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理朝堂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清理朝堂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卯时未,上朝的时间到了,依旧例是卯时初,但楚元昭才登基就把规矩改了,理由是耽误他练剑。
    对此,大臣们,其他官员们犹可,主要是五更朝会,官员们夜半三更就要起床,年轻人是无妨的,但上朝的百官们,七八成已过不惑,年龄大的官员们,如宁首辅就有点吃不消了,内阁其他人等亦是如此,若不是凭着一腔为国尽忠的赤胆忠心,早就辞官了。
    百官们很适应楚元昭的性子,象征性的进谏一番,例如祖制不可废,例如为君者当勤勉,诸如此类的话。
    唯有御史台和打了鸡血一样,发了疯似的上书奏表,毕竟,御史台也很怵新帝的性子,好容易有个光明正大挑帝王刺的机会,能放过吗?绝对不能。
    楚元昭对御史台基本是无视,只要不耽误正事,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不耽误正事,例如御史台的分内之责,如果被忽视,呵,楚元昭就会让御史台上下人等,体验一番如沐春风的温暖。
    御史台和帝王斗智斗勇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短短数月,修炼了一日写多封奏折的本事,毕竟,干不好本职工作,被帝王逮到小辫子,重则丢官撤职,轻则皇宫门口大字报一张。
    说来都是泪,御史台自诩铁骨铮铮,最讲究文人气节,却被帝王指责能力不够,还要被老百姓们指指点点,丢脸,太丢脸了。
    楚元昭听取大皇姐的意见,在宫门外不远处建了一座卓华楼,卓华楼分三层,上层是嘉奖官员的表彰,第二层是朝中律法,每日上午有人用白话大声宣读,第三层则是宣读朝中政策,全部用大白话,百姓们有不解之处,还有人专门解释。
    开始很是红火了一阵,京城内外的百姓都过来看稀奇。
    大理寺敏锐的察觉到这是扬名的好机会,主动请缨,从吏部要了几位落选进士们,赶赴各地宣扬律法,皆以大白话为主,听说一行人已经将近郊县镇都走了个遍。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令卓华楼扬名的不是本职,而是墙外偶然张贴的御史榜。
    老百姓对六部只闻大概,毕竟,朝堂离老百姓有些远,什么吏、户、兵、工、礼和老百姓也没啥关系。
    但御史台不一样,御史台是监察机构,风闻奏事,监督官员,被老百姓自动理解为替老百姓们说话张目的,什么官员贪赃枉法,可不是和老百姓有关,听说御史大夫们连皇帝都敢骂呢!好官,清官。
    御史台众人也没想到,自家衙门会如此接地气,深得百姓喜欢。
    楚元昭听闻此事后,勾了勾唇,叫过王全安吩咐了一番,第二日,便出现了御史台众位御史,排首位的是,昨日上奏折有用的,排未尾的是说了一堆废话,不干本职工作的,通通大白话,确保一看就懂。
    御史们.............令人窒息的万众瞩目,我们并不想要。
    等散了朝,御史台众御史们,假装路过,藏在茶楼,派遣小厮的,就见到了老百姓们嗑着瓜子,对着御史大夫榜指指点点,说的那叫一个唾沫横飞,热火朝天。
    御史们脸色铁青,一拂袖子,陛下算你狠,走着瞧。
    御史自古便以铁面无私,公正严明,弹劾权贵,刚正不阿著称,历朝历代都不乏流芳百世的御史大夫,唯有大楚出了两朝奇葩,一朝以怂包闻名,太、祖时期的御史们,根本不敢说话,主要是太、祖爷手腕强硬,杀的官员太多,完全不给御史大夫展示铁骨的机会。
    另一朝则是武帝了,乃至数百年后,有一个鼎鼎大名的帖子,论武帝与御史们相爱相杀史。
    武帝性情比太、祖爷委婉,他并不禁止御史上折子,但你上折子可以,甭想我听你的。
    御史众..........很生气,非常生气,真的好气。
    尽管如此,但武帝时期的御史们,都对武帝留有极高的评价,基本意思都差不多,通篇大论先抒发对天子对御史们态度,表示惋惜,然后就是,天子虽不讷臣下谏,但同样不喜阿谀奉承,待臣下亦极为宽厚,除涉及大楚九律外,凡有过者,最重不过免职尔。
    -----------------------
    今日朝会有些不同寻常,在场大臣们面面相觊,内阁正常是九位,一下子少了四位,首辅次辅都没来,大臣们眸光闪烁,心中各有思量。
    太和殿空荡荡的,连帝王身边的韩致都不显眼了,没见过的也听说过,陛下信赖韩家不是一天两天了,随陛下上朝算什么,没准陛下高兴了,会把韩家子留在宫里当儿子养呢。
    大臣们安静,诡异的是御史们更安静,有气无气的见过帝王,陆陆续续回了几桩事。
    倒是有大臣察觉出不对来,御史台今天格外安静,近乎诡异,再四下一打量,哟,御史台都少人了,这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破天荒头一遭,这堆找茬的穷酸秀才关键时刻也干净不到哪里去。
    兹事体大,兹事体大,在场臣子们心里纳闷的恨不得拽耳挠腮,但面上集体保持缄默,安静的上朝,安静的散朝,对于百官空缺小半之数一事,视若无睹。
    直到三天后,各位朝中大佬们才陆续听闻了一些风声,阮太后薨逝于寿康宫,奉太后遗愿,不入皇陵,供于慈恩寺。
    百官.............突如其来的薨逝,里里外外透着古怪,从不曾听闻太后病重,连个谥号也没有,更古怪了,至于不入皇陵,都习惯了,大楚的历代太后仿佛中了邪,葬入皇陵才不正常。
    太后薨得诡异吧,但阮老爷子连夜入宫,隐隐约约,该听说的都听说了,而且,据说是首辅大人陪其入宫的。
    好叭,反正你们皇家事,自个解决就好,左右和我们当大臣的没什么关系。
    倒没什么人怀疑是帝王下黑手之类的,一是阮太后名声很好,对韩皇后多有维护,二是楚元昭回宫后,整个大楚皇宫都和他有仇,连他亲爹先帝都得不到好脸,也就阮太后稍有几分薄面,无缘无故的,害一个孤寡老太太干嘛?
    阮太后之事,百官们虽然惊讶,但也就那样,真正令百官们大惊失色的是,朝堂的大清洗。
    武帝元年秋,时任首辅的宁相参奏文渊阁大学士苏慕八大罪状,上书请旨肃本还源,彻查朝堂,武帝允,宁相率金吾卫,自内阁起,三院六部,获罪者,千余人,尽数诛杀,余下的官员人人自危,朝野内外乃至天下,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后世对这桩案件众说纷纭,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阮太后与苏慕有私,意图谋反,为皇室颜面计,武帝与内阁方隐下此事。
    但同时,又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因为阮太后比苏慕大了十多岁,且阮太后久居后宫,私通,绝不可能。但是,阮太后死后,开始的这场朝野大清洗又确实说不通,同时更加令人想不是明白的是,时任首辅的宁相与苏慕有半师之谊,苏家满门包括女眷都被发卖,这样抄家灭族的大罪,宁相却半分不受牵连,依旧做他的内阁首辅,为朝廷发光发热,尽忠尽职,呕心沥血。
    当然,武帝时期说不通的事情太多了,大伙都习惯了,就拿宁相来说,儿子都参与谋反了,他老人家还能接着当首辅,这换哪朝哪代,脾气再好的帝王,也不能忍吧,武帝就可以!
    哪个皇帝天天把御史怼得灰头土脸,怎么也要顾忌史书上的清名吧,武帝他就会,数十年的执政生涯,御史时不时冒头,刷下存在感,武帝不厌其烦的按回去,御史安静两天,继续找帝王的茬,如此往复循环。
    而且,武帝还有个挺让人费解的能力,识人,武帝这个人很奇怪,有的皇帝爱才子,有的皇帝爱武夫,有的皇帝爱美人,有的皇帝喜俊杰,但武帝不一样,他待臣子一视同仁,只要干好本职工作,朝堂就不会亏待你,什么状元,探花,也没有以往历朝的待遇,入翰林院,侍读,伴君之类的,什么都没有,统一交由吏部分派。
    按常理来说,天子门生,沐浴皇恩才能让新一代的臣子们,体会到皇恩浩荡,帝王威仪,才能令新科举子们,敬畏帝王,仰慕君主,但武帝就是不走寻常路。
    武帝亲自提拔的人,并不多,不过十余位,这些人未被武帝赏识前,基本没有太大的名气,但就是这十余位,日后都成长为大楚的重臣,名将,标榜史册,他们的名字、典故、事迹,和武帝紧紧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
    一代名臣姬贤的曾孙,东南战神姬明是最早被武帝提拔的臣子,据闻姬明未入京时,因其曾祖父之清名,就饱受关注,特别是武帝对其分外青睐,甫入京,便请宁相将姬明接入宁府,带在身边教导,一国首辅教导武举人,那可是祖坟上冒青烟,运气好的令人羡慕妒嫉恨,咳,话说回来,姬家祖坟上好像冒青烟,也不是第一回了。
    如今的姬小明,还未长成日后大名鼎鼎,威震八方的战神,是个圆润的小胖子,一柄长刀耍得虎虎生风,逢人就笑,被人当面取笑也不恼,笑眯眯的走开,脾气好的不像话,一看就知道是个老实孩子。
    宁首辅在书房眯了会,姬明飞快跑过来,态度殷勤的很,端茶递水。
    宁首辅抬头瞧他一眼,内心无声的叹了口气,实心眼的傻小子,老实又愚钝,就这德行,还要为陛下效忠,当大将军,就你这样的傻小子,真到了兵营活不过一天。
    宁首辅叹了声,愁,很愁,陛下偏偏对这个傻小子上了心,赏赐斐然生辰礼的时候,也没忘记落下这个傻小子。
    老夫自认才学谋略也算个人尖了,唯独教导这个傻小子方面,实在是有心无力,等等,要不然把他送沈容那去,沈老头都去了东南这么久了。
    不对,茶杯自手中滑落,砸在青石板上,脆裂之声,宁首辅一拍大腿,拎起朝服就往宫里赶。
    宁首辅到时,楚元昭正要用膳,请宁首辅一起用膳。
    韩致来了京城已有数月,在宫里什么都好,头顶天子外甥,韩家子的头衔,在宫外也是横着走,万事都好,唯有一事不太如意,他和他舅同吃同住,他舅饮食清淡,成日里吃得如同苦行僧,管他管得还严,不许他在外面用膳。
    边关湿寒,北川的人吃饭都以麻、辣、辛,为主,乍回京,连吃几个月的清茶淡饭,韩致自然忍不了,苦口婆心,央求了好几日,楚元昭才命宫人备了热锅子。
    韩致喜滋滋的布菜,嘴边的笑容都快咧到耳后根了。
    宁首辅谢了恩,方落座,宫人退出屋外,韩致自告奋勇要伺候舅舅和老大人用膳。
    一顿饭宁首辅吃的没滋没味,楚元昭对膳食平平,略尝了几口,就摞了筷子,唯有韩致自个吃的摇头晃脑,大快朵颐。
    宁首辅不着痕迹的皱了皱眉,楚元昭若有所思,摩挲着手中玉指问:“您是因为东南的事入宫的吗?”
    宁首辅眉心微松,试探的问:“陛下早有决断?”
    楚元昭微微点头:“已经处理妥当了,韩宗献突发急症,过两日报丧的急奏就到兵部了。”
    宁首辅心里想法很多,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劝陛下提防韩家吧,但当着下一代韩家子的面,这样的话断不能说出口,否则,原本陛下与韩家亲密无间,说了劝谏之话,定生嫌隙,不劝,出了一个韩宗献,焉知不会有第二个韩宗献,韩家人的军权掌得太久了,兵权才是立国之本。
    宁首辅委婉的问:“那韩宗献为何要?”
    楚元昭摇了摇头,他手里正摆弄一个玉免灯笼,小巧玲珑,雕工精湛,镂刻的一圈小兔子憨态可掬,甚是喜人。
    一看就是送给林大姑娘的,宁首辅心中诽谤,堂堂天子,一国之君,有这闲工夫看两本奏折多好,工部与宫内养的一干能工巧匠,又不是摆设。
    灌了灯油,灯笼瞬间亮了起来,掂在手里试了试,楚元昭吹灭火,动作轻柔的把灯笼收好,很爱惜的套了个玉匣子。
    宁首辅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老夫快忍不了,正事要紧,国事为重呐,陛下!!!
    “您不必烦心,韩宗献这个人呐,本就是韩家养子,并非韩家血脉,有异心也正常。别说他,就是如今,韩家除嫡系外,旁系们在外久了,同样各有心思,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人多了,人心浮躁,易则生变,您不必太过忧心,如今我在,尚能保韩家一世荣光,后继之君也总会看两分烟火情,再往后,就不是我们能管的事,天下哪有亘古不变的富贵,万载流传的荣光呢?
    历来如此,想来靖安候当年就是看透这一点,才会将家族一分为二的,山中环境虽艰苦些,人却淳朴本分,内心也踏实安稳。这样的道理,表兄自然更明白,他不会令我这个帝王难做!”
    宁首辅满脸欣慰,笑道:“陛下英明,是老臣多虑了。”
    这会,宁首辅再看韩至,已是看子侄后辈一般的眼神,目光温和中透着宽厚。
    楚元昭敲了敲吃了一嘴油光的韩小致,讥讽道:“蠢货,偷听就偷听,起码把自个表情管理好!演得太浮夸,重来。”
    韩致.....想哭......我只是个无助,弱小,可怜的少年,爹,你快接我回家吧,舅舅太冷血了,不止摧残我幼小的心灵,他还残害我的自信心。
    ※※※※※※※※※※※※※※※※※※※※
    讨厌秋天,更讨厌冬天,好不容易整理好心情,调整作息,然而,最近天气越来越,我的健身时长,因为畏惧寒冷,连续三天少了一个小时,和半个小时不等,加油。
    大家有出去玩么,对于出去玩的小天使,实名羡慕。
    为了拒绝秋天的到来,我甚至不肯加被子,用行动来拒绝秋寒。
    倔强的愚蠢还是抵不过冷,坚持了两天,老老实实把被子拿出来了。
    感谢在2020-09-3023:15:44~2020-10-0223:12:5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33052867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飞天舞928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