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237章 强行抓人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1237章 强行抓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黑烟散去,大力死死按住一个,拳头连续朝着对方脑袋落去,直接将其击昏。
    这是最佳的选择,就在大力扑过去的一瞬间,藏在黑烟里的杀手同样对他发动攻击,手里的怪状兵器直奔大力要害,还好被他避开,凭借胳膊长力气大把人直接摔在地上,然后就有了刚刚抡起拳头猛揍的一幕。
    “李局,这孙子昏过去了。”
    大力的手,刚刚确实用足了力气,心里同样恨透了这些人。
    李威朝着斜坡上方走去,被柴刀击中的杀手还有气,努力向前爬,随着......
    朱远航回到北京后,没来得及好好休息,便接到中办通知,要他尽快前往中央政策研究室,参与起草一份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将作为未来三年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意义重大。
    他深知,这不仅是一次政策制定的实践机会,更是一次理念传播的契机。过去几年,他在青岭、在各地调研时看到的那些鲜活案例,如今终于有机会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会议安排在中央党校的会议室进行,与会者包括来自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住建部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和官员。朱远航被指定为城乡治理部分的核心执笔人之一。
    会议一开始,一位副部长就开门见山地说:“这次文件的重点,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资源双向流动,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但目前来看,很多地方还停留在‘输血’阶段,缺乏内生动力。”
    朱远航点头表示认同:“我同意这个观点。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倾斜,而是要建立可持续的互动机制。比如,我们在青岭试点的‘村级议事协商平台’,让村民参与决策,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也提升了治理效能。”
    另一位来自发改委的专家插话道:“可问题是,很多地方不具备青岭那样的基础条件,如何推广?”
    朱远航微微一笑:“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我们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照搬模式。比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先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入手,逐步引导群众参与治理;而在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方,则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激活农村经济活力。”
    他的发言引起现场一阵低声讨论,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里,朱远航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整理资料、撰写提纲。他们结合过去几年在全国各地的调研成果,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打通城乡基础设施瓶颈;第二步,构建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第三步,推动城乡产业联动发展。
    这一思路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认可,并被纳入正式文件草案。
    文件初稿完成后,朱远航又受邀前往多个省市征求意见。每到一地,他都深入乡村、社区,倾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真实声音。有一次,在西北某县,他走进一家农户,发现屋子里没有暖气,厨房还是土灶。
    主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热情地给他倒了一碗热茶:“朱书记,您说的城乡融合,能让我们这些偏远村子也喝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吗?”
    朱远航郑重地点点头:“这是我们的目标。城乡融合,不只是经济发展上的融合,更是生活质量、基本权利上的平等。”
    老人听后眼圈泛红:“那我们就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离开那户人家时,朱远航心情沉重。他知道,政策再好,如果落不到实处,终究只是纸上谈兵。他下定决心,要在文件中明确写入“基层监督机制”和“群众满意度评估体系”,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回到北京后,他立刻向课题组提出建议:“我们要在文件中设立一套完整的反馈机制,让群众有渠道反映问题,让政策执行不走样。”
    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并成为文件的一大亮点。
    2028年春天,《关于推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文件发布当天,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称其为“中国城乡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朱远航却依旧低调。他没有接受任何采访,也没有参加发布会,而是在党校的办公室里,静静地翻阅着文件全文。当他看到“鼓励各地探索村级议事协商机制”、“推动群众全过程参与治理”等内容时,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的努力,终于结出了果实。
    然而,真正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来自青岭的信件。信是新任县委书记写的:
    “朱书记,您好!昨天全县召开了城乡融合发展专题会议,我们在会上重点学习了您参与起草的《指导意见》,大家都深受鼓舞。特别是文件中提到的‘村级议事协商机制’,正好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坚持的做法。现在有了政策支持,我们更有信心把这条路走下去。”
    朱远航读完信,久久未语。窗外春意正浓,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的办公桌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影。
    他轻轻合上信纸,目光坚定如初。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荣誉,也不是为了地位,而是为了让千千万万像青岭这样的地方,能够真正实现治理现代化,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一年夏天,他再次带队前往西部民族地区,开展新一轮治理改革试点。这一次的目标,是在文化多元、语言多样、习俗各异的背景下,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临行前,他在党校的图书馆里,翻看过去的笔记和照片,准备写一篇新的文章。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治理,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传承。而我,愿做其中的一员。”
    夜色渐深,图书馆里只剩下他一人。窗外月光如水,洒在书页上,映出一行行清晰的文字,仿佛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他抬头望向远方,心中充满力量。
    他知道,前方的路,依旧漫长。但他已准备好,继续走下去。
    朱远航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刚刚展开,便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挑战。
    他此行的任务是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民意、融合多元文化的治理新模式。这个试点地区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加之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差异较大,治理难度远高于内地。
    刚抵达首日,朱远航就带着团队深入基层走访。他们走访的第一个村子叫塔尔沟村,是一个藏族聚居村落。村民们对陌生人的到来显得格外谨慎,不少老人甚至避而不见。
    “我们习惯了政府派人来开会、发文件,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生活。”一位年轻的村支书低声说,“很多时候,政策传达下去,群众听不懂,也不愿意配合。”
    朱远航点点头,心中已有初步判断。他深知,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不是照搬模式,而是尊重差异、因地制宜。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团队召开内部会议:“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宣传政策,而是建立信任。只有让群众感受到诚意,他们才愿意开口说话。”
    会议结束后,他亲自带队,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他请当地的翻译协助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建议。
    “你们说的那些‘融合发展’,对我们来说就是能喝上干净水、孩子能上好学校、看病不用跑几十公里。”一位年长的村民直白地说。
    朱远航记下这些话,郑重地回答:“我们会把这些需求带回去,反映到政策中去。治理的目的,不是让我们说什么,而是让你们说出心里话。”
    这番话打动了不少村民,气氛逐渐缓和下来。
    几天后,村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座谈会。不同于以往由干部主导的会议,这次会议完全由村民自发组织,议题也由他们自己决定。
    朱远航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他看到村民们围绕饮水、教育、医疗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还推选了几位代表负责跟进后续落实情况。
    会议结束后,他走到人群中,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治理,群众说了算。”
    这一幕被随行的记者拍下,后来在新闻中播出时,引发了广泛关注。有评论指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调研,而是一次基层民主实践的真实写照。”
    回到住处后,朱远航连夜整理笔记,撰写了一份《关于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改革试点的初步思考》。他在文中强调:
    “民族地区的治理不能简单复制内地经验,必须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群众意愿。治理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而不是单向输入资源。”
    这份报告提交上去后,很快引起高层重视,并成为后续制定民族地区治理政策的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朱远航还受邀前往省会城市,为当地干部讲授“民族地区治理创新”专题课。课堂上,他结合实地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
    “治理的本质是服务群众,而不是管理群众。”他说,“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更要注重情感联结和文化认同,把治理做实、做细、做到人心。”
    他的讲课内容朴实无华,却极具感染力,现场掌声不断。
    课后,一位来自牧区的乡镇干部走上前,激动地说:“朱书记,我以前总觉得治理就是完成任务,听了您的课才明白,真正的治理是要让群众有获得感。”
    朱远航微笑着点头:“只要群众满意了,我们的工作才算真正落地。”
    夜深人静,朱远航独自坐在宾馆房间里,望着窗外的星空。他知道,这场改革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着他。
    但他也清楚,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治理现代化的道路,终将越走越宽广。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
    “治理,不只是制度的设计,更是人心的回归。”
    月光洒在纸页上,映出一行清晰的字迹,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