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人到中年恰似年入中秋。八月中秋秋亦春,秋天号称小春,誉为金秋。天高气爽,生机盎然;春华秋实,秋是收获的季节,令人欣喜,令人珍惜。
我于一九八零年五月到罗浮区农技站工作。重回政界,拘谨、生疏、新鲜,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农技站长董士林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也很有交际涵养和演说才能。为了熟悉环境,我跟着他一起在全区范围内转了半个多月。广泛接触各乡镇人与事,也了解了各地的农业生产情况。
对于农技站的工作人员来说,提高业务水平是关键。我过去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已经远远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时代步伐。譬如杂交稻制种技术,对于我来说几乎是空白。五十年代,中国的学术界批判“孟德尔(mendel)、摩尔根(morgan)基因学说”。而现在的杂交稻三系配套制种,却正是运用“基因”学说培育成功的。
我除了翻阅农技站里的藏书和资料,还买来“遗传与育种”、“植保员手册”、“生物统计学”等一些工具书。工作之余,不分昼夜地研读起来。毕竟基础功底尚在,不多久就跟上了当代农业科技的前沿步伐。
杂交稻是个新鲜事物,还处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农民对杂交稻的栽培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到了六月中旬的时候,区委决定分乡举办杂交晚稻栽培技术培训班。董士林站长给了我一份由他编写的培训教材,我也搜集了一些经验总结材料,认真阅读并且加以提练升华。罗浮区八个乡镇,我与老董分片负责培训讲课。我的第一讲在黄田乡大会堂,为三百多位生产队长以上的农民干部讲课。初次登台心理上有点压力,不过讲了十多分钟后,情绪渐渐稳定下来。会场里鸦雀无声,我知道我的讲话已经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这种开会形式的培训班,连续讲一个上午需要很多讲话内容,有的是时间。于是我在教材之外,深入浅出地插进了不少科技理论内容。有时候也结合讲课内容恰如其分地讲一、二个相关的小故事,把枯燥的技术课,变成生动易懂又容易记忆的科技故事课。博得听众赞赏,引来阵阵笑声和掌声,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无巧不成书。这一天中共罗浮区委在黄田乡召开区委扩大会议,区机关各部门一把手和各乡镇主要领导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全体参加听农技培训课。区委书记黄正发与黄田乡党委书记上台主持会议,提高了培训班的规格。我连续讲了三个小时,听众越来越多,会场爆满。
这一讲可谓一炮打响,不只是农民朋友听了说好,就是区乡干部听了都说这是一场富含科技水平的报告,很新鲜,有水平。这一季培训班我在各乡镇巡回讲了六课,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留下了好印象。
我很尊重乡镇农科站的工作,给他们部署了不少丰产示范和田间试验研究课题。诸如杂交稻的最佳播种期、最佳密植度、最佳施肥量等等,还常常去观察记载,积累第一手资料。我又去温州气象局专题抄录二十年农业气象资料,从中寻求一年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春寒、台风、干旱、寒潮的发生规律与年度机率;分析全年积温分布与农作物生育相关系数。再去乐清县病虫观测站的老同学那里要来十年病虫观测资料,用生物统计方法分析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周期与年度差异。掌握了这些资料与情报,我很快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学专家,受人器重。
这一年,罗浮区的粮食生产获得空前大丰收。第二年春天,油菜生产又获得从未有过的好收成。农业丰收与农技站的工作息息相关,罗浮农技站名声鹊起,我们为农业工作积累了经验,也树立了威信。
大海纵鱼跃,长空凭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