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百七十五章将门之风(第1/2页)
真没有想到,王将军来军部遗址,第一个看见的居然是半个多世纪前与自己同吃同睡的冉从军。他也参加过红军,只因没有文化,身体偏差,正当我们行军打仗时,他在老家养病,便跟地方上做一些打杂的事务。他现在也是享受了老红军待遇,三个女儿都出嫁了,只有一个幺女婿负责照料他的生活起居。此时,女婿去赶场为老人买药买一些生活必须品去了,平时除了下地种菜,让老人能够吃到新鲜蔬菜,主要工作就是陪护老人。
将军叫勤务兵从屋子里搬出了几条木凳,让大家坐下来歇息。冉从军老人听了王将军几十年的经历,还讲了冉家大院几十年发生的故事。这大院被文物管理所经过了多次维护与加固,成为了本地有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来此参观考察的不少。老人经常跟他们讲解革命历史,激发游客更加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这是进行传统教育的好地方。
冉从军老人给来者讲得很起劲,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老人邀请王将军一行,就在这里吃午饭,可将军说,这么大一路人,增加麻烦,还是回去吃,算了,以后再来看老哥。
原计划参观了冉家大院后,沿三塆岩上马伏山参观白莲教古战场遗址,可这里停留得太久,就只有先回安子坪吃午饭后再说下步活动了。最大的收获就是见到了冉从军老哥。不虚此行。
正当王将军计划上马伏山游览之事,机要秘书收到了紧急电报;军情紧急速回。军令如山倒。这不容将军在家乡耽误,只得立即启程回军营。到底是什么紧急军情,处于保密,他不能透露半个字。
就这样,王将军快速地收拾了行李,挥手告别了父老乡亲,象急行军一样回到了场镇,乘专车回部队。这是王将军第一次荣归故里,没有尽兴休假探亲,开始了革命工作。
我问二哥,他在老家亲眼见着王将军没有,他说看见了,那是唯一次近距离见着将军。当时,他在安子坪老院子里跟老乡们理发。因为没有亲戚关系,也就只好看一眼,而没有一起相处。
后来王将军的几个侄儿侄女都先后到了王将军所属部队服兵役。有一个最小的侄女叫王丹,与我是小学同学,成绩很一般,基本就是中偏下,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跟他哥子们到了部队,给王将军家里帮忙,带孙子,做些后勤工作,到了十六岁,就参军了。直到后来复员转业到老家,安排到县城百货公司坐门市,我去店面窗口逛市场,突然听到有个姑娘喊我的名字,我才知道王丹成了大姑娘,也开始在地方工作了。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总算看见一个马伏山的同学,还是女同学在县城端上了铁饭碗。我们就在柜台边聊起来,重点是关心她这几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还问了班上一些同学的去向。故人重逢,别有一番趣味。我们正聊得正酣时,有一个男子来跟她送午饭了,我认识,他是王丹的大哥,曾经在马伏山老学校代课,教过我们班上的体育课。他认识我,我当然认识他,也亲切地喊了他王老师。他勉强地答应了,但有些不高兴。并说了一句:你们同学相见,不容易,但是,丹丹刚回来工作,不能因为私人聊天耽误了工作,所以要注意私聊时间。我听懂了王老师说的话,于是立即说了句:好的,老同学,以后再聊,我先走了。王丹感到过意不去,脸色变成了桃红色。
我在城里转悠,下午临近下班时,还是不服气,还要找王丹老同学了解一下,王老师对我这个老乡为什么那么不友好。是不是对我以前有什么过节,有什么对不住他地方。再次来到百货公司大超市,王丹都在拖地板,准备下班回家。
王丹下班,叫我边走边聊。她住在大哥家,还有十几分钟的距离。他大哥前几年就在王将军的部队汽车连学会了开车,回到地方也是安排在县百货公司车队,负责货物运输,也结婚了。嫂子是百货公司的服务员,比王丹大十几岁,儿子都有一岁多,平时王丹住在一起,还可以帮助嫂子看孩子,做点家务。大哥知道幺妹对家务这一套,是行家。王丹还有一个强项,就喜欢笑。可谓笑口常开。王丹住在大哥家里,为哥嫂增加一些快乐的气氛。这个,王丹心里清楚得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百七十五章将门之风(第2/2页)
王丹一回到汉城,还没有上班,她大哥大嫂的同事熟人就跟她介绍男朋友,大多都是城里工作的。偶有乡下工作的老师和医生,都被大哥大嫂拒绝了。她有王将军这个背景,好些人都希望攀到这个高枝。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加上王将军是什么人啦,好多人不了解。他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老革命老军人老红军,要是有人想在他那里说走后门,叫他跟地方托关系讲人情办私事,门儿都没有,还要被批评教育一顿,把政治课上得足足的,把脑洗得明明白白的。这就是一个老革命的高贵品质。
老将军就是要求各位亲人要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凭本事工作,不要躺在前辈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坐享其成。王将军还有一个大侄女一直在马伏村小学代课,因为考试上不起,后来就下岗做了个体户,与丈夫一起在县城车站旁边开了个小餐馆维持生计,凭自己的本事创业。这是我亲眼所见。
还有一个侄儿一直在乡上的文化站电影院放电影,后来电影院不景气,他就做起汽车运输生意,维持一家生活。也是靠自己本事吃饭,我非常敬佩他们。
再说一个人,他是王将军条件最差的侄儿,名叫王玉,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一个二级残疾的瘸子,因为腿脚不方便,常驻马伏山老家,连街上都很少去。他一人在家照顾年老的父母,无缘无悔。可谓身残志坚的榜样。在家种田,养猪牛,把家里弄得干干净净,还与本村一个姑娘结婚生子,一男一女都靠上大学,凭考试,找到了城里的正式工作,真让马伏山人佩服。
在县城的大街上漫步。从百货公司超市回王丹的大哥家门口,一路上,我从女同学王丹那里了解了许多关于王家的事。她所讲的,与我们马伏山里所传说的,猜测的,相产太大,甚而面目全非。老家那些人总觉得王将军作为一个正部级高官,对王家可以做到很多很多,比如安排工作,晋升职务等等。可王将军没有一个侄儿当官,都是一般职务,一般工作,还有半数以上的都没有找到工作,有个体经营者,有务农一生的。就说我那老同学吧,虽然当时在县城,还是县级企业,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百货公司解体了。王丹同学和她百货公司负责采购业务的丈夫同时下岗,做起了个体商人,摆摊创业。我还在她那处在农贸市场大门口里的门市见到她后,刻意为了照顾她的生意,为孩子买过几次玩具呢。此时的王丹再不是那么年轻漂亮,笑容满面,而是头发花白,额头上布满皱纹的老太婆了。实话说,我一看见她,差点认不出来,认为那时的王丹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可是,她一喊我的名字,我就听出她那略带北方普通话尾音的喊声,我就认定那一定是王丹。
我跟她再次攀谈起来,不是上次在百货公司那样的干净舒适宽敞明亮的环境中,而是换作了杂乱吵闹嘈杂的市场里,有时还有些听不清楚说的什么。门市旁边还有卖鸡杀鸡,卖肉卖菜的,还有推板板车的,时有一股臭气袭来,这让王丹早已习惯了,适应了这样乱哄哄的环境了。
王丹问我现在哪里上班,我毫不隐藏地说实话了。她话外之意略带后悔地说道:老同学,还是你们有文化的好,至少不会失业嘛,你看我们两口子在经商行业工作,说失业就失业,东奔西跑的,最后才找了个门市,在这复杂的农贸市场里租个门市,早出晚归的,一天就被拴在这里,走个厕所都不方便,卖玩具,门市租金贵,利润薄,一个月下来就挣点工资,难哪!
我安慰老同学:条条蛇都咬人。做什么都有难处,只是隔行如隔山,不了解罢了。比如,你当个体户,自己说了算,没有领导管你,至少不会因为工作挨批评,是不是?
老同学却说:你说这个,我承认。再说,你们工作的地方干干净净的,比我们市场好看些,还有就是没有还有周末,还有节假日啊,你看我一天,过春节就是最忙的时候,有时连饭都顾上安安心心吃一顿。
我再次安慰她说:你忙不正是表示生意好嘛,你说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