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娘,以后村里的孩子真的都能读书了吗?”大郎眼睛亮晶晶的。
“当然。”柳芸摸了摸他的头,“以后不只是你们,村里所有的孩子都能读书。”
“太好了!”四娘欢呼着跳起来,“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红她们!”
“已经很晚了。”柳芸打断他们,“还不快去睡觉?明天还要上书院呢。”她的语气虽严厉,眼底却藏着笑意。
屋内顿时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三个小子手忙脚乱地应声,争先恐后地钻进被窝。被褥摩擦的声响中夹杂着孩子们压抑的笑声。
四娘却还站在原地,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柳芸,小嘴一张一合:“阿娘当上村长了,阿娘真的是村长了...”声音里满是骄傲与兴奋。
烛光映照下,女儿肉嘟嘟的小脸泛着红晕,柳芸忍不住伸手捏了捏:“是是是,你娘以后是村里主事的了,现在赶紧睡觉。”
说着,她一把将傻乎乎的闺女抱起来。怀中传来孩子特有的温热,柳芸轻轻将她放到床上,仔细地替她掖好被角。
“都睡吧,谁都别吱声了。”她环视一圈,见几个孩子都乖乖躺好,这才转身离开。
回到自己的房间,柳芸躺在柔软的大床上,腰间的玉印硌得生疼。她取下玉印放在床头,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这枚小小的印记。玉印表面已经被体温焐热,触手温热。
这是她如今的身份象征。从一个普通的妇人到村里的总管,再到如今的村长,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坚定。
院子里传来虫鸣,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柳芸闭上眼睛,很快进入梦乡。
第二天清晨,柳芸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看向床头的玉印。玉印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光泽,提醒着她昨夜的一切不是梦。
她真的成了韩家村的村长。
简单梳洗后,柳芸对着铜镜整理衣装。镜中的女子眉目清秀,虽然带着四个子女,却依旧保持着几分少女的灵动。她小心翼翼地系好玉印,拿起赵氏准备的肉煎饼往村里走去。
初夏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路上遇到的村民纷纷改口叫她“村长”,不再是以前的“柳总管”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由衷的笑意,眼神中透着敬重。
“村长早啊!”挑着粪桶的文老汉笑呵呵地打招呼。
“文伯早。”柳芸微笑着点头,“您这是去施肥?”
“是啊,趁着早上凉快。”文老汉放下粪桶,抹了把额头的汗,“村长,听说您要建书院?”
柳芸点点头:“是有这个打算。”
“好啊好啊!”文老汉眼睛一亮,“我家那小子整天念叨着想读书,这下可有着落了。”
经过村井时,一群玩耍的孩子看到她,又是好奇又是害怕,远远地跟在后面,像一条长长的小尾巴。他们时而嬉笑,时而压低声音议论。
小旺财被其他孩子推出来当代表。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鼓起勇气跑到柳芸身边:“村长,您这是要去哪儿啊?”
柳芸的举动让孩子们摸不着头脑——她走走停停,时而登高远眺,时而钻进废弃的屋子查看。每到一处,都要停下来仔细打量,有时还会取出随身携带的簿册记上几笔。
这两年来,村里的变化着实不小。人口越发兴旺,与小虎同龄的孩子就有四五个,今年又添了三个襁褓中的婴儿。年轻人成婚的也多,村里的喜事一个接着一个。
墨具坊更是蒸蒸日上,规模不断扩大。除了本村的工役,还招了不少邻村的人来做工。村里的道路也修整得平整宽阔,两旁种上了树木,夏日里绿荫成片。
终于,柳芸在一处荒废的山坡上停下脚步。这里视野开阔,能将整个村子尽收眼底。晨风拂面,带来远处麦田的清香。
“就这里了。”她的声音坚定而清亮。
躲在暗处的孩子们顿时蹦了出来,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村长,这里要做什么啊?”小旺财挠着头问道。他身后的孩子们也都竖起耳朵,等着答案。
柳芸转身看着这群孩子,嘴角微扬:“建书院。”
“真的吗?”孩子们眼睛都亮了,“就像镇坊里沈氏那样的书院吗?”
“对,就像沈氏那样的书院。”柳芸蹲下身,平视着孩子们的眼睛,“不过还需按章程来,要先和族老商量,再去县衙落实朝廷这笔补贴。”
“那要多久才能建好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问。
“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九月就能开馆授课了。”
孩子们欢呼雀跃,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跑下山去告诉家人这个好消息。他们的笑声在山坡上回荡,惊起几只栖息的麻雀。
柳芸站在山坡上,目送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她取出簿册,仔细记下这块地的位置和大致面积。阳光洒在纸面上,映出她认真的侧脸。
傍晚时分,柳芸就在宗祠召集族老议事。宗祠内烛光摇曳,十几位族老分列两旁。
她开口说起建学堂的事,并告知大家自己已经选中地点。
只是……朝廷和县里的补助加一块儿虽一共有一百二十两银子,可这笔钱不是一次性就能拿到手的。
村里得先垫付一部分。
柳芸将朝廷补助银钱的事情说完,族老们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滞。
“自己先出银子建书院?”宗主皱着眉头,粗糙的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面前斑驳的桌面,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迟疑,“村里哪有这个钱啊,要不还是等朝廷的补助都发放下来再说吧!”
一旁的二耆老捋着胡须,眉头紧锁:“祖祖辈辈都没建过书院,谁也没这个经验。万一建得不对,那可就是笑话了。”
“至少得两间屋子吧。”三耆老开口,目光在屋内扫视,仿佛已经在脑中勾勒出书院的模样,“还得考虑采光,土墙肯定不成。这天一下雨就得漏,冬天还得挨冻。”
四耆老摇头叹气:“这可不是小数目啊,光建一间像样的屋子,没个十两八两的就下不来。”
柳芸看着族老们愁眉苦脸的模样,有些好笑。这些老人家,平日里在村里横着走,一说到花钱就跟要了他们的命似的。她轻轻抚平裙摆上的褶皱,不紧不慢地开口:“村里公中账房里还有四十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