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百三十七章 :小仁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三百三十七章 :小仁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雨脚未歇,庐州刺史衙署的青石板路上,木屐嗒嗒作响。
    其间杂着甲叶碰撞的声响,清脆的马蹄,还有随从低声提醒着“使君慢些,青苔滑”。
    衙署正厅前,蓄水池的荷叶被打得啪啪作响,水面泛起涟漪。
    ...
    赵怀安望着眼前这位昔日的恩师,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陆夫子依旧如记忆中那般清瘦,眼神却比从前多了几分沧桑与执拗。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节帅,老朽今日来,只为一事相求。”
    赵怀安微微一怔,随即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犬子陆崇康,自幼聪慧,尤爱经史,然乡野贫寒,难觅名师。老朽虽倾尽所能教他,终觉力有未逮。如今他已年及弱冠,却仍困于乡塾,难窥大道。老朽斗胆,恳请节帅能允他随行入京,或入太学,或投名师门下,以求进益。”
    赵怀安听罢,眉头微蹙。他自然明白陆夫子的苦心,也深知一个寒门士子求学之艰。可长安非比寻常,那里是天下士子汇聚之地,才俊如云,稍有不慎,便会湮没无闻。更何况,陆崇康虽有几分才气,但若论根基与眼界,恐怕尚难立足。
    “夫子,陆兄之才,我自是知晓。然长安非易居之地,若无名师指点,又无权势引荐,恐难有所成。若夫子愿将他托付于我,我可安排他入太学旁听,亦可荐他于长安名儒门下,然其成败,终需靠其自身。”
    陆夫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又黯淡下来:“节帅厚意,老朽感激不尽。然犬子性子倔强,若无节帅亲引,恐难安心求学。”
    赵怀安沉吟片刻,终是点头:“好,我允你。陆兄可随我一同入京,我自会为他安排妥当。”
    陆夫子大喜,忙不迭地叩首谢恩。陆崇康亦是激动不已,连忙跪下叩首:“学生陆崇康,拜谢节帅恩典!”
    赵怀安扶起他们,语重心长道:“陆兄,长安非比乡野,若欲成才,须得勤勉自律,切莫懈怠。若能如此,他日必有所成。”
    陆崇康连连点头,眼中满是坚定:“学生谨记节帅教诲,定不负所望。”
    赵怀安微微一笑,随即转头对张龟年说道:“老张,此事便由你安排。陆兄入京后,先入太学旁听,若有才学,再引荐于长安名儒。”
    张龟年拱手应道:“属下明白。”
    陆夫子感激涕零,连连称谢。赵怀安却只是淡然一笑,仿佛这一切不过是举手之劳。
    祭祖仪式结束后,赵怀安便带着陆家父子启程返回长安。一路上,陆崇康对长安充满憧憬,频频向赵怀安请教学问,赵怀安亦耐心指点,师徒之情渐深。
    数日后,一行人抵达长安。赵怀安将陆崇康安置在太学附近的一处书院,又亲自引荐于几位名儒门下。陆崇康亦不负所望,勤勉苦读,短短数月,便在书院中崭露头角。
    然而,长安终究是长安,才俊云集,竞争激烈。陆崇康虽有几分才气,但在众多士子中仍显稚嫩。赵怀安察觉后,特意安排他参加几次诗会,让他在实战中磨砺文采。
    一次诗会上,陆崇康以一首《长安春望》赢得满堂喝彩,甚至引起一位权臣的注意。那人名唤李德昭,乃当朝宰相,素以识才著称。他亲自召见陆崇康,对其才华大加赞赏,并允诺日后可引荐于主考官。
    陆崇康欣喜若狂,连忙向赵怀安道谢。赵怀安却只是淡淡一笑:“此乃你自身努力之功,我不过略施援手罢了。”
    然而,赵怀安心中却另有思量。他知道,李德昭虽有识才之名,但亦是权谋之士,若陆崇康真得其赏识,恐怕日后难以全身而退。于是,他暗中叮嘱陆崇康:“李相虽有才名,然朝堂险恶,你若欲立足,须得谨慎行事,切莫轻信于人。”
    陆崇康虽不解其意,但仍郑重应下。
    时光荏苒,转眼便是春闱之期。陆崇康在赵怀安的安排下,顺利通过州试,获得入京应试的资格。赵怀安亲自为他备好行囊,并赠银百两,以作盘缠。
    临行前,赵怀安语重心长道:“陆兄,此去长安,乃你人生关键一步。若能中第,自是前程似锦;若不成,亦莫灰心,我仍可为你另谋出路。”
    陆崇康感动万分,跪地叩首:“学生定不负节帅厚望!”
    赵怀安扶起他,轻声道:“去吧,长安等着你。”
    陆崇康踏上赴京之路,背影坚定而执着。赵怀安站在城楼上,目送他远去,心中却隐隐生出一丝不安。
    长安,终究不是他能掌控的地方。而陆崇康,能否在这片繁华之地立足,尚需拭目以待。
    赵怀安回到节度使府邸后,便将陆夫子父子安置在府中偏院。张龟年亲自安排膳食起居,又命人送来几套新衣,让父子俩换下路上沾满风尘的旧衫。陆夫子虽是乡野儒生,却自有一股清高气,对张龟年这般殷勤反倒有些拘谨。倒是陆崇康,少年心性,见府中仆役众多,屋舍精致,眼中满是好奇,不时偷眼打量周遭景致。
    赵怀安见状,心中微微一动。他想起自己初入长安时,也是这般模样,对一切都充满新鲜与敬畏。可长安终究是长安,繁华背后藏着无数暗流。他虽有意扶持陆家父子,却也明白,若要真正立足,还需靠陆崇康自己争气。
    “陆兄,你既随我入京,便当以学问为重。”赵怀安将陆崇康唤至书房,语气郑重,“我已为你安排了太学旁听的名额,明日便随张书记去报到。若能勤勉苦读,他日或可一试科举。”
    陆崇康连忙拱手应道:“学生谨记节帅教诲,定不负所望。”
    赵怀安点点头,又道:“不过,长安非比乡野,士子云集,才俊如云。你若想脱颖而出,单靠书本上的学问远远不够。我听张书记说,你文章尚可,然辞藻华丽有余,气势不足。若欲成大器,须得开阔眼界,多与人切磋。”
    陆崇康听得认真,连连点头。
    赵怀安见他态度诚恳,心中稍安。他本欲再叮嘱几句,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赵八掀帘而入,神色焦急。
    “节帅,不好了,京中传来急报,说是李相府上出了大事!”
    赵怀安眉头一皱,接过赵八递来的密信,展开一看,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信中言,李德昭昨日在府中宴请宾客,席间有人提及陆崇康在诗会上的表现,李相颇为赞赏,当场许诺要亲自引荐于主考官。然而,宴席未散,突有刺客闯入,直扑李相而去,幸亏侍卫反应迅速,方才将其制服。刺客虽被擒,却未吐露幕后主使,只言“陆氏之子,不该得势”。
    赵怀安看完,心中一凛。他虽未明言,但已隐约猜到,此事恐怕与陆崇康有关。李相虽有识才之名,但亦是权谋之士,若陆崇康真得其赏识,恐怕会引来不少忌惮之人。
    他沉思片刻,随即对陆崇康道:“陆兄,此事恐有变故。你若欲入太学,需更加谨慎行事,切莫锋芒太露。”
    陆崇康闻言,脸色微变,但仍强作镇定:“学生明白。”
    赵怀安又道:“你且安心读书,我自会为你周旋。”
    待陆崇康退下后,赵怀安召来张龟年,低声交代了几句。张龟年点头应命,随即匆匆离去。
    夜深人静,赵怀安独坐书房,望着窗外满天星斗,心中思绪万千。他虽已贵为节度使,却深知长安并非净土,权谋斗争无处不在。陆崇康虽有才学,但若无足够根基,恐怕难以立足。他本欲助其一臂之力,如今看来,恐需另作打算。
    翌日清晨,赵怀安便亲自带陆崇康前往太学报到。太学门前,已有不少学子等候,皆是各地选拔而来,或出身名门,或寒门苦读。陆崇康见状,心中既激动又紧张,紧随赵怀安身后,不敢多言。
    太学博士见赵怀安亲至,连忙迎上,恭敬行礼:“节帅亲临,不知有何吩咐?”
    赵怀安淡淡一笑:“这位是陆崇康,乃我旧识之子,今日特来旁听。烦请博士多加关照。”
    博士连连点头:“节帅放心,学生定当悉心教导。”
    赵怀安又叮嘱陆崇康几句,方才离去。
    陆崇康入太学后,果然如赵怀安所料,虽有几分才气,却在众多士子中显得略显稚嫩。他虽努力学习,但因出身寒门,见识有限,常被同窗讥笑。更有甚者,暗中散布流言,称其不过是靠赵怀安之势,方能入太学。
    陆崇康虽心中不服,却不敢公然争辩。他深知,自己若想立足,唯有加倍努力,方能赢得尊重。
    数月后,太学举行一场诗会,陆崇康被推举代表太学学子,与国子监、弘文馆等学府的才子比试。赵怀安得知后,特意前来观战。
    诗会当日,长安城中士子云集,文坛名流亦纷纷到场。陆崇康虽紧张,却仍强作镇定,提笔挥毫,写下《长安春望》:
    “春风拂面柳丝长,万国衣冠拜未央。金阙云开天色晚,玉河波暖水声凉。九重宫阙龙盘踞,四海英才凤翱翔。愿借东风扶直上,直登霄汉览星芒。”
    此诗一出,满座皆惊。有人称赞其辞藻华美,气势恢宏;也有人暗中讥讽,谓其过于浮夸,不切实际。赵怀安却在人群中微微一笑,心中暗道:陆崇康,你终于开始懂得如何在长安立足了。
    诗会结束后,李德昭亲自召见陆崇康,对其才华大加赞赏,并允诺日后可引荐于主考官。赵怀安见状,心中却隐隐不安。他知道,李相此举,恐怕另有深意。
    果然,几日后,京中便传出流言,称陆崇康攀附权贵,意图借李相之势谋取功名。更有甚者,暗中散布陆家父子曾在乡间行骗,骗取赵怀安信任。一时间,陆崇康名声受损,太学中亦有人对他冷眼相待。
    赵怀安得知后,心中大怒,立即命人彻查谣言来源。张龟年奉命行事,数日后查明,此事乃李相政敌所为,意图借机打压李相,同时削弱赵怀安在朝中的影响力。
    赵怀安冷笑一声,随即亲自上书,为陆崇康正名,并在朝会上力挺其才学。一时间,朝野哗然,有人称赞赵怀安公正无私,亦有人暗中议论,称其过于护短。
    陆崇康在赵怀安的庇护下,渐渐在长安站稳脚跟。他虽仍遭部分士子排挤,却也在太学中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赵怀安见他逐渐成长,心中亦感欣慰。
    然而,他心中始终明白,长安的风雨,远未结束。陆崇康能否真正立足,还需看他自己如何应对。而他,也只能在幕后,默默守护。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