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十七章秦汉定国本
嬴政名叫赵政,这个人就是一统中国的秦始皇。他的统一中国之行是仰仗先祖秦国的强大和商鞅变法才成功的。
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采取了一项类似于今天美国的人才制度,他们向全世界公告,任何人都能够来到秦国做生意、定居,并且秦国还为六国(六国是秦国眼中的全世界)的商人在都城咸阳设立了专门的集市。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深圳招商引资政策。
秦国甚至还专门为六国商人设立了居民区,以让他们安心贸易,放心生活。对待政治人才,秦国不论国别,不问出身,一律依个人的能力来安排相对应的位置。这种政策使秦国吸引来了各国才俊,在农业耕种,军事,政治,商业方面为秦国夯实了基础,使其拥有实力为统一中国而战。
秦始皇于是秉承祖先多年的宿怨,一国战六国,最终统一了全中国。
秦始皇赵政是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在赵国为质子的时候,娶了吕不韦大商人的妻妾生下了他。在中国有许多电视剧,都说吕不韦是如何重金帮助秦王回国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带有浓厚的玄幻色彩,并不太真实。
事实上,嬴政13岁便已经回到秦国,接替死去的父亲的王位,由于他年纪小,国家大事便托付给了大臣处理。吕不韦担任丞相,封十万侯,号称文信侯。李斯最初是吕不韦的舍人,但是后来成了赵政的丞相。他手下的著名武将门蒙骜、王龄、麃公为他平定天下立了大功。
秦国统一六国时,天空常常出现彗星,冬天常常有打雷的异象。恰在此时,韩,魏,赵,卫,楚五国联军进攻秦国。秦国以一敌五,击溃了联军,攻克了卫国。进逼东郡。
在征伐中,一个叫嫪毐的被封为长信侯,传说嫪毐跟赵震的母亲有染,赵震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打算在亲政后灭了他。嫪毐害怕赵政亲政,便在赵政准备亲政祭天的地方谋杀他,但是他的计谋被识破了,长信侯失败了。咸阳的暴乱,使得秦军斩杀叛军首级好几百,就连吕不韦也牵扯进来了,被罢免了相国位。
赵政亲政成为秦王后,流放了生母。但有人劝他说不要流放生母,因为如果流放了亲生母亲会招致人们对皇帝个人品质的仇恨。于是秦王听劝告,接回了生母。
有一天,李斯建议攻打韩国。秦王任用他作为国尉主持政事,从此后,秦军一路绞杀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秦王称帝,为始皇帝。皇帝的由来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是“皇帝”的这个说法却由来已久。古代有传说中的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为尊贵,秦始皇决定去掉泰皇的泰子,称皇帝;又因为天子之命,被古人称为制度的制,天子之令被称诏,秦始皇结合这两个字自称为朕。
秦始皇十分相信五行,他推算自己秦朝的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的原理,认为周朝是火德,秦代周而继续火德,但火不能胜过水。故秦朝应为水德,于是秦朝改了服饰型号、颜色,制定了以“六”字为基数的符信、法规、车鸾的长宽也依照六尺而规定,乘车配备马六匹;称黄河为德水,并执行刚毅,刻薄的行政手段。凡是依照法规办,刻薄而缺少仁慈,恩惠和道义。
他们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够与五行的水德相符。秦始皇施行的刑法使犯罪的人长时间得不到赦免,这种酷刑招致了许多老百姓的怨恨。
亲政的初期,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影响后世中国朝廷的世纪大争论。这场争论的结果,尖刻的人说是导致秦朝亡国的一个原因。丞相王绾等人上奏称,由于刚刚被消灭的燕国,齐国,楚国太过偏远,假如不设立一个藩国,派各个亲王去镇守,万一暴乱了怎么办?因此呢,希望秦始皇批准能够设立藩国。
秦始皇下令朝廷去讨论,当权派的李斯反对,他认为周朝封姓子弟诸侯很多,但后来宗亲关系疏远,相互如同仇人一般,导致周朝天子不能够制止。如今天下统一,不能再走老路子了,应该将各个地方设成三十六郡,郡中设郡守,郡蔚、监御史等官职,将百姓称为黔首(有贬义),统一度量衡,文字,钱币和各种等级制度。
李斯的这套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这样一来,一旦暴乱了,谁来帮助秦始皇呢?而且秦始皇的王子们都没有权力,跟老百姓差不多,他们会对秦始皇不忠的。
但是最终这场大讨论,李斯的意见获得了秦始皇的支持。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办法治国。不久以后,一个齐地的儒学博士淳于越再次上奏称:“无论怎么说,周朝能够统治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和功臣来作为自己的枝叶和辅佐。今陛下拥有海内而陛下的子孙兄弟却都是平民匹夫。一旦出现类似田常、六卿一样的乱臣贼子,没有藩国,拿什么来互相帮助救济呢?如果不遵从古代的制度,而能够长久的又有几个人呢?”
秦始皇听了,觉得也有点道理,于是呢,他再次将意见下达到朝廷去讨论。李斯说:“秦朝已经和五帝三代的国家体制不相宜了,不能因袭,而如今,陛下创建了伟业,创下了流芳万世的功勋。根本不是愚蠢的儒家学者所能够理解的,三代政治有什么可效仿的呢?”他又建议秦始皇,“由于古时候诸侯互相争长短,所以选用游学之士。可如今天下太平,法令一统,百姓应该从事农业生产,而士子就应该学习法律,但是那些士子们却不效法当今,而要学古人非议当今的朝廷,搞乱百姓的思想。古时候天下分散混乱,诸侯并列,兴起的私学成风,那些私学一定是正确的吗?他们相互勾结,非议法令,应该取缔了。”
秦始皇最终采用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将《秦记》以外的史书销毁。除非博士官等职级的人需要诗、书等百家典籍可以保存,其它的应当销毁。秦始皇下令执行政策后,历史上就有了焚书坑儒的典故。
此后,凡是用古代的事情来非议今天的,一律灭族处理。于是百家经典全部被焚毁了,只留下了一些有关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籍。
秦始皇的儿长子扶苏对他的父亲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老百姓还没有完全归附,那些儒生都是诵读诗书,礼仪,效法孔子的,如今皇上一律采用重刑制裁他们,儿臣担心天下不会太平,请皇帝明察。”
秦始皇听了大怒,将他的儿子扶苏发配到北方去监督蒙恬的军队去了。
不久,一块陨石掉在东边的村落里,民众在这块陨石上面刻下文字说:始皇帝死后,国土要分裂。
秦始皇大怒,杀了当地全部的民众。秦始皇的死,中国人大概都知道,他在出巡途中得了大病,死前,决定立长子扶苏为帝。这一点很有趣啊,他不听他儿长子的,但是他死的时候又要立他的儿长子扶苏为皇帝。
此事被李斯和赵高隐瞒了,两个人担心扶苏执政后会对他们不利,于是他们的篡改了诏书。改立秦皇的二儿子秦亥为帝,号称秦二世。秦二世和赵高当权后,加大了秦始皇的酷刑的力度。于是陈胜、武广在楚地起义造反,独自称帝,并号令国号为张楚,立都陈县。虽然此次叛乱被镇压了,但如此一来,各个地方的人纷纷的起义,反叛。最终葬送了强大的秦朝,导致秦朝仅仅维持了短短的15年,便失去了国家。
其实秦始皇当初统一中国的时候,天下人是很兴奋的。因为很久以来,中国已经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了,周朝的天子的法令不能够令全国彻底执行。各地诸侯武力征伐,以强凌弱。现在终于有一个天子了,民众都希望从此以后天子能够令全天下的百姓平安,人民幸福。可是不料秦国是如此的苛政于猛虎,秦始皇和秦二世放弃了仁政,主张酷法,崇尚暴力镇压。一统天下后,并没有具体的强国富民的改革措施。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十分短暂,他的政策思想很难影响到中国人固有的思维,但是秦始皇开启了统一中国这一个先例,并且提出了郡县制的政治方案,为后来的帝王提供了一些治国的思路,这一点是相当可取的。
当初王绾,淳于越和李斯的世纪大争论,至今仍旧有人在争吵不休。
汉朝便恢复了分封制(包含一些郡县制的内容),开启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心的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一抹政治亮色,而唐朝的郡县制也开创了一代盛世繁华,成为全球人崇拜的天国。到底孰优孰劣呢?事实上,后来这两种制度有被人混合使用的迹象。一些人说后世的中国执政者,其实已经充分考虑过两种制度的优越性和他的缺点。在实行郡县制为主的时代,实际上将重要的行业和地区交由由王室的子弟或执政集团核心人物的亲属亲自管理,而不是安排最贤能的人去镇守。这些内容本书没有长篇讨论,留待历史去评价吧。
历史进行到项羽和刘邦的时代,实际上中国人已经非常清楚了。即使其他国家的读者也能在中国随处可见的历史传记,小说中阅读到一句话:“先入咸阳为王”的楚汉之争。
值得一提的是,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世家,他的叔叔项梁的父亲相燕被秦国将军王离所杀,因此楚国和秦国之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于是项梁趁着陈涉在大泽乡起义时,也趁机拉帮结派。
项梁能够组织一大帮人入伙造反,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出身。有一个故事能够充分的说明贵族出身的家族在古代中国的号召力有多强。
秦国东阳令史陈婴平素诚信,严谨,被人尊为长者。东阳县的人趁陈胜吴广起义时的乱世杀了县令,聚集数千人后想要推举一个首领,于是想到了德高望重的陈婴。陈婴于是当上了首领,楚人打算立他为王,他心动了。
陈婴的母亲却劝告他说:“从我嫁到你们陈家以来,从没听说过你们陈家先辈中有过贵人。如今你突然获得了如此大的名分,不是个好事儿。不如有所归属,如果事情成了,能够称王,事情败了也不至于被别人注意。”
陈婴觉得母亲的话有道理,于是他对部下说,项氏家族世代为将军,是楚国名门,不如请项梁来当王。于是,众人便邀请了项羽的叔父项梁当了王。
从此开启了项羽带领八千楚兵夺取秦朝江山,并开启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楚汉之争的故事。
刘邦的出身就跟项羽完全不同了,他只不过是乡野匹夫出身。司马迁身为汉朝的史官,写高祖刘邦的历史肯定受到了当时朝廷的控制,因此他用了许多神话般的笔墨来描写刘邦,说,天老爷委托刘媪怀下了龙种,当时天空出现了龙。还编造了一个故事,称刘邦是赤帝之子。甚至在描写刘邦娶妻的片段中,都将吕氏父亲形容成一个会看相的神仙般的人,还假借了一个乡野的神仙在田间难住了他的老婆的去路,告知她怀了贵人之子的神话故事。
可以说,司马迁在描写这些东西时,煞费苦心。因为他如果单独说刘邦的神话,那么别人都会觉得他厚颜无耻,巴结政府官僚。于是他为了做的隐蔽一些,将三皇五帝的神话故事统统地编入了史记。并且半开玩笑的要大家不必太认真,还说这个只是“天命精诚、提振人的信心”之类的模棱两可的话。
因此有西方学者称,希望中国那些严谨的史学家能够写出更真实的中国历史。其实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被用过多次的重刑。说起来他也是一个苦命的人。
而到了汉朝以后,并没有具体的历史学家连贯的书写有考证的中国后续历史。本人也不是历史学家,自然更加不敢乱写了,因此对后面的历史和和汉朝虚构的部分尽量的少用,只选择众人已经习惯认定的那些历史片段来讲述东西方人思想意识的发展轨迹和认识的不同。
不得不说,这是个非常遗憾的事情。司马迁说,刘邦喜欢交朋友,而且心胸宽广、为人仁义,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获得了许多智者和武将的帮助,最终夺取了天下。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明人的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宽广。有一天秦始皇到会稽去巡视,他途经浙江的时候,被项羽看到了。项羽看到以后称:“那个人的位置,我也可以取而代之。”项梁吓坏了,捂住了他的嘴巴说:“别乱说,会被灭族的。”
无独有偶,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秦始皇出巡。刘邦感叹道:“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这两个人注定了有一个人要取代秦始皇。
楚国有句名言,叫做亡秦必楚。意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三户楚国居民,也能灭掉秦国。这种信念促使楚国的将士非常忠诚的跟随项羽征战了多年。
陈胜起义以后,聪明的人说陈胜自立为王而不派人去找楚王的后人当王是不会长久的。项梁认定这句话有道理,在民间寻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熊心当时是个牧羊的,欣喜若狂的当上了楚怀王。项梁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老百姓能够认为他打天下是名正言顺的。他给自己封了一个武信君,如此一来,项梁起义就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这个非常的重要。
即使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也都学了这一招,这些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就不多说了。
楚国人极其拥护项梁的这种做法。项梁获得了威望之后命令项羽做了带兵的大将军,自然就一帆风顺了。因为只有这个大将军才是真正掌握实权的的,就连项梁自己这个武信君都是个虚职,手里没有兵权,什么都是假的呀。
由此,楚人造反的真正的实力就集中到了项羽的身上。后来就连刘邦的起义队伍,也被项良的军队编进了楚怀王的旗下。有一天,项梁派遣沛公刘邦和项羽联合攻打城阳,项羽屠杀了城阳的守军,又向西在濮阳东部地区大败秦军。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合力攻下了雍丘,斩杀了秦国名将李由,项羽和刘邦为此建立了感情,互称异性兄弟。
斩杀了李由之后,楚军开始有了骄傲的情绪,导致项梁在定陶战役中被秦国名将章邯的军队杀死,沛公刘邦和项羽紧急撤离,撤离过程中又转攻陈留,久攻不下。于是他们意识到,项梁死了以后,应该要撤退去休整军队了。
项羽退到彭城的东部,刘邦驻扎在砀地。不久,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杀死了秦国名将苏角,俘获了秦国名将王离,而王离正是杀害项梁父亲的仇人。
项羽在此役中为楚人立了大功,深孚众望,被封为上将军。要攻打秦国,必须要经过一个重要的地方,此地是易守难攻的函谷关。于是,各路征伐军商定好,各路军队起义军先入咸阳者为王。
战争中,项羽在新安城南活埋了20万秦军,秦国军人害怕并且憎恨项羽。而且都知道项羽的向西攻打秦军的这件事了。
当时,刘邦是从东面攻打秦国的,刘邦在攻城的时候,就放下了一句话,说降而不杀,优待友善,就是优待俘虏的意思。于是呢,秦国有很多城池啊,干脆直接投降不打了,反正你不杀俘虏就投降。
这样一来,刘邦军队少了很多麻烦,反而在落后的情况下先进了咸阳。进入咸阳以后,刘邦又买通了项羽的族叔项伯。并允诺将女儿嫁给他的儿(现在大家知道生个女儿的好处了吧,呵呵)。项伯在项羽面前说了刘邦不少好话,项羽信以为真的认为刘邦真的只是偶然进入咸阳,并在咸阳恭敬的等候着他进入咸阳当王。
但是这个阴谋被项羽的谋士范增发现了,他对项羽说:“刘邦在山东的时候就贪财好色,如今入关了,咸阳有那么多美女和财宝他都不要,我看他是图谋大志啊,我们不如邀他赴宴,趁机杀了。”
项羽和刘邦的《鸿门宴》的故事就此流传出来,项羽因为听信了项伯的谗言,加之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演也相当的到位,使得项羽特别的感动,还歉意地告诉刘邦说中伤两个人的感情的正是刘邦军中的曹无伤。刘邦借着上厕所的机会,脱身回到军中,立即诛杀了曹无伤。
几天以后,项羽入关咸阳,屠城,杀了秦帝子婴,纵火烧了秦王的宫殿,大火持续了三个月。
在放火之前,他将宫中的金银珠宝和美人全部一扫而光,然后扬长而去。项羽跟匈奴人和雅利安人的套路出奇的相同(烧杀抢掠后扬长而去)。而且在屠城方面还有过之无不及。项羽认为富贵不归乡,如同锦衣夜行。他就是要回到他的江东去,有人也劝过他说咸阳这个地方天时地利人和,可是项羽不听。
于是有一个忠心的人讽刺他说:“人说楚国人是沐猴子戴了人的帽子。现在看来果真如此呀。”项羽听了生气的把那个人给杀了。
秦朝灭亡,项羽负责分天下,将刘邦弄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然后分配其他的将军到各个地方当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峡九个郡,彭城作为都城。他果然光宗耀祖了。但是从此后,刘邦和项羽开始了楚汉之争。
值得一提的是项羽进攻城阳,并打败了田荣的军队,俘获了齐国的老弱妇幼,将田荣的降兵全部活埋,项羽的这种恶行,导致众人都投靠了刘邦。
说到刘邦的人品,其实在刘邦项羽之战中,刘邦是打了不少败仗的,在逃亡的时候,他几次在逃亡的马车上将他的儿子和鲁元公主推到了马车的外面。幸好腾公将他们又救上了车,保住了刘邦的名声。
可是从这也能看出来司马迁描写的这个仁义之君的刘邦,其实是个歹毒的,连子女至亲都可以牺牲的小人。
当然刘邦也有自己的解释,为了国家,为了大义,为了民族,牺牲自己的小家庭又算的了什么呢?他的这种思想被后来的人奉为经典。
双方开战期间,刘邦得势时,项羽派人去捉了刘邦的父亲太公。楚汉军在广武驻军对抗,刘邦的汉军断了楚军的粮草,楚军被围困了,于是楚军就将太公按在城墙的案板上,对刘邦说:“你要是再不投降,就烹杀了你的爹。”
刘邦怎么说的?他说:“我和你家项王曾经相约为兄弟。有怀王作证,你们杀了我的父亲,就是杀了项羽的父亲。既然项羽执意要杀死自己的爹,那就分给我一杯肉汤吧。”项羽听了以后很生气,要杀掉刘邦的父亲,但是项伯在旁边建议说:“夺下天下的人是不会考虑自己家人安危的,杀了有什么用呢?反而闹了一个自己不好的名声。”项王听从项伯的意见,没有杀他的爹。
但是项羽依然嗜杀。在攻打外黄城时,对方投降以后,项王认为他们投降的速度太慢了,准备活埋15岁以上的人,被人劝阻了。万幸。
最终楚汉之争以汉胜楚败终局,项羽在乌江无颜面回江东而自杀了(后来有唐诗宋词讽刺他这种行为其实不是男子汉的行为)。陪同他自杀的还有一个大美人。
汉王刘邦一统天下以后,建立了汉朝,称为汉高祖,这一年是公元前206年。
汉高祖建国以后废除了秦朝的郡县制、也废除了苛政,然后简化法令、行德政,使老百姓都感到很平安。
刘邦还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非刘姓的人不当王。但是在孝文帝在位的时候,文帝惧怕吕太后,迫不得已立了吕家人三个王。
汉朝皇帝都相信占卜,遇到大小事啊,都要用龟甲占卜。汉朝在清除吕氏叛军后,众人要立代王,他三次推让,才同意做天子。这种习惯后来一直沿袭。他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我本来不想当天子的,是你们非要我当的。那么你们非要我当的就不能再有二心了,以后不管我做得怎么样,都得听我的。”这是一种政治手腕。
孝文帝继位以后啊,做了一件相当影响后人的事情,就是对自由言论的开放。首先,他废除了秦朝罪犯家人为奴和连坐的法令。不久以,他在朝廷上又对大臣们说:“古人治理天下,都可以使老百姓当面献言献策。可以对朝政的批评,而如今的法律中有诽谤和妖言罪,使得老百姓和大臣都不敢直言。我这个做皇帝的人也无法听到自己的过失,我又如何招来远方的贤良呢?”
于是他下令废除这两条法律条文。孝文帝这么做,应当跟吕太后的暴行有关系,目的是要弥补吕太后当年的过失。
吕太后这个人为人性格特别刚毅、辅佐高祖平定天下,可以说立了大功。但是她也建议高祖诛杀大臣,杯酒释兵权、功高震主的常识就是她教给刘邦的,没有她,刘邦是不会这么干的。
吕太后的两个哥哥都做了将军,后面有一个哥哥,被封为建成侯。高祖生前宠爱戚姬,甚至一度打算废太子刘盈,立戚姬生的儿子赵如意为太子,幸好被大臣给劝阻了。高祖死了以后,吕太后特别痛恨戚夫人和赵王赵如意。
一天,皇帝出宫到外面去了,吕太后用毒酒毒死的年幼的赵如意,并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足,挖掉了她的双眼、熏聋了她的双耳,还灌她喝了哑药,再砍了她的四肢关在猪圈里,号称人猪。惠帝有一次看到以后大哭,从此觉得没有脸做皇帝了,不再治理天下。
这这样一来,吕太后就掌握了实权。到了文帝的时候,他觉得吕太后的这种行为太残暴了,就改施仁政,结果天下大治。景帝的时候,再没有异性的诸侯有反叛的担忧了,这个时候的国家非常的繁华,老百姓也生活得很幸福。在历史上被称为繁华的“文景之治”。
从汉朝开始,中国和匈奴人的关系变得时好时坏,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和蒙古人及其附近一带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矛盾。
中国边疆问题其实大多也是如此,因为当时在南边的沿海,几乎没有什么可担忧的,那个时候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都不能够把中国的沿海撼动。即使是强大的罗马,因为远离中国,且双方互不侵犯。
罗马和中国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接触是在公元前66年,庞培带领千军万马沿着黑海东岸向北挺进。
一百多年后的公元102年,中国名将班超也带着汉朝大军赶赴黑海,去了解罗马的实力。
但是有趣的是,这两个超级大国都遇到了同样的骚扰者,匈奴人,蒙古人,鞑靼人和土耳其人等,尤其是匈奴人跟强盗土匪一般。
正因为这些少数民族的存在,使得罗马和汉朝都不能完全的接触,导致两个超级大国不能把自己的和平国界推向更远的地方。
公元前200年,蒙古牧民不断地入侵西方,他们欺压雅利安各族,迫使他们西迁,并与庞培展开激战,还杀死过克拉苏,并推翻了波斯的赛流古王朝,建立了塞西亚帝国。
在罗马与中国汉朝极其鼎盛的时候,最凄惨的是印度,印度平原上遭到了他们无数次的洗劫,导致强盛的阿育王帝国因此土崩瓦解。
有一支印度塞西亚人建立了贵霜王朝,一度统治了印度北部地区,持续了几百年。公元五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印度都遭到了匈奴人的侵扰。公元前124年,匈奴的右贤王屡次进军侵犯汉朝的朔方,汉武帝派卫青率领三万骑兵自朔方出击,共计十万兵马进攻匈奴,连夜包围了右贤王驻地。俘获男女部众15000人、牲畜百万头、胜利的凯旋。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各自率领骑兵5万和数十万步兵押运粮草,从代郡出发,同时卫青从定襄出发,进攻匈奴。出塞后,卫青从俘虏的口中得知匈奴残余的住址,亲自率领精兵挺进,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在沙漠中迷了路,没能及时赶上卫青与单于的战争,直到卫青返回经过沙漠南部的时候,才碰到他们。卫青责问他们怎么迷了路,李广承担了责任,并拔刀自尽谢罪,赵食其后来被判了死罪,考虑他们迷路性质免了死罪削职为民。这次的迷路太意外了,如果当时把单于给干掉了,那么历史都要改写。
在那个时候。汉朝多次出兵,一出兵就是十几万几十万的人数,损耗朝廷的粮草十分巨大。汉武帝于是接受张骞的建议,命他为中郎将,率领300人出使西域,携带数以万计的牛羊和价值无数的黄金、丝绸并持天子的符节在出使西域。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但是很傲慢,张骞提出两国结为兄弟,共同抗拒匈奴。乌孙王认为自己远离汉朝,而且距离匈奴又很近,不敢正面答复。
张骞派出副使出访大宛、大夏、安息等附近诸多小国,收到了成效。一年以后,张骞带着西域多国副使一起回到了汉朝,从此西域开始与汉朝频繁的往来。
汉武帝死了以后,汉朝又派名人苏武出使西域,他在西域表现的令世界的人都很敬佩,使得匈奴为了表达对苏武和汉朝的善意,释放了被俘虏的汉朝使臣马宏和王忠。王忠后来战死了。
到了汉元帝的时候,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汉朝,要求做汉朝的女婿。汉元帝将后宫良家女儿王墙嫁给了他,王墙就是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单于特别高兴,表示愿意世代守卫敦煌在汉朝的边塞。这一时期是匈奴与汉朝的蜜月期。王昭君后来为单于生下了一个男孩儿。
和亲制度从此被历代帝王普遍应用到与北部边境的蒙古,鞑靼、匈奴等国,几乎成了一项国策。
到了汉成帝的时候,汉成帝出宫由经阳阿公主家,喜欢上了歌舞妓赵飞燕,招她入宫十分宠爱,赵飞燕的妹妹也被招来了,成为汉成帝的宠妃。
一位儒生叫卓方臣(音)在成帝身后吐了吐口水,说:“祸水呀,红颜祸水,汉朝要灭亡了。”但是汉成帝不听,在宫里边,公然与赵氏姐妹欢愉淫乱。
王莽谎称自己是真正的皇帝,受命于天。于是要求汉朝太后立他当皇帝,逼太后答应,并在未央宫大摆宴席,之后正式称帝。
王莽称帝期间,旱灾,蝗虫不断地发生,诉讼的官司久久的不能判决,各地放的人都乱了套,很多人当了盗贼。一些地方的人聚集党徒数千人马当强盗。当时荆州发生过***,人们投入山林沼泽,其中有一支人马被称为赤眉军的绿林盗贼在中国很有名,此时恰好遇到了温疫,死了很多人。
据说有一半人死于这场瘟疫。王莽的军队被剿灭后,汉光武帝在公元27年出兵,把各地的绿林盗贼全部给灭了。
汉光武帝于公元25年称帝,他也是再三推辞,才勉强登基的。上位以后,他改年号,大赦天下,行仁政,他在位期间,国家再度繁荣,被称为光武中兴。
公元184年,张角信奉黄老,以妖术传教,号称太平道,十几年便发展教众信徒几十万,在八个州拥有很多信众,并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公元184年,汉灵帝派兵绞杀黄贼,最终平了乱。但是从此以后,汉室衰微,再也没有能力管理天下了。
曹操在许县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令诸侯,中国进入三国时代。
汉朝的时候,董仲舒出版了《春秋繁露》一书,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来规范人民的行为,他的依据便是先秦时代的孔子倡议的三纲五常,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以后,各地统治阶级表面上大肆宣传儒家教义,实际上执行的是他们自己既定的政策。后汉书也肯定了王道秩序,赞美了贤良鞭笞了邪恶,体现了儒家的正统思想。
有意思的是,罗马和中国汉王朝几乎在同一时期都遇到了一场浩大的瘟疫,这场瘟疫在中国蔓延了11年之久,使得社会组织严重瓦解。汉朝因为这场瘟疫出现了大量的绿林山贼,政权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又遇到连年的战争,从此后,伟大的汉朝衰落下去了。再度振兴,要到几百年后的唐朝。
大约在公元164年到180年,罗马遭到了温疫,疯狂的肆虐,大大的削弱了罗马的实力,这是一场什么样的瘟疫呢?在那个时代,医学还不太发达。根本就没有办法记载具体的灾祸,但是根据对汉朝的一些历史资料描述,虫灾,饥荒相伴而生,再加上这种灾祸同时也出现在罗马,我们可以推断也许是一种叫做黑死病的鼠疫杆菌,通过完成跳蚤叮咬而感染,传播速度极大极快。而且这种瘟疫只要一发起来就遍布全球,14世纪30年代,也在东亚和中亚某地。发过一次,迅速蔓延到整个亚洲,欧洲和北非,死亡人数为7500万至两个亿。超过了欧亚大陆总人口的1/4。瘟疫的有关问题后面还会涉及。
这里面要强调的是,秦朝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信仰。但是汉朝却影响了。三纲五常从此进入到百姓寻常的家庭。而中国之后的朝廷也明白,朝廷危机其实是来自北部边境外面那些草原游牧民族的不断侵犯和国内的饥荒、残暴的苛政可以造成民变,于是他们对外的政策变成和亲和大棒打压,开通边界、通商贸,使双方都获利;对内来施展仁政,并用神话包装帝王的天命所归。因为老百姓相信天命。
在政治上,由于郡县制和分封制各有道理,不存在谁优谁劣的一种确切的说法,所以汉朝也把稍微的将二者融合了一些,为后人开创了局面。这些思想主流意识后来成为中国各个朝代的惯用和公式般的套路。另外,汉朝十分相信鬼神,相信天命,如果不是这样,项梁也不可能当王,他也不会扶持熊心当怀王。汉朝各位帝王都对神深信不疑,老百姓也受他们的影响,认为一切都是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意识开始流入寻常百姓家,一直到今天还有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
附件:关于公元二世纪罗马和汉朝的瘟疫争论
上文推测的瘟疫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很多学者提出:
古罗马爆发的好几次瘟疫叫做”安东尼瘟疫”是因为传染而引起的,这场瘟疫究竟属于什么疾病,历代学者有各自的解释方式,包括天花、鼠疫、流感和霍乱。作为古罗马时代最伟大的医生盖伦,经历这次劫难并留下了丰富的诊治记录。后人根据其记录,认为安东尼瘟疫最可能是天花。
关于东汉末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瘟疫,这场瘟疫究竟是什么,正统史学的说法是伤寒,来源于著名大家张仲景的观点。
但是,还有不同的意见,这场瘟疫暴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有资料如是说:《汉书》中记载了一名匈奴俘虏的话:“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今人认为,这一记录反映了匈奴用病死的动物,向汉军传播传染病的情况。在当时西方世界的历史记录中,也对源自于匈奴的疾病有相当篇幅的描述。弗雷德里克·卡特赖特在他的大作《disease&history》(中译本为《疾病改变历史》)中称:“公元一世纪末时,一个残忍好战的民族出现了。他们来自蒙古地区,横扫大草原直至欧洲东南。他们从中国以北地区出发,可能是被疾病或饥荒驱使,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些骑马的入侵者是匈奴人……匈奴人带来了新的传染病,造成了被历史学家称为‘瘟疫’的一系列疫症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