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沈知念的目光在沈南乔脸上停留片刻,眼神平静得如同古井深潭,仿佛能穿透她精心描画的柔弱伪装。
沈南乔只觉得后背瞬间沁出一层冷汗!
“哦?”
沈知念终于出声,尾音拖得微长,带着一丝玩味:“姐姐想如何赎罪?”
机会来了!
沈南乔的心脏猛地一跳,几乎要撞出胸膛。
她立刻起身,动作幅度略大,带得绣墩都轻响了一下。
可她浑然不顾,几步上前,竟是“噗通”一声跪在了沈知念榻前的金砖上!
那冰冷的触感,透过薄薄的衣料直刺膝......
盛夏时节,北境叛乱虽已平定,然朝堂之上,暗流仍在涌动。赵宸虽借柳如烟之谋略迅速镇压赵晟,却也因此在朝中树敌无数。旧臣之中,不少人对柳如烟的手段心存忌惮,更有人私下议论:“皇后权势日盛,恐有吕后、武?之忧。”
宫中亦非太平之地。淑妃虽被禁足,但其子赵瑾年少聪慧,已在皇子中崭露头角,颇得部分宗室与旧臣青睐。而贤妃一系,则悄然拉拢朝中重臣,意图扶持己出皇子上位。
柳如烟对此心知肚明,却不动声色。她明白,此时若贸然出手,反倒会激起反扑。唯有静待时机,方能一击制胜。
一日,御花园内,赵宸携柳如烟赏荷,微风拂面,碧波荡漾。赵宸望着满池荷花,神色却略有凝重:“如烟,你可曾察觉,近来朝中多有异动?”
柳如烟轻声道:“陛下英明,臣妾也有所耳闻。不过,他们不过是困兽犹斗罢了,不足为惧。”
赵宸叹息道:“朕登基以来,虽力求新政,然旧势力盘根错节,始终难以彻底铲除。如今又添此等风波,朕实难安心。”
柳如烟抬眸望他,柔声道:“陛下不必忧虑,臣妾自有安排。”
赵宸点头,握住她的手:“有你在,朕便放心。”
---
数日后,一封密报送至凤仪殿。青鸢低声禀报:“娘娘,贤妃近日频繁召见户部尚书李敬之,二人密谈多次,似有图谋。”
柳如烟翻阅密报,神色未变:“李敬之素来反对新政,与贤妃勾结,倒也不出所料。传我命令,密切监视他们的动静。”
青鸢应命而去。
与此同时,朝中果然传出风声,称“皇后擅权,干预立储”,更有大臣上奏,请求皇帝早立太子,以安社稷。此奏折一出,顿时引发轩然大波。
赵宸在朝会上怒斥群臣:“朕尚未有嫡子,诸皇子皆年幼,何来立储之说?莫非你们另有打算?”
群臣低头不语,唯独李敬之站出来说道:“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储,若不早定,恐生变故。依臣之见,当择贤而立。”
赵宸冷笑:“贤者?谁是贤者?你口中的‘贤’,恐怕只是你自己的人选吧?”
李敬之面色微变,但仍坚持道:“臣所言,皆为江山社稷考虑。”
赵宸正欲发作,柳如烟却在此时派人送来一道懿旨:“请陛下暂且搁置此事,容臣妾查明真相。”
赵宸沉吟片刻,终是点头:“好,朕听皇后的。”
---
当夜,柳如烟召集青鸢等人密议。
“贤妃与李敬之联手,必有阴谋。若让他们得逞,朝廷将陷入更大的动荡。”柳如烟语气冷静,“你去查清楚,他们是否与藩王余党有联系。”
青鸢领命而去,三日后带回消息:“贤妃府中,有一名幕僚,原是前镇北王府旧人。此人曾多次出入京城,与江南某藩王暗中往来。”
柳如烟闻言,眼中寒光一闪:“看来,他们是想借藩王之力,逼迫皇上让步。”
次日,柳如烟亲自前往御书房,向赵宸呈上证据:“陛下,贤妃勾结旧臣,意图扰乱朝纲,甚至与藩王余党私通,罪证确凿,请陛下决断。”
赵宸看完密报,脸色铁青:“朕竟不知,她竟敢如此大胆!”
柳如烟淡淡道:“陛下,若不及早处置,恐再生祸端。”
赵宸沉默良久,最终下令:“贤妃禁足于宫中,永不许干政;李敬之革职查办,交由大理寺审理。”
朝野震动,众人这才意识到,柳如烟不仅善谋略,更能果决行事,无人再敢小觑。
---
然而,真正的危机尚未到来。
秋末冬初,北境传来急报:边关告急,突厥大军南侵!
赵宸接到战报后,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命兵部尚书王允调集兵力,准备迎敌。
王允皱眉道:“陛下,突厥此次来势汹汹,恐怕不止是劫掠那么简单,极可能是蓄谋已久的大举入侵。”
赵宸沉声道:“朕已下令各路兵马集结,务必守住边疆。”
柳如烟却在旁说道:“陛下,若仅靠守城,恐怕难以取胜。不如派出奇兵,绕道突厥后方,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赵宸思索片刻,点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
于是,柳如烟秘密派遣暗卫联络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承诺重金与封地,联合夹击突厥。同时,她还调遣一支精锐骑兵,由一名年轻将领统领,潜入敌军后方,伺机焚毁粮草。
这一战,历时三个月,最终以突厥败退告终。赵宸亲赴前线犒赏将士,并在庆功宴上再次公开赞扬柳如烟:“若非皇后运筹帷幄,朕焉能如此迅速击退外敌?”
群臣齐声附和,自此,柳如烟在朝中威望更盛,连一向对她心存芥蒂的旧臣,也不得不承认她的能力。
---
然而,就在局势看似趋于平稳之时,宫中却再度发生变故。
冬至之夜,赵宸突发高热,昏迷不醒。太医署紧急救治,却迟迟不见好转。
宫中人心惶惶,传言四起,有人说皇帝中毒,有人说是旧疾复发,更有人怀疑,是后宫之人下毒害君。
柳如烟闻讯后,立刻封锁皇宫,严查所有出入人员,并亲自前往御书房查阅赵宸近日所食之物。
青鸢在调查中发现,赵宸服用的一剂汤药中,竟含有少量“牵丝草”??正是当初毒杀赵昱的毒物!
柳如烟脸色骤变,立即下令彻查药房,最终揪出一名太医,供认不讳。原来,此人竟是淑妃旧部,因当年之事怀恨在心,趁机下手。
柳如烟没有犹豫,当即下令处死此人,并将淑妃软禁于冷宫。
赵宸醒来后,得知此事,神情复杂:“如烟,你为何不让我亲手处置她?”
柳如烟轻声道:“陛下仁厚,若让她活着,恐怕还会生事。臣妾不愿您再受困扰。”
赵宸沉默许久,终是叹息一声:“你总是比我更果断。”
柳如烟握住他的手:“因为我知道,你是这世上最不该受伤的人。”
赵宸望着她,眼中满是深情:“有你在我身边,我才能真正成为一位帝王。”
---
此后数年,赵宸愈发倚重柳如烟,朝政大事几乎全由她裁决。柳如烟则一手掌控六宫,一手辅佐朝政,使得朝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春风吹绿宫廷,繁花似锦,一如盛世景象。
而在那巍峨宫殿之中,一位女子身披凤袍,稳坐中宫,目光坚定,心志如铁。
她不再是那个被人轻视的庶女,而是这个帝国真正的掌舵者。
她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成为一代传奇。
柳如烟在凤仪殿内,望着案上堆积的奏折,眉头微蹙。自赵宸病愈后,朝中局势虽趋于稳定,然各地灾情频发,边疆战事未平,政务愈发繁重。她深知,若不尽快解决这些隐患,恐怕又会有人借机生事。
青鸢悄然步入殿中,低声道:“娘娘,江南水患严重,已有三州告急,百姓流离失所,急需赈灾粮草。”
柳如烟放下朱笔,神色凝重:“江南乃朝廷赋税重地,若处理不当,不仅民生凋敝,更会影响国库收入。传旨户部,即刻调拨粮食,并派遣钦差大臣前往督办救灾事宜。”
青鸢应声而去,片刻后,又有一名宫女匆匆入内禀报:“启禀娘娘,北境急报,突厥骑兵再次南侵,已攻破雁门关外围防线!”
柳如烟闻言,心中一沉。雁门关乃北境要塞,若被突破,敌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京城安危。她立即召见兵部尚书王允,命其速调精兵增援,并亲自拟定作战方略。
王允领命而去,柳如烟却并未松懈。她清楚,此次突厥来势汹汹,恐怕不只是单纯的劫掠,而是有意趁朝廷内忧外患之际大举入侵。若不能迅速击退敌军,势必动摇国本。
思索片刻,她提笔写下一封密信,交予青鸢:“送去镇西军,命李将军率军绕道突厥后方,切断其粮道,另派使者联络西域诸国,许以通商之利,共抗突厥。”
青鸢点头称是,连夜出发。
数日后,前线传来捷报:李将军成功奇袭突厥粮仓,焚毁大批军需物资,敌军因补给不足被迫撤退,北境危机得以化解。
赵宸闻讯后大喜,亲下御旨嘉奖将士,并在庆功宴上当众称赞柳如烟:“皇后谋略无双,实乃朕之良辅。”
群臣齐声恭贺,皆对柳如烟敬服不已。
然而,就在局势稍显平稳之时,朝中却又起风波。
一名御史上奏,弹劾柳如烟“擅权专政”,并言辞激烈地指责她干预立储之事,甚至暗示她有“吕后之志”。
此奏一出,满朝哗然。不少旧臣纷纷附和,意图借此削弱柳如烟的影响力。
赵宸脸色阴沉,正欲发作,却被柳如烟轻轻按住手:“陛下不必动怒,臣妾自有应对之法。”
次日,柳如烟召集六部尚书于凤仪殿议事,当众宣布:“本宫虽协理政务,然一切决策皆由陛下定夺,从未独断专行。至于立储之事,陛下尚未有嫡子,诸皇子皆年幼,何来‘擅权’之说?”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再言语。
柳如烟又道:“若有人怀疑本宫,尽可查证。但若有心构陷,妄图扰乱朝纲,本宫绝不轻饶。”
此言一出,满殿肃然,那些原本跃跃欲试的大臣纷纷低头,不敢再发一言。
事后,赵宸将那名御史贬至边疆,以儆效尤,自此再无人敢轻易挑战柳如烟的权威。
---
春风拂过宫廷,万物复苏,而柳如烟的心却始终紧绷着。她知道,自己虽已稳坐中宫,然朝堂之上,仍有不少人对她虎视眈眈。唯有真正掌控全局,才能确保赵宸的江山稳固。
某夜,她独自坐在御书房内,翻阅各地奏报,忽听得门外脚步声响起。赵宸缓步走入,神色疲惫。
“如烟,你还在看奏折?”他轻叹一声,“这些事交给臣子们处理便是,何必让自己如此劳累?”
柳如烟抬眸看他,眼中闪过一丝心疼:“陛下辛苦了一日,也该歇息了。我不过是习惯了熬夜,倒也不觉得累。”
赵宸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你总是为我操劳,从不为自己考虑。你说,你到底想要什么?”
柳如烟微微一笑:“我只愿与你共度此生,护你江山,守你社稷。”
赵宸沉默片刻,终是低声说道:“好,这一世,我便与你并肩同行,永不分离。”
夜色深沉,烛火摇曳,他们的身影在光影中交织,宛如一幅永恒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