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13章,百家争鸣
而在上一节中啊,我们已经说过了关于烽火戏诸侯为博美人一笑的这个故事是存在虚构的嫌疑,那么在这里呢,我们就先来解释一下它存在嫌疑的地方。首先,烽火台在西周的时代是不存在历史证据的,那个时候还没有烽火台。其次,周幽王实际上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聪明过人的人,有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证据,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废长立幼,周平王失去了继承权。姬宜臼和母亲逃到了外公申侯家,不久后,申侯联合东方的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
面对自己岳父,儿子的里通卖国,周幽王奋起反抗,然而引狼入室的犬戎势如破竹,最终,周幽王和护卫自己的郑桓公等诸侯战死在骊山脚下,西周灭亡。
申侯等人发现犬戎来了以后造成一片狼藉,自己也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最终一不做二不休,他们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迁都到河南,同反对自己倒行逆施之举的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分庭抗礼。平王东迁21年后,周携王被晋文侯杀,同时又基于周平王即位的合法性存在问题难以服人,因此平王东迁后礼崩乐坏,为诸侯们日后反周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成立,以前的周朝因此被称为西周。周平王执政后,王室势力微弱,各诸侯国之间开始利用强权相互兼并,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开始渐渐强大起来。政治形式由四方诸侯的首领左右,而周平王的王位形同虚,周天子对诸侯已经失去了控制。
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周王儿子的后代和东周王室的血缘关系比较近,因此郑庄公把持了东周的朝政,郑庄公平国力强盛,极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他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等小国,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面,随着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长,郑庄公变得越来越傲慢。他对于周王给他安排的职位表示不满。有一次,周王在接近它的时候轻慢了他,于是庄公记恨在心,发誓要报复,两年后庄公先将周平王赐给郑国协助天子去泰山祭祀的邑田跟鲁国换了,这是摆明了在礼仪上对周桓王的一种反击,令周桓王十分难堪。
周王发誓要报复,八年后,他出兵讨伐陈国,陈国将领用箭射伤了他,战败归来后他郁郁不得志,加上剑伤和心灵的双重伤害,十年后抱憾而死。
东周在诸侯国的地位直线下降。十多年后,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齐国国王齐桓公跳了出来,公开称霸。五年后,庄王的宠姬姓姚,生了个儿子叫颓,颇受宠爱。周惠王就位时,抢了他的大臣苏国的园地,用作饲养动物的场所。被抢的人气愤不已,和燕国,魏国合并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亡温地,不久,又逃向郑国内躲难。
颓因此做了国王,但他沉迷于音乐,舞蹈的声色犬马生活,导致郑国和虢国攻伐周王室并杀了颓王。之后,他们将惠王从郑国接回,惠王为此下令,赐齐桓公做诸侯的首领。
春秋五霸的第一霸齐桓公便这样开启了他辉煌的时代。
接下来,齐国帮周王室平定戎狄族来犯。郑国攻打小国滑国,周襄王派自己的人去郑国求情,求情者反而被囚禁。原因是郑文公怨恨周襄王巡视郑国时没有赠送象征荣誉的玉制酒杯给郑厉公,并认定周襄王偏袒魏国和滑国,因此,囚禁了他的大臣伯服。
周襄王为此不听大臣劝阻,要攻打郑国。这似乎有些不道义,因为当初翟族人进入周家领地后,周襄王出逃到郑国,郑国帮助过他。后来,晋文公出兵送襄王回周朝,并帮他诛杀了仇敌叔带,周襄王于是给晋文公颁发了用作凭信的玉器圭,祭祀用的香酒鬯,刺射箭用的弓,并策命晋文公为四方首领,把河内地区赠给了他,于是晋文公称霸。
这期间,宋国,秦国,楚国也纷纷壮大自身,开始称霸。公元前479年,楚国灭掉陈国,孔子在这一年去世。
到了周烈王当周天子的第二年。周的太史儋见到秦国国王秦献公说:“刚开始,周和秦是一体的,后来周平王封秦为诸侯国,双方就分开了。分开以后500年还要重新合在一起,秦必灭周,秦周合并后17年,将促成秦一统天下。”
八年后,周烈王死。周显王继位后的第26年,他将方伯的称号正式送给日益强大的秦孝公。方伯是一种至高的荣誉,是秦孝公的长辈秦献公在诸侯中的尊称。由此秦国开始日益强大。
九年后,周天子祭祀周文王、武王的祭品都要送给秦惠王。
又过了九年,秦惠王自称王号,从此以后,诸侯们开始全部自称王号。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元年的时候,姬嵬即位后,划王畿河南之地,封给他的弟弟揭于王城,建周国。疆域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了一个小的诸侯国。公元前367年,因为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与韩分周为二,于是有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此时,东周公,西周公各自为政。
周王周赧王只好把都城迁到了西周的王诚(洛阳)。这一时期,谋士辈出。八年后,秦国进攻韩国宜阳时,楚国救援宜阳,周朝出兵助秦。楚国出兵攻打周。著名策士苏代替周游说楚王:“为何您将周王助秦王当作是一种祸患呢?有人说周帮助了秦超过了周帮助楚,是想让周纳入秦的势力,所以称作周秦。如果您为此攻击周,周就真的投了秦,成了真正的周秦了,这是不对的,您应当让周秦相互疏远才是上策呀。”看看,中国的古代策士(辩论家,外交人员)已经口舌莲花了。
秦国借西周与东周之间的道路将要去攻打韩国。周很恐慌,如果借道给秦,怕韩国迁怒于他,不借又怕秦国翻脸。谋士史厌献计给周君,建议他派人质去楚国,秦一定怀疑楚而不信周,于是秦国便不敢借周道去攻打韩国了。。
过了20多年,秦国终究还是攻破了韩国,魏国,打败了魏国将领师武,在北方取得赵国的蔺邑(山西吕梁),离石的人是名将白起。
于是周君前去游说白起,这是苏厉的策略。苏厉又告知周君,楚国有个神箭手叫养由基,能百步穿杨。周于是派人去游说他加入。
但秦国的强大不可阻挡,几十年后,韩,赵,魏联手抗秦才有资格一战。周王派相国去秦游说,秦国侵慢了相国,使他半道返回。周开始担心秦背离周,第二年,秦国进攻韩国的阳城,西周开始害怕了,便和东方诸侯国合纵率精锐部队去攻打秦国。秦王大怒,派军队攻打西周,西周战败,只好跑到秦国抠头谢罪,并完全献出了他的土地36邑(县),人口三万。这以后,秦国收了九鼎宝器(象征着天子的镇国之宝)。
过不了多少年,秦国将东西周土地全部并入秦,周朝实际灭亡。
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卫鞅劝说秦孝公变法,首先整治刑法(国家要富强,整治刑法十分重要),内政致力于农业耕种,并明确将士战死的奖励制度。
卫鞅的新法刚开始推行的头三年,老百姓很不习惯。三年后,百姓开始觉得新法利国利民,于是拥护了他。秦国于是封卫鞅为左庶长,后又封为列侯,号称商君。
卫鞅变法在中国很有名。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秦国从此强大起来。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是中国的战国时代。
这一时代,战乱频繁,包括秦、齐、晋、燕、赵,韩、魏七国都想一统中国,根本没有将周王朝放在眼里。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混乱的时代,秦国花200多年时间,终于统一了最强的其他六个强国,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
在这200多年里,战国七雄中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将,分别是赵国的李牧,廉颇和秦国的白起,王翦。
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秦国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国改变军事策略。后来,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官职位列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多次挑衅蔺相如,但蔺相如为国家利益,不计较私人恩怨。廉颇的门人点醒了他,使他自惭形愧,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于是,赵国将相和,导致秦国十年都不敢攻打赵国。公元前266年,长平之战爆发,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国虽有小败仗,但没有伤到筋骨,秦国于是采用离间计,谎称名将之后赵括才能非常,是秦国最害怕的将领。赵王中了离间计,任用赵括为上将军。而赵括实际上是个纸上谈兵的废物。秦国攻打赵国,赵括40万军队全军覆没。燕国趁火打劫,赵王赶紧重新启用廉颇,廉颇打败了燕军,迫使燕国割地求和,但廉颇很快被乐毅取代了其官职,一怒之下,他投奔了魏国。
白起是秦国的名将,公元前293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出兵攻打韩国,魏国。白起奋勇杀敌,斩敌24万。第二年又攻陷魏国,占领魏国大小城池61个,第三年,白起与司马错联手攻下垣城。接着,他进攻赵国占领光狼城(山西高平西),并攻下楚国等五座城池。公元前278年白起攻占楚国都城郢(湖北江陵西北部),斩敌13万。15年后,白起再度攻破韩陉城,又攻陷了五座城,斩敌五万。两年后,他还攻韩的野王(河南沁阳),迫使韩野王降秦。又经过两年,白起在与赵国军队敌对的长平之战中一举歼敌40余万,而成为一代名将。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官至相国,大将军衔,生平未尝一败。赵国北邻匈奴,常常遭到匈奴人的入侵。赵国于是派李牧为将领镇守北边,李牧到了雁门郡后,坚守城池,拒不出战。匈奴人以为李牧是个胆小鬼,渐渐不将他放在眼里。李牧于是借机出战,将轻敌的匈奴十万兵马歼灭,使李牧成为东西方都有名的名将(因为雅利安人恨死了匈奴人)公元前233年,李牧奉命南下前去抗击秦军。他不辱使命,歼灭秦军十万。公元前232年,秦国再次入侵赵国,李牧采用南守北攻的战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再败秦军。于是,秦用计使赵听信谗言,暗中抓获李牧并杀掉(可叹自古忠臣良将,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王翦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他与他的儿子王贲一起辅助秦始皇一统六国,立下了大功。除韩国外,其余五大强国,齐国、晋国、燕国、赵国、魏国都被他父子俩所灭,居功至伟,无人可以替代。
这便是战国群雄争霸的时代,杀人如麻,一战40万条生命就消失了,令人不敢,也不忍去想象战争的残酷。
正所谓一将功成40万骨枯。
春秋国时期,中国文化跟战争一样繁花似锦。周朝衰败之后,礼仪被荒废,齐王的臣子管仲官拜文成大夫之职,却取了三姓女为妻,当时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反而受到欺负,奢侈过分越级的人被说成是显贵荣耀。
孔子的一位门生叫做子夏,他内心纠结的对人说:“出门看到许多繁华美丽的事,我觉得十分快乐,回来后听先生传教道理,也觉得十分快乐,这两种快乐,在内心斗争不知道如何取舍。”子夏是孔子高徒,尚且如此迷茫,何况平民老百姓呢?于是,世风日下,孔子说“一定要正名”。他是在卫国见到太多不合礼仪,奢淫的场景,这才坚持要“正名”的。
可惜孔子死后,他的许多学生都没有作为,令人心痛。
当时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是:礼是人际等级关系的最高准则,国强盛稳固之根本,威严施行的途径,功业名声的总集合,帝王三公要遵循礼治才能统一天下,使诸侯臣服,否则就要亡国。
孔子还认为,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氏族的根本,国君,师长是治国的基础,没有天地宇宙,怎么会有万物生命呢?没有先人,祖宗又怎么会有子孙后代呢?没有国君,师长,又怎么会有国治民安?
礼,用钱财表现馈赠,用服饰文采表现贵贱,用数量区别等级不同,用厚薄表亲疏远近,仪文繁复,人情欲望收敛,这是礼隆重的表现。反之,人情欲望就多,是礼薄的表现。
礼还跟音乐有关,音乐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推广下,被公认为是由人心受感动而发生的。而人心受感动是客观事物刺激所致,人心受到物质刺激而感动,因此,表达出声音,声音间相互应和而产生变化,变化又有了交错的规律,形成音乐。编排声音,组成曲调,加上盾牌,斧头,羽毛,牛尾的表演便是娱乐。娱乐是由音乐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刺激而感动。
人心感到悲哀时,声音急促肃杀。人心欢乐时声音悠扬缓慢。心中喜悦时,声音流畅轻松,心中恼怒时声音粗犷暴厉,心中恭敬,声音刚直端正,爱慕的声音温顺柔和。
这六种表现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受到外界刺激才萌动的,因此,君王应该谨慎处置能感动人心的事物。
所以用礼仪来引导人们的志趣,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统一行为,用刑罚防止人们奸诈,于是天下大治。
一个国家要灭亡前,他的音乐一定是悲哀忧愁的,动乱社会的音乐一定充满怨恨,而愤怒的音乐和伦理相通。因此,审查民间音乐便可找到治理民众的方法。
天尊地贱明确后,国君与臣属关系就明确了。男女没有差别,那么就错乱成害,这跟天地变化不顺时,万物不能生长是一样的。
音乐表现美德,杜绝淫乱。古代帝王死丧大事,一定要有丧礼表示哀悼的情怀,而大的庆典也一定要用祭祀来表示欢乐的情怀。
约3000年前的中国人认为人具有血脉精气,思想,智慧的本性,而没有喜怒哀乐的常规。人的本性受到外物感应而心灵意识有了表现形态。于是,古代帝王用五声十二律象征人事行为,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道理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有一次,文侯问孔子的弟子子夏:“请问沉溺的靡靡声音从哪里产生的?”子夏回答:“郑国音乐好听但是糜烂放纵,声音迷乱人的心智。宋国音乐使人欢乐,但柔柔细细娇声使人意志消沉。魏国音乐急促多变,使人心智烦躁,齐国的音乐高傲孤僻,使人心智交易。这四国音乐都被色情淫乱了。同时害了德性,所以,祭祀礼乐不使用它们。”
有人问孔子,周朝代的《武乐》先打鼓表示警戒,时间很长?是什么缘故?孔子对那个人说,音乐是表现成功的,舞曲在开始的时候,演员拿着盾牌像山一样站着不动,象征周武王正在等待各路诸侯一起征讨纣王的事。舞蹈一开始,演员敲鼓踏足,足声猛烈代表姜太公出征的意思。舞曲结束时,全体演员坐下,象征周,召公在位时的天下大治。最终的表演回到原位,禁止不动是对天子的尊崇。
孔子的教学讲话大部分被编入一本书叫《论语》。这本书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地位极其崇高。
司马迁也认为,上古时期的音乐制作人创作音乐舞曲不是要自娱自乐和满足快乐的欲望,而是想要用音乐舞曲来帮助君王治理国家(这和今天的音乐舞曲的含义完全不同)。
当音乐正常,人的行为也就正常了,与孔子的思想如出一辙。他还说,有道德修养的人,整天讲话,奸邪乖僻也无法入侵,但在今天,滔滔不绝的人容易被认为是夸夸其谈。
孔子总结先人经验认为,人的内心感官意识是由外界刺激唤起的,并认定乐由心生这种思想相当前卫,应当说,孔子是第一个在世界上总结人的意识产生的来由的人。不过,有人认为,孔子的老师是道家始祖老子,而老子是专门研究人的意识,超常意识的专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变化,再不像周文王武王时,六七十岁的人玩乐起来跟小孩子一般的模样,就连官府都是根据个人的欲望去行事。
到春秋时,人们认为日、月、金木水火土,在28星宿中运行,形成音律历法,这是上天用来表示贯通五行八节风气的规律,自然界用来促使万物成熟的方法。
他们认为,条风来自东北,作用是生产万物,条风指有次序的养育万物的风,而明庶风来自东方,表明众多的动植物都要出生了。清明风来自东南角,主要作用是让风吹动万物,使其往西,而促使万物旺盛的生长。
景风来自南方,说明阳气达到鼎盛,凉风来自西南地带,用来吞噬万物。
春秋时期,历法得到了发展,君王改朝换代接受天命,必须谨慎地制定最初的政令,修改历法并改朝换代,更换服装的颜色,推算历法起始点,顺应天时,上承天意。
自黄帝开始就设立了天、地、神、坻、物五类官,叫五官,各自管理自己的事务。他们宣称民与神各尽其职,老百姓尊敬神而不亵渎神,神赐老百姓好收成。
一位叫邹衍的潜心研究天文历法与历史的关系,推出了阴阳五行学说,他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他的学说又叫五德循环学说,提出五行相胜,阴阳消长的理论。
他推算出秦国获得了水德的瑞兆,命名黄河为德水,因此崇尚黑色。邹衍认为,汉朝是土德,但汉朝高祖刘邦却认为自己是水德,后来,大臣张苍研究这件事,推定汉朝不是土德而是水德。但不久,有人说,在成纪(甘肃省静宁县)出现了黄龙,符合土德的瑞兆。张苍不得已上书自己请罚,他的水德书论也没有完成。
中国对北斗七星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天极星居正北不动,名为太一,是天帝的意思,旁边三颗星是太子,庶子,后面弯曲的四颗,末尾较明亮的星是正妃,其他三颗为后宫嫔妃,合起来构成紫宫。
北斗七星在《尚书》之中称为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北斗星的斗,是天帝乘坐的车子,用于区分阴阳。首尾端的两颗靠近在勺子的边的叫招摇,为盾,叫天锋,在杓尾方向是下层的牢房,圆圈内的星清晰,表示囚犯多,模糊不清,表示囚犯已开脱。
当北斗七星看上去好像在摇动时,若角落显得很大,是战争的前兆。他们还认为,火星出现在天空可能有战争,火星消失表示和平,土星和木星会合将发生内乱饥荒,且不能暴力镇压,否则会失败。
土星和水星会合是政令出了问题的意思,应该要改革。
土星与火星相会有旱灾,木星和金星相会表示有疾病和水灾,金星和木星相会在南方,将预示五谷丰登,在北方则表示歉收。
土星和金星合,有瘟疫流行。今天还有人说天花,麻疹,新冠病毒时期,土星和金星都有汇合的迹象。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观测天象的结论还包括在春秋242年时间里有日食36次,三次慧星记录,秦国在金星是吉,秦始皇期间,15年内出现四次彗星,最长一次长达80天可以观测到,有时还横贯天空,预示秦始皇终将一统六国。
对于祭天,前文已经说过许多,泰山祭天是帝王必然遵守的礼仪,秦始皇上泰山祭天被暴风雨袭击未能举行封禅礼,预示他很快就要亡国,这是上天认为他不够德行,不够资格去祭天封禅。
在当时,老百姓对于自己的好运厄运都要用天意来自我安慰,正是基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意识所致。
战国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战国时称之为刑名家或辩者。这个学派以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人。代表作有《邓析子》《尹文子》等,但如今只剩下《公孙龙子》一书,这个门派的存在也证明了在战国时期外交人员的重要性,口水仗似乎一点都不亚于今天的当代世界。
这一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推广缓慢,最受欢迎的哲学门派是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重视的一派,他们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在政治上独步天下。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等人,其中韩非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至今流传。
法家的法指法律,法令;术指权术,势指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利。法家开启之前,社会上一方面人们渐渐独立自由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学术风气浓厚,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诸子百家思想传授道理的人有太多太多,组织关系日趋复杂。
人与人的关系也渐渐的疏远。当时实行的以人治人的方法遇到了困难。“晋其亡乎,失其度也”左传认为,晋国灭亡是没有法度,因此尊君权重法治,禁私学,为当时现实政治家必须进行的政治活动。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乃能大治”是法家最高理想。“而在中国历史中盖未尝实现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当时韩非子认为一切私人学说多以非议法令为主,应全部禁止。由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属于贵族的政治并趋于君主专制。法家的理论不受大臣喜欢,却成为辅助君主彻底改革的利器。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传承者,改革者。庄子主张人的绝对自由,只有如此,人才可顺其自然而得到幸福,人人自由,人人平等,而且是绝对平等。
庄子认为,人与物皆因有绝对的自由,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无不对。
庄子的这种思想与佛学根本不同,因为佛教以为,凡天下之物皆不好,凡天下意见皆不对,双方观点正好相反。
庄子的这种思想完全背离了统治阶级的政治治理要求,所以庄子的思想没有能够推广下去。自由与平等的概念就此消失。
老子的主张与庄子也不同,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万物在于道。认为道是万物之所以生长的原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像这样的内容非常的深涩难懂,由于老子的思想观念太深奥,至今人们仍然在研究他的思想,因此,他的这种哲学也很难被统治阶级理解和应用。
有一个人叫墨子,墨子的思想叫兼爱,非攻,并崇尚节俭。墨子主张三表哲学,三表指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本,指上古圣王之事,原,指审案百姓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用,指观察中国人民的利益。
三表最重要的是第三本,国家,人民利益。这是当今中国政府推崇的思想,为人民服务。
墨子虽然私下组织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死忠之士,但一生,他们只参加过一次战争——帮助宋国守城。
墨子认为,人的生命至高无上,这一点与英国首相的观念一致。英国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便是在殖民地自治的过程中,英国政府累计造成的死亡人数不足一万人。
“看一个国家政权统治者是否爱民,不看别的,关键在于当民众反对统治阶级的政权或制度时,统治者在平乱过程中造成的死亡人数,人数越多越不民主。”这便是尊不尊重民意的表现,墨子就是这种态度。
韩非子认为,大国攻打小国等同大家乱小家,强者劫持弱者,诈之谋愚,以众欺寡,贵之傲贱,此乃天下大害也。
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此乃天下大害。天下之大利在于人的兼爱,这种思想与边沁以为道德法律的目的在于使最大多数之人的最大幸福,有相通的地方。
边沁认为,人的快乐痛苦有四种来源,包括物质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
墨子非常注重宗教制裁,认为上帝在上天会奖赏兼爱者而惩罚交利的人。
墨子认为,上尊天神,中尊鬼神,下尊人民。墨子的思想与中世纪霍布士的思想相似。他们均认为,最初时,人类处于天然状态,没有管束。于是,人与人与人结仇,互相争夺,终日战争,为此,不得已成立一个国家管理人类,这便是国家概念的起源。其权威好比天帝,只是天地永恒,国家会灭亡。霍布士认为国家的病很多,其中的一个便是“煽动人心”。墨子同意这种观点。中国古语云,食,色性也!意思是人的私欲主要是为自私之欲望和男女之欲望。墨子希望世界上的人能够维持生活,又能够结婚生子,使人类繁荣为最好,因故兼爱之道,国家之制。
总之,这一时期思想意识流派太多,这里不再一一的描述。著名作品有《周易》,它是一本深奥的宇宙和人,天,地合一的哲学,这本书还是一本占卜的书。《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是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政治核心思想为仁,礼,义。《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曾子所作,是关于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的,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念。《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提出人性修养教育理论的著作,主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结合起来,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提出性善论。《荀子》否定天有意志的说法,推广自然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区分开来,提出性恶论,还有《管子》的以人为本,《吕氏春秋》融合了儒、道、墨、法、兵、农家、纵横阴阳家各家之大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当时中国的勾股定理十进位制,孙子算法的余数定理,以及天文学《石氏星经》(记录恒星坐标最早的学说)等等。都证明了这个时期中国人的思想最开放,最自由,创作作品最为繁多,被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
此后,儒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被政治家利用,中国儒教被称为中国圣经,但中国北方外来民族侵扰多,儒教常常因为外来民族入侵而短暂的中止,后来又恢复。这样在中国儒教是不太“干净”了。比如元朝为蒙古人的统治,清朝为满清八旗统治,宋朝也多次遭到金兵入侵等等。北部的民族带进来众多思想和文化最后都被融合到中华民族之中。因此,有一些人认为,中国人的许多行为不太像儒家思想,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造成的。但是在中国的隔壁,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却是儒家忠实追随者。通过了解日本人的思想意识,可以更好地反映儒教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教思想基本形成,孔子在这一时期跑了六七个国家去说教,播下了儒家思想的种子,而在这一时期,政治上不禁止私立办学,各种思想学说蜂涌而起,最占主流的思想是上天在,王德政,民顺从!顺从天意的情况下追求人性平等的思想萌芽,已经种在中国古人的心中,奴隶制在这段时间内结束,标志着中国文明在政治上的重大进步。
最后要补充一点的是,在西周末期。随着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动摇,传统的天道观也相应地发生了动摇,出现了新的唯物主义天道观的萌芽。这种思想把“敬天保民”颠倒了过来,先保民后敬天。以民为主体,神处于从属于地位,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