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第十五章,《菊与刀》和日本人。
一说到日本我们就会联想到美国人在1944年写过一本书,叫做《菊与刀》。这本书对日本的描写,如今日本人是怎么看的呢?日本学者说,美国作者当时是出于政治目的,战败后的日本要被美国加以管理。美国政治家出于一种政治目的,让美国人来写一本描写日本人的书,而这个作者却从来都没有到过日本。
日本学者承认这位美国作者在写日本人的恩与义的时候,写的比较切实。但是他是从日本战俘和日本电影文学作品当中来解读日本人的文化习俗的。这就会有很多偏颇,更多的是包含了日本军国主义战时的思想文化,而不是普通日本老百姓的文化。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偏颇。
就好比美国作者也曾经采访过中国红卫兵,然后把中国人的性格写成是红卫兵人的性格。这是有很大的偏颇的。
在《菊与刀》里面,美国人是怎么看待日本人的?有以下的几个主要的方面,我们把它列举出来。
《菊与刀》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观察和审视,在整个世界史上都是不多见的。而这一切的开始,还要从二战后讲起,1944年世界第二次战争胜负已经明朗,日本的败局已定,这时候的美国苦于如何更好的接管战败后的日本,于是就委托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为制定管制政策提供理论基础。于是本尼迪克特以关押在美国的日本战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观察战俘们的生活习性、逐个访谈的方式,并且大量参与相关的书刊和日本文学电影著作了这本《菊与刀》。
书中从日本人培养后代,风俗习惯,人际交往等细处出发,去分析日本社会的观念,而在这众多的观念中,最值得分析的是三点。
首先,中华文化表示对君主的始终如一,就是说君主有道义了,就现身辅佐献策,如果君主没有道义,就归隐山林。可以看出孔子提倡的忠,要建立在君主行仁义的基础上的。从孔孟的思想当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忠不是愚忠或者死忠,而是以君主仁义为前提,强调相互关系的原则。
反观日本,日本人忠诚的对象单一化,只对天皇一人。
本尼迪克特在书中讲述了日本人对待战争的看法。而二战的后期,虽然日本败局已定,但日本军队和民众仍在负隅顽抗,因为天皇还在命令他们继续战斗。
最后,当天皇通过无线广播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日本人纷纷放下武器。本尼迪克特认为,天皇的作用在日本人心中至高无上,高于任何道德准则和法律。
二战期间,日本人组成了敢死队,以此换取胜利,支撑他们的信念则是为天皇尽忠。而不管战争是否处于正义,在日本文化中没有忤逆君主这一说,日本甚至是反对革命的,他们认为君主没有对天下行仁义的责任,丞相具有忠实于君主的义务,因此日本的忠,完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是无原则的死忠。
再来说孝,儒学思想里的孝,是子女真心对待父母。孔子认为在服丧期间,如果还能够安心享受物质,就不必勉强他去服丧了。孔子认为服丧行孝道是要出于真心,而不是属于外界规则要求所迫。
反观日本社会,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出于偿还恩情的需要。一个年轻人结婚后,必须履行孝行的沉重义务,这种案例在小说或者实际生活中,是不是枚举的?
除了一些摩登人士之外,日本人认为,娶亲,当然要由父母决定媳妇的要求。由此可见,日本人认为父母和天皇的恩情,是此生最难偿还的恩情。日本人一生都要去偿还父母的恩情,不然就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社会的约束,是日本孝文化的核心推动力。
最后我们来说说,人与人是儒家文化最高的品德,具有世界观。但是日本认为人的观念是不能与天皇制度相融的,所以日本在吸收儒家思想时,是提出了人的思想由天皇取而代之,站在了整个道德体系的最顶端,凌驾于所有道德观念之上。
在日本日常生活中,日本人所奉行的最高准则是耻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的是他律性的道德,被人发现了,他人对此谴责,耻辱感便产生,但是如果不被人发现,那么也就不会有相应的压力。
这种文化观的影响下,人们只能通过外界的眼光去评判自身行为的对错。你内心没有明显的善恶界限,中华儒家思想中耻辱的意识是道德的基础,是为人处世的底线,孔子就曾说,知道耻是做人的基本。
虽然同为东方文化,但是日本文化对于耻的认识与中华文化相去甚远,耻辱在日本人看来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如果一个人知道耻辱,那这就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日本人的普世价值观体系中,羞耻感是日本人日常行为中最高的道德规范。
日本人总是处于一种小心谨慎的行为世界之中,他们必须密切注意别人行动所做出的暗示,并强烈的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就意味着由内在的强制力来做出的决定很少,日本人往往是从社会关系中去把握对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日本社会是一个依靠他人监管来启发良知的社会,强调只要坏事不为世人所知,就不必烦恼。
对于日本国民耻辱感只是他们对他人批评的一种反应。这种他律性道德支撑了日本国民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日本文化基因中有太多儒学思想的影子,但是日本文化在本根上是一种杂糅文化,正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它和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系出同源。却绝不同流关于日本文化中独有的两面性与矛盾性,有如霜雪。
今天的日本人怎么看待《菊与刀》呢?
近年日本读书界的动向证明,《菊与刀》畅销不再,常销依然。据1997年的资料,该书累计重印超过上百次,印数愈230万册。日本人口约为中国十分之一,此不啻天文数字。
在日本学界,承认《菊与刀》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研究的嚆矢,已是一般认识。承认或至少不否认该书符合学术研究规范,书中包含这样那样的错谬,恰好意味它存在可被证伪的一面。该书早期的日本读者、晚近的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的读者,往往是在“接受”该书属于科学研究的说法后,才进入阅读的。因此,撕开成书背景或意识形态倾向的“外壳”,并不能逻辑地引领读者否定《菊与刀》的学术研究性质。
一本叫《暧昧的日本人》,有着进一步对日本的分析,日本人是最为实用主义的,因为地方狭小,灾难频仍,所以日本人的深层意识中,生存是整个民族最重要的,因此只要有利于生存,日本人都能接受,他们能够接受极端相反的东西,只要对日本民族的生存有好处。
地方狭小,灾难频仍造成的敏感的时间意识、死亡意识,也是双重性的。另外,日本人对生与死的敏感,强烈眷恋着生,因此他们甚至把死,也当做强烈的生存意志的表现。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樱花?因为她短暂的开放与绚烂的飘落,正如绚烂的生与死的乐曲。日本人喜欢小而美的、瞬间的事物,因为这些东西上,最能体现生命的不可把捉,生命的瞬间绽放。
关于日本人看待侵华问题,一位20岁的日本女生说“太久远了,不记得了。”在日本,这类人很多。
一位三十最左右的男子说:“我认为总是纠结过去发生的事情,把逃避说的那么花枝招展,是在浪费时间。”另外一名更年轻的男生说:“日本人大多数都不知道吧,反正我不知道。”
一位日本大学生说:“虽然有教过课程,但日本在南京做过的事情,不会被当做重点来教。一个国家更多的会去教如何立威,好比我也同样不了解成吉思汗怎么侵略到欧洲一样,一个国家需要国威,怎么可能向自己的国民说实话。”
“扔两颗***的事情怎么说?”
“现在时常出现历史修正主义的人,试图修改历史,我认为我们应该直面这段历史,反省自己。”
这是今天日本年轻人在接受外国电视记者采访时直接说的话,原文摘录。
看看日本年轻人怎么看待韩国人和中国人
“感觉韩国人都整过容”
“对韩国人整体没有好印象,也没有坏印象,跟其他外国人相比,韩国人更好相处。而中国人一般声音都很大,没礼貌。因为媒体经常报道中国人没礼貌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和韩国人一定看到过很多负面报道日本的新闻,但他们同样可以看到日本人的亲切和款待精神。但我们很难听到他们怎么想的。”
“和他们成为朋友后真的是个好人。但提到历史就会有争议。他们心里对日本还是不好的印象。”
“我有个韩国朋友的爷爷被日本人杀死了,所以对日本人很坏的印象。在这样教育的影响下,虽然她能和日本人友好相处,但内心不能认同日本。”
不久前,日本某知名网站发起了“日本人如何看待韩国与中国人的区别。”大约有2万日本网友参与调查。
他们认为,中韩最大的区别是生活态度不同,主要有三点。
第一,中国有悠久传统,就是吃苦耐劳,那么庞大的民工队伍每天顶着烈日在工地上扛着钢筋水泥,生活艰苦,拿到的工资只有五六千,但是依旧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存活下来了。而韩国人的心目中,生活是需要享受的,哪怕工资只有三千块,也要掏出一千块去买一件衣服。
另外,中国和韩国人的犯罪动机不同,中国的案件大多数是经济类案件,主要为了钱而犯罪。而韩国人不同,法官审理的大部分案件都是强奸案。日本网友于是推测,中国人追求心理上的快感,韩国人追求生理上的快感。
中韩第三个区别就是男女地位的差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男女平等的观点是普遍存在的,而韩国大多数女生,尤其是结婚以后,基本上依靠父母或者丈夫生活,有时候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
日本网友心目中的韩国男人形象是:蘑菇头,黑边眼睛,五分裤,穿凉鞋,背着帆布包。女人的形象是:直长发,暴露的吊带背心,穿着短裤,涂着鲜艳的口红。
日本网友心目中中国男人的形象是:戴着墨镜,肚子鼓出来。女生形象是:戴着大墨镜,穿着鲜艳的衣服。
日本网友还吐槽,韩国漂亮的女人都被中国男人搞走了。
日本文化受儒家思想特别严重,我将《菊与刀》列出来,然后又对日本人如何看待它的观念也摆出来,再把日本人侵华的后遗症---今天日本青年的采访列举出来,是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看到今天日本人的思想。
上一章节我们已经一起探讨日本人的思想观念的来源,而儒家在日本又是如何深入民心的。这一节通过別人对日本人思想的补充,丰富了我们对日本人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