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32章 请诛徐青(求订阅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32章 请诛徐青(求订阅)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32章请诛徐青(求订阅)
    紫禁城,大明门外,百官早已聚齐。
    今日是大朝议,乃是百官少有能参与进国家大事的机会。平日里,无论是政事,还是军机要务,都是内阁牵头,再召没入阁的六部尚书丶都御史这些大佬,
    开个小会便搞定了。
    涉及到高层官员任免,则是搞个廷推之类。
    尤其是当今陛下,将大小事务交付内阁,往往只有内阁有人员变动时,才会出面。
    然而,满朝文武上下,没一个敢轻视这位有几十年权威的老皇帝。
    臂如皇帝会不时在半夜,下达旨意,询问某某官员,关于某个政务的意见。
    往往被问的人,会惊出一身冷汗,然后明白,皇帝纵居于皇城外的万寿宫,一心求道,依旧对朝政大事了如指掌。
    如此一来,群臣安能不战战兢兢。
    当然,只有皇帝的贴身内侍才略微清楚一点,老皇帝自青年开始,便有熬夜批阅奏疏的习惯,然后白日里,表现得闲云野鹤,高深莫测,对国事漠不关心。
    实则都是夜里下了极大的苦功。
    约莫是国事越来越繁杂,加上如今首辅给力,而且皇帝年纪大了,精力衰减,才熬不动夜。因此贴身内侍也得了喘息的机会。
    在御史以及礼部官员规范礼仪下,首辅的乘走到了百官最前面。
    伴随景阳锺徐徐敲响,首辅的乘停在大明宫前。
    百官分在道旁,躬身向乘作揖行礼。
    这也是首辅独有的殊荣。
    百官皆要徒步入宫,而首辅可以乘在宫中行走。
    国朝有史以来,相权之重,无过于当今。
    对于首辅的殊荣,百官是嫉妒掺杂羡慕,亦少有人对此置喙。毕竟首辅又不是能传于子孙的位置。
    京城百官,不乏有一甲进士及第丶二甲进士出身的官员,皆有希望入阁,将来位极人臣。纵然希望渺茫,但谁还能不做梦。
    今天削减首辅的殊荣,万一来日自己坐上这位置,那时候七老八十,大冬天步行入宫,岂不是干不了几年就得告老还乡?
    因此对于加强文官殊荣待遇的事,属于大家的共同利益,恨不得越多越好。
    不多时,大明门开启。
    首辅的乘率先入宫,至于左右文武百官,从两边的掖门入内,并有守门的千户官检查各自的牙牌。
    随后按礼仪流程,进入重重宫门,最后抵达金銮殿殿前,各自按品级高低,
    找到自己的位置,立于丹陛之下。
    首辅自然站在文官的最前列。
    这时候,丹陛上的十八铜炉,燃起袅袅的香菸。
    云雾缭绕下,金殿宛如蓬莱仙阁。
    陡然间,升起巨大的鞭响。
    众官在云雾中,看到长鞭,宛如巨蟒一样。
    待得三记鞭响过后,长鞭静静垂落地面。
    鞭响一闭,百官肃静。
    然后是天子出场的韶乐,属于专属背景音,待天子仪仗走完流程,陛下御宝座之后。
    韶乐消止。
    鸿胪寺官唱道:「班齐。」
    随即百官山呼:「圣躬万福。」
    山呼之后,赞礼官道:「拜。」
    百官再行一拜三叩之礼。
    整个过程,皆有专门的人员监事纠察,一旦出现失礼的行为,肯定会影响仕途。
    这也是大朝议不常开的原因。
    过程繁琐复杂,又累。
    中下层要的是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力,可不是来找罪受的。
    人呐,只要肯吃苦,那就有吃不完的苦。
    他们比谁都懂!
    御座上,天子穿着绛红色龙袍,双目炯炯有神,宛如一头老龙,俯瞰臣下。
    「议事吧。」
    随后,有专门的官员开始走流程,发布今日大朝议的主题。
    主要是阁臣丶六部尚书丶都御史以及九卿和各部侍郎来说话,其馀中下层的官员,则是负责赞成或者反对的表态,以及摇旗呐喊。
    饶是如此,亦是他们少有能参与进国家大事的机会。
    毕竟平日里,众官都是工具人,上面定基调,他们干活。当然怎麽干活,那也有讲究。
    这时候,户部右侍郎陈复出班道:「陛下,臣请治首辅挪用太仓银充辽东军费之罪。」
    他此言一出,众皆哗然。
    没想到,今天真的有勇士啊。
    众官一副摩拳擦掌的样子。
    没想到,大虞朝真的有忠臣。
    更有聪明的官员心想,这是什麽新套路麽?
    大家都是科举考试杀出来的聪明人,不一定懂做事,但一定懂保身。在大朝议「清丈田亩」的议题下,户部右侍郎居然斜刺里杀出,直接朝首辅开炮。
    这要说陈复背后没人,大家打死都不信。
    但户部尚书是首辅的人,总不可能指使自己的手下搞首辅吧。
    却也难说。
    干掉首辅,户部尚书就能往前进一步。
    老皇帝闻言,不惊不怒,淡淡开口:「张阁老,可有此事?」
    大虞朝实际上没有明文规定「首辅」之名,实际上只有内阁首席大学士。但不妨碍,大家约定成熟称其为「首辅」或者尊称「元辅」。
    这是百官的叫法。
    皇帝一般都说某某阁老,或者先生之类。
    盖因本朝太祖明文废相。
    而且皇帝也只想找个干活背锅的,故而在称呼上,一般是沿用旧例。
    首辅道:「回禀陛下,确有此事。盖因国库空虚,用度不足。不得不挪用太仓银充辽东军费。此事臣有罪,恳请陛下降罪。」
    皇帝点头:「既然事出有因,朝议之后,你上个请罪的奏疏,后面再议。」
    许多官员暗地里好不失望,这就轻轻放下了?
    但雷霆雨露,俱为君恩。
    何况皇帝又没说不惩罚。
    陈复道:「陛下,国库空虚,用度不足,乃是常态。今年能挪用太仓银补上辽东军费,可是马上临近年底,京营的军饷尚无着落。臣请陛下开内帑。」
    皇帝皱眉:「内帑也有内帑的用度,岂能说支取就支取。」
    陈复道:「那请陛下杀了臣吧,臣在户部努力缝补,却没法凭空变出钱来。
    皇帝淡淡开口:「张阁老,你怎麽看?」
    首辅道:「陛下,国库空虚,确实没法凭空变出钱来。所以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势在必行。若不能行此事,国库将愈发空虚,届时恐生大乱。」
    这时候,聪明的官员回过味来。
    什麽国库空虚都是幌子,仍旧是为了说「清丈田亩」的事。
    只是这一番对答下来,令反对清丈田亩的官员都不好开口了。
    国库空虚是明摆着的事。
    除非你能解决这个事,否则凭什麽反对「清丈田亩」。
    皇帝:「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又如何能使国库充盈?」
    首辅道:「陛下请听臣言,太祖之时,天下初平,百废待兴,黄册记载的田地三万七千万亩;到了百年前,本朝鼎盛时期,计有八万万亩;而如今黄册登记的田地,竟只有四万万亩了。此乃天下半数田亩,皆被隐匿的缘故。长此以往下去,国库愈空,而隐匿田土的势家豪族愈复,只恐天下又将大乱矣。」
    首辅振振有声,众官默然。
    皇帝:「今日就议此事吧。」
    这时候,一位五十馀岁的大臣出列道:「陛下,清丈田亩之事,阻力重重。
    不是朝堂将事情定下来,便能推行的。臣只恐朝廷政令刚出,天下各处衙门,便有黄册失火之事。此类事情,见诸于史,不可不谨慎。」
    首辅淡淡开口:「程大人,天下的事,难道因为困难就不做了吗?既然这样,陛下还用我们这些大臣做什麽?」
    程大人道:「元辅,我且问你,清丈田亩的政令传下去,衙门胥吏和地方人物勾结,伪造黄册,将本来他们要交的赋役,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那怎麽办?」
    他随即朝皇帝道:「陛下,前隋文帝便是靠这样的做法,充盈国库,兵甲鼎盛,而百姓负担之重,亦为历朝历代之最。人皆言隋亡于炀帝,而造孽开端,实在隋文。」
    他引经据典,迎来百官喝彩。
    程大人到底是礼部侍郎,精研文史。
    这番辩驳,纵然首辅,也不易将其驳斥了。
    首辅:「程大人言之有理,既然如此,不如在顺天府这京畿之地,试行清丈田亩。我带内阁诸臣亲自监督,派遣翰林官员推行此法。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了顺天府做表率,后面推行的阻力,自当大幅度减少。」
    程大人一时语塞。
    这时候,位列武官序列的众勋贵不干了。
    大家本来就没啥朝廷话语权,首辅这麽一搞,连他们的钱财都惦记上,要不要人活了。
    须知,顺天府是京畿之地,隐匿田土最多的,反而不是文官,而是勋贵。
    是以众文官不急,勋贵们不得不急。
    于是乎,诸多勋贵向皇帝大吐苦水,说自己家都是依法避税,而且一大家人开销甚大,皇帝所赐,根本不够养活许多人,纵然偶有越矩,也是不得已为之。
    里面不乏有皇亲国戚。
    他们跟皇帝关系近,自然是最有胆子隐匿田土人口,逃避赋税的。
    「够了。」老皇帝丹田发音,宛如雷震。
    一下子,臣工勋贵皆肃静下来。
    他随即向首辅道:「张阁老,清丈田亩和推行一条鞭法,当真要从顺天府开始试行?」
    「非如此,无以向天下人做表率。」首辅态度强硬。
    于是有勋贵道:「顺天府试行清丈田亩,应天府呢?」
    这时候,许多南直隶的文臣忍不住跳脚。
    毕竟国朝中,有力的勋贵都跟着迁都之事到了顺天府,才让魏国公在应天府呼风唤雨。
    现在应天府的田土人口,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南直隶的文官手中。
    这些人不乏有和魏国公同气连枝的。
    「应天府是东南枢纽,天下财富聚集之地,且离京城较远,一旦出事,势必动荡天下。」有文臣义正词严反驳道。
    首辅冷笑起来,说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们倒是说个章程,如何才能弥补国库的空虚。」
    众官不免讷然。
    首辅道:「陛下,如今百官,各为门卢私计。臣以为,不若陛下乾纲独断,
    先将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推行下去。臣必定执行此令,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他慷慨激烈,大有置生死于度外的气魄。
    众官不由为之气夺。
    皇帝缓缓开口:「那清丈田亩,一条鞭法之事,张阁老先理出详细章程之后,再开朝会由诸位臣工复议。」
    众臣松一口气。
    这等大事,自不是一言可决的。
    只要皇帝没表明态度,自然有转机。
    不过这一番朝廷交锋下来,许多大臣都感受到了首辅坚决贯行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的态度。
    实则要执行一条鞭法,清丈田亩是势在必行的。
    否则交税的人,还是原来那些底层百姓,而且他们没有白银,只会被盘剥愈重。
    随后退朝。
    沈墨身为鸿胪寺卿,今日是一言不发。
    他退朝之后,有相府的过来寻他。
    沈墨便即来到相府。
    这时候,相府偃月堂,已经到了好几位朝中重要人物,今日向首辅率先开炮的户部侍郎陈复,以及引经据典反驳首辅的礼部侍郎程光都在。
    沈墨是一点都不意外。
    变法其实是高层官员的共识,关键是如何变法,如何推行。
    做官做到高位上,有户禄素餐的,也有追求事功立言的。
    只是这两个侍郎,起初绝对不是他老师的人,真不知老师何时将两人收入囊中的。
    「哎,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沈墨以为,老师越高调,越揽权,将来下场越是不妙。
    这相府,他以后得少来了。
    一番见礼之后。
    陈复道:「今日大朝议上,足见推行新法,依旧阻力重重。」
    变法的政令,不是一而就的。
    先前已经有了许多政令出台,但都无关痛痒。
    到了清丈田亩这一步,才是变法的深水区,其阻力之大,足以令任何一位权臣都望而却步。
    他们这些人跟随首辅,实则是连家族都不顾了。
    沈墨心中感慨之馀,自也免不了一番敬佩。
    别人都有家族,而他沈君山其实没有家族。
    养父不要他,亲生父母早已不在,而那边的族人,他都不熟,因此基本上没有往来。
    即使如此,他也没有为生民立命的想法。
    人就是这麽奇怪和复杂。
    陈复丶程光皆是大族出身,反而在这种事上比沈墨这种没有家族负累的人还要积极。
    程光道:「推行新法,首要在澄清吏治。今国家大事,上出于朝廷中枢,实则操于胥吏之流。此辈不能驯服,变法就无从谈起。」
    他通读史书,看问题的角度很深刻。
    首辅微微颌首,对沈墨道:「君山,你这次去南直隶后,尚未对莪说说一路的游历感想,不知你对如今的事有何看法?」
    沈墨:「学生这一路来去匆忙,没看出什麽来。」
    首辅目露失望之色,这个学生,到底不是一路人,他淡然道:「徐公明,此人,你怎麽看?」
    沈墨迟疑一会,说道:「学生是他乡试的座师,不好发表看法。」
    首辅:「他在乡试的事上,闹那麽大,你不怪他吗?」
    沈墨摇头:「学生不怪,倒是佩服他的胆气。只是刚过易折,此子的将来,
    不好说。」
    首辅点头:「那你下去吧。」
    「唯。」
    首辅望着沈墨远去的背影,随后收回目光,向着身边几位重臣,笑道:「沈君山自有前途,倒是用不着我们这些老朽为他操心。」
    陈复没有纠结这个事,他道:「江宁徐生,可以大用。」
    首辅:「如何说?」
    陈复道:「徐生家族被灭门,只有养他的叔叔是亲近之人,而且还不是血脉之亲。我知此人英明神武,且无家族之累,反而类似赵氏孤儿。其又将与冯西风结亲。此人虽是太苍周氏女婿,却出身普通,同样没有家族负担———」
    他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皆是徐青可以重用之处。
    等陈复说完,程光反驳道:「陈大人的话,我十分赞同,但在我看来,徐青反而不能重用。」
    首辅:「为何?」
    程光拱手:「请元辅以堂堂正正之姿,招此人入京赴考,做几年翰林。」
    「我正欲使其做事,如何能使其清闲?」首辅问道。
    程光道:「元辅此言差矣。本朝不乏聪明智慧之士,亦不缺做事之人。南直隶之事,若是离开徐生就推行不下去,那迟早也会大事崩坏,或者操持徐生之手,成为将来国家的大患。
    以元辅机虑之远,我辈辅助,新法之事,自当能推行一时。然天下事,难就难在人亡政息。今沈君山无复大志,元辅当择人继承你的志向,而不是着急事功。」
    首辅:「程大人之言,着实是肺腑之言。可惜,人生变幻无常,本官怕是等不到他成长起来的时候。做此等大事,只争朝夕。此事,不必再提。」
    程光不免叹息。
    人亡政息固然是历史规律,但掌权者,何尝不知呢?
    只是世事变幻无常,亦不无道理。
    他的说法,确实打动不了首辅。
    程光再次向首辅拱手,说道:「此人,若不能正用,还请元辅诛之。』
    「什麽?」
    程光沉声道:「请诛徐青。」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