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宗教的由来。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中国宗教的由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八章,中国宗教的由来。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拜年,是因为古代人认为年是一个可恶的神,会祸乱人间,因此要用鞭炮将它送走,还要祭拜它,不要骚扰人间,给与人间发展的自由。
    中国人为什么常听到这一句话:“我是你爹,你就得听我的。”这种古代思想的根源与印度文化中的的三债相似,即,欠神、祖先和原始先贤的债务。
    儒家思想强调了“以人为本”,比如师生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等等,相对西方、两河流域的文化的以神为本和印度的来世报应等观念,有所不同,可以说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最有趣的是关于家的概念的不同,中国人是家庭的概念,而西方人是小家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呢?中国人的家庭一般指三代一个大家庭,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历史上还包括九族同根的更大的家庭单位。而西方人的家庭指的是夫妻和未成年孩子之间的家庭,相对来说要小了许多,现在一些西方人甚至小到个人的个体概念。由于最近三百年来西方文化思想的传播,中国人也逐渐朝着小家庭的方向迈进了,在婚姻中也包括一些独身主义和不生小孩的夫妻。
    夏商以来中国文化就已经形成了这种观点,欠神是因为老天爷对我们不薄,给与我们丰富的粮食和栖息之地,祖先的概念一直从皇帝开始流传,他们的智慧带动了中华大地蓬勃生机,而类似孔子这样的先贤,也应当收到尊敬,因为我们追随他的理念。这种文化思维,被哈佛大学的著名历史考古教授威策尔称为“路径依赖”,对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
    要追溯中国精神方面的来源,必须了解中国的神话和宗教,我们掀开历史的帷幕来一观它的发展轨迹。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原始时代,当智识初开,均认为宇宙间事务由神统一管理,盘古管天,女娲管地。
    《周书》说:“……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谓之五官,各习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也,敬而不渎。”
    这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神和人有各自的地位和事情要做,老百姓要敬奉和服从天(神),老天爷要有善良对待百姓的慈悲。
    中国古人从夏商时代便开始相信神了,其所相信的神正如希腊人的神,夏商以后则有“天“和”帝”的观念。于是一神论渐渐的的兴盛起来了,但多神论也没有消失。
    《周语上》说:“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安阳是商朝后期王都所在之地,早在3000多年前,商朝的第二十位国王盘庚把国都从庵(音)迁到安阳,直到商纣王亡国,历时273年。考古这座都成发现,商朝的统治是十分迷信鬼神的。
    孔子说,商朝人办事必须“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那就是先敬鬼神,然后处理政务事宜。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在这里就不在累述。
    看起来,中国原始社会和两河流域的人对鬼神一样,都是从万物有灵,逐渐到一神论,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
    其实不然,中国的神鬼学说只具有象征意义,而不实际参政或者控制政权。说白了,人民不必为了某个神或者宗教组织去交税,而只需祭拜天神便可。甚至连天神都可以由人代拜。
    祭拜天地大神的工作,往往由国王代替全体官员和百姓进行,根本不需普通民众操心。老百姓只需要祭祀一些具体的小神,比如鬼节,上元节、下元节,重阳节,拜年等等。但是这些小神包括用鞭炮的响声驱逐走“年”这个恶鬼以求来年丰收的年神都归属于宇宙最高神“天帝”统一管理。
    政治上则根本不关神的事儿,从五帝开始,因为神农氏的后代子孙道德衰薄,各地诸侯相互攻伐,残害百姓。于是众人推举公孙轩辕为帝,征服了叛乱者,这个人就是皇帝。
    后来他把帝位禅让给了尧,尧研究天象,分出季节。舜帝在的时候,他将人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并需要人民服从。
    人民为什么要服从呢?那个时候跟迷糊的普通百姓讲道理是扯谈,但是舜很聪明,他怎么做呢?
    舜去泰山祭天,自称沟通天帝了,说这是上天要人民服从他的意思,于是人民便只能服从。
    尧在传位给舜之前非常谨慎,他先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借她俩去监督了解他,又派了九个男子去和舜相处,以观察其德行。
    舜修身严谨端正,将经济(也就是当时的瓦器)提升上去后,尧又赐给了他细葛衣布和琴,替他构筑仓廪,还送给他一些牛羊,在舜经营期间,尧又推行了五种伦理并让舜担任各种官职来测验他,最终获得了尧的满意而传位给他。
    古人考察人的智慧令人敬佩,但也有问题,万一尧的女儿不喜欢舜,那么,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了,这就是自古以来女性的悲哀,似乎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没有话语权。
    当然,尧在帝位期间,还考察舜的德行和经营能力,而完全不取决于是否询问上天,神的旨意。
    在当时一个执政者的能力主要跟执政者治水的能力有关。
    舜帝之后,继承地位的禹的主要功劳便是治水。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他先治理流壶山,又治理梁山和岐山,修治了太原地区的大片高原,一直延伸到泰岳山的南面。
    后来他整治常水、马水和附近大陆的一些水泽还收服了很多部落。
    冀州东北部的鸟麦部落进贡皮服,青州的供奉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包括一些海产品。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的人和部落也给他们进贡。
    之所以别的部落、村落能够进贡,是因为禹治水的功劳。他在治水的同时,也收服了河道旁边的一些村落部族。禹最终疏通了九条河流,并让九州之内的政令教化,这就是九州这个单词的来源。
    他对中原地区的诸侯颁赐土地和姓氏时告诫说:“恭敬和悦,把德行摆在首位,不要抗拒我推行的政令。”
    他的政令大致如下:天子也就是他本人,直接统辖国都以外的500里的地区。靠近国都100里的地区的田赋要交纳用作马饲料的禾稿。100里以外200里以内的地区交谷穗,200里以外300里以内的地区交带麸的谷,300里以外400里以内的地区交粗米,400里外500里以内的地区交精米,这便是甸服。
    甸服以外的500里区域叫侯服:100里的地以内用作卿大夫的采邑,往外200里给天子任事的小国,再往外200里的地区,分给可以抵御外敌的诸侯国。依次类推。
    这就是当时的分封管理制度,天子的威名得以名扬海内外。
    舜帝很欣赏禹的作为,赏赐给禹一块黑色的圭玉,借以布告天下治水的成功。
    禹的儿子启继承帝位,扈这个国家不服,启便前去征讨,在甘地大战,启还写了一篇誓词《甘誓》称:“……有扈氏轻慢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行秩序,懈怠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正道,上天因此要断绝他的国运,现在我只是恭敬的执行上天的惩罚。”(反对者不是反对他本人而是反对天规,金木水火土都被他说出来了,你还能说什么?)
    启帝被称为夏后帝,夏朝从推论上由此开始,估计约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此后他的后人孔甲特别喜欢祭祀鬼神并热爱从事淫乱的活动,导致诸侯背叛了他。
    有一个巧合,天上降下两条龙,一雌一雄。孔甲无能饲养他,于是找了一个叫刘累的来饲养。刘累将一条死去的龙肉做成了肉酱,献给了孔甲吃。孔甲喜欢,派人到刘累处索要更多的龙肉,哪里来?刘累于是逃到了鲁县,从此消失无形。
    孔甲死后儿子皋继位,之后,桀继位,他荒淫无度,导致夏朝灭亡。
    在夏朝,禹给他的后代封地,并以各自的国家名姓,于是有夏后氏、扈氏、男氏、辛氏等。
    从夏朝开始的分封诸侯并向天子纳税,成为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最近的学者称,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后,封建社会便已消失,改变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历时最长久的一项政治制度,这项制度的推行,帝王都是通过打着上天的牌子才驯化中国农民的。
    中国的首领对于多神论有着很巧妙的处理方法,首领肯定大不过天帝,于是首领称自己是天的儿子,意思就是他是天帝在凡间的儿子,代替天帝管理人间。至于老百姓祭拜的各种小神,比如说拜年的年神,当然也要遵从天的儿子---天子的管理了。就好像大臣必须对太子恭敬有加一般。于是中国的天神-天之子(王)-小神-老百姓的复杂关系朝着最有利于天子的方向统一结合起来了。这种制度一直持续了几千年。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们都承认世界有许多个神,并且统一服从宇宙的最高神。
    然而西方国家有《圣经》这类具体的经文指引,因此信徒们便有了具体崇拜的事项,包括具体崇拜耶稣神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个地方。
    一想到耶路撒冷的圣战,便可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了,大家看一看,今天最乱的地区就是因为宗教信仰不同的中东地区。
    但是中国不同,中国并没有经文描述,天帝的的具体训词都来源于天的儿子,人民只能依照天帝的儿子制定的行为规则行事,但这些规则的形成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一套具体的规则。
    夏朝末期,桀帝执政期间荒淫无度,乱了伦理,导致众多诸侯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无缘故的囚禁了一个部落首领汤,后来又无缘无故的将他放了,这使他后悔莫及,因为释放后的汤将有反叛的意图,导致各地诸侯一起联合攻击桀。结局是汤打败桀。桀逃跑时对人说:“我后悔当初没有就地把汤杀死在夏台,才导致我如今落到这种地步。”桀在鸣条被放逐后死去。
    汤就此登天子位,代替夏朝接受天下朝拜。他为人仁义,封土地给夏的后代(注意这一点,为什么要封?),到周朝,夏的后代被封在杞这个地方。
    汤建国后改名为商(约公元前1600年),这是中国有历史考证的第一个朝代。商朝经过好几个帝王后,出现了一位武丁帝,他用预示吉凶的野鸡的出现而修明德行,建立了他的神庙,称作高宗,并写了《高宗彤日》和《高宗祖训》。商朝开始繁荣起来。
    但是武丁的儿子祖甲极为淫秽祸乱,殷商之家开始再度衰败。武乙帝即位时,他做了一个人偶把它叫做天神,并让人评判他本人和木偶天神之间的对决,还侮辱了“天神”,他被后人称为“射天”。他死后子辛即位,这就是辛帝,天下人都叫他纣。
    纣王天生口才好,见文广博,身材高大,力量超过常人,空手能杀猛兽,智慧能拒绝纳谏,言语能粉饰过错,在臣子们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能,并吹嘘自己的名声。纣王的这种做法令之后数百位帝王效仿,成为了帝王模仿的楷模。他们巧言吝啬、粉饰太平,唬弄百姓,当做是执政的一项基本国策。
    纣王贪杯好淫,奸**女无数,他尤其喜欢妲己,完全依从妲己的要求,并在宫廷中令乐师们创作淫乱的声调,奏响名叫“北里”的放荡舞曲,颓废淫荡的靡靡乐歌。他为了建造一座鹿台,加重税负来充实鹿台的钱财,大量搜集天下奇珍,异物,充满了整个宫廷。他怠慢鬼神,并在沙丘上,让人裸体嬉戏,让男男女女一起淫荡。如果有官员大臣纳谏,他便将他们加以重罚,以致有炮烙的残酷刑罚。
    西伯昌为纣王三公之一,掌握着兵权,他的同事九侯的女儿嫁给了纣王,但因为她不喜欢淫乱而被纣王杀死后剁为肉酱。
    纣王还囚禁了西伯昌,西伯昌派人送去金银珍品和美女而得以赦免。他出狱以后,表面上尊敬纣王,并讨好他,赢得了信任,西伯昌于是重新得到了兵权。西伯昌修德政,四方诸侯慢慢的服从他,但是纣王却浑然不知。
    在遇到战争和洪水的时候,纣王还使用祭拜鬼神,求龟占卜的方法去测定吉凶,并说;”我身为天子,不是有命在上天,可以得到保护吗?”
    看看帝王自己都已经把自己的祖先编排的天之子的故事拟人化了。然而上帝并不真正的保佑,纣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就不多描述了。
    西伯昌去世后,周武王做了帝王后,他命令执行盘庚时代的政令规范,殷商的百姓非常的喜悦,于是周武王做了天子,因为世人贬低帝王的称号,他改做王,并依照传统封纣王的后代为诸侯国,隶属于周朝(这个来自上古的传统,非常非常令人感到困惑,但是也令曾经的腐败统治者感到十分的开心,因为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一种传统。)
    周朝至此建立。这里有个小插曲,有人认为是西伯昌把易经的八卦增演成64卦的人,后世人为了歌颂他,称他为周文王,而他的儿子就是周武王。
    周朝开端的一些王创作了许多规范,并印制成书如《大浩》《归禾》,等等。这些文章记述有关周公行驶政权的经过,成为后代效仿的经典。
    周公虽然很聪明睿智,但是依旧就多次占卜、问卦,观测天象,并写作了《诏告》之类的书。周公还创作了其他的一些书去告诫当今周王要注意的地方,后来又创作了《周官》,制定的礼乐,并对各种制度加以修订规范。到了文王、武王时期,中国古代的礼仪君臣、德行,仁义、诗歌等内容已经基本成熟,再加上文王武王,慈爱和祥的措施,敬鬼神而安定百姓,成了一种德政的典范。
    当代中国正统思想认为,周初统治者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书中的缺漏,并确立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在这里“天”依旧是指夏商以来被奉为上天的神,但是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会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去带领执行命令,一旦统治者失去了“德”(打引号是因为这是统治者自己认定的依靠这种方法可以获得百姓支持的德),新的有德者,便会应运而生,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天子”。
    “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说白了就是恭行天地之命,遵从天地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的君王。
    因此周初提出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即多用道德教化,慎重实施刑罚,应该采用宽缓的刑罚政策。于是徳教的具体内容被周初统治者归纳为“礼治”。也就是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要按照礼治,有秩序去生活,从而使天下长治久安,它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中国古代与西方世界不同的一套“礼刑”。
    中国的“礼”有两层含义,即“亲亲”和“尊尊”两个方面。“亲亲”要求在家族内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不能以下犯上,以疏压亲,其中,又以父亲为首的亲族成员,都应该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指的是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包括君臣,上下、贵贱,都应恪守名分,并以“尊尊君为道”为首,也就是一切臣民,应该以君王为中心。于是在“亲亲尊尊”的两大原则下,又产生了忠、孝、义等具体精神规范。
    一条著名的刑罚原则出现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了百姓与官僚,贵族之间那不可逾越的鸿沟,着重宣扬的贵族的司法特权(一个小秘密:读者们可以对照自此以后的很多个朝代的法律文书,能够发现,在处理官员和贵族之间的法律,相对于处理老百姓的法律,同样性质的罪行,如,某官员贪污1亿和某老百姓盗窃1亿,前者要轻许多,包括刑罚执行的待遇也有所不同。)
    当时西周的法律里包含买卖契约,其中包括买卖奴隶,另外有借贷契约等法律规范,从西周制定的这些主要法律规范,可以看出宗教,也就是上天在实际生活中处于虚位,真正的宗教是君王,占据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由于不能逾礼制,因此如果君王有错,或要向君王指控某人臣有错,老百姓必须一级一级的汇报,先报靠村里的里长(村长),里长报告乡长,乡长报告县太爷,县太爷再报州府,州府报诸侯,诸侯才能报到“天的儿子”的西周君王那里,这种等级制度从此沿用,被称作规矩,。用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不许越级打报告。
    许多年以后,大约公元前500年左右,有一个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姓孔名丘,字仲龙,被称作孔子。他一生谋求在鲁国高官权贵,虽然短时间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也是昙花一现。
    失落的孔子,于是周游列国并改从政治教育学家,他特别崇拜周文王、武王以及以前的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的那一套,并继承《周易》《尚书》(大家知道周易是算卦占卜的、解释哲学,《尚书》是讲奴隶社会的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以及《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礼记》(春秋战国时期礼仪的汇编)、《春秋》(鲁国编年史)。
    这六本书被称为六艺。孔子从中总结出了他个人的主张,并向全世界,实际上也就是春秋各国宣传他的“内圣外王”之道--最早出自先秦庄周的《庄子.天下》,后被孔子加以推崇,成为孔丘的经典。
    “内圣”指内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外王”指以修己为起点,治人为终点。
    在孔子的心目中,内圣外王相互统一,内圣为基础,外王为目的。
    孔子推行这套政策,考虑到当时东周王室势力微薄,被春秋五霸视为玩物,根本没有将东周放在眼里。而当时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注重纵横术(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要的政治派别,创始人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和军队战术。
    孔子认为这些诡辩术和暴力行为违反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原则,于是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国君推荐自己的主张,但孔子的这套政策在战乱,诸侯各国试图一统中国的时代显然行不通。
    齐国要攻打秦,秦国要攻打赵国,你孔子在这里唧唧歪歪说这些什么礼义仁智信的道理,那这个仗还打不打?因此在孔子生前,他的主张并没有被各国接纳,生活自然凄惨,晚景悲凉,连他自己的一个漂亮女儿也只嫁给了他的一个穷学生(不是看不起孔子的穷学生,而是用这种方式的问题)。
    中国哲学家认为,中国的文化到周朝而具有规模,孔子的一生以能继文王,周公之业为最高人生目标,这是《论语》明摆着说的。
    凄凄惨惨戚戚的孔子做梦都想不到,他的思想到了汉朝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并成为中国精神支柱,持续了几千年。
    孔子的思想,开始成为执政者治理天下最好的手段,中国老百姓也相信了他的主张--儒家。
    因此我们说在中国,被政治上认同的宗教--儒家,应该被视为儒教,而不仅仅是哲学。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但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又追随内圣外王之道,并承认天的儿子的存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但现实往往就在自相矛盾中同时存在。
    由于孔子的儒教思想推崇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三纲最重要的就是君为臣纲。
    因此,古代有个单词叫做“君父”,是君也是父,一切以君为尊,便是孔子的核心教义(当然这也许是某些人为了操弄百姓特别断章取义,曲解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核心其实应当是周文王的整个执政治民思想)。
    在西周时,虽然三纲五常的核心思想也存在,但是没有被归纳得这般精辟,但孔子自己出生之前六艺便已经存在了,这说明孔子真的只是个教育家,而不是创作家。孔子的儒家思想也代表了西周周公的思想,这表明中国的宗教起源于西周时期,一种发散的,没有具体类似《圣经》类神书存在的宗教。
    在孔子之前,老子的道教便已经产生了,老子原名李耳,约公元前五百七十一年到公元前四百七十一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老子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的执政圣人,这一点与孔子的主张一致,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顺其自然,这是统治阶级喜欢的。但是老子还非常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这一点是犯了大忌,跟周朝的朝政(包括后来朝代)格格不入。先前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这迫使中国的宗教之子--天子严格限制了老子的发展,并将老子和他志同道合的庄子有关“无为”的概念取用,但摒弃了人性自由的概念。而人性自由的概念是西方一千多年后才正式提出来的,可见老子、庄子有多前卫。
    后人张陵创作了《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专门注释《道德经》,这些内容成为道教经典,于是道观成立了,也成立了道教,并公推老子为道教始祖,被尊为老君,神话故事的太上老君似乎也跟他有关系。
    到了公元六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以儒教为尊,伴以佛教、道教并存,成为了中国宗教的经典模式。
    从西周开始,中国人被三纲五常的规矩和教义锁得死死的,任谁也不可能跳出这个圈子。我们看到,当推翻了桀纣两位淫乱的昏君,中国皇帝和臣民还在拼命的为这种原本是正确的行为,找了个所谓合适的理由(无德的天子会被天帝派人下来顶替取代),这才心安理得的踏实下来,这再次证明了儒教(儒教并非孔子个人的成果)力量之强大,已深深扎根中国人的脑海中、心脏中。就连婚姻大事也要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父母之命决定了三纲中的父为子纲,妁之言归结在五常中的“礼”来决定的。可见自周朝以来,中国人的意识里已经深深扎根三纲五常了,其道德价值标准无不出其右。
    今天,支持三纲五常的思想的学者们这么认为,用大白话说,人和禽兽都是动物,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大,有着相同的欲望,食色性也。那么,人和禽兽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人懂得伦理,而伦理不外乎三纲五常,正如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管怎么说,宗教是一种思想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要用百年为计量单位,当这种意识留存到人的大脑后,甚至有人说可以遗传到下一代,但不管是否遗传,人出生后,社会会这么熏陶未成年的孩子,人都是特定文化社会当中的产物,自一出生便决定了这个幼儿大脑里面的主要社会意识,这也是为何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意识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