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5章 老工人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05章 老工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怎么想起请吃饭了?”
    晚饭过后陪着闺女和儿子在客厅玩耍了一阵,李学武这才回到楼上。
    二楼书房,顾宁正在看书。
    “没什么。”
    她听见李学武上楼的声音了,只是回答的时候没抬起头来...
    元宵节的灯火熄灭后,四合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清晨五点,天还未亮透,王亚娟已穿戴整齐,踩着残雪走出家门。她手里拎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新印制的《岗位池服务手册》初版样书??这是李学武闭关半个月修改后的定稿,纸张还带着油墨的清香。
    街角的早餐摊刚支起锅灶,老板老周见她路过,笑着招呼:“王老师,今儿又这么早?来根油条暖暖身子?”
    “不了,谢谢。”她摆摆手,“等会儿还有个会要开。”
    “您这年节都不歇啊?”
    “不是我不歇,是事情赶着人走。”她笑了笑,“咱们金川现在,谁都在忙正经事。”
    话音未落,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李晓芸披着风衣小跑过来,脸颊冻得通红。“妈!我差点迟到了!图书馆那边说专家团十点准时到,咱们得提前布置会议室!”
    “别慌。”王亚娟递过一杯热豆浆,“先喝口热的。今天听证会要是顺利,‘技能置换计划’就能正式纳入市就业促进工程试点名单。”
    两人并肩走向市民共创空间时,太阳正缓缓爬上屋脊。活动室门口,刘红梅已在挂横幅,陈桂兰带着几位阿姨擦桌子、摆椅子,连王强也穿着志愿者马甲坐在角落,认真地给每位签到者发放资料袋。他的动作虽慢,却一丝不苟,每发一份都要抬头看一眼对方的脸,仿佛在记住每一个人。
    九点半,市人社局、总工会和职业培训中心的三位专家陆续抵达。会议开始前,赵建国也来了,肩上扛着一把电焊防护面罩,说是怕待会儿讨论金属工坊建设时需要现场演示技术可行性。
    “各位,”王亚娟站上讲台,声音平稳而清晰,“今天我们不是来汇报成绩的,而是来接受检验的。过去一年,我们通过民间动员建起了星空花园、共享厨房、民声夜校,让一百七十三名长期失业者重新上岗,其中三十七位是残障人士。但这只是起点。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经验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复制到其他社区?更重要的是??政府愿不愿意把这份来自底层的信任,变成制度性的支持?”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最后,人社局那位戴眼镜的女处长开口:“你们的数据很扎实。但我想问一句:如果财政补贴断了,你们还能撑多久?”
    李晓芸立刻接过话筒:“我们测算过。目前岗位池运营成本每月约十八万,其中人力支出占七成。但如果引入‘时间银行’机制,鼓励居民以志愿服务兑换未来照护权益,并结合企业冠名赞助与公益基金反哺,完全可以实现三年内收支平衡。这是我们社会学系做的模型预测。”说着,她打开投影,一幅动态图表徐徐展开,显示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可持续路径。
    专家们低声交流片刻,终于点头。
    “可以试。”总工会代表说,“我们愿意牵头,在城东两个老旧社区设立首批联动试点。条件只有一个??必须保留你们这套议事规则,不能搞成上面拍板、下面执行的老套路。”
    掌声响起时,窗外阳光正好洒进屋子,照在墙上的那面“愿望墙”上。赵建国的名字赫然在列:“我希望有一天,能教年轻人焊接。”
    当天下午,决定落地:**“金川技能置换模式”被列为市级创新实验项目,三年内拨款三百万元用于跨区推广,并授权成立“市民技能认证中心”,由居民推选代表参与管理**。消息传开,报名参加技能培训的人数一夜之间突破两千。
    一周后,李学武悄悄离开了金川。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只留下一封信放在王亚娟办公室桌上。信纸泛黄,字迹工整:
    >“亚娟同志:
    >
    >我曾以为治理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拯救。如今才明白,真正的力量,藏在那些默默清扫街道的母亲、坚持记录天气的孩子、顶着寒风焊接钢架的工人身上。
    >
    >这本书交给你了。它不属于我,也不属于某个机构,它是无数普通人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路。
    >
    >请继续走下去。哪怕风雨再大,也别熄灭那盏灯。
    >
    >??李学武”
    王亚娟读完,久久无言。她将信折好,放进抽屉最深处,然后拿起电话:“通知青年观察团,下周召开紧急议题筹备会。我们要启动‘邻里互助网络’计划。”
    春天真正到来时,四合院的变化悄然发生。原本斑驳的围墙被涂成淡青色,墙上画满了孩子们笔下的“理想家园”:有会飞的房子、种在屋顶的菜园、连接各家阳台的空中走廊。太阳能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供电来自家属区新建的小型光伏阵列,是由赵建国带领十几个下岗技工亲手安装的。
    医疗站升级为“健康驿站”,不仅提供基础诊疗,还开设了心理疏导角。一位曾在精神病院长住十年的中年妇女,如今每天负责接待来访者,她说:“以前别人叫我疯子,现在我是倾听者。”
    共享厨房则演化出“味道档案馆”??居民轮流掌勺,每人做一道代表自己家乡或童年记忆的菜肴,由刘红梅拍摄成短视频,上传至“金川记忆云平台”。最火的一期是陈桂兰做的东北酸菜炖白肉,视频里她边切菜边说:“这味道,是我妈留给我的唯一遗产。现在我把它交给这个院子。”
    而王强,在连续三个月打卡全勤后,被正式聘为“星空花园维护员”,月薪两千八,享有社保。他在工作日志本上歪歪扭扭写下一句话:“我现在是个有用的人了。”
    四月的第一个周末,第二届“技能交换集市”在花园广场举行。六十多个摊位依次排开:修鞋匠教孩子钉鞋跟,退休教师免费辅导作文,程序员义务帮老人设置智能手机,甚至连一位九十岁的老裁缝都坐着轮椅来了,颤巍巍地展示如何用一根针缝出蝴蝶结。
    赵建国的摊位最受欢迎。他面前立着一块木牌:“焊接体验课??五分钟学会固定铁架”。十几个少年围着他,看他一手执焊枪,一手扶钢板,火花四溅中,一块废弃钢轨渐渐弯成一只展翅的燕子。
    “师傅,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一个戴眼镜的高中生问。
    赵建国摘下面罩,脸上还留着火星烫出的小黑点。“难的时候,我也想过跳河。”他说,“可后来我发现,只要还有人肯让我干点活,我就不是废物。现在我不光活着,我还造出了美。”
    人群安静下来。有人悄悄抹了眼泪。
    就在这时,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家属区主路,停在集市入口。车门打开,走下来的是副市长张立国。他没带随从,也没穿西装,只套了件灰色夹克,手里提着一双破旧皮鞋。
    “听说这儿能修鞋?”他笑着问。
    众人愣住。
    “怎么,市长就不能来换双底?”他把鞋递给摊主,“我这双,穿了八年了。”
    全场哄笑。紧张气氛瞬间消散。
    傍晚收摊时,张立国留下一句话:“明天市政府常务会,我要提议把‘技能交换集市’写进《城市更新条例》,每个社区每年至少举办四次,作为公共服务补充形式。”
    五月,雨季来临。连续下了七天的春雨,让低洼路段积水严重。一天夜里,暴雨如注,排水沟堵塞,家属区地下室开始渗水。警报拉响后不到二十分钟,应急小组集结完毕??王强拿着手电筒守在配电箱旁,赵建国带人撬开井盖清理淤泥,李晓芸组织青年用沙袋筑起临时堤坝,刘红梅则开着私家车接送被困老人。
    王亚娟站在雨中指挥调度,浑身湿透。凌晨两点,积水退去,所有人瘫坐在活动室地板上,喝着热姜汤喘气。
    “值吗?”李晓芸靠在母亲肩头轻声问。
    “当然。”王亚娟望着窗外渐停的雨,“你看,这场雨没冲垮我们,反而把大家的心浇得更紧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穿透乌云。孩子们发现花园里的青铜飞鸟雕塑底座旁,多了一块小小的铜牌,上面刻着:
    >**2025年5月8日凌晨
    >全体居民合力抗涝纪实
    >此刻,众手再次成城**
    六月,高考结束。李晓芸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被推荐参加全国青年社会治理论坛。她在演讲台上讲述金川的故事,台下数百名听众动容。问答环节,一名记者提问:“你觉得这一切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她想了想,说:“不是某个领导英明,也不是一笔巨额投资。而是我们终于相信??**普通人的日常行动,本身就是变革的种子**。当我们不再等待被拯救,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论坛结束后,多家媒体跟进报道,《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从金川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一时间,“金川模式”成为全国热议话题。
    然而,热潮背后也有杂音。有官员质疑:“这种全民参与太耗精力,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也有学者撰文批评:“情感动员不可持续,缺乏法治保障。”更有自媒体煽风点火:“所谓群众自治,不过是作秀罢了。”
    面对争议,王亚娟没有回应。她只是在一个傍晚,把所有质疑文章打印出来,贴在活动室墙上,召集青年观察团开会。
    “你们怎么看?”她问。
    张伟站起来:“他们说得对一部分。我们确实需要法律支撑。所以我建议,联合律师志愿者起草《社区共治公约》,明确权责边界。”
    另一个女孩说:“我们可以邀请批评者来住一周,亲自参与一次决策日,看看是不是作秀。”
    王亚娟点头:“很好。不要怕质疑,怕的是失去自省。我们的目标不是完美,而是真实地前进。”
    七月酷暑,星空花园迎来第一批外地参观团。来自甘肃、贵州、黑龙江的基层干部走进四合院,看孩子们画画、听老人讲故事、跟着志愿者巡街打扫。临走时,一位东北大姐红着眼眶说:“原来老百姓不是不想管事,是从来没人给他们机会。”
    与此同时,“岗位池”扩展至全市十个片区,累计安置就业人员超四千人。市政府正式宣布:**从明年起,公益性岗位招聘必须预留30%名额给经认证的社区推荐人选**。
    秋天来临时,赵建国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市人社局颁发的“终身职业技能导师”聘书。他在授聘仪式上说:“我这辈子没拿过这么重的东西。”
    而王强,在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后,第一次独立完成了升旗仪式主持任务。当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他站在话筒前,一字一句地说:“今天……天气晴。花园……一切正常。”
    全场肃立,掌声久久不息。
    冬至那天,四合院举办了第一届“感恩宴”。五百张桌子摆在改造后的电影院广场,菜品全部由居民亲手制作。王亚娟端着一碗饺子走到赵建国面前:“尝尝,陈桂兰特地为你包的,馅里加了虾仁。”
    他咬了一口,眼圈忽然红了:“多少年了……第一次有人记得我喜欢吃什么。”
    夜幕降临,灯笼再次点亮。这一次,每一盏灯下都挂着一张照片??是这一年里,每一个曾为这片土地流过汗、说过话、站出来过的人。
    刘红梅按下播放键,纪录片《众手成城》首映。镜头掠过四季轮回,最终定格在那个雪夜的日志页面:
    >“火把仍在传递。
    >它不在某个人手中,而在千万人心里。
    >我们曾以为需要英雄才能唤醒沉睡的城市,
    >后来才发现,
    >每一个敢站出来说话的人,
    >本身就是光。”
    钟声再度敲响。
    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风穿过四合院的巷口,拂过晾晒的腊肠与新写的春联,吹向远方那条已命名为“星光”的小路。
    春天,又一次来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