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八章 市集春声献善膏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十八章 市集春声献善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十八章市集春声献善膏(第1/2页)
    距离东市踏青市集还有五日,“晚砚堂”的后院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青石板地上铺着刚采的桃花瓣,正等着阴干后加入百花膏;灶台边垒着半人高的粗陶罐,每个罐口都贴着纸条,标注着“梨香膏”“秋桂膏”“稚子膏”的字样;靠墙的木架上摆满了陈大娘新买的细瓷瓶,瓶身上缠着青黛编的彩绳,绳头系着小小的梨形木牌——那是阿力熬夜雕的,每个木牌上都刻着“晚砚堂”三个字。林晚正蹲在石桌旁,和老妇人核对药材清单:“桃花要阴干三日,玫瑰得去花蒂,茉莉要选半开的,这些都备齐了吗?”老妇人翻着手里的纸册,点头道:“都齐了,城南花农特意留了晨露未干的花苞,比宫里用的还新鲜。只是这百花膏要熬够六个时辰,得提前两日动工才赶得及。”
    沈砚提着药箱从外回来,手里还提着个竹篮,掀开盖布,里面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山楂和麦芽:“稚子膏的食材买来了,都是东市最新鲜的,我已经试过了,山楂酸度正好,麦芽也晒得干爽。”他蹲下身,拿起一颗山楂递给小墨:“今日教你熬稚子膏,这膏子要先把山楂去核煮烂,再和麦芽浆一起熬,火候要比梨香膏更轻些,不然会发苦。”小墨立刻攥紧手里的木勺,眼睛亮得像星星:“我昨晚把《熬膏入门》里的稚子膏配方背熟了!还画了火候控制的图谱,沈医官你看。”他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纸上用炭笔画着三个灶火的图案,分别标注着“武火煮沸”“文火收稠”“微火挂勺”,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筹备的第一日就出了个小岔子。张婶熬梨香膏时,不小心把冰糖放多了,膏体甜得发腻,她急得眼圈发红,捧着陶罐蹲在墙角叹气:“都怪我记性差,明明数着颗数放的,怎么就多了呢?这一罐膏子,够买两斤猪肉了。”林晚走过去掀开陶罐,舀了一勺尝了尝,随即笑着说:“别急,咱们可以改成‘蜜渍梨膏’,加些晒干的陈皮碎和川贝粉,既能解腻,又能润肺,正好适合春日咳嗽的人吃。”老妇人也凑过来,补充道:“宫里做过类似的‘陈皮膏’,要把陈皮切成细丝,用蜂蜜腌渍一日再加入,香气更浓。”张婶眼睛一亮,立刻擦去眼泪:“我这就去切陈皮!上次我老伴儿咳嗽,吃了加陈皮的梨膏就好得快,这改了配方,说不定比原方还受欢迎!”
    第二日清晨,天还没亮,后院就传来“咚咚”的捣药声。林晚披着外衣走出去,看见小墨正踩着小板凳,用石臼捣川贝粉,青黛站在旁边,手里拿着细筛子,把捣好的粉末一点点筛进瓷碗里。“你们怎么起这么早?”林晚走过去,摸了摸小墨的额头,发现他鼻尖上沾着点白色的粉末。小墨停下手里的动作,仰起头笑道:“林姐姐,我想早点把川贝粉备好,等会儿熬蜜渍梨膏就能用了。青黛妹妹说,筛三遍的粉末最细腻,熬出来的膏子不会有渣。”青黛也笑着点头,举起手里的筛子:“外婆说过,做膏子就像绣花,针脚要细,心思要巧,一点都马虎不得。”
    最忙碌的是市集前一日。街坊们都赶来帮忙:周先生带着书院的学生写宣传单,纸上“买养生膏,助义学童”的字样苍劲有力;王婆在灶房里炸梨香酥饼,作为买膏的赠品,酥饼的香气飘出半条街;李公子骑着马赶来,身后跟着两个仆役,扛着个崭新的木摊位,摊位上刻着缠枝梨花纹,是他特意请木匠做的:“沈大哥,林姐姐,这摊位稳固得很,就算刮风也不怕。我还跟东市的管事打过招呼,给咱们留了最显眼的位置,挨着卖风筝的摊位,孩子们多,稚子膏肯定好卖!”
    市集当日,东市的入口处早已挤满了人。踏青的男女老少穿着新衣,手里拿着风筝、糖画,脸上满是笑意。“晚砚堂”的摊位刚摆好,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摊位前挂着串着桃花瓣的灯笼,木架上的瓷瓶排得整整齐齐,每个瓶身都系着彩绳和木牌;桌案上摆着试吃的小瓷碟,里面盛着不同口味的膏子,旁边还放着阿力雕的小木勺;小墨穿着一身新做的青布长衫,站在摊位前,手里拿着宣传单,有模有样地介绍:“这位夫人,您看这百花膏,用三种鲜花熬的,涂在面包上吃,又香又养生;还有这稚子膏,加了山楂和麦芽,孩子不爱吃饭吃这个正好,赚的钱都捐给义学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八章市集春声献善膏(第2/2页)
    刚开张不久,就来了位带着孩子的夫人。那孩子攥着母亲的衣角,皱着眉头不肯说话,嘴角还沾着点糕点渣。夫人叹气道:“这孩子早上吃了两块糕,就不肯吃饭了,听说你们的稚子膏能开胃,我特意来看看。”林晚连忙盛了一勺稚子膏,递到孩子面前:“小朋友,尝尝这个,是山楂做的,酸酸甜甜的,很好吃哦。”孩子犹豫着尝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拉着母亲的手说:“娘,我还要吃!”夫人笑着掏钱买了两罐:“我娘家侄女就在这坊里的义学读书,听说缺笔墨钱,你们这义卖做得好,我回去多给你们宣传宣传。”
    正午时分,摊位前突然排起了长队。正在帮忙称膏的陈大娘突然发现,装秋桂膏的瓷瓶不够了,急得直跺脚:“都怪我没数清楚,早知道多备些瓶子了!”林晚刚要说话,就见张婶提着个竹篮跑过来,篮子里是她家里的粗瓷碗,每个碗上都用红漆画着小小的喜字:“用我的碗装!虽然不如瓷瓶精致,但洗得干净,还能当碗用,街坊们不会嫌弃的。”青黛也补充道:“我这里有多余的彩绳,系在碗上,一样好看!”说着就拿起彩绳,三两下就编了个漂亮的结,系在碗柄上。
    傍晚市集散场时,所有的膏子都卖光了,连王婆炸的梨香酥饼也没剩下。众人坐在摊位前,清点着赚来的铜钱,铜钱堆在粗瓷盆里,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周先生拿着算盘算了算,笑着说:“一共赚了三两六钱,够给义学的孩子们买二十套笔墨纸砚,还能余些钱买课本!”小墨捧着铜钱,眼睛里闪着泪光:“这是我们一起熬的膏子赚的钱,以后弟弟妹妹们就能有新课本了!”老妇人摸着他的头,感慨道:“我守了这手艺一辈子,从来没想过能靠它帮到这么多人。苏才人要是知道,也会高兴的。”
    回去的路上,月亮已经升了起来。林晚和沈砚并肩走在前面,手里提着空的陶罐;后面跟着阿力、小墨和青黛,三个孩子追着萤火虫跑,笑声洒满了街巷。陈大娘和张婶走在中间,聊着下次义卖要做的膏品;周先生和老妇人则落在后面,讨论着义学的课程安排。沈砚握紧林晚的手,轻声道:“你看,这就是最圆满的传承。”林晚抬头看着他,月光洒在他脸上,满是温柔:“是啊,手艺传下去了,善心也传下去了。以后每年踏青市集,咱们都办义卖,好不好?”
    回到“晚砚堂”时,后院的梨树还在散发着清香。林晚把赚来的铜钱小心翼翼地放进木匣里,匣盖上刻着“助学善款”四个字,是沈砚刚写的。小墨和青黛趴在石桌上,画着下次义卖的宣传单;阿力则在旁边打磨木勺,准备给下次的膏品配新的勺子。林晚靠在沈砚肩上,看着满院的灯火,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晚砚堂”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满院的膏香,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善意的延续,会伴着每一个春日,在西市的烟火气里,生生不息。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