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九十七章 督查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九十七章 督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题记:这是一系列非常有深度的报道,对于龙脊市沙尘暴的调查,李锋芒带领特稿部并没有完全挖到根,或者留了情面。但引起央视调查栏目的介入,就从这次报道开始,毫不留情把诸多封盖的毛病暴露了出来,引发了河右当地诸多不满。
    ——————————————
    这就像一个五星级酒店,进去后就很整洁,你都不好意思乱扔东西,如果这个房间本就是凌乱的,估计很多人进去就随地吐痰了,因为满地都是污秽,这不是从众心理,而是一种大众意识。
    特稿部这篇《龙脊沙尘暴调查之一“蓝蓝的这片天”》,是五篇系列报道的开篇,为此总策划李锋芒借用了第三篇的一些素材,这一段话是开头,是记者看到一个场景后的感叹,李甫刚开始觉着莫名其妙,但读完马上拍案叫绝。
    这是一次非常费力的编辑,李锋芒把他跟黄长河与赵晨光采回的稿子,全部打乱糅合在一起,再依照编辑意图一一分出要的东西,然后统一用一种写作手法。
    他从河右省最北边属于北江市的一道沙坡开始,也不知什么时候这片沙坡消失了,去哪了?然后他不回答,直接从一片数百公顷的灌木林展开新闻报道,灌木林几乎是半沙地半植被覆盖,再往北就是沙漠。这块辽阔的灌木林已经逐渐被当地人漠然毁掉,这个过程是十年。不知道谁是第一个,但似乎每一个都在伸手破坏,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吃饭为生存,煤炭价格越来越贵,而此前可以砍柴的山上已经没有一棵树一根枯草了。
    接着,李锋芒设计了一场风,跟着早春从沙漠上掠过,到曾经的沙坡被挡了下,而后减缓进入这片灌木林……不,沙坡没了,灌木林也没了,毫无阻挡,一路南下,沙尘飞扬,这沉重的风被两侧的山挡住,只能顺着中间长驱直入。
    再往前刮,又是一片古老的防护林,据传龙脊曾是国都所在地,那时候这里的皇帝下令种了这片林。后来,农业学大寨砍伐了多半修成梯田,再后来这里开始挖掘煤矿,剩下的林子都变成了矿井里的坑木,因为这些林子长了好几百年,密度很大很结实……古老的防护林没了,风继续刮,前面就是龙脊市北边的山了,山下是河右省最大的炼钢厂,河右省最大的化工厂,河右省最大的发电厂……烟筒林立,乌烟瘴气……也不知什么时候,山上的树死光了,植被没了,变成光秃秃的石头山……
    最后李锋芒让这风进入了龙脊市,他从各大超市、菜市场随处免费可以拿到的塑料袋开始,进入到城南的塑料厂,再进入城西的洗煤厂,还飞过城东的采石厂……
    一口气看完,李甫叹口气:这漫天的沙尘暴谁之错?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啊。
    李锋芒说可以这样说,也不能这么说,最重要是缺失了监管。这五篇系列报道在这里,我都提交了,李总,我建议每天一篇,连续报道,我打听了一下,国家督导组在龙脊市待六天。另外,怎么想办法让他们看到咱们的报纸,请李总协调咱的发行部门,他们住在龙脊西城宾馆。
    李甫说好,都照办,让我先看完这五篇稿子吧,迫不及待的想读呢。
    大体以“本来,现状,成因,反思,未来”分五个部分,总标题《龙脊沙尘暴调查》,围绕“这片天”做文章,分别是:1、蓝蓝的这片天;2、哭泣的这片天;3、暗淡的这片天;4、寻找这片天;5、恢复这片天。
    连续五天占据头版头条,这个《龙脊沙尘暴调查》再次成为省城老百姓的议论话题,而司机永远是最先知道很多传言的,老石给李锋芒说:听说《两江都市报》本来准备弄这个选题,看了你的报道,戎建立马上说算了不用弄了,人家已经做到了极致,他说当时该给你说让你直接当副总编,也许就挖过去你了。
    李锋芒笑着说这是咱们部门全体的功劳,你不看署名是我们仨人嘛,嘿嘿,老石同志,不利团结的话子不可以再讲啊。至于《两江都市报》,更是不要多说,毕竟是一个爹,兄弟报纸嘛。
    对于保证让督察组看到这几天报纸的任务,田禾直接交给了甄青梅,这丫头也不辱使命,回来给田禾说完成了,国家关于省会城市大气污染督察组派到咱们省是七个人,每个人我都给了两份,一共给了十四份。
    田禾笑着说每人一份就够了,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听说督察组来了后,要求封闭了龙脊西城宾馆一层,他们不是七个人吧,我还听说带了很多仪器,还有工作人员了吧。
    甄青梅说没问题是七个,剩下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当地抽调的,之所以封闭就是因为这个,怕这些当地的往外传消息。
    说穿了,长得漂亮与胆大都是资本。
    甄青梅第一次过去,捏着一叠报纸直接说自己是河右晚报社的,宾馆负责人说对不起,不能进去,人家督导组已经吩咐了,谁也不见,需要约谈的人都是他们派人下来领上去。
    围着宾馆转了一圈甄青梅就回了家,然后换了一身非常时髦的服装,还戴了副浅色的墨镜,把报纸装进一个时髦的包包里。她第二次过去后,在宾馆大厅坐了会,看有个年轻的男服务员一直偷看她,于是就找时机跟这个小伙子聊了会天。
    很快她就得到确切消息,督导组封闭了一层,工作人员都不能下来吃饭,因为是当地人互相熟悉,饭都是送上去,而督导组的七个人如果不外出,每天都在二楼吃自助餐。当天他们没有外出,于是甄青梅直接买了一张自助餐票。
    到了用餐时间甄青梅就去了二楼自助餐厅,吃饭的人不多,多是三三两两,就有一个长条桌坐了六七个人,听口音就是北京过来的。她盛了点饭端着盘子也过去坐下,然后故意把包包丢在座位上先走。有个督导组成员看到后喊住她,返回拿过包包说谢谢,然后说太沉了,这里面有几张报纸,送给你读读吧。
    田禾笑着说你真厉害,可是你怎么保证他们都看到了呢?甄青梅说我出了餐厅在拐角等着呢,看他们每个人拿着一份边走边看出来的,我就又进去给服务员说我刚才去洗手间,票交给你了,再次弄了一盘子这才吃饱了肚子。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第二天甄青梅去了直接给宾馆吧台放了十份报纸,“请转交督察组成员,算了,你们不用转交,他们会给你们要的。”
    别看她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对李锋芒的推崇却是非常高:这七个人看了第一篇报道,一定会自己找第二篇,李首席的稿子就像糖葫芦,一颗颗吃完才能回过味。
    这些事情都做完,李锋芒就等着领导们批示,然后写后续,但等了三天也没动静,除了报纸发行显现出效果,稿子本身应该引起的重视却没凸显,他有些郁闷,直到接起一个电话。
    喂,您是《河右晚报》记者李锋芒吗?
    是的,我是。您是?
    我是中央电视台xx访谈节目组,我们栏目很关注您主导的《龙脊沙尘暴调查》,可以面谈吗?
    李锋芒说我请示下我们领导,稍后给您打过去。他知道《xx访谈》,他不知道这个督导组里有一位就是该访谈的策划人员。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这档节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应该是国内新闻界舆论监督搞得最好的媒体栏目之一。李锋芒研究过十多期报道,非常推崇他们“深挖事实本身”的精神,还有用此来构建内容及逻辑结构的特点,强化事实论证和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
    李甫说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观点先行,李锋芒,这就出现一个问题,直接点名,比如他们现在要关注咱们这个系列报道,那就会直接说“龙脊市沙尘暴形成原因是当地政府不作为,或者为虎作伥”类似的话,并且会点名“《河右晚报》特稿部几号到几号有个系列报道,针对河右省城龙脊市频发的沙尘暴展开调查,”等等吧,省里会不会不满意?
    田禾说我觉着没啥,咱们又没点名道姓哪个人哪个厅局,李锋芒这稿子是从历史原因说起的,当然,当下的不重视及破坏生态也是助纣为虐。我是觉着瞻前顾后成不了大事,就算咱不配合,人家央视也会搞这个调查,如果这个栏目从咱们报道出发,那就是给咱们晚报宣传,这个节目收视率太高了。
    商量了下,最后决定配合央视这个栏目,李锋芒当着田禾与李甫的面就拨回去电话,对方说我们在龙脊市西城宾馆某某房间,请您辛苦下过来我们面谈。李锋芒说这样吧,我们特稿部今天发这个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你们方便的话到我们报社吧,可以安排车去接你们。
    田禾伸了伸大拇指,李甫也频频点头,李锋芒已经领会了他们意思,这个配合是要冒风险的,那就讨价还价,好好宣传下《河右晚报》。果然,这个报道在河右省引起轩然大波,分管领导孙继全被点名批评,田禾及李甫被叫去谈话,本来推选李锋芒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被直接拿下。
    对方没有犹豫,马上说这样更好,我们自己打车过去,请您把报道的情况及大样准备下,访谈就在贵报开始,咱们一会见。
    田禾马上抓起电话打给仇普光:现在安排各部门,二十分钟把自己办公室收拾干净,弄利索,央视一会过来采访。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