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521章 轮不到我做主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521章 轮不到我做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马寻觉得朱元璋搞错了一些事情,马祖佑可没有学一些乱七八糟的看家本领。
    这孩子的看家本领就是讨人喜欢,除了将他的姑母哄的五迷三道之外,家里的其他人也都喜欢他。
    长的白胖好玩、性格也好,干干净...
    马寻站在大同城头,眺望北方天际,远处的山峦间隐约可见尘土飞扬,那是鞑子骑兵活动的迹象。他神色凝重,心中已有计较。火铳与火药虽已初见成效,但真正面对战场的考验,还需谨慎行事。
    “张将军,”马寻转身对张辅说道,“你可曾探明鞑子的主力动向?”
    张辅拱手答道:“回国舅爷,斥候已探明,鞑子前锋约五千骑,正沿浑河而下,意图绕过我大同防线,直扑雁门关。其后尚有万余主力,正在集结,预计三日后便可抵达前线。”
    马寻闻言,眉头微蹙,心中盘算片刻,随即说道:“雁门关乃我大明北疆要隘,若被突破,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能坐等其来攻,必须主动出击,打乱其节奏。”
    张辅神色一震,抱拳道:“国舅爷说得有理,末将愿率军出战,迎击鞑子前锋!”
    马寻点头,“张将军忠勇可嘉,不过此战不宜正面强攻,应以伏击为主。我观浑河沿岸地势起伏,林木繁茂,正适合设伏。”
    张辅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国舅爷高见!末将即刻调集兵马,布设伏兵。”
    马寻摆手道:“不急,伏击之事,还需详细部署。我带朱元璋与常颖善去实地勘察地形,你随后调兵,听我号令行事。”
    说罢,马寻便带着朱元璋、常颖善及几名亲兵,轻装简行,沿浑河而下,实地踏勘伏击地点。
    一路行至浑河上游,地势果然如马寻所料,两岸山势陡峭,林木葱郁,河面狭窄,水流湍急,正是伏击的好地方。
    “此处地势险要,敌军若从此处通过,极易陷入我军包围。”马寻指着一处河湾说道,“若在此处设伏,以火铳与火药为主力,配合弓箭与滚石,定能重创敌军。”
    朱元璋连连点头,“国舅爷所言极是!我们可在此处设置火铳阵地,再在两侧山头布置火药桶,待敌军进入伏击圈后,引爆火药,封锁退路。”
    常颖善则补充道:“火药的储存与运输必须格外小心,臣建议在伏击点附近设立临时火药库,由专人看守,确保安全。”
    马寻点头,“此计可行。你二人即刻回城,安排火药与火铳的运送事宜,并通知张辅将军,命其调集五千精兵,于明日辰时前完成伏击部署。”
    朱元璋与常颖善领命而去,马寻则继续在伏击点周围巡视,观察地形,计算敌军行进速度,推测最佳伏击时机。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大同城外便已集结起五千精锐边军。张辅身披战甲,神情肃穆,站在队伍最前方,等待马寻的到来。
    不多时,马寻策马而至,身后跟着朱元璋与常颖善,以及数十辆满载火铳与火药的马车。
    “张将军,”马寻下马后对张辅说道,“伏击点已布置完毕,火铳与火药也已到位。今日之战,务必一击而胜,打乱敌军节奏。”
    张辅郑重地点头,“国舅爷放心,末将定不负所托!”
    马寻随即下令:“全军听令,分三路进发,左翼由常颖善统领,右翼由朱元璋统领,中军由张辅将军亲自指挥,务必在敌军进入伏击圈前完成隐蔽。”
    五千将士迅速行动,按照部署向伏击点进发。
    与此同时,浑河上游的鞑子前锋也已接近伏击点。其主将乃一员老将,名为阿鲁台,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他站在高处,眺望前方地形,眉头微皱。
    “此处地势险峻,林木茂密,恐有埋伏。”阿鲁台沉声道。
    身旁副将却笑道:“将军多虑了,明军素来胆怯,怎敢在此设伏?况且我军骑兵众多,即便有伏兵,也难以阻挡我军冲锋。”
    阿鲁台冷哼一声,“你太过轻敌!明军虽弱,但近来传闻其新得奇器,威力惊人。若非如此,大同守军怎敢如此镇定?”
    副将闻言,脸色微变,但仍强作镇定,“将军,即便如此,我军也无需畏惧。若真有伏兵,我军骑兵可一鼓作气,冲破敌阵。”
    阿鲁台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好,你率前军先行,若遇伏兵,立刻后撤,我亲自率军压阵。”
    副将领命,率三千骑兵先行出发,沿着浑河而下,缓缓前行。
    不久之后,敌军前锋便进入了伏击圈。张辅站在山头,远远望去,只见敌军骑兵列队整齐,气势汹汹,心中不禁有些紧张。
    “国舅爷,敌军已入伏击圈,是否下令攻击?”张辅低声问道。
    马寻神色冷静,缓缓点头,“先让火铳手准备,待敌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再下令开火。”
    张辅立刻传令,火铳手们纷纷做好准备,弓箭手与滚石兵也严阵以待。
    就在此时,敌军副将突然察觉前方地势异常,心中警觉,立刻下令停止前进。
    “不对劲,此地太过安静,恐有埋伏!”副将大喝。
    然而,话音未落,只听一声巨响,火铳齐发,子弹如雨点般射出,瞬间击倒数十名敌军骑兵。
    “杀!”张辅大喝一声,伏击战正式打响。
    顿时,山头火药桶引爆,滚石从天而降,弓箭如雨,火铳齐发,敌军顿时陷入混乱。
    副将惊怒交加,试图组织反击,但火铳威力惊人,敌军骑兵根本无法靠近,只能仓皇后撤。
    “撤!快撤!”副将大吼。
    然而,退路已被火药桶封锁,敌军骑兵被困在伏击圈内,死伤惨重。
    阿鲁台在后方见状,脸色大变,立刻下令鸣金收兵,亲自率军前来救援。
    然而,此时伏击圈内的敌军已损失过半,残兵败将狼狈逃出,阿鲁台见状,心中震惊不已。
    “明军竟有如此利器!”阿鲁台喃喃自语。
    他深知此战已败,若再不撤退,恐怕全军覆没。他果断下令:“全军撤退,不得恋战!”
    敌军残部仓皇撤退,伏击战以明军大胜告终。
    战后,张辅激动地对马寻说道:“国舅爷,此战大胜,火铳与火药之威力果然惊人!敌军骑兵竟无法近身!”
    马寻微微一笑,“此战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还需继续改进火铳与火药,使其在战场上发挥更大作用。”
    张辅郑重地点头,“国舅爷说得是,末将定全力配合!”
    就在此时,一名斥候匆匆赶来,禀报道:“国舅爷,边关急报!鞑子主力已放弃南下,退回北方草原!”
    马寻闻言,心中一松,随即笑道:“看来,这一战,已让鞑子知难而退。”
    众人闻言,皆露出欣喜之色。
    马寻望着北方天际,心中却并未完全放松。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马寻站在伏击点的山头,望着鞑子残军狼狈逃窜的方向,心中并无太多喜悦。此战虽胜,但不过是小试牛刀,真正的大战尚未到来。他深知,火铳与火药虽有威力,但若想真正改变战场格局,还需不断改进、完善,使其更适应实战需求。
    “国舅爷,此战大捷,将士们士气高涨!”张辅满脸喜色地走上前来,语气中带着几分激动,“敌军前锋五千骑,几乎全军覆没,阿鲁台也未敢再战,便已退兵。我军伤亡不过三百,火铳与火药之功,实不可没!”
    马寻微微一笑,点头道:“此战虽胜,但不可轻敌。鞑子此次试探失败,必然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我们需趁此机会,进一步完善火铳与火药的使用方式,提升我军战力。”
    朱元璋此时也走上前来,神色兴奋:“国舅爷,火铳的威力果然惊人!方才那一轮齐射,几乎将敌军前锋阵型彻底打乱。若能再改进火铳的装填速度,使其连续射击,战场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常颖善则在一旁补充道:“国舅爷,火药的储存与运输问题虽已初步解决,但边关气候干燥,火药极易受潮,若能在火药库内增设恒温恒湿装置,或可进一步提升火药的稳定性。”
    马寻沉思片刻,缓缓点头:“两位所言极是。火铳方面,可尝试改进后膛装填结构,使其更便于连续射击;火药方面,则需加强防潮与运输安全,确保其在战场上的稳定使用。”
    张辅抱拳道:“国舅爷,末将愿全力配合,确保火铳与火药的改进工作顺利进行。”
    马寻摆手道:“此事不必急在一时。如今鞑子虽退,但边关战事未平,我们还需未雨绸缪。接下来,我打算亲自前往雁门关,查看那里的防务情况,并在那里设立一座火药库,以备不时之需。”
    张辅神色一肃:“雁门关乃我大明北疆重镇,若能设立火药库,确实可增强我军战力。末将愿随国舅爷同行,以策万全。”
    马寻点头:“好,那我们明日便启程前往雁门关。朱元璋、常颖善,你们二人负责火铳与火药的后续改进工作,务必在半月内拿出新的设计方案。”
    朱元璋与常颖善齐声应道:“是,国舅爷!”
    翌日清晨,马寻便带着张辅及一队亲兵,启程前往雁门关。一路上,他不断思索火铳与火药的改进方向,心中已有大致构想。
    数日后,一行人抵达雁门关。此关地势险要,城墙高耸,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马寻巡视关内,发现其防御体系虽完备,但火器装备仍显不足,若遇强敌,恐难以抵挡。
    “张将军,”马寻对随行的张辅说道,“雁门关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能在此设立一座火药库,并配备火铳部队,必能大大增强我军防御能力。”
    张辅点头称是:“国舅爷所言极是。末将即刻着手准备,选址修建火药库,并调集工匠前来施工。”
    马寻道:“火药库选址需慎重,既要便于运输,又要远离居民区,以防意外。我观雁门关西侧山谷地势平坦,且四周有山势掩护,可作为火药库最佳选址。”
    张辅立刻派人前往勘察地形,并着手筹备火药库的建设。
    与此同时,马寻也亲自参与火铳的改进工作。他提出,火铳的后膛装填结构应进一步优化,使其更便于快速装填与连续射击。此外,他还建议增加火铳的瞄准装置,以提高射击精度。
    “若能将火铳的射程与精度提升,使其在百步之外仍能精准命中目标,战场上敌军骑兵将再无优势。”马寻对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连连点头:“国舅爷所言极是!我们已在研究一种简易的瞄准装置,若能配合火铳使用,必能大幅提高其威力。”
    常颖善则继续研究火药的配方,试图通过调整硝石、硫磺与木炭的比例,进一步提升火药的燃烧速度与威力。
    “目前我们使用的火药配方,燃烧速度虽已大幅提升,但仍不稳定,若能在其中加入少量钾盐,或可增强其稳定性。”常颖善向马寻汇报。
    马寻沉吟片刻,点头道:“这个想法可行。你可尝试不同比例的配方,寻找最佳组合。”
    几日后,火药库的建设正式动工,工匠们在雁门关西侧山谷中搭建起一座坚固的仓库,内部铺设防潮层,并设有通风与温控装置,以确保火药的安全储存。
    与此同时,火铳的改进也取得初步成果。新型火铳采用优化后的后膛装填结构,装填速度较以往提升近一倍,且配备了简易瞄准装置,射击精度大幅提高。
    “国舅爷,您看!”朱元璋兴奋地将一支新型火铳递给马寻,“这是我们新改进的火铳,射程可达百步,且精度极高!”
    马寻接过火铳,仔细端详,随后点头赞许:“很好,此铳若能大规模装备,我军战力将大幅提升。”
    就在此时,一名斥候匆匆赶来,禀报道:“国舅爷,边关急报!鞑子主力已重新集结,意图再度南下,目标正是雁门关!”
    马寻闻言,神色一凝,随即下令:“立刻召集各部将领,商议迎敌之策!”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