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七章 膏香满座授艺忙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十七章 膏香满座授艺忙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十七章膏香满座授艺忙(第1/2页)
    三月末的西市,刚过卯时就浸在湿润的晨雾里,“晚砚堂”门前的空地上却已热闹起来。阿力踩着木梯搭木棚的横梁,粗麻绳在他掌心磨出红印也浑然不觉,小墨则在下面扶着梯腿,仰头叮嘱:“阿力哥,慢些!棚顶的油布要拉平,不然下雨会漏水。”棚柱早已提前刷过桐油,泛着温润的光,柱上挂着林晚亲手写的“养生膏技艺传习班”木牌,墨色字迹里掺了点朱砂,在晨雾中透着几分鲜活。棚下摆着八张打磨光滑的长条桌,是沈砚特意请木匠做的,桌面刻着浅浅的圆形凹槽,刚好能嵌住熬膏的粗陶罐。每张桌上都摆着一套崭新的工具:梨木柄的木勺、经纬细密的棉麻滤布、刻着刻度的竹量杯,桌角还各放着一小盆刚从后院采的薄荷,翠绿的叶片上缀着晨露,风一吹就飘来清冽的香气。林晚正蹲在桌边,用狼毫笔在泛黄的宣纸上标注药材名称,笔尖沾着浓淡相宜的墨汁,“金银花”“冰糖”“陈皮”等字样娟秀工整。沈砚提着沉甸甸的乌木药箱走来,药箱上的铜锁擦得锃亮,他将分装好在棉纸包中的药材一一摆到桌角,每个纸包都系着不同颜色的丝线:“昨晚清点到亥时,三十份入门药材都备齐了。初学者掌不好用量,每种药材都减半装,还标了颜色记号,红色是主料,蓝色是辅料,不容易弄混。”
    刚到辰时,晨雾散去,报名的街坊就陆续来了。开杂货铺的张婶裹着蓝布头巾,手里提着个竹篮,进门就笑着喊:“林掌柜,我把家里的粗瓷碗带来了,熬好膏正好装!”她掀开篮子,里面摆着六个叠得整齐的粗瓷碗,碗边还沾着点面粉,显然是刚洗干净的。卖布料的陈大娘则揣着个绣绷,绣着半朵牡丹的绷子晃悠悠的:“我想着学熬膏时手闲不住,带个绣活来,休息时还能给大家补补衣服。”两个穿青布书生服的年轻人并肩走来,手里各抱着一卷书,脸上带着几分拘谨,高些的那个拱手道:“林掌柜,我们是城南书院的学生,听闻您的养生膏能提神醒脑,想学会了做给同窗们用,若是做得好,还想带到书院的市集售卖。”最后到的是老妇人,她穿着一身暗纹云鹤的绸缎褂子,领口的盘扣是精致的梅花样式,手里提着个雕花红木匣子,身后跟着个梳双丫髻的小姑娘,辫梢系着红绳,手里攥着块绣着梨花纹的手帕——正是林晚之前送的。“这是我外孙女青黛,打小跟着我在灶台边转,筛粉、滤汁的活计都做得熟。”老妇人拍了拍青黛的肩膀,眼里满是慈爱,“今日带她来给大家打个下手,也学学你们的新法子。”青黛连忙走上前,给林晚和沈砚行了个礼,声音清脆:“林姐姐、沈医官,我带了外婆做的桂花糕,给大家当点心。”
    开班仪式简单却郑重,周先生作为见证人,捧着一卷《千金方》笑道:“技艺传承,首重‘心诚’二字。林掌柜和沈医官将独门手艺倾囊相授,诸位既要用心学,更要守‘良善’之则——不可偷工减料,不可漫天要价。”众人齐声应和,小墨站在林晚身边,穿着一身新做的青布褂子,手里捧着沈砚给的《本草入门》,腰杆挺得笔直,像个小先生。
    第一课讲基础的梨香膏熬制,棚内的人都围到中央的灶台旁,连路过的街坊都停下脚步探头张望。林晚站在灶台前,面前的木案上摆着三筐梨,她拿起一颗掂了掂,举到众人面前:“熬制梨香膏,选梨是头等大事。要选这种产自灞桥的雪梨,皮薄得能透光,果肉细腻无渣,果核只有拇指大小。”她用指尖捏了捏梨皮,“你们看,按压时能感觉到轻微的弹性,太过软烂的是熟过了,汁会发涩;太硬的则生,甜味不足。每颗重量要在六两左右,我都提前称过,案上的都是合格的。”说着她拿起一把磨得锃亮的小刀,刀刃贴着梨皮轻轻游走,手腕转动间,梨皮就像一条雪白的带子缓缓落下,从头至尾没有断裂,最后在指尖打了个结,引得众人齐声惊叹。老妇人坐在前排的小凳上,眯着眼睛看得仔细,不时点头补充:“宫里熬御膳膏时,要用银刀削皮,说是银器能去梨的寒性,还能锁住梨汁的清甜。不过寻常人家用铁刀也无妨,只是削好的梨块要立刻泡在加了少许盐的清水中,既能防氧化发黑,还能提鲜。”她顿了顿,指着灶台旁的陶罐,“熬膏的罐子也有讲究,要用这种粗陶的,透气性好,熬出来的膏子更绵密,切记不能用铁锅,会串味。”
    轮到众人实操时,棚内顿时热闹得像个集市。张婶握着刀的手有些发抖,刚削了两下就不小心削到了食指,鲜血立刻渗了出来。她刚要去擦,小墨就像阵风似的跑过来,从腰间的小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沈砚配的创伤药和干净的布条。“张婶,您别动!”他踮起脚尖,先用干净的布条轻轻按住伤口止血,再挑了点淡黄色的药膏涂上去,包扎时还特意留了点缝隙透气,动作熟练得不像个孩子,“林姐姐教过我,刀伤要先止血再涂药,包扎不能太紧,不然会影响血液循环。您下次削梨时,手指弯曲成猫爪的样子,靠着刀刃慢慢推,就不容易伤到手了。”青黛则在一旁帮着滤梨汁,她手里的滤布四角系在木架上,将梨泥倒进去后,双手抓着滤布两端轻轻晃动,再顺着一个方向拧转,清澈的梨汁顺着滤布滴进陶罐里,没有一丝残渣。最手忙脚乱的是两个书生,矮些的那个分神看别人熬膏,不小心把梨核掉进了陶罐,急得满脸通红,伸手去捞时又打翻了旁边的量杯;高些的那个想让膏子熬得快些,往灶里添了一大把炭,火苗“腾”地窜起来,把陶罐底烧得发黑,他吓得手里的木勺都掉在了地上。沈砚连忙走过去,先帮矮书生把梨核捞出来,又拿起铁钩扒了些炭火出来,再握住高书生的手,教他顺时针搅拌:“熬膏的火候就像读书,初时要武火煮沸,让梨汁的香气散出来;煮沸后就要转文火慢熬,就像精读典籍,得沉下心来。你看,搅拌时要贴着罐底,每一圈都要搅到,这样膏子才会均匀。”
    正午休息时,王婆提着一大桶绿豆汤赶来,笑着给众人盛上:“我在灶房闻着膏香,都快流口水了!”张婶喝着绿豆汤,看着自己熬得有些浑浊的梨汁,不好意思地说:“林掌柜,我这汁怎么跟您熬的不一样啊?”林晚走过去一看,指着陶罐底笑道:“您削梨时把梨皮上的绒毛蹭进去了,滤汁时要多滤一遍。不过第一次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我第一次熬膏时,把盐当成糖加进去,苦得沈砚直皱眉。”众人闻言都笑起来,棚内的拘谨瞬间消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七章膏香满座授艺忙(第2/2页)
    下午讲辨识药材,沈砚刚拿出金银花和山银花,就见小墨举起手:“沈医官,我知道怎么区分!金银花的花苞是白色的,开放后是黄色,山银花的花苞带点紫色,而且绒毛更密。”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画着两种花的草图,标注得清清楚楚。沈砚赞许地点点头,让小墨上台给大家讲解,小墨虽有些紧张,却讲得条理清晰,老妇人笑着对林晚说:“这孩子是块好料子,比我当年学手艺时灵光多了。”
    临近散课时,突然有个街坊慌慌张张跑来:“林掌柜,沈医官!我家娃儿吃了街边买的蜜饯,上吐下泻的,您快去看看!”沈砚立刻拿起药箱,林晚则让小墨和青黛留下收拾东西,叮嘱道:“把药材分类收好,灶里的炭火要熄灭,别大意。”刚要走,就见小墨追上来,手里拿着个小瓷罐:“沈医官,这里面是我熬的梨香姜茶,加了些陈皮,能缓解呕吐,您带上!”
    等沈砚和林晚处理完街坊家孩子的急症回来,已是暮色四合,西市的灯笼都次第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木棚的缝隙照进来,映得满地都是细碎的光影。刚走进铺门,一股浓郁的梨香就裹着暖意扑面而来,比白日熬膏时的香气更醇厚。棚内点着两盏油灯,灯芯挑得很亮,小墨和青黛正蹲在灶台前,一人扶着陶罐,一人握着木勺,小心翼翼地顺时针搅拌着。听到脚步声,两人同时回头,脸上都沾了点炭灰,像两只小花猫。“林姐姐、沈医官,你们回来了!”青黛笑着站起来,手里的木勺还滴着琥珀色的膏体,“我们看太阳快落山了,就按照你教的方子,用剩下的梨和药材熬了些梨香膏,加了点陈皮去腥解腻,给大家当明日的样品。”林晚走过去掀开陶罐的木盖,一股更浓的香气涌出来,膏体呈透亮的琥珀色,用木勺挑起时,能拉出细细的丝,最后稳稳地挂在勺尖,正是熬制到位的品相。沈砚接过青黛递来的小瓷勺,舀了一勺尝了尝,甜中带着梨的清润,尾调还有陈皮的微苦回甘,不由得点头称赞:“比我们第一次熬的还要好!陈皮加得恰到好处,解了膏子的甜腻,这个改良法子可以记下来,以后就作为‘晚砚堂’的招牌配方之一。”小墨站在一旁,手紧紧攥着衣角,听到夸奖后,耳朵尖都红了,却还是小声补充:“是青黛妹妹提醒我加陈皮的,她说外婆熬膏时,遇到甜腻的方子都会加些理气的药材。”
    街坊们闻讯都赶了过来,原本安静的木棚瞬间热闹起来。张婶拿着自家带来的粗瓷碗,小心翼翼地盛了半碗膏子,吹了吹才舀起一勺尝了尝,眼睛立刻亮了:“这膏子比我上次买的还好吃!甜而不腻,咽下去后嗓子里还暖暖的,我明天就按这个方子熬,给我家老伴儿试试,他冬天总咳嗽,吃这个肯定好!”陈大娘则拉着林晚的手,手里还攥着刚绣好的半朵牡丹:“林掌柜,我跟你商量个事。咱们坊里的义学缺笔墨钱,孩子们连像样的课本都没有。我想着,咱们传习班的学员一起做些养生膏,下月初东市有个踏青市集,咱们拿去卖,赚的钱都捐给义学,你看怎么样?”她的话刚说完,张婶就立刻附和:“我同意!我杂货铺的柜台可以摆些样品,帮着宣传!”两个书生也点头道:“我们可以写些宣传单,贴在书院和街坊的墙上,告诉大家买膏子是捐资助学。”老妇人更是从红木匣子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纸册,递给林晚:“这是当年宫里的‘百花膏’秘方,用桃花、玫瑰、茉莉三种花熬制,香气浓郁,女子们都喜欢。咱们做些这种宫廷款的膏子,装在精致的瓷瓶里,定能卖个好价钱,捐给义学也更有底气。”林晚看着围在身边的街坊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真诚的笑意,心里满是温暖,用力点头:“好!咱们就一起办这个义卖,我和沈砚负责提供药材,老夫人和青黛教大家做宫廷款膏子,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帮到义学的孩子们!”
    夜深人静时,街坊们渐渐散去,木棚里的油灯也灭了大半,只剩下后院的梨树下还亮着一盏小灯。林晚靠在沈砚肩上,手里把玩着那枚带着淡蓝光的银戒指,戒指的光晕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不远处的灶房里,传来小墨和青黛的说话声,小墨在问青黛“百花膏”的花瓣要怎么处理才不会褪色,青黛耐心地讲解着“要选晨露未干时采摘的花,用淡盐水浸泡半个时辰去虫,再阴干三日才能用”。鼻尖萦绕着淡淡的梨香,混合着梨树的清香,让人心里格外安稳。沈砚握紧林晚的手,指尖摩挲着她的手背,轻声道:“没想到传习班开班第一天就有这么多收获。不仅把熬膏的手艺传下去了,还凑起了捐资助学的心思,这比单纯教手艺更有意义。”林晚抬头看着他,月光洒在他脸上,柔和了他平日里的沉稳,她笑着说:“这就是传承的真正意义啊,不仅是手艺的传递,更是善心的延续。就像苏才人把膏方传给老妇人,老妇人再传给我们,我们又传给这些街坊,每一步都带着心意。对了,明日教大家熬秋桂膏,让小墨当助教吧。他今天帮张婶包扎伤口、给大家讲解药材时都很有条理,多给些锻炼的机会,将来定能独当一面。”沈砚低头在她额上印下一个轻吻,带着梨香的气息:“都听你的。我明天把《本草备要》里关于桂花的记载抄下来,让小墨提前备课,再给他准备个小教鞭,像模像样的。”
    月光透过枝叶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棚内的烛火渐渐熄灭,“晚砚堂”的灯光却依旧明亮,映着桌上摆放整齐的药材和陶罐,也映着这满院的膏香与温情。林晚知道,这门手艺的传承,从来不是冰冷的步骤传授,而是带着温度的心意相传,就像这梨香,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慢慢流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