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选7、徐达、汤和等功臣的结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精选7、徐达、汤和等功臣的结局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功高谦慎的徐达
    徐达,明朝开国元勋,著名军事家。在朱元璋所有的功臣当中,徐达功绩名列第一,明朝江山有一大半是他领兵打下来的。徐达功高盖世,无人能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功高不傲,为人低调,谦虚谨慎,表现出优秀的品德和处世风格。
    徐达是安徽凤阳人,世代务农,出身贫苦,与朱元璋是少年时候的伙伴,比朱元璋小四岁。
    公元1352年,朱元璋在汤和的动员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很快得到信任和重用。第二年,朱元璋回家乡募兵,准备发展自己的势力。儿时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人欣然投奔,从此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开创了大明江山。
    这个时候,徐达二十二岁,他身材魁伟,面貌清癯,颧骨稍高,性情刚毅,处事稳妥,得到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在向南发展势力、建立滁州根据地过程中,徐达一直充当先锋,首立战功。
    公元1355年,著名猛将常遇春投奔了朱元璋。常遇春武艺高强,作战勇猛,朱元璋很是喜欢,但觉得他不够沉稳,于是,经常任命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将两人搭配使用。果然,徐达、常遇春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率军南征北战,平定四方,战无不胜,几乎没有遇到过敌手。
    公元1356年,朱元璋渡过长江,继续向南发展势力。徐达、常遇春率军一路攻无不克,直至攻占了南京。之后,徐达率军占领了常州、宁国、宣城、宜兴等地,很快形成了以南京为中心的大片根据地。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徐达功居首位。
    公元1360年以后,朱元璋开始平定江南,先后攻打陈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一方面对外作战,扩大地盘;一方面要守护南京老巢,确保后方安全。因此,朱元璋与徐达几乎是轮番外出,徐达出征时,朱元璋留守老巢;朱元璋亲征时,徐达就镇守南京,足见朱元璋对徐达的信任和倚重。
    在与陈友谅的战争中,多数时候是朱元璋率军亲征,但有时候也让徐达领兵。有一次,徐达在九华山下设下埋伏,全歼了陈友谅的一支劲旅,斩首一万多,生擒三千人。
    常遇春对徐达说:“这是陈友谅的嫡系部队,俘虏应该全部杀掉,以免留下后患”。
    徐达不同意,说:“不能杀俘虏,那样会坏了我军仁义之师的名声,得不偿失。”
    常遇春勉强同意了,但越想越不放心,于是夜里悄悄起来,令手下士兵活埋俘虏。徐达得知以后,立即制止,并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夸赞徐达做得对,下令将其他俘虏全部释放了。
    朱元璋灭掉陈友谅之后,自己坐镇南京,命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张士诚。徐达不负重托,不到一年时间,就灭掉张士诚,平定了江南。
    公元1367年,在统一江南之后,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推翻元朝。徐达率军先取山东,再占河南,然后长驱直入,直捣大都,不到一年,就收复北方,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徐达占领大都以后,又马不停蹄,继续西征,连续攻占山西和陕甘地区,基本上统一了全国。所以说,明朝一大半江山,是徐达率军打下来的,徐达是明朝最大的开国功臣。
    公元1370年,朱元璋在得到天下以后,大封功臣。徐达战功第一,被封为魏国公,俸禄五千石,在所有的功臣当中,徐达的俸禄最高。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封为太傅,位列三公,还授予他“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荣誉称号。
    朱元璋与徐达关系亲密,结成了多重的儿女亲家。朱元璋让四子朱棣娶了徐达的长女,后来成为徐皇后;让十三子朱桂,娶了徐达的次女;让二十二子朱楹,娶了徐达的三女。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足见朱元璋对他恩宠至深。徐达的功绩、地位和荣誉,在明朝无人能及。
    徐达功高盖世,为人却十分低调,从不对人夸耀自己的功劳,与人交往的时候,总是彬彬有礼,礼贤下士,决不趾高气扬,更不仗势欺人。这是徐达的一贯作风,他率军出征的时候,善于安抚部下,与士兵同甘共苦,将士们都乐意以死相报。徐达在攻占城池以后,严厉禁止抢掠,张榜安民,推行仁义。
    徐达深知功高震主、树大招风的道理,他多次领兵外出征战,但每次获胜回来,都立即把将军印交还给皇帝。徐达平时从不结党营私,培植个人势力。朱元璋对他特别放心。
    徐达与朱元璋是儿时的伙伴,从小一块长大,有着多年情谊。因此,朱元璋从不称呼徐达的名字或官衔,仍然以兄弟相称。可是,徐达却一直坚持以君臣之礼相处,对朱元璋毕恭毕敬,行跪拜大礼。
    朱元璋经常与徐达一块喝酒,有一次,徐达喝醉了,朱元璋让人把他扶到自己的床上休息。徐达酒醒以后,吓了一跳,赶紧跑出屋去,趴在地上,口称死罪。
    徐达生活简朴,外出时轻车简从,住的房子也很破旧。朱元璋见了,于心不忍,要把他做吴王时居住的官邸送给徐达。徐达坚决推辞,不敢接受。
    徐达为人随和,从不树敌,但他公平正直,也不与邪恶势力为伍。胡惟庸做丞相时,千方百计拉拢徐达,时常送他贵重物品,徐达均不接受。徐达劝朱元璋远离胡惟庸,胡惟庸怀恨在心,想收买徐达的仆人陷害他。徐达知道以后,并不与胡惟庸计较,只是绝不与他来往。
    《明史》记载说,朱元璋曾经高度赞扬徐达,说徐达“受命出战,战无不胜,而且从不自夸战功;对女人无所爱,对财宝无所求;居功不傲,陋车简舍。像这样行为正派无疵、品德高尚可与日月相比的,唯有徐大将军一人。”
    公元1384年,徐达在北平患了背疽。背疽是长在背部的疮肿,现在治疗很容易,不算大病,可在古代却难以愈治,甚至危及性命。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死于背疽,如范增、刘表、曹休、孟浩然等人。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听说徐达得了背疽,十分着急,立即亲笔写了一封慰问信,派徐达长子徐辉祖携信前往北平,并将徐达接到南京治疗。治疗了一段时间,徐达病情有所好转。不料,第二年,徐达病情加重而死,享年五十四岁。
    闻知徐达死讯,朱元璋异常悲痛。当时正在上朝,朱元璋立即停止了朝会,率群臣进行哀悼。朱元璋还亲自为徐达送葬,发丧时大哭不止。
    朱元璋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于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并配享太庙。朱元璋命人画了徐达的肖像,悬挂于功臣庙,位列第一。
    徐达有四个儿子,朱元璋特赐徐达子孙三世都为王爵,世代享受荣华富贵。
    从《明史》记载来看,徐达是因病而逝,而且死后备受哀荣。可是,有些野史却说,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
    流行甚广的一个说法,是说徐达得了背疽,不能吃鹅肉,可朱元璋偏偏送给他一只蒸鹅。徐达知道朱元璋要他死,于是流着眼泪吃完了蒸鹅,果然背疽发作而死。
    这个传说来源于野史《龙兴慈记》。《龙兴慈记》是明朝中期一部小说笔记,作者王文禄在序言中说,他小时候常听慈母讲述明初的故事,于是记录下来,但所记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他就不知道了。可是,后世却有不少人把这个传说故事当成了真的。
    笔者曾经咨询过中医,中医说,吃蒸鹅致使背疽发作而死的说法并没有根据,应该是无稽之谈。
    笔者认为,朱元璋是不会杀徐达的,原因是徐达对皇位构不成威胁。徐达死的时候,朱元璋只有五十八岁,身体健壮。皇太子朱标,已经三十一岁,朱元璋为了培养朱标,很早就让他参与朝政,朱标在朝中威信很高。因此,不论是朱元璋的皇位,还是日后朱标的皇位,都是十分牢固的。所以,朱元璋没有杀徐达的必要,何况徐达功高不傲,谦虚谨慎,朱元璋对他十分放心。
    朱元璋儿时的伙伴汤和、郭英等人也都善终,只有周德兴,因儿子淫乱宫廷而被赐死。
    《明史》对徐达给予高度评价,说他稳重有谋,功高不伐,公正谦逊,善持功名,实乃明朝功臣之冠,自古以来的名将没有超过他的。
    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当中,除了徐达,要算常遇春的功劳最大了,常遇春以威猛善战而名扬天下。
    威猛善战常遇春
    常遇春,元末红巾军的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英勇无敌,战功卓著,为开创大明江山建立了不朽功勋,可惜明朝刚刚建立,他就患病去世了。
    常遇春是安徽怀远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他在少年时期,不爱干农活,而是喜欢舞刀弄枪。常遇春想拜师学习武术,可是家贫交不起学费,他就给人家干杂活换取学习机会。常遇春长大以后,身高臂长,体貌雄伟,武艺高强,精于骑射。
    元末大乱,起义蜂起。常遇春仗着一身武艺,想博一个前程,便就近参加了刘聚的起义军。刘聚见常遇春武艺不凡,很是器重,让他当了一名小头领。
    刘聚虽然是起义军,但他胸无大志,只图眼下快活,经常拦路抢劫,或者入室盗窃,与强盗没什么两样。常遇春觉得,这样下去不会有前途,于是产生了另寻出路的念头。
    公元1355年,常遇春听说占据滁州的朱元璋胸怀大志,军纪严明,爱护百姓,名声颇佳。常遇春认为朱元璋是个能做大事之人,毅然前去投奔。
    可是,朱元璋得知常遇春是刘聚手下的头领,怕伤了起义军之间的和气,不想收留他,说:“等我过江以后,你再来找我吧”。
    常遇春说:“如今群雄四起,我看都成不了气候,只有您是位贤明智者,必成大事。我甘愿效犬马之力,渡江之日,愿为先锋。”朱元璋见常遇春出语不凡,很有见识,又体态雄壮,便把他留了下来。
    渡江之战,常遇春果然大显身手。船只离岸尚有三丈多远,常遇春大喝一声,一跃而上,挥舞长枪,率先冲入敌阵。常遇春如同猛虎一般,铁枪上下飞舞,触者非死即伤,无人能敌。朱元璋军队受此鼓舞,人人奋勇向前,很快将敌军击溃了。
    朱元璋见常遇春如此勇猛,心中大喜,此后,经常让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两人共同领兵对敌。徐达沉稳有谋,常遇春威猛善战,二人是天生的绝配。
    常遇春比徐达大两岁,但他佩服徐达,甘愿听他指挥。因此,两人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几乎战无不胜。在开辟以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过程中,常遇春立下了汗马功劳。
    常遇春有时也独自率军出战,公元1359年,朱元璋命常遇春领兵攻取衢州。衢州城池坚固,壁垒森严,守将叫伯颜不花的斤,是元朝名将,守城元兵有一万多人。常遇春率军到达后,将六座城门团团围住,利用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攻城器械,猛烈攻城。常遇春不顾箭矢,身先士卒,有力地鼓舞了士气。经过多日激战,终于攻破城池,消灭了元军。此后,元军在江南的势力基本上崩溃了。
    公元1360年以后,元朝失去了对南方的统治,南方只剩下大大小小的起义军了。朱元璋通过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势力迅速扩大,于是,他便开始扫灭群雄,统一江南。
    在与陈友谅的战争中,朱元璋多数时候让徐达镇守南京,自己率军亲征,而任用常遇春打先锋。在著名的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依仗战船巨大,对着朱元璋军队的船只横冲直撞。朱元璋军队一时不能适应,船只被撞得七零八落,乱了阵形。
    在混战中,朱元璋乘坐的船搁浅,动弹不得。陈友谅的士兵见了大喜,纷纷赶来围攻。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高声大叫,一马当先,向朱元璋船只冲杀过去。朱元璋处于危险之中。
    常遇春见了,心中大急,赶紧去救。常遇春令士兵一齐放箭,箭如雨下,阻止了敌军向朱元璋靠近。常遇春瞄准了张定边,一箭射去,张定边负伤倒下,致使敌军军心涣散。
    常遇春见朱元璋的船搁浅不能动,急中生智,用自己的船去撞,终于使朱元璋的船脱离了险境。但常遇春的船却因此搁浅了,恰巧有只坏船顺流而下,把常遇春的船撞出了浅滩。
    后来,朱元璋军队采用火攻,大败陈军,陈友谅也中箭而死。在消灭陈友谅战争中,常遇春居功第一。朱元璋夸赞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常将军。”
    常遇春没有读过兵书,却很会打仗,几乎没有失败过。常遇春打仗有一个特点,喜欢猛打猛冲,他常常不惧刀枪,率先冲锋。常遇春常对人说,他带领十万兵,便可以横行天下,因此,军中送他外号“常十万”。
    朱元璋很担心常遇春的安全,多次对他说:“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日,关羽号称万人敌,却被吕蒙所败,是因为有勇而无谋。你应该引以为戒。”
    公元1367年,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朱元璋叮嘱常遇春说:“击溃敌百万之众,攻破敌坚固阵地,无人能比得上你常将军。我不担心你不能打胜仗,而是担心你的安全。你身为大将,却像士兵一样冲锋陷阵,这不是我希望的。”常遇春深受感动,跪下拜谢。
    可是,战鼓一响,常遇春热血沸腾,就管不住自己了。在北伐战争中,有一次,五万元军排列在洛水以北,常遇春见了,勇气大增,单枪匹马冲向敌阵,转眼之间,二十多名元军死于他的枪下。将军带头冲锋,手下士兵自然奋勇向前,元军大溃。常遇春不肯罢休,带领士兵一口气追杀了五十余里。
    徐达、常遇春率军收复北方,抵达大都,元朝皇帝仓皇逃到上都。徐达挥师西进,攻打山西,兵分两路,夹击太原。汤和率南路军向北进攻,不料吃了败仗;常遇春率北路军进展迅猛,击败元军,攻占了太原。
    占领山西以后,朱元璋命徐达继续向陕甘地区进军,令常遇春、李文忠率九万军队,向北追击元朝的残余势力。
    常遇春率军一路北上,相继攻占了会州、锦州、大兴州等地,一直追到了上都。元朝皇帝继续北逃,常遇春又向北追击数百里,将元朝残余势力打得溃不成军,只顾狂奔逃命。常遇春俘获元朝宗王、贵族、大臣和士兵总计万余人,还有五万头牛、三千匹马和大批财物。
    常遇春得胜班师,行至河北赤城县境内,突然得急病逝世,年仅四十岁。
    朱元璋闻丧震惊,悲恸不已,亲自奠祭,赐葬钟山之下。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肖像悬挂功臣庙,位列第二。后来,朱元大封功臣的时候,让常遇春儿子常茂承袭了他的爵位。
    有的史书记载,朱元璋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悼念常遇春。诗曰:“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朱元璋还是有些情谊的。
    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当中,有一位智勇双全而又宽厚仁义的将军,名叫李文忠。李文忠做的许多事情,都令人称道。
    忠勇仁智李文忠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明朝著名将领,开国元勋。李文忠智勇双全,而且十分仁义,是朱元璋至亲中唯一有学识、有远见的人。
    李文忠是安徽明光人,出身贫苦。他的父亲叫李贞,娶了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
    李文忠十二岁的时候,母亲死了。当时天下大乱,战火纷飞,李贞带着儿子四处流离,以躲避战乱。后来,李贞听说朱元璋占据了滁州,有了不小的势力,便带着儿子前去投奔。
    朱元璋与姐夫一家多年不见,得知姐姐已死,不胜唏嘘。朱元璋见李文忠聪明伶俐,十分喜欢,收为养子,改名朱文忠,留在自己身边。
    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疼爱,贤惠的马皇后更是把他当作亲生儿子,李文忠感到了父母般的温暖。朱元璋为李文忠请了老师,教他读书。李文忠聪颖敏悟,读书一学就会,好像从前学过一样,老师都感到惊奇。因此,李文忠学问很好,通晓经义,能诗善文,是朱元璋亲属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当时,朱元璋正在四处征战,李文忠很有心计,他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也注重练习武艺,阅读兵书,希望日后能派上用场。李文忠年龄不大,就吵闹着要上战场,朱元璋自然不许。
    公元1357年,李文忠已经十九岁了,在他的再三请求下,朱元璋终于答应了,让他以舍人的身份,带领朱元璋的亲军去支援池州。
    朱元璋的亲军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很强,因此,李文忠第一次出战,就立下大功,不仅解了池州之围,而且攻下青阳等四个县城。朱元璋大喜,任命李文忠为亲军都指挥。
    从此以后,李文忠开始驰聘沙场,上阵杀敌,他先后跟随名将邓愈、胡大海等人,转战于浙江、江西等地。经过几年战火洗礼,李文忠成长为一位有勇有谋的年轻将领。
    公元1362年,已经归顺朱元璋的苗将蒋英等人,趁着朱元璋西征之际,突然在金华发动叛乱,杀害了朱元璋的得力将领胡大海和耿再成,局势一片混乱。
    面对突然变故,李文忠临危不乱,他以朱元璋的名义,迅速调集附近军队进行平叛。李文忠亲自到胡大海军中,安抚众将士,并带领他们与苗将作战。在李文忠的调度指挥下,叛乱很快被平息。平叛事件,表现了李文忠智勇双全的大将风度。当时,李文忠只有二十四岁。
    朱元璋闻讯大喜,任命李文忠为浙东行省左丞,统领浙东各路兵马,并让他恢复了李姓。从此,李文忠成为独领一军的大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为朱元璋平定江南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文忠打仗风格与常遇春不同,他很少猛打猛冲,而是巧用计谋,以智取胜。李文忠经常采取设伏、夜袭、长途奔袭和疑兵之计,出其不意,打得敌军闻风丧胆。李文忠喜欢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果。
    李文忠有时也敢于冒险。有一次,他率军驻守新城,张士诚的大将李伯升率二十万大军来攻。敌众多寡,众人都建议凭坚据守,不要出城作战。李文忠便部署守城,准备抵御敌人的进攻。不久,李伯升率军将新城团团包围起来,即将攻城。
    半夜时分,李文忠忽见一股白气从东北方向飘来,料定很快将起大雾,便临时决定改变作战部署,出城歼敌。
    李文忠把将士们召集起来,说:“打仗靠谋略,不在于人多。敌军虽多但骄傲,我军虽少但精锐,以锐克骄,必能获胜。”
    李文忠施了个计策,当众进行占卜,打算借助天意,来鼓舞士气。李文忠信心十足地对大家说:“占卜大吉,我军乃仁义之师,必得天助,到清晨的时候,上天必降大雾,助我破敌。”
    到了清晨,果然大雾弥漫,几步之外看不见人影,众将士见果真有上天相助,人人信心倍增。李文忠升帐点将,明确各位将领的攻击方向和作战任务。部署妥当之后,李文忠令擂响战鼓,大开城门,将士们齐声呐喊,杀向敌阵。
    李文忠挺枪跃马,身先士卒,带领数十名精锐骑兵,直插敌军大帐。敌军猝不及防,在大雾中又看不清楚,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溃败而逃。李文忠率军乘胜追击数十里,斩首数万,俘虏敌将六百余名,士兵三千多人,缴获的粮食兵器堆积如山。李伯升只身逃脱,后来归降了朱元璋。
    李文忠不仅能打仗,而且有很强的政治头脑。李文忠部队军纪严明,不抢掠,不扰民,不污妇女,不杀俘虏。李文忠每到一处,立即布告安民,开仓济贫,施行仁政。
    李文忠还下达了一个特殊的军令,要求将士们注意收养孤儿,许多无父无母的流浪儿童,被李文忠养在军中,成为他施行仁义的最好宣传员。朱元璋对李文忠的做法大加赞赏,赏赐他御衣名马。
    公元1366年,李文忠攻占了杭州,部队排着整齐的队伍,有序入城。李文忠下令,部队露宿街头,不准进入民房,“擅入民居者死。”一名士兵到百姓家里借炊锅,当即被斩首示众。
    当时正值深秋,天气寒冷,将士们露宿街头,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杭州百姓见了,无不含泪赞叹,称之为仁义之师。
    过了五百八十多年之后,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了上海,也是露宿街头,绝不扰民。这一仁义之举,赢得了民心,震动了世界。不过,这个仁义之举,是明朝将领李文忠首先创造的。
    统一南方之后,李文忠跟随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推翻了元朝统治。常遇春、李文忠率军追击元朝残余势力,连战连捷,将元朝残余势力驱逐到漠北。在班师途中,常遇春不幸病逝,李文忠统领了这支部队。
    李文忠率军继续南征北战,先后参加收复陕甘之战,平定洮州番族叛乱,安抚四川,又数次北伐,攻击北元。李文忠在战场上拼杀二十多年,屡立大功,直到天下完全平定,他才回到了京城。
    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封李文忠为曹国公,俸禄三千石,并赐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荣誉称号
    李文忠回到京城以后,与李善长一起,参与军国要事。李文忠关心百姓疾苦,多次建议降低税赋,对贫困者予以救助。李文忠对如何治国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被朱元璋采纳。李文忠有多方面的才能,在财政、刑法、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建树。李文忠还喜欢写诗,他的诗歌雄浑可观,流传一时。
    朱元璋登基的时候,曾派使者到日本,希望他们来朝贡,可日本不仅不来,反而杀了使者,朱元璋十分恼怒。后来,倭寇开始为祸,而且与胡惟庸勾结,朱元璋更加愤怒,决定征伐日本。
    李文忠进谏说:“日本路途遥路,又居于大海之中,十分不便,如果兴兵远征,必会劳民伤财。如今国势刚定,以休养生息为好。”
    朱元璋觉得有道理,便按下心中火气,没有对日本用兵,并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
    李文忠经常劝谏舅舅朱元璋,要减少杀戮,多施仁义。由于李文忠与朱元璋有着特殊关系,李文忠的劝谏,起到了一定作用。胡惟庸案暴发的时候,朱元璋当时没有大搞株连,这与李文忠有很大关系。
    公元1383年,李文忠患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视,命淮安侯华中负责组织人员医治。华中不敢怠慢,调集了多名医生,千方百计为李文忠治疗。但治疗无效,李文忠第二年不幸病逝,享年四十六岁。
    朱元璋在悲痛之余,迁怒于医治人员,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其他医生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均被斩首。
    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于功臣庙,位列第三。
    朱元璋的儿时伙伴汤和,一生追随朱元璋,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善始善终。
    独善其身的汤和
    汤和,朱元璋的儿时伙伴,明朝开国功臣。汤和性格宽厚,为人沉敏,居功不傲,始终受到朱元璋的信任,最后得以善终。
    汤和是安徽凤阳人,出身贫苦,小时候与朱元璋一块放牛。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却从小就佩服朱元璋。汤和长大以后,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喜欢骑马射箭。
    公元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聚众起义。汤和看到天下大乱,元朝气数已尽,便带领十几个伙伴,毅然参加了起义军。汤和作战勇敢,处事稳重,受到郭子兴赏识,提拔他当了千户,属于中级军官。
    汤和想起儿时伙伴朱元璋,便给他写信,劝他脱掉僧衣,参加起义军,以博取前程。朱元璋收到信后,犹豫不决,经抽签请示佛祖,才下了决心,投奔了郭子兴,从此飞黄腾达。汤和是朱元璋参加起义军的引路人。
    朱元璋投靠郭子兴之后,很快得到信任和重用,升为将军,官职在汤和之上。汤和不仅没有嫉妒,反而很高兴,自愿到朱元璋帐下效力。由于朱元璋出身卑微,许多人看不起他,唯有汤和对他十分尊敬,事事听从他的指挥,朱元璋自然把汤和当成了心腹。
    公元1353年,汤和跟随朱元璋南下发展势力,占据了滁州。当时,朱元璋势力弱小,领兵将领不多,只有徐达、汤和、周德兴、郭英等几个人。汤和在建立滁州根据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汤和作战十分勇敢,在一次战斗中,他被飞箭射中大腿。汤和忍住疼痛,一声不吭,拔出箭来,继续战斗。在又一次战斗中,他又被飞石击伤左臂,仍然带伤与敌人搏斗。经过多年征战,汤和身上伤痕累累。
    朱元璋占领南京后,实力大增,常遇春、邓愈、冯胜、傅友德等一批猛将也云集于朱元璋麾下,汤和的作用日渐减小。汤和性格宽厚,不争强好胜,多数时候为副将,很少独领一军。不过,在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战争中,汤和还是立了不少功劳,朱元璋仍然对他很信任。
    公元1367年,朱元璋灭掉了陈友谅、张士诚之后,南方再无大敌,浙东只剩下了一个方国珍。方国珍地盘不大,势力不强,于是,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独自领兵去征讨方国珍,并让廖永忠协助他。朱元璋是想给汤和一个立大功的机会。
    方国珍果然不经打,汤和率军渡过曹娥江,攻占余姚、上虞,直捣方国珍老巢宁波。方国珍抵挡不住,逃入海中躲避。汤和派人招降,方国珍走投无路,带四百艘船和二万四千多名士兵投降了。汤和平定了浙东,立了一大功。
    汤和奉命继续南下,配合胡廷瑞攻打福建的陈友定。汤和与诸将一起,灭掉陈友定,平定福建,又立了一大功。
    汤和待人仁厚,他将俘虏的陈友定部下悉数释放,不料这些人后来复叛,骚扰福建八郡。朱元璋不高兴了,将汤和的功劳抹去了一大半。其实,朱元璋的军队历来有释放俘虏的习惯,只不过是汤和的命不好,被释放的俘虏作乱了,给他带来了麻烦。
    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的时候,汤和奉命在明州造船,负责供应军需。徐达、常遇春平定北方、占领大都以后,挥师西进,汤和又随军攻打山西。徐达令汤和率领南路军,常遇春率领北路军,南北夹击太原。常遇春一路顺利,而汤和命运不佳,遇上元军主力,吃了败仗。
    朱元璋还想给汤和一个独自领兵立大功的机会,任命他为征西将军,傅友德为副将,率军攻取重庆。汤和率水师溯江而上,傅友德则从秦陇南下,两路夹击。不料,汤和水军遇到江水暴涨,停滞不前;而傅友德从陆路进兵顺利,一举攻占了重庆。在这次战役中,汤和虽然是主将,但副将傅友德的功劳比他大。
    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汤和没有被封公,而是被封为中山侯。不过,汤和位于二十八侯之首,俸禄一千五百石,是诸侯中最高的。汤和不计名利,对此并无怨言。
    此后,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跟随徐达多次北上讨伐北元,在平定宁夏以及大同、宣府等战役中,立有战功。到公元1378年,汤和终于被封为信国公,俸禄增加到三千石。
    汤和并不感到功成名就,而是继续尽心竭力为国家效力。他镇守北平,修筑彰德城,又多次去中都等地,操练军队,修缮城墙,加强边防。
    公元1388年,汤和已经六十多岁了,本想告老还乡,可当时倭寇经常在沿海一带骚扰,形成海患。朱元璋对他说:“你虽然年迈,但身体不错,还是替朕巡视一下海防吧。”
    汤和没有推辞,又跑到东部沿海一带,部署防御倭寇之事。汤和组织人力,在沿海筑城五十九处,组建海防军五万多人,有效抵御了倭寇的侵扰。朱元璋很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
    汤和对朱元璋十分尊重,但不像徐达那样拘谨,说话也比较随意。两人常在一块喝酒,一起回忆小时候的往事。朱元璋对汤和有着特殊的感情,两人常在一起议论机密大事,汤和一句也不向别人透露。
    汤和有时候也发发牢骚。有一次,汤和喝醉了,对人说:“我侍侯皇上,就像骑在屋脊之上,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朱元璋知道以后,把汤和臭骂了一顿。汤和也不计较。
    汤和晚年的时候,心情更加平和,他得到的朝廷赏赐,大多数分给别人共享。家乡的人来了,汤和总是很高兴,留他们住很长一段时间,临走还要送给他们许多好东西。汤和有许多妾,但在他年老有病的时候,全都打发走了,给她们很多钱财,让她们另嫁他人。
    汤和年老时对朝政之事不太过问,与其他大臣很少有私交。当时,胡惟庸案、蓝玉案大兴,许多人受到牵连,汤和却独善其身。
    公元1394年,汤和患病,日渐严重。朱元璋去看他,用手抚摸着汤和的背,一件一件地说着小时候的事情。君臣二人都泪流满面,相对而泣。第二年,汤和病逝,享年七十岁。
    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于蚌埠曹山南麓。
    汤和独善其身,得以善终,而另一个大臣冯胜,却因为处事不慎惹了大祸。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