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七十七章 拆解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七十七章 拆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题记:不远千里,李锋芒跟老石跑到外省调查这个假出租的出处,他冒充当地记者采访,目标锁定了当地唯一的机动车拆解厂,精心准备,但快到厂门口却出了问题,这要求李锋芒要迅速学会开车。
    ——————————————
    s市是河左省第二大城市,距离龙脊市五百公里左右,俩人风尘仆仆赶到后,问了问人,就住到了s市车管所附近。
    路上老石跟李锋芒聊了会,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特稿部的人,也认可这个做事果断的李首席,于是说了些自己听来的报社事情。老石说他在车队听大家议论,《两江都市报》成立之前,田禾跟李甫去一把手办公室闹事来着。
    李锋芒说我不知道,估计不是闹事,就是说理了吧。不过,我真接到戎建立的电话,他给我许诺了不少。老石说这个戎建立也是的,跟咱们报社楼上楼下都能厚着脸皮挖墙脚,我听说他最早还跟咱田禾社长在一个部门工作过,据说田社长当年不知为啥还打过这个戎建立。
    “该人极具才华,”李锋芒说我看过他的小说,写得很细腻,但似乎做人不够豪爽。田禾打过他?传说吧。
    老石说我也是听他们说的,估计是当年受了气,现在有了实力要报复。李锋芒笑了笑没吭气,对于这个事情,他知道河右日报社正准备筹建报业集团,省里也支持,准备把《河右法制报》、《河右市场报》等几张行业自己办的报纸都归过来,再多一张《两江都市报》应该是利好因素。但就算河右日报社成立了集团,一个集团内两张都市类媒体打破脑袋的同质化竞争,市场份额就那么大,人员大量增加,各自为政无法并存,这肯定会形成典型的“窝里斗”。
    田禾跟他聊过这个事情,就是他说“晚报是我家,我不会离家出走”的那个早上。得知《两江都市报》要创刊的消息,田禾第一时间就叫上李甫去了河右日报社一把手办公室,他直言说“这将是《河右晚报》发展的最大隐患,更有可能是河右日报社未来发展的最大隐患。”
    这样的谈话肯定会话不投机,激动后的田禾对着河右日报社一把手拍了桌子,尽管是为了工作,但这位一把手随即就将他们俩轰出办公室,说的话更是难听:“出去!河右日报社随便抓一把都是办报的好手,你俩自恃过高,想干干,不想干马上拿辞职报告,我现场批!”
    依照田禾的个性,马上就要提出辞职,李甫硬拉着他出来,而后在电梯里问了田禾两个问题:《河右晚报》是咱自己的孩子,咱俩不干了,那就是给了后爹后娘,孩子没有长大长结实,跟溺死有啥区别?一帮兄弟姐妹跟着咱们走了这么久,什么都还没有呢,咱俩没问题,拍屁股继续回日报当处长,他们呢?
    田禾冷静后随即又去了一把手办公室,装作非常痛心的样子道歉,一把手也就顺坡下驴,语重心长给他说了很多,但田禾咬着嘴唇一句也没听进去,心里就一句话在反复“大丈夫能屈能伸”。
    李甫说的对,李锋芒他们啥都没有呢,甚至都没有记者证,这次出来就装了个河右晚报社的工作证,要知道,他们的档案都在自己兜里装着呢。
    当时应聘考试说的是给办聘用合同,因为河右日报社在积极筹备集团,原本的事业单位编制停办,一刀切,谁也不给办。但上班也快一年了,河右晚报社的聘用员工没有一个办了聘用合同,这对这帮努力打拼的记者编辑来说很寒心。这次《两江都市报》成立,据说戎建立许诺给挖来的人办手续,李锋芒不信,如果他能办,田禾跟李甫肯定能办。
    关于这个记者证,国家从1989年开始统一办理全国通用记者证,而后在1998年5月,新一批记者证开始换发。这一代的记者证由新闻出版署统一印制编号。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记者有了自己的“记者身份证号”。但这一批当年发放结束后就停止再办,通知说是五年后才能继续,也就是2003年,李锋芒他们才拿上新闻记者证,此前,外出采访就是工作证加单位介绍信。
    李锋芒跟老石说,咱到省外采访,得想办法,河右晚报社工作证上的“记者”两个字唬不住人,没有人会配合。
    说这话的时候俩人刚登记了宾馆出来吃晚饭,时间是晚上九点,s市的街道上明显比龙脊冷清,走了好远才找到一个吃饭的地方,天越发阴了,老石说昨天就飘了几分钟,今天没动静,明天估计要下大雪。
    点了吃的,老石说晚上不动车了我喝杯白酒吧,李锋芒说好啊,你喝吧我不喝了,想想事情。
    吃着饭夹着菜李锋芒问饭店老板:“你们这里什么报纸最有名?”老板说有名?李锋芒笑着说你们平时看啥报纸,老板从柜台上拿起一张递过去:就这个啊,《s晚报》。
    李锋芒接过去翻了下,看刊号与当地的日报“一样”,也就明白了,这些地市的晚报其实就是当地日报的下午版,没刊号就单独印刷发行,这是打新闻出版的擦边球呢。看了两个版面,有几篇批评报道,于是又问老板:这家报纸的记者牛不牛?
    本以为是白问,老板炒菜、和面、端盘子、洗碗都是自己干,看报纸估计也是闲了得空,没成想这个老板马上啧啧称赞:牛!很牛!去年这家报纸的记者报道无证地摊,天天整版批,后来终于全部取缔了,要不我这饭店都没人进来,用地沟油不交税的饭便宜啊。
    哈哈笑,李锋芒放下报纸低声对老石说,从现在起我是s晚报的记者李锋芒,记清楚啊,不能说错了。
    老石喝一口酒说没问题,我就喜欢你这个强势劲头,咱不低三下四去求人问情况,因为那样问后多是应付回答都也不清楚。
    李锋芒说对!一个记者,如果学不会强势,学不会因势而变,他早就被淘汰出这个行业了。
    老石听仇普光说过,这个李锋芒之所以是《河右晚报》顶尖的记者,不但是因为读书多文笔好,聪明反应快,并且有自己的原则与担当,最重要的是他对待事情马上就能做出判断,而后马上就有办法应对。
    本来就是记者,只不过不是本地记者,第二天的了解情况非常简单,上午去了当地客运办、交管局,李锋芒很直接就说自己是记者,请介绍下咱们市汽车报废情况。
    很快得到了相关信息,然后知道当地只有一家机动车拆解厂,而出租车是运营车辆,强制报废都是政府行为,所以报废的出租车不会流入所谓黑市,而是百分百都进了这家机动车拆解厂。
    午饭简单对付,在驱车去郊外这家机动车拆解厂的路上,李锋芒看着身着皮夹克,几乎贴着头皮刚理过发的老石笑了:去这个厂咱不是记者了,是从河右省龙脊市过来买车的,就买报废出租车,我是跟班,你是老大。
    老石说没问题,只是,不怕打草惊蛇啊?
    李锋芒说你是担心这边给余光头他们通风报信吧,不会,从那个厂子的看门人介绍分析,他们每次最多也就买两三辆,这车只能冒险偷偷开回去,托运没手续的车这家拆解厂不敢。所以,他们应该有联系,也许是长期合作,但肯定不是大客户级的关系。王师傅笔记本上说这假出租车在龙脊一年多了,而咱们在黄家庄停车场随机弄了三辆车的车架号,都是这里的。
    老石有些糊涂:他们长期合作,有联系,咱们再去不就是暴露了吗,这边一个电话那边接起来就露馅了。
    笑了笑,李锋芒说我刚给你安排的什么身份?
    老石说买报废出租车的啊。
    “这不就结了,”李锋芒说咱是买车的,对这个非法卖车的拆解厂而言是多了个客户,他会给老客户说我有了新客户吗?就是说了,余光头也就琢磨下谁敢跟他在龙脊市抢这个生意。
    李锋芒接着说咱们搞价的时候得有个底线,王师傅跟跑假出租的老乡聊过,这车在这里卖价就是三千五到四千,这五百差价就是有没有出租车的车顶灯。
    老石明白过来:咱们出一样的钱,对这个卖方来说,他们手里压着这么一批车,提心吊胆,赶紧出手最好,他如果告诉了余光头,余光头出面不让咱们买了,他就少卖车了,所以他才不会告诉余光头呢。
    笑了笑李锋芒说这是理论上的推断,连昨晚给的演出费,我身上一共有两千多块钱,你有多少,咱凑凑,如果实在危险,咱就买一辆,这不是河右省,咱人生地不熟,先保证安全。
    老石一只手把住方向盘,一只手从皮夹克内兜掏出钱包递给李锋芒:我估计一千多吧,你数数。
    “整钱是一千四”,李锋芒数完拿到手里,把钱包还给老石:“我先借用,回去还你。”说完把自己身上的钱凑到一起,然后把这一摞子票子在腿上摔了摔:一共三千五,记住咱要买一辆带出租车顶灯的,接下来我说的你记住啊——我是你弟弟,咱哥俩没工作,买一辆旧出租车回龙脊市跑出租赚点生活费,因为龙脊这车很多,随便跑没人管,你听一位兄弟说在这里买的,所以拿着现金借了辆车就过来了。
    老石点头,走了一段路突然问:李首席,你会开车吗?
    李锋芒说不会,我没学过,但在村里开过拖拉机,摩托车也没问题。
    摇摇头,老石说如果,我说如果啊,咱们万般无奈买了俩假出租车,怎么开走,我开那个车,这个车怎么办?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