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百二十五章老饕的宣传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一百二十五章老饕的宣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蒸饺吗?
    老翁便要了一笼荠菜猪肉的,还要了一碗豆浆。
    至于是要加糖还是加盐,他选择了……原味。
    小巧的竹蒸笼摆在面前,还透着丝丝缕缕的热气,伴随着一股面皮儿与肉香顺着蒸笼的缝隙勾引你的嗅觉。
    老翁认真嗅了嗅,蒸笼是新做的,还有几分竹子的清香,也不知道这蒸饺究竟是什么味道。
    轻轻掀开盖子,露出里面的内容,老者瞪大眼睛。
    早就听说这家原来做羊肉汤的店要改做食肆,他还说新鲜,又可惜吃不到那家的羊肉汤。
    为此,他家夫人还说他非要去那种腌臜的地方吃。
    这羊肉汤店开了也有些年头,前头做食铺,后面便养了羊只。冬季还成,一旦到了夏季啊,顺着风那股子羊骚,羊粪味儿,一股脑的涌进来,让人仿佛是去到了塞外。
    常在这儿吃的人,便不觉得什么。可多少人路过店家,嗅着里面的肉汤香,也不敢往进卖一步啊,就因为这地方太脏了。
    可当地的胡人们却很喜欢,说这才是地道的羊汤。
    还大肆给人们宣传,什么才是地道的清水煮羊肉。
    “最好吃的就是小羊羔,养了半年的也成,三个月的最好。从宰杀到洗净,只会用不到一刻钟。那厉害的牧民,几下就能卸一只羊。回头一锅清水,一把盐,煮好了用小刀切着吃。锅里偶尔还票这些草渣,偶尔有几个羊粪蛋也无伤大雅,反倒是香的很。”
    他若只说前半句,人们肯定要馋的口水流。可听到后半句,再想到这家店里那样脏,也不知道他们喝的肉汤里是否有几片草渣,几个羊粪蛋,便直接泛恶心。
    有人说:“喝他家的汤得闭着眼睛。”
    这王老叟心想,脏算什么,好吃就成。
    家人不让吃,他就偷偷过来。反正他的铺子就在这条街上,往来也方便。
    后来羊肉汤店不开了,他还难受了好几日。听说要开食肆,还想着是做什么胡饼、汤面的。没曾想,竟是一笼笼精致的小点心。
    一笼不过六只蒸饺,也就杨树叶大小,薄薄的皮儿透着里面的馅料。绿的是荠菜、浅粉色的是猪肉,混在一起,不分你我,诱的人飞快夹起一只送入口中。刹那间,汁水迸出,各种鲜美滋味在口腔中。
    若喜欢香醋,便可来一碟,加蒜汁,加辣油都好。
    配一碗浓香的豆浆,这便是生活。
    能从蒸饺、豆浆中品味出生活的滋味,也是难得。
    店内只有一位客人,阮恬也不着急。一面照料着火炭,一面看看计算蒸制时间。
    “你这蒸饺好,名儿却不中听。”
    阮恬笑呵呵的说:“乡野之人,也没念过什么书,便取了个寻常名称。”
    王老叟叹她怒其不争,说:“你若改个名称过来吃的人肯定更多。”
    阮恬心想,叫做蒸饺哪里不好的?古往今来,也不曾听说过饺子有什么雅称的。不过她一学渣,只管做法、味道。至于那个中故事,还是留给‘闲’人们吧。
    老翁后来不仅付了这份蒸饺与豆浆钱,又让人送几笼去坊里那家门上画了只大公鸡的。
    来取食的是位老妪,满脸和气,待说是位王姓老叟送来,便嗔怪道:“有什么好的吃食都要往家里送来,当谁稀罕他那口吃的。”
    便又招呼家中儿女,喊他们过来:“你爹爹给你们送了些吃食来。这朝食都过去好久,也不怕撑坏了大家的肚皮。”
    阮恬便陪着笑,一面将笼屉交由几个小辈手中,不忘叮嘱:“客人用过后,可将蒸笼送至坊门附近那家无名居来。”
    既做包子并没什么稀奇的,可阮恬运气好,这坊里竟没有一家。多是做胡饼汤面的,倒是听说里善坊有家做的很不错。不过她也不曾去吃过,倒是不好评说。
    不过又是蒸饺,又是包子的,还一笼一笼的卖,很是精致,深受人们的喜爱。
    阮恬也不知道这些人是打哪儿听来的,便纷纷往‘无名居’来。
    直到一名书生模样的少年讲说:“咦?你竟不知道?便是王相公与人说,中兴坊有家做点心的铺子,不仅滋味鲜美,店里还十分洁净。”
    说到这儿,他偷偷看了阮恬一眼,腼腆的说:“还说店家是位娇憨的小娘子。”
    阮恬便又打听王相公是谁,才知道就是那位做竹制品的店主。不过这位身份不凡,原先是在城里做官的,听说是做郢州太守。
    太守啊……嗬!不觉倒吸一口凉气。
    来她店里吃饭的那位平凡老翁居然是前任市长?不得了不得了啊。这官职与邵仲同大,可真是看不出来啊。
    那位邵知府虽然也很平易近人,可言谈中仍旧有遮掩不住的高傲。因而阮恬才猜想,这人一定不是出身寒门,应是受祖辈庇荫,应当是个贵族。
    可看王老叟,人家退休后竟也没采菊东篱下,反倒是做起了生意。别说,他这笼屉做的可真好。不仅如此,便是许多竹制品,也做的精致。
    前日来她店里吃豆粥,还送了她一只蝈蝈,就养在一个十分精巧的蝈蝈笼子里。
    秦小妹喜欢,便挂在后院那棵石榴树上去了。
    她这小店居然还能接待一位政要人士……虽然要加一个前字,也令阮恬激动不已啊。她在齐州做食肆时,可没见过齐州知府。
    不过老人家促狭的很,只说铺子里的吃食便是,何必非说什么娇憨的小娘子。
    虽说她也当的一句夸奖,可说她可爱、说她美丽,娇憨?她又不是三岁的娃儿。
    因受了王相公的‘点拨’,铺子里的生意就蒸蒸日上起来。
    学子们路上总要买些吃,若不着急的便坐在店里细细品味。
    不过根据阮恬做了十几年学生的经验,起床这种事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是一种难以治愈的顽疾啊。非要压着上课的铃声,才踏进教室。
    捧着笼屉吃,还是塞进袖子里都是不成的。阮恬便让秦升做了几个很小的如同簸箕似的小提篮,下面垫了一层薄薄的麻纸,如此给他们打包带走。不过提篮你若是不花银子买,回头可是要再给他们送回来的。当然,需要押五文钱。
    没想到这个举措一经推出,广受好评。
    “阮娘子的方法真是好,用纸包着,热气总要熏坏了纸张,黏住外皮。可放在提篮里,边走边吃。”
    阮恬也只能庆幸,此刻不是秋冬,否则一场大风,挎着提篮吃包子、饺子的,绝对是一场灾难。兴许那时,她就要提供纸袋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