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父兄辈烧了几十年土窑,我也烧过土窑。
土窑是传统的烧窑方法。窑体圆形,内径三米,窑高不到三米,窑底与窑口一样大。因为是开口的,热效应很差,燃料成本高。土窑容积小,只能装七八千块小方楞,装青瓦也不过一万多片。早年民间建房大都木石结构,柱脚落地,外围石墙,内部用木板作隔山,所以建房时用砖量不大,砖的品种也不是很多。必不可少的是屋面的青瓦、作灶的小方楞,还有坟砖、薄砖等。土窑虽小,但是烧窑周期短,一般四天一窑,所以也很赚钱。我们家人手多,把烧窑作为家庭主业,常年不停地烧,收入也十分可观。不可忘记土窑的历史功绩!
到了六十年代,小洋房的建筑格局在农村流行开来。砖木结构的房子多了,建筑上的用砖量也就大大增加。小土窑烧砖供不应求,于是引进了较大容量的炉栅窑。炉栅窑可以烧草柴、木柴,也可以烧煤,因而也有人称它为煤窑。炉栅窑有一个良好的炉堂,里面架上十几根活动的铁炉栅,使燃料能够完全燃烧。炉栅与烟囱构成合理的空气助燃系统,加上窑顶球形、密封,炉火到了顶部产生回旋气流,然后返回到底部,废气经过地下通道从烟囱排出。窑内受热均匀,热效应好,能源消耗量显著降低。炉门外面砌有与窑胎连体的拱形窑棚,可以遮阳挡雨,窑工在这里施炉,方便舒畅。无疑,推广炉栅窑是烧窑业的一大进步。
金坑地方建造第一座炉栅窑大约在一九七一年秋天。这是乌牛、仁溪一带较早建造的一座炉栅窑,由金坑四个生产队集体投资建设;聘请永强的岩桃老师施工。这座窑建造得不够理想,窑体不到四米高,底部很大,窑顶尖削,容积小,只能装三万块砖,而且烧出来的正品率不高,次货很多。不过这毕竟是我们第一座炉栅窑,对于改造土窑来说功不可没。岩桃老师只帮我们烧了三窑之后,我们就大胆接手自己当老师。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我们对烧窑方式作了多方面改进,烧出来的质量一窑比一窑好。毕竟是烧窑世家,从土窑到炉栅窑,只要学会了装窑技术,那就什么都会了。
我紧跟着岩桃老师学习烧了三窑,基本掌握了装窑、烧窑要领。接过来自己烧之后,我成了小老师之一。不久,应石矾村邀请我与四哥第一次当老师给他们建造炉栅窑。后来又共同去横屿村建造两座窑。而后我单独给金岙村、溪口村各建一座窑。这样一来烧窑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到两年功夫,乌牛和仁溪凡是有烧窑的地方,都有我的足迹。烧窑成了我的职业。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砖瓦业迅速成为金坑村的致富产业和就业渠道;村民们勤劳俭朴、吃苦耐劳,依靠烧窑很快富裕起来。炉栅窑一座接一座地建起来,到九十年代初,全村多达十一座。规模越来越大,后来建造的或改造的,每窑都可装进八九万块砖。
但是金坑人烧窑致富的同时,也给全村的粮田带来灾难。毁田制砖,使白岩头汇、双浃汇、閗门下等近百亩良田变成水荡田,稍一下雨,就会淹没成为汪洋。二000年秋天,乌牛镇政府以保护耕地的名义,报请永嘉县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协同,组织人员重点整治,把这十一座炉栅窑全部拆除或炸毁。从此,作为金坑村发家致富产业的大规模烧窑业宣告结束,金坑的经济发展一时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