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两千六百九十章 逼近太宰府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两千六百九十章 逼近太宰府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太宰府。
    熊谷初指着舆图,面色凝重地汇报着:“博多湾外出现了三十余艘明军战船,其中四艘如同山庞大。关门海峡方向也探查清楚了,明军船只数量不仅多达一百余艘,他们还占领了小仓、门司,长门的下关,也被明军占据……”
    “向西的通道也被切断了,饭?、桂川,已不在我们手中。南面的筑紫、平野,也出现了明军,兵力在两万以上,西面筑前的系岛等地,也出现了大量明军。”
    “从明军的动向来看,他们正在包围太宰府,若是现......
    海风凛冽,吹动战船旌旗猎猎作响。顾正臣立于楼船甲板之上,目光远眺东方天际线,那里云层低垂,墨色如铁,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降临。他手中紧握一封密报??是马三宝昨夜自琉球快船传来的最新消息:朱棣已与觉岸法师在中山王宫中秘密会面,随后便以“昭雪先烈、讨逆复仇”为名,正式向足利义满发出战书,并将觉岸所述屠杀高僧之事公之于众。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东亚为之震动。
    琉球百姓焚香祭拜三十六高僧亡灵,称燕王乃“护法真君”;福建沿海渔民自发组织船队,愿为大军运送补给;就连一向中立的爪哇苏丹也派使节前来,献上火油百桶、硫磺千斤,声称“倭人残暴,久为南洋之患,今得明军出征,实乃天意”。
    而最令顾正臣心惊的是,朱棣竟在战书中明确写道:“此战不为扩土,不图财货,只为还天下一个公道,为大明尊严一雪前耻!”短短数语,字字如刀,直刺人心。民间舆论瞬间倒向燕王,街头巷尾皆言:“若非燕王挺身而出,朝廷岂肯为百姓报仇?”
    顾正臣站在船头,听着身后运粮船上民夫们低声哼唱那首流传甚广的童谣,心中寒意渐生。他知道,这已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风暴。朱棣借历史旧案点燃民族情绪,以忠义之名裹挟民心,将自己塑造成救国于危难的英雄,而将朝廷置于被动甚至怯懦的位置。
    “先生。”马三宝悄然走近,声音压得极低,“我们在神机营查到的那份账册……已经被抄录多份,正通过商旅渠道流向各地文人手中。有人已在江南书院讲学时痛斥‘庙堂养奸,致使神器外泄’,矛头直指当年失察之臣。”
    顾正臣闭目良久,缓缓道:“是谁泄露的?”
    “不清楚。”马三宝摇头,“但线索追到半途就断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幕后之人手段极高,且对朝中人事了如指掌。极可能是……燕王府的人。”
    顾正臣冷笑一声:“好一招借力打力。他一边打着正义旗号东征,一边又放出行贿官员、叛国卖器的黑幕,逼得朝廷不得不整顿内政。这样一来,无论战事成败,他都能占据道德高地。”
    “更可怕的是,”马三宝沉声道,“据朝鲜密探回报,李成桂已答应出兵两万,由其子李芳远统帅,从釜山渡海攻占对马岛。而朱棣许诺的不只是领土归属,还包括战后开放辽东互市,允许朝鲜商人自由贩运丝绸、瓷器。”
    顾正臣猛然睁眼:“这是要绕过户部,擅自缔结盟约!他哪来的权力决定边贸政策?”
    “权力?”马三宝苦笑,“在他如今的声望面前,礼法早已形同虚设。百姓只看他是否能打赢倭寇,是否能让国家扬威海外。至于程序如何,谁在乎?”
    顾正臣沉默良久,忽然问道:“我们的船队离主力还有多远?”
    “约三百里。他们顺洋流疾进,我们负重缓行,差距越拉越大。”
    “再传令下去,加快航速。”顾正臣沉声道,“传我手令,所有粮船夜间不得熄灯,保持联络。另派三艘快艇先行,务必在朱棣登陆前赶到琉球,接管当地仓储调度权。”
    马三宝迟疑片刻:“可您无权干涉前线军务……”
    “但我有权掌控后勤。”顾正臣眼神锐利,“他是主帅,我是副帅兼督粮官。只要我还握着粮食和火药,他就不能完全脱离朝廷控制。哪怕他想做孤胆英雄,士兵也不能饿着肚子打仗。”
    马三宝点头退下。
    当夜,暴雨突至,狂风掀浪,巨舰如叶般颠簸。顾正臣独坐舱中,烛火摇曳,映照着他疲惫却清醒的脸庞。他翻开随身携带的《资治通鉴》,目光落在“七国之乱”一段,喃喃自语:“晁错削藩,本欲安刘氏天下,结果身死东市,七国依旧起兵……可见制衡之道,不在急切,而在顺势。”
    他合上书卷,提笔写下一道密令:命南京刑部彻查洪武二十年神机营贪腐案余党,尤其追查杨伦家族近况;同时令锦衣卫暗中监视燕王府在京留守人员,凡有异动,即刻上报。
    写罢,他将信封蜡缄口,唤来亲信:“明日清晨,用飞鸽送往应天。”
    窗外雷声滚滚,仿佛天地也在回应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三日后,舰队抵达琉球那霸港外锚地。尚未靠岸,便见港口内外人山人海,旌旗蔽日。朱棣的大纛高悬城楼,上书“靖海安民”四个大字,气势恢宏。码头上堆满各国送来的物资,日本流亡武士、琉球贵族、东南亚使节混杂其间,俨然已成一方国际盟主。
    顾正臣刚登岸,便被一群官员簇拥上前。为首者乃是福建布政使张?,拱手道:“顾大人,燕王已在中山王宫设宴,恭候您大驾光临,共商进军大计。”
    顾正臣淡淡一笑:“本官奉旨督粮,职责所在,须先查验仓储,点验军需。待诸事妥当,自当前往赴宴。”
    说罢,径直走向仓库区。
    不出所料,仓廪之中混乱不堪。原本应由朝廷统一调配的粮草器械,竟已有三分之一被贴上“征倭先锋营”封条,归入燕王直属系统。更有数十箱火药标注“特供神机队”,经查竟是新式爆破弹,威力远超常规装备。
    顾正臣冷脸召来管仓官问话,对方支吾半天,才承认是“燕王亲令,紧急备战,容后再报”。
    “容后再报?”顾正臣怒极反笑,“谁给他的权柄,不经兵部调拨,擅自启用军械库储备?”
    “这……”管仓官跪地磕头,“小人只是奉命行事……”
    顾正臣当即下令查封所有未登记物资,派驻亲兵把守仓库,并张贴告示:“凡未经副帅签押之军需调动,一律视为违令,按军法处置。”
    此举立刻引发轩然大波。
    次日清晨,燕王亲卫统领谭渊带兵前来质问,态度强硬:“我军即将出击,战机稍纵即逝!顾大人如此掣肘,莫非是要坐视倭寇壮大?”
    顾正臣端坐公堂,神色不动:“本官只知奉旨行事。尔等若敢强夺军资,休怪我不讲情面。”
    双方僵持不下,直至朱棣亲自到来。
    他身穿银鳞软甲,披玄色斗篷,步履沉稳,目光如炬。进门便笑道:“顾大人辛苦了。此番远征,粮草为先,您能亲临督办,实乃三军之福。”
    语气谦和,却字字带刺。
    顾正臣起身还礼:“燕王谬赞。下官不过恪尽职守,不敢懈怠。”
    朱棣环视四周,见封锁令仍在,眉头微不可察地一皱,随即舒展:“顾大人严谨周全,令人敬佩。不过眼下形势紧迫,倭寇已在五岛列岛集结兵力,若不速战速决,恐其联合九州诸藩,形成联防之势。”
    “所以更要稳扎稳打。”顾正臣直言不讳,“三千战船、二十万大军,岂是一纸檄文便可驱动?粮道未固,补给未通,贸然深入,一旦受挫,便是全军覆没之局。”
    “那依大人之见,当如何?”朱棣微笑。
    “先遣小股部队试探敌情,巩固琉球至台湾航线,建立中转补给站。待我主力齐集,再图进取。”
    朱棣轻轻摇头:“顾大人所言稳妥,却失之迟缓。倭人狡诈,今日退一步,明日便进一步。唯有雷霆出击,方能震慑四方。”
    说罢,他转身取出一份地图摊开,正是日本西海岸地形图,标注详尽,连港口潮汐时间都有记录。
    “这是我军细作潜伏十年所得情报。”朱棣指着肥前一带,“此处松浦党盘踞已久,私通海盗,豢养铁炮队。若不趁其不备一举荡平,待其与其他大名联手,后果不堪设想。”
    顾正臣凝视地图,心头微震。这些情报,竟比兵部档案还要完整。
    他忽然意识到,朱棣这些年表面韬光养晦,实则早已布局海外。那些所谓的“巡边练兵”,恐怕一半是在训练跨海作战能力;所谓“修造船只”,实则是打造一支不受朝廷直接控制的远洋舰队。
    此人之心,深不可测。
    正当二人对峙之际,忽有快马来报:朝鲜水师已抵釜山,李芳远率舰队启航,预计十日内可攻占对马海峡要隘;同时,暹罗国王遣使送来五百具复合弓、三千支穿甲箭,并承诺派遣战象部队登陆九州南部,牵制日军主力。
    消息传开,群情激奋。
    当晚,中山王宫举行誓师大会。朱棣立于高台之上,身后是来自十余国的使节与将领,宛如诸侯朝觐。他举起一杯清酒,朗声道:
    “二十年前,三十六高僧含冤东渡,血染清水寺外;十年来,我东南百姓屡遭劫掠,妻离子散。今日,我朱棣在此立誓??不灭倭寇,誓不还朝!不擒足利义满,不负天下苍生所托!”
    台下将士齐声呐喊,声震四野。
    顾正臣站在角落阴影中,看着这一幕,心中冰冷。
    他知道,这一刻起,朱棣已不再是大明的一位亲王,而是一个凌驾于国家机器之上的“共主”。他用战争凝聚人心,用正义包装野心,用联盟取代朝廷权威。即便最终战败,他也将成为悲情英雄;而若胜利归来,整个帝国都将匍匐于他的脚下。
    宴会结束后,顾正臣返回行辕,却发现案头多了一封匿名信。
    展开一看,只有寥寥数字:“杨伦之子,现居萨摩藩,化名‘村上源二郎’,任岛津氏军师,主管火器营。”
    落款无名,但笔迹熟悉??正是马三宝惯用的隐写手法。
    顾正臣瞳孔骤缩。
    原来,那个叛逃的神机营副统领不仅活着,还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日本火器部队的核心人物。这意味着,大明最先进的火药配方、铸炮工艺、连发铳设计图,早已流入敌手。难怪觉岸说日本已有“铁炮队”,且战术成熟。
    更可怕的是,若此事公开,举国必将哗然:堂堂大明军工机密,竟被叛臣子孙用来武装外敌!
    而这,恰恰又是朱棣最好的出兵理由。
    顾正臣提笔欲写奏折,手却微微颤抖。
    他知道,自己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若上报此事,等于为朱棣的东征再添一把火;若隐瞒不报,则是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失职。
    良久,他终于落笔:
    “臣顾正臣谨奏:查得昔日神机营叛员杨伦确有子嗣流落倭境,疑似参与火器研发。此事关系重大,恳请陛下密遣专使赴琉球,协同核查,慎勿轻宣于众,以免资敌或动摇军心……”
    写完,他将奏折密封,交予心腹连夜送往南京。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遥远的京都御所,足利义满正手持另一份情报,嘴角浮现一丝冷笑。
    “顾正臣来了?”他轻声道,“那位号称‘寒门第一相’的镇国公,终于也踏入这片海域了。”
    身旁老臣躬身问道:“主公,是否按计划行事?”
    足利义满望向东海方向,悠悠道:“让他们打吧。让朱棣和顾正臣互相猜忌,让大明与朝鲜彼此提防。等他们耗尽力气,伤了元气,我日本……便可真正崛起于东方。”
    他缓缓起身,下令道:“传我命令,放弃五岛列岛防线,诱敌深入。同时,派密使前往室町幕府各地大名,就说??太阳即将升起,百年国运,系于此战。”
    海风呼啸,战鼓将鸣。
    而在茫茫大洋之上,两支庞大的舰队正朝着同一个方向驶去??一个是满怀壮志的王者,一个是步步为营的谋臣;一个要改写历史,一个要守护秩序。
    但他们都不知道,真正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