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234章 还算有良心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234章 还算有良心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李局长,我们帮你。”
    三个人这时快速站在李威的这一侧,刚刚出手解决了那个被李威踹倒的杀手。
    这不是苦肉计,李威的那番话对他们有所触动,看到他被三个杀手围攻,拼了命也要护着云扬,内心非常震惊,不敢相信当官的里面还有好人,想想凌平市公安局的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吸血鬼,比黑社会还要黑,简直是天差之别。
    是李威的举动影响到他们,最终下定决心。
    “对,绝对不允许这些鬼子伤害李局长这样的英雄。”
    局势再一次发生......
    朱远航在中央党校的办公室里,窗外春光正好,柳絮随风飘扬。他坐在办公桌前,手中拿着一份来自青岭的报告,那是新任县委书记写来的治理进展汇报。字里行间,透着一股熟悉的务实之风。
    “……我们继续推进‘治理共同体’建设,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目前已实现全县村(社区)智慧平台全覆盖,并建立起村级议事协商机制,群众参与度明显提升……”
    朱远航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和干部们一起熬夜改方案、与村民围坐田头谈心的日子。他轻轻放下报告,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思绪却并未停留于此。
    最近几天,中组部召开了一次关于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专题会议,邀请了包括他在内的几位专家进行座谈。会上,一位副部长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地方虽然表面上看发展不错,但矛盾积累得很深,稍有不慎就会出事。我们需要像你这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来把脉问诊。”
    朱远航点头称是,但他心里清楚,自己现在的角色已经不只是一个“把脉者”,更是一个制度设计的参与者。他深知,真正的挑战不是发现问题,而是如何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政策建议,并推动落地执行。
    座谈会结束后,他回到党校,立刻召集了几位年轻的研究员,准备着手撰写一篇关于“新时代基层治理中的民主协商机制构建”的调研报告。这篇报告不仅是对之前群体性事件的反思,更是对未来治理模式的一种探索。
    “我们要从源头入手,”他对团队成员说,“不能等出了问题才去补救,而要在制度层面就做到未雨绸缪。民主协商不是一句口号,它必须成为治理的一部分,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走访了十几个省份,深入乡镇、街道、社区,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朱远航又一次深刻体会到,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从来都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的关系、信任与参与。
    有一次,在南方某省的一个村庄里,他遇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支书。老人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着他的手,眼里闪着泪光:“朱书记,您还记得我吗?当年我们在青岭开治理研讨会的时候,我还跟您请教过怎么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朱远航当然记得。那时候村里刚刚开始推行青年返乡创业计划,这位老支书带着几个大学生回乡办合作社,种有机蔬菜,如今已经成为全省有名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我现在年纪大了,可看着孩子们干得风生水起,心里踏实。”老人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有时候我就想啊,治理这事儿,其实就是搭个舞台,让老百姓能唱自己的戏。”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朱远航。他意识到,治理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激发活力;不是替代,而是引导;不是命令,而是共商。
    调研归来后,他花了整整两周时间整理材料,最终完成了那篇题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报告。这份报告被提交到中办后,很快引起了高层重视,并成为后续制定《关于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建设的意见》的重要参考。
    意见出台后,各地纷纷响应,开始建立和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有的地方设立“村民议事会”,有的推行“居民自治公约”,还有的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
    朱远航受邀在全国多个省市巡回宣讲这一理念。他的讲座总是座无虚席,不仅有来自基层的干部,还有不少普通群众自发前来听讲。
    有一次,在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位年轻的村干部走上前,激动地说:“朱老师,我听完您的课,才知道原来治理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回去之后,我要组织村里开一次全体大会,让大家一起讨论怎么搞乡村旅游。”
    朱远航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很好,记住一句话??治理的根在群众,魂在人心。你们才是最了解情况的人,我们只是给你们提供方法和工具。”
    2027年夏天,朱远航再次接到中办通知,要他参与起草一份关于全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五年规划纲要。这是继白皮书之后,国家层面又一次系统部署基层治理改革。
    这一次,他不再是单纯的参与者,而是核心执笔人之一。他带领团队梳理过去几年的成果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包括强化党建引领、完善群众参与机制、优化数字治理平台、健全监督问责体系等。
    规划纲要草案送审时,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道:“思路清晰,措施具体,体现了对基层治理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关于民主协商机制的部分,很有现实针对性。”
    朱远航看到这条批示时,内心平静如水。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千千万万生活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他们的权利需要被尊重,他们的幸福需要被守护。
    这一年秋天,青岭县传来好消息: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乡村治理水平连续两年位列全省前列。
    朱远航收到消息后,专门抽出一天时间,驱车前往位于京郊的党校图书馆,翻阅旧档案、整理照片,准备撰写一篇回忆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
    “青岭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我初心所在。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我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今天,当我站在更高平台上思考治理问题时,我始终记得,所有伟大的制度变革,都源于一个个平凡人的坚持与奋斗。”
    文章发表后,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共鸣。许多读者留言说:“读完这篇文章,仿佛看到了中国基层治理的希望。”“这样的干部,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然而,朱远航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他知道,治理现代化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前行。
    2028年初,他主动请缨,带队前往西北地区开展新一轮治理改革试点。这次的目标,是在民族地区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民意、融合多元文化的治理新模式。
    临行前夜,他在党校宿舍收拾行李,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打开一看,是青岭县委书记发来的信息:
    “朱书记,您好!今天全县召开年度总结大会,我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您。大家都说,青岭的发展离不开您的奠基。请您放心,我们会继续沿着您指明的方向走下去。”
    朱远航望着屏幕,良久未动。窗外的月亮很亮,照在窗台上的一盆绿植上,映出一片温柔的光影。
    他轻轻合上行李箱,低声说道:“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治理真正成为每个人的信仰。”
    朱远航在中央党校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他不仅参与了多项政策研究,还开始在全国各地巡回授课,推广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理念。他的课程内容扎实、语言生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深受学员欢迎。
    一次,在南方某省的培训班上,一位年轻的乡镇党委书记听完课后激动地找到他:“朱书记,我以前总觉得治理就是完成上级任务,听了您的课才明白,真正的治理是让群众满意、让社会和谐。”
    朱远航笑着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治理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你们作为一线干部,是最关键的力量。”
    这位书记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内心也更加有方向。
    回到北京后,朱远航继续投入到新一轮的政策调研中。这一次,他被安排参与一项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专题研究。课题组的目标是探索如何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资源互通、产业联动、治理协同。
    他在多个省市走访时发现,虽然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增长,忽视了农村的实际需求;有的地区虽然引进了先进治理系统,却忽略了群众的真实诉求。
    “治理不能只看数据,更要听民声。”他在一次内部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制定政策的人,必须深入一线,了解真实情况,否则就会脱离实际。”
    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课题组随后调整了研究方向,将重点放在“群众满意度”和“治理效能”两个维度上,力求构建一套真正贴近百姓生活的治理体系。
    与此同时,他还受邀参与起草《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这是继白皮书之后又一重要的顶层设计文件。他在其中负责撰写关于“数字赋能与群众参与”的章节,明确提出:“技术是手段,人本是核心。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让群众成为治理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这一观点在高层引起高度重视,并最终被写入正式文件。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朱远航的名字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有人称他为“新时代治理改革的领军人物”,也有人称他为“青岭经验的传播者”。但他始终保持低调,从不接受采访,也不参与任何商业活动。
    有一次,一家知名杂志想为他做一期封面人物报道,被他婉言谢绝。他对编辑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正的主角应该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干部和群众。”
    尽管如此,他的影响力依旧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邀请他前去指导工作,许多高校也将他的治理理念纳入教学内容。
    2027年秋天,他受邀前往一所著名高校讲授“基层治理与群众路线”课程。课堂上,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纷纷举手提问。
    “朱老师,您觉得未来基层治理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一名研究生问道。
    朱远航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认为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落后,而是信任缺失。治理的核心是人心,只有建立起干群之间的信任,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这番话让学生们陷入深思,也让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下课后,一位老教授走上前来,感慨地说:“你讲得真好,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我们也在讲群众路线,可后来慢慢变了味。现在你把它重新提出来,意义重大。”
    朱远航微微一笑:“时代在变,但治理的本质不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并结合新的形势不断创新。”
    夜幕降临,校园里灯火通明。朱远航走出教室,抬头望向星空,心中一片澄明。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准备好继续前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