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今年的冬至,还需要由钱氏露一手,给大家做一回酸汤水饺吃。
犹记得去岁,一碗酸汤水饺,也是阮恬自重生后,吃的最满意的一餐。
因食肆里习惯做小饺子,这次的饺子便也没做大。没想到竟是真的好,泡在热热的汤里,一个个跟元宝似的,很是喜人。
甚至拿了一些去食肆里卖,收益也是很可观的。
听到客人的夸奖,钱氏脸一红,摆摆手说:“我哪有什么厨艺啊,那都是这些年做饭摸索出来的,算不上什么。”
钱氏的酸汤水饺是真的好吃,足以令人念念不忘。
过了冬至,又过十几天,便是腊八了。
这时候倒也还没有特别的过腊八的传统,关于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也没有广泛流传。但阮恬还是依着习惯,煮了些八宝粥来。
天气正好,还可以腌一些腊八蒜。回头吃面条的时候,那可是绝佳的搭配。
阮恬做八宝粥的配方,自然是从秦煜那儿继承的。穿越前,她本身就是个五谷不勤的。虽然经历过末世,但做饭这项手艺,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学会的。
后世总要将腊八粥做的丰盛一点,其中蕴含的早已不止八宝。吃了腊八粥甜了嘴巴,又有这么多丰富的材料添加,来年必定会过得很丰足。
这是一种美好的祈愿,也让腊八粥的滋味变得愈发浓厚。
除了稻米、还可以加入一些糯米和黍子的。
至于糯米和黍子,各加一样就可以了。是为了让腊八粥更加粘稠,口感也好。
但不是所有黍子都很粘稠,总有些特别的。不过今年买的黍子倒是很好,磨成面做了几回糕吃,很香软。就是发了面,做成馍馍,也是清香可口。
至于豆子嘛,便有好几种。还可以加入莲子、花生的,出来的颜色好。至于腊八粥必不可少的红枣嘛,就有些复杂了。
加的早了,枣子煮开花,在粥水里化开样子就不好了。都是用另一只锅先去煮枣子,将枣子煮熟,枣香味儿都散在水里,再用这水去煮粥。
这样煮出的粥,就自带一种枣子的香。需要用的红枣可不少,否则就少了那个味道。
等到八宝粥出锅时候,便要将煮枣子那一锅加一点水,将枣子热一下,舀出来摆在粥上。哦,还可以撒一些白芝麻或是枸杞子的。
做一锅腊八粥可不容易,便也没打算拿出去售卖。除了给左邻右舍送了些,也赠了一些给些熟客。还有经常照顾生意的,如艺雅阁,如王相公家,也都去送了。
倒是有段氏身边的婢子亲自来,买走了些,说要拿回去给夫人与小郎吃。
阮恬也不好说她现在和段氏之间的关系,总归上次把话说开后了,就当做没矛盾了罢。她自己自欺欺人的想,也不知道段氏是个什么想法。且看她偶尔会差人来无名居买些吃食回来,阮恬就当她大人有大量。
过了腊八就是年。伴随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日子也愈发的忙碌了。
家里早早就买好了几头猪,让人宰杀了拿去做了腊味,就挂在晾房里,那叫一个热闹。一些米粮也早就预备好,存着了。至于过年的时候,食肆要不要关门谢客,阮恬还是决定入乡随俗。
除了这些,还从贩卖羊的农户那儿订了一只不错的羊。等到过年当天,再来宰杀。
至于一些鲜食的肉类,就只能等到过年前再看看了。
因为经营食肆,和这些人的关系倒也不错。阮恬一过去,就都说给她预备了,到时候来取就是了。毕竟无名居以猪肉入菜,几天就能消耗一头。虽然现在做火锅,每天用的不多。但阮恬也和屠户解释过,等到天气暖和了,就要重新订购猪肉的。
这些都安排妥当后,阮恬这才觉得踩上了年的尾巴根。
本来是要做些新衣的,便去那家布店里买。但钱氏和李氏一看人家做的那衣裙,样样精巧,自己的手艺也太糙了,霎时就觉得有些拿不出手来。
虽然家人们是不在意,可她们也不好意思啊。便偷偷和裁缝商量着,选了布料,定好了样子。两人回来后,还边走边说:“咱们也就做个荷包,做双鞋,再纳个鞋垫还成。每日这样忙,那有那闲工夫。”
互相安慰了一番,便觉得轻松了不少,于是快快乐乐的回食肆准备去了。
阮恬听说后,也是赞同。
“做这么多衣裳,可要费眼睛的。”
钱氏回头还和李氏不着痕迹的赞道:“要说做鞋啊,阿蒲做的虽不好,但她那一手绣花的手艺啊,可真是厉害。早先在下洼村的时候,家里不做食摊了,便是阿蒲拿绣品去卖。一块小小的帕子,就能卖不少铜子。”
李氏也跟着夸奖:“就小妹用的那个布包,便是阿蒲做的。我早就说了,她的女红好。你看看,这可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才能遇到这么好的媳妇儿。你呀,也是苦尽甘来了。前半辈子被个老婆子磋磨,等到孩子们都长大了,就该享福啦。”
钱氏脸一红,呐呐的点头:“说的正是这么个理儿。唉,上回咱们寄去的书信,怎么到现在还没个影儿,真是愁人。”
“你着急什么。郢州离齐州多远?咱们当初日夜赶路,也走了十几日呢。那信也是最近才寄出去,说不定要年后才能收到。”
时下寄信和后世可不同,不是塞进邮筒就了事的。要去专门的驿馆,将信和寄信的银子一并交上。还需要等有驿丁正好去你寄信的地方,这样才能把信投递出去。这一来一回啊,有时候一两个月就过去了。
要是赶上运气好,那也就七八日的功夫。
钱氏上次把信寄出去,一直没有有得到回应,有些担心罢了。幸好有李氏安慰,这才觉得心里舒坦了些。
腊八粥做的实在是好,又加了不少的糖。有幸品尝到的食客念念不忘,开始撺掇阮恬要不在食肆里卖粥水得了。
阮恬听了后,那是哭笑不得。知道郢州人爱吃甜,可要熬腊八粥,常常是大半天的功夫。灶上忙碌,谁又那个闲工夫。
钱氏看她熬的费劲,还说过:“幸亏每年就一个腊八,要这么弄下去,非得累坏了不可。”
可见,将腊八粥作为商品卖,那是绝对不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