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两千五百五十八章 仇恨刻骨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两千五百五十八章 仇恨刻骨铭心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朱元璋很久,很久没睡过如此舒坦的觉了,醒来时,已是翌日寅时。
    马皇后就坐在御案后,翻看着奏折。
    如一个女皇。
    朱元璋悄悄起身,止住了想要说话的太监,站在马皇后身后,看着沉神其中的马皇后,轻声道:“妹子,君临天下的滋味如何?”
    马皇后受了惊,侧头看向朱元璋,合起奏折:“只这么看了一个多时辰,便感觉肩膀酸涩,重八这般日以继夜,又不知多疲惫。君临天下的滋味,是累人的滋味。”
    朱元璋想要调侃的话说不出口了。
    顾正臣走出皇宫,天色已近黄昏。夕阳洒落在朱红的宫墙上,映出一抹淡淡的金色。他望着这熟悉的京城,心中却有些沉重。
    他知道自己交出兵权,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大明的稳定。可这一步踏出,便再难回头。
    “大人,回府吗?”宋晟在一旁低声问道。
    顾正臣摇了摇头:“不急,先去一趟兵部。”
    宋晟一愣:“兵部?”
    “李善长弹劾我,我总得去拜会一下这位老大人。”顾正臣淡淡一笑,眼中却无半分笑意。
    宋晟没有多问,默默点头,带着人跟了上去。
    ……
    兵部衙门,灯火通明。
    李善长正在书房中批阅公文,听闻顾正臣来访,眉头微微一皱。
    “请他进来。”
    片刻后,顾正臣步入书房,拱手行礼:“下官顾正臣,拜见李尚书。”
    李善长放下笔,抬眼看了他一眼,语气平静:“顾侯爷,你不是刚回京吗?怎么,不去府中歇息,反倒来我这兵部衙门?”
    顾正臣微笑道:“下官刚回京,自然要来拜会诸位大人。李尚书乃朝中重臣,下官岂能不来?”
    李善长冷笑一声:“你这话说得倒是漂亮。可你心里,怕是另有想法吧?”
    顾正臣神色不变:“下官不敢。下官只是想请教李尚书,为何要弹劾我?”
    李善长盯着他看了片刻,缓缓道:“你军中威望太高,若不早做打算,日后恐生祸端。老夫此举,也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
    顾正臣轻轻一笑:“李尚书说得在理。可下官从未有过不臣之心,也未曾拉帮结派,更未染指京军卫所。下官所掌,不过是水师与空军,这两个地方,与京军无关。”
    李善长冷哼一声:“你倒是聪明,避开了最敏感的地方。可你有没有想过,水师与空军,才是将来最能决定胜负的关键?”
    顾正臣点头:“下官明白。但下官也清楚,兵权终究是皇帝的兵权,不是臣子的兵权。下官交出兵权,是为了让陛下安心,也是为了大明的稳定。”
    李善长沉默片刻,道:“你倒是想得通透。”
    顾正臣拱手道:“下官只是明白一个道理??功高震主,不如退一步,以保长久。”
    李善长看着他,忽然笑了:“你这小子,倒是个聪明人。老夫倒是小看你了。”
    顾正臣微微一笑:“下官不敢当夸奖。只是下官有一事不明,还请李尚书指点。”
    “何事?”
    “下官交出兵权之后,水师与空军,该如何安排?”顾正臣目光平静,“下官可以放心交出,但不能让大明的精锐之师,落入不识兵事之人手中。”
    李善长沉吟片刻,道:“陛下已有安排。水师将由兵部直辖,空军则归入内廷,由太监统领。”
    顾正臣闻言,神色微变。
    内廷掌控空军?
    这可不妙。
    他深知空军的特殊性,若是落入太监之手,恐怕日后会生出不少事端。
    但他没有立刻反驳,只是点了点头:“下官明白了。多谢李尚书指点。”
    说完,他拱手告辞。
    李善长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
    ……
    回到府邸,已是深夜。
    顾正臣站在书房中,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自己交出兵权,是一次巨大的妥协,也是一次巨大的牺牲。
    可他别无选择。
    若不交出兵权,朱元璋迟早会对他动手。
    可交出之后,水师与空军落入兵部与内廷之手,未来的发展,恐怕会偏离他原本的设想。
    “大人,您真的不后悔?”宋晟低声问道。
    顾正臣摇头:“后悔无用。现在,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宋晟沉默片刻,道:“那接下来,您打算做什么?”
    顾正臣笑了笑:“接下来,我要开始做一件更重要的事。”
    “什么事?”
    “改革。”
    宋晟一愣:“改革?”
    顾正臣点头:“大明的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水师、空军、商路、驿站、通商、赋税……这些都需要改革。我既然不能再掌控军权,那就从政务入手,推动大明的变革。”
    宋晟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敬佩:“您这是要从朝堂入手,改变整个大明的格局?”
    “没错。”顾正臣目光坚定,“我要让大明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帝国,而不是一个靠武力维系的王朝。”
    宋晟深吸一口气,拱手道:“属下愿随大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顾正臣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
    次日清晨,顾正臣便前往内阁,正式上奏,提出改革建议。
    他提出设立“兵工司”,专门负责兵器制造与军工研发;设立“海事司”,统筹水师与海上贸易;设立“空军司”,管理空军事务;设立“商部”,统筹全国商业与对外贸易。
    他还提出,改革税制,推行“商税归一”,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商业税统一由中央征收;改革驿站制度,建立全国性的通信网络;改革教育制度,设立“军校”与“商学院”,培养专业人才。
    这一系列改革建议,震惊朝野。
    有人支持,认为这是大明强盛的必由之路;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对旧制的挑战,会动摇朝廷根基。
    朱元璋看完奏折,沉思良久,最终批复:“准奏。”
    他召见顾正臣,道:“你这改革,朕准了。但你要记住,改革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猛。朕给你五年时间,五年之后,若成效显著,朕再给你更大的权力。”
    顾正臣跪下谢恩:“臣定不负陛下厚望。”
    ……
    从此之后,顾正臣便开始着手推动大明的全面改革。
    他亲自督办兵工司,引进新式火器制造技术;主持海事司,建立远洋舰队,开拓海外贸易;整顿空军司,训练新式飞行员,提升战斗力;设立商部,推动商业发展,增加国家税收。
    他还推动教育改革,在京城设立“大明军校”,培养新一代军官;设立“商学院”,培养商业人才;设立“技术学堂”,教授机械、航海、化学等现代知识。
    五年时间,大明的面貌焕然一新。
    水师成为世界最强的海军力量,空军成为大明的空中屏障,商路遍布天下,经济空前繁荣。
    而顾正臣,也从一名寒门书生,成长为大明最年轻的内阁大学士,执掌朝政,辅佐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盛世。
    他的名字,被后人铭记,成为千古传颂的“寒门辅臣”。
    而他的故事,也在这片辽阔的帝国大地上,继续书写……
    顾正臣回到府邸,夜色已深,府中灯火未熄。宋晟紧随其后,神色凝重。
    “大人,您真打算推动这场改革?”宋晟低声问道。
    顾正臣站在院中,抬头望向星空,缓缓道:“这不是我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大明必须走的一步。若不改革,大明迟早会被时代淘汰。”
    宋晟皱眉:“可朝中那些老臣,恐怕不会轻易答应。”
    “他们当然不会轻易答应。”顾正臣笑了笑,“但陛下已经点头,他们便无法阻止。我们要做的,是让改革成为大势所趋,让他们不得不接受。”
    宋晟沉默片刻,终是点头:“属下明白了。那我该从哪里入手?”
    顾正臣转身,看着他:“你先去兵工司,那里是我改革的第一步。我已下令,将火器制造列为重中之重,尤其是火炮与火铳。大明若想稳固边疆,必须有更强的火力支撑。”
    宋晟应声:“是。”
    “另外,”顾正臣补充道,“你去查一查兵部的账目,尤其是兵工坊的开支。我要知道,这些年,大明在兵器制造上到底花了多少钱,又造出了多少可用之物。”
    宋晟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您的意思是,兵部可能有贪腐?”
    顾正臣淡然一笑:“我只是想看看,这些年来,大明的军费,到底花在了哪里。”
    宋晟点头:“属下明白。”
    ……
    翌日清晨,顾正臣便前往内阁,正式上奏,提出改革建议。
    他提出的改革,涵盖军事、经济、教育、政务等多个方面。
    在军事方面,设立“兵工司”,专门负责兵器制造与军工研发;设立“空军司”,统筹管理空军事务;设立“海事司”,统筹水师与海上贸易。
    在经济方面,设立“商部”,统筹全国商业与对外贸易;改革税制,推行“商税归一”,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商业税统一由中央征收;建立全国性的通信网络,提升政务效率。
    在教育方面,设立“军校”与“商学院”,培养专业人才;设立“技术学堂”,教授机械、航海、化学等现代知识。
    这一系列改革建议,震惊朝野。
    有人支持,认为这是大明强盛的必由之路;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对旧制的挑战,会动摇朝廷根基。
    朱元璋看完奏折,沉思良久,最终批复:“准奏。”
    他召见顾正臣,道:“你这改革,朕准了。但你要记住,改革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猛。朕给你五年时间,五年之后,若成效显著,朕再给你更大的权力。”
    顾正臣跪下谢恩:“臣定不负陛下厚望。”
    ……
    朝堂之上,风起云涌。
    李善长等人虽未公开反对,但暗中施压,试图拖延改革进程。
    顾正臣不动声色,却已开始布局。
    他先是在内阁设立“改革督办署”,亲自兼任督办大臣,掌控全局;随后,他调派亲信,进入兵工司、海事司、空军司等关键部门,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他开始整顿兵部与户部,查账、清吏、换人,逐步削弱旧派势力。
    宋晟在兵工司查出大量账目不清、贪腐成风的证据,顾正臣立即上奏,请求彻查。
    朱元璋大怒,下令彻查兵部账目,牵连数十名官员,其中不乏李善长的亲信。
    李善长见势不妙,连忙上奏,请求辞官归乡。
    朱元璋未允,只准其告假三月,令其闭门思过。
    朝堂震动,旧派势力受挫,顾正臣的威望更盛。
    ……
    改革之路,虽有阻力,却也步步推进。
    兵工司开始研发新式火炮,海事司组建远洋舰队,空军司训练新式飞行员,商部推动全国商业发展,技术学堂开始招生。
    五年时间,大明的面貌焕然一新。
    水师成为世界最强的海军力量,空军成为大明的空中屏障,商路遍布天下,经济空前繁荣。
    而顾正臣,也从一名寒门书生,成长为大明最年轻的内阁大学士,执掌朝政,辅佐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盛世。
    他的名字,被后人铭记,成为千古传颂的“寒门辅臣”。
    而他的故事,也在这片辽阔的帝国大地上,继续书写……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