,对武帝及为推崇,武帝时的官员们,晚年归家休养时,必要写生平回忆录,开篇永远都是吾英明神武的陛下,一度让后世人怀疑,开篇吹捧武帝成了回忆录的必须配置。
可问题又说回来了,武帝不爱令阿谀奉承之言,也是出了名的,更出名的是武帝面容冷峻,寡言,有位御史写了两篇奏折,不小心夸奖天子的话说得多了几句,武帝还特地把他的奏折贴到卓越楼外,批复为泛泛之言,无用,被老百姓们看到了,指着那位御史笑话了好几年,气得那位御史一辈子都在无所不用其极的挑武帝的错处,可惜,到死亦未能如愿,还留下遗言,不能当面痛斥帝王,一生之憾。
就这种臣子,留下这种大不敬的话,武帝居然赏了他死后哀荣,这叫冷血帝王,那热血帝王得待臣子有多宽厚?把臣子捧在手心么?
而百姓们,对武帝的吹捧就简单直白多了,通篇一律,某时某地,偶遇探察民情的皇帝老爷,皇帝老爷问了收成,田赋,年景,家中几口人,吃穿如何,可有盈余等?全是一样的问话,而且,武帝神出鬼没,退位后,今天在某地,后两日又在某某地,惹得后世之人一度怀疑武帝是穿越者,造出了飞行器。
百姓们的话,说辞,几乎都差不多,皇帝老爷可亲切了,特别关心民间疾苦,和我们老百姓说话可认真了,一点架子都没有,我们在田里干活,还给我们送水送饭。
后世人每次看到这样的话,都很无语,这是传说中不苟言笑的武帝,一代英明君主?这是路过的善心老大爷吧?
后世人都表示不信,偏偏这些老百姓都有证据,武帝喜欢送百姓农书,不光送,他还在书上留印为证,恩,武帝送给百姓的书,是一方专门刻的印,听说还是武帝自个刻的。
后世人表示,武帝就是大楚第一心机帝王,为了博名声,花样繁多,费尽心机。
※※※※※※※※※※※※※※※※※※※※
感谢在2020-10-1622:51:37~2020-10-1723:42:5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33052867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