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黄土地面重新平整,又找了人用青砖在屋里屋外都铺了一层。后来为了方便,索性连院子也都铺了一片,免得雨天不好走。
铁锤找人把院子里的水井重新清理时,外面的铺子也开始粉刷了。
至于阮恬,则带着阿兰去了趟木匠那儿,定了些需要的桌椅等。
和时下用的桌案不同,而是采用现代的方式,和在无名小店用的样式有几分相似。
这一来二去就花了不少银子,倘若赚不回来,阮恬都要吐血。
搬进来后,才知道寡妇一家便住在隔壁,也开了间小铺子卖些女儿家用的发簪等小玩意儿。只生意不太好,因是自家的院子,便也得过且过。
阮恬心想,这家的娘子倒不是个擅经营的,看来只是靠租金过活了。
隔壁是做羊肉汤,来来往往都是男子们居多。夜里也难免吵闹,你做女人生意,谁敢过来采买。万一没准遇到个醉鬼,再冲撞了哪家的小娘子,又如何是好。徐娘子人缘儿不好,也没人给她分析这些。于是人家这小铺,硬是撑了许多年。
她摇了摇头,不做评述。
只是一番装修下来,家人们疲累不堪,可看着终于像模像样的屋舍,心中也有几分欢快。
虽然住的院子没有以前在下洼村的宽敞,可郢州乃是府城,住房本就紧俏。周围又红火,家人们也欣慰。
秦老汉更是感慨说,他一辈子都没想过自己有一日会住进城里来。
倒是钱氏说租房子便花去几十两,装修加上采买家具的,又花去十余两银子,实在心疼。早知道该和那位徐娘子压压价,也不看看她这破屋大家花了多大一番功夫才折腾的像个能住人的地方。
阮恬只能安抚,做生意的难免需要投资,这点儿小钱就是来日的收益呀。
至于长春街他们租下的那间铺子,是运气好,赶上原店主就是个细致的人儿,家里的地面也都铺了青砖。
如此一来,才让钱氏心里爽快了几分。却还是念叨,说那徐娘子不地道,听的阮恬实在是哭笑不得。
“我看那徐娘子自己也不是个利索的。”李氏也快人快语说了句:“那裙衫上一片油点,竟也不晓得浆洗干净。我看她也不像缺钱的样子,就不懂得买个婢子回来。”
钱氏一听,笑了:“你知道什么呀,前头做胡饼那家可我说了。徐娘子不仅小气,还很吝啬。说买了奴仆回来,都要干吃饭不干活的。她家早前有个伶俐又勤奋的婢子,每日被她当牛马使唤。后来那婢子拼死逃出去,可见她这人是个苛刻的。她这人还是附近小有名气的脏鬼,家里总是腌臜的很。也难怪住在羊圈旁边,闻不到臭味。”
两人互相揭徐娘子的短,倒也说的一派和乐。
阮恬听了几句,便任她们去了。两位长辈都是极有分寸的人,这些话只私底下说,倒不会拿到外面去得罪人。何况,这几日大家从早忙到晚,没有半点休息的时候。嘴上讨个便宜,也总比心里憋闷着要强。
大范围已经装修好了,剩下的便是添置些其余的装饰。这一点难不倒阮恬,即便没什么审美,但没见过猪跑,难不成连猪肉都没吃过?
这时候她便有些后悔了,要是当初她学了美术或是室内设计,是不是现在更方便些。
做这些她是不行的,但美术功底她也的确有一些。蒙一下外行人也罢了,对内行人可不敢卖弄。
装修了近一个月,若再不进账,可就不成了。因而阮恬决定,剩下的室内软装,可以一点点的添加嘛。
秦升是做木匠的,一些木匠活难不倒她。当初她定制座椅时,他还说过浪费。可后来见人家做的又快又好,便没说什么。毕竟人家是师傅带徒弟,他只有一个人,还不知道要做到什么时候去。
不过一些小东西,阮恬倒是尽可交给他来做。秦升手上有活儿,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连饭都比平常多了一碗。气得钱氏说他,给点好脸色就要作怪。
至于其他人,也分工别类。
阿兰得了个切菜的职位,很是开心,说是终于用的上她的地方了。
秦小妹还小,便也帮不上什么忙,被阮恬关在屋里学书去了。
而后厨里有阮恬忙和,又有钱氏和李氏帮衬,倒也忙得过来。
铁锤因以前跑过堂,在店里帮忙也成。
而秦老汉和马柱子,两人没什么手艺,便跟着秦升打打下手。
阮恬还说:“爹的木匠活儿做得好,咱们便做些精巧的小玩意儿。等回头啊,也能到街上摆个摊儿,做点儿小买卖呢。”
秦升从前在村里给人家做的最多的是打些家具什么的,他悟性不错,手艺也是真的好。只是眼界受到局限,没法施展罢了。
你看他在个小小的小杌子上都能做出花样来,这有什么是他做不来的。
阮恬也没什么讲究的,看着黄历挑了个几日,无名居便开张了。
关于这食肆的名字,家人一致赞同要取名为阮记食铺,说时候好听又好记。
阮恬起先不解,后来才知道钱氏他们心中愧疚。觉得她一个当儿媳的,自嫁过来便跟着辛劳。如今开食肆的银子,也多数是她做生意赚的。这铺子便是她的,记着她的名字正合适。
阮恬哪里想到过这些,听了后是又窝心又难过。
后来力排众议,依旧沿袭了齐州的店名,只不过取了无名居。
他们倒真是与学生们有缘,长春街离齐州书院不远,而如今所在的中兴坊,距离郢州府学不远,离那舒文书院竟也近的很。坊门外便是府衙,治安也有保障。
这么算起来,这房子租的可真是值。
虽说是做食肆的,可阮恬心中明白,如今的生意与在齐州不同。那会儿她已经在长春街闯出名堂,便是搬进街里,也有人慕名而来。如今还真是应了这店名,无名的很呐。
因而与家人商量,先不做大菜,只捡些简单的食物试探一下市场。于是,就做了当初广受好评的豆粥与蒸饺。光有蒸饺也不够,于是又添了几样面点。
秦二姐做的一手很好的醪糟汤圆,此时正值盛夏,便做凉吃,也算是店内的一道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