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王韶带兵多年,在熙河路历经坎坷,心境纵然是十分强大,但听了神宗一句辛苦,也忍不住有些哽咽的道:“微臣辛苦些算什么,只要大宋能够富国强兵,不受外敌困扰,微臣就是战死沙场也心甘情愿!”
神宗有些振奋的道:“得卿如此,大宋怎能不兴。来人呐,赐座!”
在王韶坐下之后,就剩下王梓一个人孤零零的站着,这让王梓有些不自在的动了动。
此时赵顼笑道:“这就是生擒木征,献《工商策》的王梓吗?看着和朕的年纪差不多呀?”
赵顼年纪虽然不大,但脸上还真不显年轻。明明是二十多岁,看着就像三十出头。
王梓忍住腹诽,道:“回陛下,微臣今年刚好二十岁!”
赵顼轻轻一叹,道:“二十岁就能为朝廷立下数场大功,不愧是文相公口中可安天下者呀!”
王梓没想到赵顼的消息还挺灵通,连忙谦道:“那是文相公的抬举,陛下万不可当真。当今和以后,可安天下者唯陛下与王相公也!”
赵顼有些烦恼的摇头道:“多少名臣贤相皆以为变法不可取,他们当年可以进行庆历新政,现在怎么就不愿变法呢?”
王安石劝道:“陛下不必忧心,如今变法数年国库丰盈,熙河功成,足以证明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赵顼轻轻的点了点头,问道:“王爱卿,你久在外,以为新法如何?”
王梓刚想说话,只听见王韶轻咳了一声,道:“臣以为新法可行,特别是将兵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在开拓熙河时很是有力。
至于其他新法地方褒贬不一,熙河亦没有实行,臣不敢妄言。只是这一路行来,天久不雨,还请朝廷早作准备!”
王韶的精力全部用在了熙河之上,对于朝廷如火如荼的变法确实不是很了解。
本来王韶的《平戎策》受到了王安石的支持,才得以开展。但一路行来,所遇的士大夫皆不赞同变法,王梓对变法也有异议,是以王韶不愿多说。
王安石见王韶有推脱之意,不禁眉头一皱,有些不悦。王韶继续道:“熙河路准备将领王君生自上《工商策》以来,一直在研究变法事宜,不如让王君生说上几句?”
王韶确实对王梓非常满意,甚至引为子侄。为了提携王梓,王韶也是用心了。
赵顼当然不会拒绝初回朝的王韶,是以问道:“王卿,你可有看法?”
王梓拜道:“微臣自在熙河一路行来,听到过许多高谈阔论,也看到过许多民生疾苦。臣以为新法不得不行,但新法不改不行!”
“改?”
人称拗相公的王安石不悦的道:“你说新法当改?”
王梓微微躬下的身子挺了起来,没有说新法如何改,反而道:“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遍观历史,每隔数十名必有大旱大涝。每隔数百年,必有持续性的大旱大涝。
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祸。如今天久不雨,朝廷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取青苗等钱,用之于民,否则人言可畏也!”
赵顼轻笑道:“王卿也认同三不足?”
王梓点头道:“我朝看似百年无事,实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凡有识之士,莫不知变法正当时也!微臣在京兆府言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满口仁义道德之辈衣食无忧,生怕新法耽误他们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多少官员在其位不谋其职,只食君之禄,却不忠于王事。
大宋虽然重文轻武,但若都成了东晋般的名士,那么中国乱起不远矣。
微臣在西京谈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变法为朝廷带来了财赋,变法也为朝廷开拓了熙河,这都是事实。
但是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爱民的本意,这也是事实。正所谓祖宗不足法,而我们的新法亦不足法。
唯有实事求是,根据新法再改新法,力争让大多数人满意,这才能够继续推行新法!”
赵顼点头笑道:“果然是我大宋新一代俊杰,此番见解可谓真知灼见。”
一直没有言语的王珪笑道:“恭喜陛下,大宋又添一俊杰。王君生,你说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现在你侃侃而言新法可再新,那么新法该如何变呢?”
王梓道:“例如青苗法,青苗法本意是抑制兼并之家盘剥农民,同时也期望通过该制度施行为政府“开源”,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
说到这里,王安石突然质问道:“你说青苗法是苛政?”
王梓心中一紧,仍然道:“目前来看,是!”
“一派胡言!”
看到王安石勃然大怒,王梓这才明白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招人恨。
对于听不进他人意见的老顽固,谁见了心里能好受,谁不希望恢复君子政治的时候一切好商好量。
王梓忍住脾气道:“宰相肚里能撑船,王相公自负盛名,莫非还惧我一个小小的供备库副使之言?”
王安石斥道:“既然你知自己是供备库副使,那么就当知你并无资格议政!”
王韶此时看不下去了,起身道:“王相公,陛下当前,安能如此?王君生是奉陛下之命畅所欲言,莫非您要代陛下治罪吗?”
王安石听了向赵顼躬身道:“是微臣失礼,请陛下责罚!”
赵顼对王安石向来优容,微微一笑,道:“无妨,只是朕还想听听王卿对新法的看法!”
王安石还欲再言,却看到了赵顼坚定的眼神。此时的赵顼已经不是熙宁元年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的赵顼,现在的赵顼已经是大宋真正的皇帝。
王梓看了一眼面无表情皱纹却深了一些的王安石,继续道:“微臣之见,是于常平仓之外另设钱柜。钱柜以朝廷财政收入为基,吸纳民间资本进入,而后再借贷给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