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预判算法?“周工程师愣了一下,“怎么预判?“
    “根据刀具的运动轨迹,提前计算出下一步的位置。“郑昊说,“然后提前零点零五秒发出指令,这样就能抵消延迟。“
    周工程师沉思了一会儿。
    “你这个思路......有点意思。“他拿起笔,在纸上画着,“如果在主程序里加一个预测模块,根据当前速度和加速度,推算下一个采样点的位置......“
    “对,就是这个意思。“郑昊说。
    “可是这个算法怎么写?“周工程师问。
    “我可以帮您写。“郑昊说,“我以前研究过类似的算法。“
    周工程师惊讶地看着他。
    这个年轻人,懂的东西真的太多了。
    “行,那咱们试试。“
    两人在电脑前坐下,开始编写程序。
    郑昊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
    一行行代码出现在屏幕上。
    周工程师在旁边看着,越看越惊讶。
    “小郑,你这个算法......“
    “有问题吗?“
    “没有,就是......太精妙了。“周工程师说,“我搞了二十年控制系统,都没想到这个办法。“
    “可能是角度不同吧。“郑昊含糊地说。
    其实这个算法,是前世在航天项目中用过的。
    只不过那时候用的是更复杂的卡尔曼滤波,现在简化了一下。
    程序写完,周工程师立刻烧到芯片里测试。
    机床运转起来。
    刀具按照预定轨迹移动,这次没有滞后了。
    “成功了!“周工程师激动地说,“延迟消失了!“
    “真的?“
    “你看。“周工程师指着示波器,“指令信号和反馈信号几乎同步。“
    郑昊也松了口气。
    看来这个办法管用。
    “小郑,你真是个天才。“周工程师由衷地说,“这么复杂的算法,你随手就写出来了。“
    “没有,就是碰巧想到的。“郑昊谦虚地说。
    “碰巧?“周工程师摇摇头,“我看你是深藏不露。“
    陈庆山也走过来了,听说问题解决了,很高兴。
    “小郑,你小子行啊。“老人拍着他的肩膀,“我和老周都束手无策的问题,你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
    “运气好而已。“郑昊说。
    “什么运气好,这是实力。“陈庆山说,“小郑,你在技术方面的天赋,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强多了。“
    郑昊笑了笑,没有说话。
    如果让他们知道,这些所谓的“天赋“,其实是前世几十年的经验积累...
    那该如何解释?
    解决了伺服电机的延迟问题后,样机的组装工作加快了。
    六月初,机械部分和控制系统基本完成。
    剩下的就是调试和测试。
    这天早上,郑昊刚到厂里,就看见陈庆山和周工程师在车间门口等他。
    “两位老师,有事?“
    “样机要试车了。“陈庆山说,“我们想让你在场。“
    “现在就试?“郑昊有些意外。
    “对。“周工程师说,“昨天晚上我们又调了一遍,应该没问题了。“
    三人进了车间。
    工人们已经在准备了。
    机床旁边放着一根毛坯件,是一段圆钢。
    “今天的测试内容很简单。“陈庆山说,“用这台样机加工一个台阶轴,测试一下精度和稳定性。“
    “好。“郑昊点头。
    陈庆山亲自操作。
    他把毛坯件装夹到机床上,然后输入加工程序。
    程序是周工程师提前写好的,存在软盘里。
    “准备好了。“陈庆山说,“我要启动了。“
    “开始吧。“
    陈庆山按下启动按钮。
    机床开始运转。
    主轴旋转起来,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刀具缓缓靠近工件,然后开始切削。
    铁屑飞溅,但刀具的运动很平稳,没有一点抖动。
    郑昊盯着机床,心里紧张得不行。
    这是第一次试车。
    成败在此一举。
    周工程师也在盯着控制面板,上面显示着各种参数。
    “主轴转速正常。“
    “进给速度正常。“
    “伺服电机响应正常。“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十分钟后,加工完成。
    机床自动停止。
    陈庆山取下工件,拿起游标卡尺测量。
    “外径......“他看着卡尺上的读数,“29.98毫米。“
    “设计值是多少?“郑昊问。
    “30毫米,公差±0.02。“陈庆山说。
    “那就是在公差范围内。“
    “对。“陈庆山又测量了台阶的长度、直径,“都在公差内。“
    周工程师也松了口气。
    “看来咱们的样机,成功了。“
    “别高兴太早。“陈庆山说,“这只是加工了一个简单的零件。真正的考验,是复杂零件和长时间运转。“
    “陈总工说得对。“郑昊说,“接下来要做大量的测试,找出所有可能的问题。“
    “嗯。“陈庆山点头,“我准备了十种不同的零件,从简单到复杂,全都要测试一遍。“
    接下来的几天,样机一直在测试。
    每天都加工不同的零件,测量精度、记录数据。
    大部分时候,精度都能达标。
    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加工细长轴的时候,会出现振动。
    比如连续运转两个小时后,电机会发热,精度下降。
    还有一次,刀具突然断了,差点伤到人。
    每次出问题,陈庆山和周工程师就停下来分析。
    找出原因,然后改进。
    “这个振动问题,是因为刚性不够。“陈庆山说,“床身的设计要加强。“
    “电机发热,是因为散热不好。“周工程师说,“得加装冷却系统。“
    “刀具断裂,是因为进给速度太快。“陈庆山说,“要根据材料硬度,动态调整进给速度。“
    一个个问题被找出来,一个个问题被解决。
    样机在不断改进中,变得越来越完善。
    但士气,却开始有些低落。
    学生们每天看着机床出问题,又改,改完又出问题,渐渐有些泄气。
    “老师,咱们这样改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有人问。
    “搞技术就是这样。“周工程师说,“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
    “可是已经改了半个月了。“另一个学生说,“感觉永远都改不完。“
    陈庆山放下手里的扳手,看着这些年轻人。
    “你们觉得累了?“他问。
    “不是累......“刘建犹豫着说,“就是觉得,是不是方向错了?“
    “方向没错。“陈庆山很坚定,“你们知道德国人做第一台数控机床,用了多长时间吗?“
    大家摇头。
    “五年。“陈庆山说,“日本人仿制德国的数控机床,也用了三年。咱们现在才用了三个月,你们就觉得改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