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001梦醒之时是战场
“二郎!二郎!赶紧醒醒,这当口可不敢睡啊!”
“西城垛上鞑子了,赶紧来人,西城垛上鞑子了……”
“拿叉枪,把鞑子的云梯推回去!”
“东城垛金汁烧好了,都退后,一二三,倒!”
“倒油,点火!”
“二郎,二郎!可不敢睡啊!可不能睡啊!”
头疼,非常的疼。不知是哪个闲的蛋疼的还一个劲在摇晃自己。宿醉未醒的一般难受!好吵!像是深处演唱会现场一样,闹腾的让人想吐!
朱二郎终于被在一旁的崔八娃给摇醒了,可睁开眼看到眼前的场景,却把他给弄懵了。赶紧闭上眼、再睁开,面前修罗场一般的场景并没有变化。
还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听见“嗖”的一声,一支雁翎长箭便一下子击中了刚才还在摇晃自己的崔八娃头顶着的已经有些锈蚀的八瓣铁盔上,巨大的作用力直接将崔八娃撞倒在地,连固定铁盔的布带都给挣断了。
可还没等朱二郎反映,背后便一阵严酷的冷意,二郎下意识的抬头,便看到天上有三个黑点快速的向自己和崔八娃接近,也不待过多的思考,二郎便一把拽过身旁的门板挡住自己和崔八娃。
说是迟那是快,才一动作便听到“噔、噔、噔”三声,又三支雁翎箭便钉在了门板上。一支重箭还穿透了门板,透过来半寸的箭锋,划破了朱二郎的左袖。这一看就知道绝对不是闹着玩的,眼前的可不是梦,而是真真实实的修罗战场了。
朱二郎赶紧收拾心神、反应过来。这才推开门板,就见一个满面胡须和皴泥、满口黄牙的凶恶脸,举着弯刀已来到自己的面前,二郎也来不及多想,回手便就将半人高的门板向那凶恶人甩了过去,趁这个机会便起身,拾起一旁早已死去多时的一个人的步槊,操起有些日子没练而显得生疏的八极六合大枪也便冲了上去……
万历三十五年四月,鞑靼蒙古土默特部首领、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去世,之前被其压服的鞑靼蒙古土默特部所属银定部、岱沁部便举兵大举侵扰大明甘肃镇和宁夏镇。此番侵扰甘肃镇的主力是银定部,主要的进攻方向就是凉州卫。而位于长城内、三岔河东岸,整个陕西行都司边境防线最前沿的镇番卫苏武山堡便就首当其冲。
苏武山堡是镇番卫下辖的一个百户所驻地,核定军户一百二十六户,官兵定员一百二十六员。可开中法败坏后,能走的、敢逃的不在少数,现如今满打满算还有六十三户,全堡上下、男女老幼共四百三十二口人。
银定部扣关、突破长城防线后,根本就没把这个小小的百户所放在眼里,即便是镇番卫城也只派了两个千人队去攻略,大部都是直扑野猪湾堡、双城堡,目标直指凉州卫城而去,轮到苏武山堡也就只有一个不招待见的百夫长带着所属的七十余骑兵和二百余奴隶来攻袭。
可就是这不到三百的鞑靼人,却也让苏武山堡面临了近乎于毁灭般的打击。堡内除了三十余十岁以下的孩童和十多个六十以上的老人外,男女老少都已经枕戈待旦了。即便是如此,鞑靼人也数次登上了堡墙,大家伙也着实是为了活命、拼死厮杀,到太阳落山的时候,终于将第三轮攻堡的鞑靼人给打了回去。
开战前,堡内没有逃籍的官只有一个总旗和两个小旗了。总旗已经战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先后火线袭职,却也成了两具尸体,算是绝户了。一个小旗在开战前也带着家眷投奔了在镇番卫做副千户的姐夫,剩下那个小旗崔虎头现在也成了堡内唯一的主心骨了。
从晌午鞑靼人开始攻堡到日落罢兵,全堡上下持兵守堡的三百五十二口子人,现如今已经死了三十二人了,剩下的大半都是带伤。可堡外的鞑靼人也不好受,堡墙上点出来的就有二十六具鞑靼人和奴隶的尸首,鞑靼人也是伤筋动骨了,明天顶天也就再攻上两轮、就打不动了,剩下的就是看老天爷的心思了。
如果凉州柴总兵那边能及时调集起大兵与鞑靼大部捉对,这苏武山堡就有五成活路。
三成就要看鞑靼人大部是否原路返还了。如果原路返还,苏武山堡扼守出关要津,鞑靼人回头必定是要拔掉的;如果鞑靼人劫掠后就近出关,那么苏武山堡就还能活。
最后二成就要看镇番卫城顶不顶的住了。镇番卫城虽说已经败坏了,但好歹是卫所驻地,人口多、财货也多,如果鞑靼人攻破了镇番卫,也就捞够了,便不会在注意苏武山堡。可如果镇番卫没打下来,那么苏武山堡定会被鞑靼人当做泄愤的点的,到时候在补上一个鞑靼百人队来,全堡上下就算是交待了。即便能活命,被掠去长城外,那可真就是生不如死了。
可想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崔虎头莞尔一笑,双手合十冲着苏武山拜了拜,便拖着疲惫的身子赶紧巡视堡墙防务,伤员得救治、兵械得补充、还得组织人做饭,谁知道鞑靼人后半夜会不会抽风再摸上来呢!
沿着堡墙一路安顿、一路抚慰,便就走到了崔八娃和朱二郎身旁。崔八娃看到自己老爹过来了,便赶紧起身,高兴的紧。自己还活着,老爹也活着,刚才老娘和姐姐往堡墙上送吃的,一家四口都在,这就是最让人欢喜的事了。
崔虎头看到儿子也是赶紧来到近前,浑身上下的仔细打量,生怕八娃受伤。父子二人都是劫后余生,嘘寒问暖一番,也就聊到了今天如赵子龙降世一般神武的朱二郎身上。
晌午才过,鞑靼人便组织攻城了,朱二郎在第一轮攻城的时候平平无奇,也是慌乱的不行。第二轮的时候便就被登上堡墙的鞑靼十夫长一个八瓣锤结结实实的打在护心镜上便就晕死过去,崔八娃好一番忙活才把他弄醒,可二郎醒来之后可就了不得了。
先是拿门板抵住箭矢救了崔八娃,而后便捡起阵亡总旗大儿子的步槊杀向了鞑子。头几番捉对还显生疏,可后面基本上都是一枪一个,崔八娃持盾牌和腰刀护在侧翼,二人配合的着实顺畅,这个东堡墙上交待的十余具鞑靼人和奴隶的尸体几乎都是朱二郎拿下的。
第三轮的时候,朱二郎丢了大枪、持弓搭箭,那也是准的很。说箭无虚发那是吹牛,可要说五箭带走俩那可是绝对不扒瞎,第三轮的时候东堡墙鞑子没能登堡,也是得亏了二郎这手神射了。
待鞑子退了,二郎却是一头就栽在了城头,可是把崔八娃吓的够呛,还真就以为二郎也去了。可是一搭手,二郎呼吸匀称,再仔细一看,竟然是累的睡了过去。崔八娃却也不敢擅离,找人帮忙将二郎抬到麻袋堆上,便就在周边做整备,时不时的还来在跟前看看。
崔虎头听八娃分说清楚,也很是欣慰,朱三哥果然是虎父无犬子啊!二郎这也能顶门立户了。
这朱三哥是谁,可就有的说道了。
朱三哥,大号叫朱绅坚,据说是肃王一系的宗室,和当代肃王是兄弟,曾还有镇国将军的宗衔,后来说是因为非要娶一个歌妓为妻,和家里头可是硬硬的闹了一场。这可就犯了天家的忌讳了,家里头谁劝都没用,便就被削了爵位宗衔,发配到镇番卫。记得那年朱三哥来到苏武山堡的时候,就背了个包袱抱着还是婴孩的二郎,在苏武山堡一住就是十四年。
要说朱三哥,当真算得上是文武双全了。
他是被削了藩爵,而后充军发配的,来在苏武山堡后没出半月便就手刃七名袭扰的鞑靼散兵游勇,积功任了派驻百户所镇抚,便也就有了传遍了镇番卫的“镇抚三哥”的诨号。
苏武山堡属实是真穷,虽然靠着三岔河,也有近二百亩的水田和四百多亩的旱地,可好死不死这地方是防备鞑靼人的最前沿,常年受鞑靼人的小规模袭扰和有组织的略袭,周边的田地自打嘉靖年起基本上就耕种不了,连卫所的上官们都懒得占为己有,因为根本就难有收成。
打万历年始,苏武山堡就都得靠外来的补给过日子。太岳公主政的时候好歹每年还能按照七成发饷发粮,可哱拜兵乱后,那可是连五成都得拖欠着了。
这种局面苏武山堡能走的、敢逃的就都走了、逃了,百户则是早就搬去镇番卫城开了个小饭庄,总旗、小旗官更是跑了一多半。
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朱三哥便也就成了苏武山堡的当家人。
可朱三哥那着实是正经的当家人,自打任了所镇抚,堡内的钱粮、军纪、人口都是他在打理,硬生生的将这个破败不堪的家、当的有模有样。
先是彻彻底底的整理了苏武山堡的武备,将自立堡以来多年累计下来的甲胄组织堡内的妇人拆旧补新的弄出了五百副铁甲,短兵长刃也是凑出来了千余套,弓弩也整备出来二百副,勘用的鸟铳、三眼铳也有七八十杆,虎尊炮都张罗出五门。
整备完武备,就开始拾掇人了。全堡不到三百的青壮,楞是让朱三哥张罗出了一支五十余粗通弓马的骑兵队,全副装备一上身还真有点卫所精锐的意思,接着便就组织这伙人脱产专门干护卫商队的买卖,也不往远走,就是从甘肃镇到兰州府,算是为堡内开了一路主要的财源。
岁数大一些的男丁也张罗了三十余口,在堡南立了个窑口,烧制些粗瓷,也算是又加了些进项。堡内的妇人也没饶了,组织了五十余还算青壮的将靠着三岔河的百亩水田又给复垦起来,多种些短期成熟的菜蔬番薯什么的,卖往镇番卫换钱;剩下的就干脆组织在一起织布,又张罗起一项收入。
这一通张罗整出这些进项,在加上朝廷每年还能给拨付的军饷粮秣,好说歹说算是让苏武山堡上下能够温饱了,自打三哥来了之后,苏武山堡就再也没有过逃籍的情况,这算是内政有方了。
对外也是消停不得,苏武山堡再怎么说也是防备鞑靼的最前沿,鞑靼人几乎每月都会有小规模的袭扰,差不多每半年就得整一把大的动静。对抗鞑靼,朱三哥也不含糊。每每鞑靼人扣关,规模少于三十骑的,朱三哥就带着青壮驱逐,超过三十人马的,朱三哥就封堡待援,就这么着,属实是没让鞑靼人在苏武山堡占到便宜。
这些年土默特部那边在归化城开边互市,对下面这些鞑靼部落管束的严一些,大规模的侵袭不多,有那么几回,朱三哥也都带着堡内上下死守,也可谓是御敌有功了。
全堡上下都对朱三哥那是心服口服,即便是整个镇番卫都知道朱三哥是个能当家的镇抚官,据说就连指挥使大人见了他也得称一声“三哥”。此番鞑靼银定部大规模扣关,苏武山堡到现在都没陷落,也得亏朱三哥这些年对堡内的组织和管理了。
不过咋说呢,好人不偿命,祸害遗千年。去年末,朱三哥带着十余个青壮驱逐鞑靼的小股骑兵,还是着了鞑靼人的道了,胸口中了一箭,说来也赶巧,这箭矢正好钉在两片铁甲叶的中缝,内里的锁子甲也是老物件翻新,终究是没防住,回来硬抗了半个月,就故去了,剩下二郎也就孤苦无依了。
再说二郎这些年,文武艺都是朱三哥教授的,别看才十五岁,可之前也是种田、烧窑都是做熟了的,头两年也跟着骑兵队干过几趟押运的活,也跟着青壮驱逐过小股鞑靼人,很是有些虎父无犬子的架势。
按说朱三哥没了,二郎是可以袭职的,可是朱三哥虽说在苏武山堡当家做主,却也是一心为公的人,再加上苏武山堡虽然能温饱了,可是有些余财那也都是按照朱三哥的规矩买粮备荒的,全堡上下紧张罗也就凑出了三十两银子、十贯铜钱和五十匹粗布,上个月才送到了镇番卫城,可还没等袭职的文书下来,鞑靼人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