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两千三百六十八章 远火四局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两千三百六十八章 远火四局,索道运输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主室窟顶为斗四莲花藻井,藻井内绘有童子飞天,边缘处是带着翅膀的兽,正面开了佛龛,里面是一趺坐佛,一脸慈善,两只耳朵垂过下巴,左手放在膝上摊开,右手抬起,手心正面来人,两侧站有菩萨。
    顾正臣打量着这场景,侧过身看向陶成道:“这就是你选中的远火四局厂址?”
    陶成道笑了,连连点头:“有什么问题吗?”
    顾正臣指了指佛龛:“你在佛祖、菩萨面前摆弄火器,存放火药,是想让他们保佑火器多杀一些人?”
    陶成道抓着胡......
    朱承志站在义学书院的高台上,望着远方学子,心中感慨万千。莲未凋,灯未灭。他知道,这条通往大明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而他,将与万千学子一同,踏步前行。
    就在此时,书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书院的宁静。朱承志眉头一皱,心中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他快步走下高台,迎上前去,只见一名信使满头大汗,翻身下马,跪地禀报:“大人,京城急报!”
    朱承志心头一震,接过信封,拆开一看,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信中写道:“朱大人,朝中局势突变,礼部尚书李文昭联合数位旧派重臣,上奏弹劾义学书院‘妄议国政’‘扰乱纲常’,并要求撤销‘义学科举’,废除《义学条例》。陛下尚未表态,但已有动摇之意。望大人早作应对。”
    朱承志缓缓合上信纸,心中翻江倒海。他深知,这场较量,终究无法避免。李文昭果然没有善罢甘休,趁着他在江南巡视义学之际,突然发难,显然是早有预谋。
    他沉思片刻,唤来王守仁:“守仁,你速回京城,面见太子朱瞻基,将义学书院的成效、学子的成绩、以及士族子弟入义学的名单整理成册,呈递御前。务必让陛下看到义学的价值。”
    王守仁点头:“属下即刻启程。”
    朱承志又道:“另外,你去请杨士奇、杨荣两位阁老,务必在朝会上力保义学。若能争取到兵部尚书张辅的支持,便可稳住朝局。”
    王守仁拱手告辞,迅速离去。
    朱承志独自站在书院门口,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却已下定决心。他不能让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更不能让寒门学子的未来再次被士族垄断。
    他回到书房,提笔疾书,写下了另一封奏折:
    “臣朱承志奏陛下:义学书院自设立以来,已有三千学子入学,其中寒门子弟占七成。书院所授,皆为经史子集、天文历法、算术兵法,皆为治国之本。义学之设,非为夺士族之权,而是为广开才路,使天下寒门亦有进身之阶。若废义学,寒门无望,士族垄断,国将不国。臣愿以性命担保义学之利,恳请陛下明察。”
    奏折写罢,朱承志命人快马加鞭,直送京城。
    数日后,朝会之上,朱棣端坐龙椅,目光深沉。李文昭与数位旧派士大夫列于阶下,正高声奏道:“陛下,义学书院设立不过数年,便妄图与国子监、府学并列,实乃僭越之举。今若不加以遏制,将来必生祸乱。”
    朱瞻基出列,朗声道:“陛下,义学书院乃新政之本,为天下寒门子弟开路,实为社稷之福。若因士族之私利而废之,实乃因小失大。”
    李文昭冷笑道:“太子殿下,义学书院所教者,皆非正统,多有异端之说。若任其发展,恐动摇纲常,败坏人心。”
    朱棣沉吟不语,目光落在御案上的两份奏折:一份是李文昭等人的弹劾书,另一份是朱承志的陈情表。
    就在此时,杨士奇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义学书院之设,实为大明之幸。臣亲见义学学子,皆能引经据典,谈吐不凡,远胜许多士族子弟。若废之,岂非寒门之痛,士族之利。”
    杨荣也道:“陛下,义学书院已为朝廷输送数百名人才,其中已有十余人授官,皆能胜任其职。若废之,实非明智之举。”
    张辅亦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义学书院乃强国之基。若能继续推行,十年之后,大明将有更多寒门子弟可堪大任。若因士族之反对而废之,实非明智之举。”
    朱棣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朕知义学之设,确有其利。然亦不可操之过急,需徐徐图之。朕允义学书院继续设立,但须严加监管,不得妄议国政,不得传播异端。”
    朱瞻基躬身道:“臣谨遵圣命。”
    李文昭等人脸色铁青,却无法再争。
    朝会散后,朱承志的奏折终于抵达京城,被呈于御前。朱棣翻阅之后,神色略有动容,将奏折收入案中,未作表态。
    数日后,圣旨下达:
    “义学书院继续设立,但须由礼部监管,不得擅自讲学,不得妄议朝政。义学科举亦继续施行,但须与国子监、府学、县学一同纳入科举体系,统一考试。”
    此旨一出,朝堂震动。士族一方虽未彻底得逞,但也获得了部分限制义学的权力。而朱承志一方虽未能完全守住义学的自由,但至少保住了义学的存在。
    朱承志得知消息后,长叹一声:“虽未全胜,但已保住根基。只要义学还在,未来仍有希望。”
    他召集书院诸位先生,道:“自今日起,义学书院须更加谨慎行事,不可授人以柄。同时,继续选拔寒门子弟,培养真正能治国之人。”
    王守仁道:“大人,李文昭虽表面忠于朝廷,实则勾结士族,私通书信。若能掌握其与林氏往来的证据,便可一举将其扳倒。”
    朱承志点头:“我已有打算。李文昭虽未得逞,但其必不甘心。若不彻底扳倒此人,义学始终难安。”
    王守仁道:“属下愿亲自前往福建,调查林氏与李文昭的往来。”
    朱承志道:“好,你即刻启程,务必小心行事。”
    王守仁拱手告辞。
    朱承志站在书院门前,望着夜色中的灯火,心中却已燃起新的希望。他知道,义学之路虽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日,大明将不再只是士族的天下,而是所有有志之士的舞台。
    他低声喃喃:“莲未凋,灯未灭。义学之火,永不熄。”
    夜风拂过,灯火摇曳,仿佛回应着他的誓言。
    朱承志回到书房,案头堆积如山的公文尚未处理,他却心绪难平。义学虽已初具规模,但真正要让它在大明扎根,还需更多努力。他深知,制度虽已确立,但人心未定,士绅阶层虽表面顺从,暗地里仍蠢蠢欲动。尤其是京城之中,朝堂之上,那些老派士大夫对义学依旧心存疑虑,甚至有人视其为威胁。
    “朱大人。”门外传来一声轻唤,是王守仁到了。
    朱承志起身迎他入内,道:“守仁,你来得正好,我正想与你商议京城之事。”
    王守仁坐下,道:“可是关于礼部尚书李文昭之事?”
    朱承志点头:“不错。此人素来反对义学,近日又在朝会上多次质疑《义学条例》,若不加以应对,恐怕会动摇朝廷对义学的支持。”
    王守仁沉吟片刻,道:“李文昭乃旧派重臣,门生遍布朝堂,若贸然与其冲突,恐生变故。”
    朱承志道:“我意并非与其正面冲突,而是以理服人。若能让他亲见义学之成效,或许能改变其看法。”
    王守仁思索片刻,道:“若能请他亲赴江南,亲眼所见义学书院之运作,或许真能令其改观。”
    朱承志笑道:“正是此意。我已修书一封,言明义学书院欢迎士大夫子弟前来学习,并愿为朝廷培养真正能治国之才。若能请动李文昭亲临,便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王守仁点头:“此事可行。我可请恩师杨士奇从中斡旋,促成此事。”
    朱承志道:“如此便好。”
    两人正商议间,门外又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赵烈匆匆而入,面色凝重。
    “出事了?”朱承志问。
    赵烈点头:“福建林氏近日暗中联络其他士族,似有结盟之意,意图联合抵制义学。”
    朱承志皱眉:“林氏不是已答应支持义学?”
    赵烈道:“林文远虽表面顺从,但其族中长老仍心存不满。尤其是林氏次子林文渊,此人素来桀骜,近日在族中大肆鼓动,言称义学终将削弱士族权势,若不早作打算,将来必受其害。”
    王守仁道:“若林氏真有反意,恐怕福建局势将生变。”
    朱承志沉思片刻,道:“此事不可轻举妄动,需稳住福建局势,同时派人暗中查探林氏动向。”
    赵烈道:“属下已命人监视林氏,若有异动,可及时应对。”
    朱承志点头:“此外,可再派一人前往林氏,以朝廷名义许以林氏子弟更多进入义学书院的机会,甚至可允其子弟直接入国子监。”
    赵烈道:“若如此,林氏或许会有所顾虑。”
    王守仁道:“但若林氏执意对抗,朝廷也需有所准备。”
    朱承志道:“正是。若林氏真有反意,朝廷可依《义学条例》及《大明律》治罪,必要时可调兵镇压。”
    赵烈道:“属下即刻返回福建,亲自坐镇。”
    朱承志道:“好,你即刻启程,务必稳住福建局势。”
    赵烈拱手告辞。
    王守仁待赵烈走后,低声道:“林氏之事,恐怕只是开始。士族之中,不乏对义学心存敌意者,若不加以震慑,恐怕将来会有更多麻烦。”
    朱承志叹道:“义学之兴,本就触动士族根本利益。他们若想保全自身,必然设法阻挠。但若我们能以理服人,以势压人,未必不能化解。”
    王守仁道:“大人所言极是。只是,朝廷内部,恐怕也有人暗中支持士族。”
    朱承志目光一沉:“你是说,京城之中,有人与士族勾结?”
    王守仁点头:“属下听闻,礼部尚书李文昭与林氏族长林文远素有书信往来,恐非巧合。”
    朱承志冷笑:“果然如此。看来,我们不仅要在地方应对士族,还需在朝堂之上,与他们周旋。”
    王守仁道:“大人可有应对之策?”
    朱承志道:“我已命人暗中调查李文昭与士族往来之事,若能掌握其勾结证据,便可依律治罪。”
    王守仁道:“但若证据不足,恐反遭其害。”
    朱承志道:“所以,还需另寻突破口。”
    王守仁道:“属下有一计。”
    朱承志道:“请讲。”
    王守仁道:“可借‘义学贡生’之名,选拔一批士族子弟入义学书院,再从中挑选优秀者,送入国子监。如此,既能安抚士族,又能培养一批真正支持义学之人。”
    朱承志思索片刻,道:“此计可行。若能令士族子弟亲身感受义学之益,或许能改变其对义学的看法。”
    王守仁道:“正是此意。”
    朱承志道:“那便即刻着手此事。”
    王守仁拱手告辞。
    朱承志独坐书房,望着窗外夜色,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而他,必须步步为营,方能走得更远。
    数日后,朱承志收到赵烈从福建传来的消息??林氏族长林文远已答应朝廷提议,允其子侄参加义学选拔,并承诺不再干涉义学事务。与此同时,李文昭亦答应前往江南巡视义学书院,亲自考察义学成效。
    朱承志长舒一口气,知此事暂告一段落,但心中仍存忧虑。他知道,士族不会轻易低头,而朝廷内部,也未必风平浪静。
    他提笔写下一封奏折,言明义学之重要性,并建议朝廷设立“义学科举”,将义学书院学生纳入科举体系,使其与国子监、府学、县学并列,成为仕途正途。
    奏折递入京城后,朝堂震动。许多旧派士大夫纷纷反对,认为此举将动摇科举根基,削弱士族子弟入仕之途。
    朱瞻基在朝会上力排众议,道:“义学乃新政之根基,若不能与科举接轨,终难长久。若朝廷不加以支持,义学终将沦为地方之私学。”
    朱棣沉思良久,最终点头:“朕允你所请,但须谨慎施行,不可操之过急。”
    朱瞻基躬身行礼:“臣谨遵圣命。”
    “义学科举”正式设立后,义学书院学生可直接参加朝廷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者,可入国子监深造,甚至可直接授官。此举极大激励了寒门子弟,也让士族子弟开始正视义学,纷纷进入义学书院学习。
    朱承志站在义学书院的高台上,望着远方学子,心中感慨万千。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他知道,这条通往大明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而他,将与万千学子一同,踏步前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