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百二十八章 发力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一百二十八章 发力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题记:站住脚后,借着《两江都市报》胡搅蛮缠的机会,《河右晚报》开始发力,顶住各方面压力,半年时间发行量突破十万份,一跃成为河右省最大的都市类媒体,但《龙脊晚报》坚挺,没有省城龙脊市的市场大份额,这个“老大”有些名不符实。
    ——————————————
    转眼就是春节,这是姥姥姥爷第一次在雕凹之外的地方过年,一个冬天的适应,除了偶尔念叨老邻居外,也逐渐把这里当了家。
    依照传统,从腊月二十开始,两位老人家就开始炸麻花、炸丸子、炸酥肉、炸油糕……房子是新的,不用打扫,其余都是按照多年习惯,从腊月二十一到大年三十,按部就班。直到年三十过了中午十二点贴了对联,包好饺子,才闲下来等春节联欢晚会开场。
    张文秀回了南江市,新年的钟声响起,李锋芒在院子里放了鞭炮,尽管也是农村,毕竟是城市近郊,这里的年味似乎不热烈,在老家靠山镇雕凹村,鞭炮会响一夜,而黄家庄就集中在十二点到十二点半,且多是烟花,姥姥姥爷在屋门口站着看了一会就回屋了。
    黄家庄的地势本就比龙脊市区高,那些烟花平视可见,总觉着不如二踢脚过瘾,爆竹声声一岁除,这才是传统。
    待周边静下来,李锋芒给张文秀打了个手机,说了几句话后给准岳父准岳母拜了年,等回到屋里,春节晚会已经在重播,姥爷递给他几张新钞票:没成家就是孩子,拿着,压岁钱。
    哭笑不得,也知道姥爷这是催他赶紧结婚,但这个事情他跟张文秀商量过了,晚两年再说,不至于说事业不成不成家,但在龙脊市住的还是别人的房子,起码得有一套房子再谈这个事情不迟。
    装模作样接过去,李锋芒说姥姥姥爷啊,拿了压岁钱得说吉祥话,祝福您二老健康长寿,还没说下一个词,姥姥旁边插了一句:早抱重外孙子。
    哈哈都笑,一年的辛劳都抛到过去,快乐的夜、快乐的年。
    大年初一李锋芒去给黄长河父母拜年,听儿子说这次提拔是李锋芒的费心,早就备好了酒席,黄长河父母去小院把姥姥姥爷请到家里,中午晚上的热闹。
    初二当地风俗是回娘家,李锋芒本想看看书,但吃过早饭刚拿起一本,李甫电话进来了:我在黄家庄村口,怎么走?
    赶紧站起来:姥姥,姥爷我们报社总编辑来了。
    李甫不会开车,“老婆是司机,”他给姥姥姥爷鞠躬拜年:早就说来看看两位老人家,工作实在是忙啊,今天得闲,不请自到。
    随即把两瓶好酒,一箱保健品送到跟前:不成敬意。
    转了转这个小院,李甫对李锋芒说挺雅致吗,你小子会享受啊,闹中取静,是个好居所,来,咱们就在你这磨盘上喝杯茶吧。
    已经立春,又是大晴天,太阳出来似乎就没了冷意,李锋芒泡了一壶茶端出来,李甫老婆说我出去转转,你俩喝吧。
    一杯没喝完,李甫的话题就转到了工作上,这也是预料之中,城市不是农村,还有农忙农闲,很多时候过年就意味着几天休息而已。但他没预料李甫是谈《两江都市报》。
    收了俩晚报弃卒,戎建立到处打亲情牌,于是河右日报社这个采编大楼就有了更浓重的流言蜚语,比如田禾只用美女,李甫能看上的都是亲信,这一类话大可不理睬,“就像一个臭屁,不声不响的也就几秒钟就散去了,”可是,李甫说,他们无耻到东施效颦。
    李锋芒一直听着,随时加水,偶尔递烟,他不想插入这个话题,要知道刚才他拿起的书就是戎建立写的小说,听李甫来赶紧塞回了书架,这本书的扉页还有戎建立签字。
    本就一个楼上办公,三部电梯随时碰到,两家报社认识的人都不想在楼里打招呼,但这个尴尬也就是面子上,深层次的尴尬年前上演了——《两江都市报》似乎就是《河右晚报》的翻版,孪生兄弟般的一模一样,有位河右日报社的退休老总编评论说:除了报头,板式、内容,甚至广告都是相同的。
    这个李锋芒也发现了,就算是《河右晚报》独家的头版头条,《两江都市报》都会找一篇相关的放到头版头条,有些赖皮的感觉。这也提升不到“卧底告密”的高度,都在河右日报社印刷厂印刷,传了版面打个电话就啥都知道了。
    李甫说,年后你得沉下来当主任,给了你特稿部五个好记者,不需要你再冲锋陷阵了,当然不是不让你写稿子了,而是要你带出五个李锋芒。
    “西子捧心,东施效颦,终归会是一个倾国倾城,一个贻笑大方,”李甫说我跟孙继全老总商量过,只有自己多姿色,莫管他人来学步。
    一席话天将午,一壶茶都没了色,李锋芒站起来换茶:李总啊,得告诉你个事,我这小院是黄长河家帮买的,他家就在前面。
    “是吗,”李甫马上说这小子也是单身,不用回娘家,喊过来,喝茶聊天。
    李锋芒打了电话,黄长河很惊喜,午饭我家吃,我安排下马上到。
    也不是多了个心眼,但姥姥年岁大了,且家里置办的年货也不够丰盛,尤其是李甫来了不告诉黄长河肯定不对,所以他就“安排”了午饭在黄长河家。
    黄长河过来坐了会,李甫站起来说告辞,李锋芒说您走不了了,黄家齐出动,一顿丰盛的午宴已备好,我这里呢,有高粱原浆,土法酿造,所以,您跟师母今天不吃饭出不了黄家庄村了。
    哈哈笑,李甫说我求之不得呢,你们师母不爱做饭,我家丫头在英国读书今年不回来,过年煮速冻饺子吃熟肉,我早就够了,好,去叨扰黄老财主。
    李锋芒提出王师傅送他的一壶白酒,十斤装,然后给姥姥姥爷说午饭你们弄的吃点吧,我陪我们老总去长河家,黄长河叫姥姥姥爷也过去,姥爷说不去了,你姐姐姐夫肯定都回来,一大家人也坐不下,我跟你姥姥煮饺子吃呀。
    李甫驾到,正能他是主角,三桌饭,李甫跟夫人坐到正中一桌正中位置,黄长河父亲把村里当过厨子的俩发小都喊了过来,鸡鸭鱼肉都也有,旁边大棚蔬菜随时取。
    十一点多开始,这顿饭吃到下午三点多,李甫喝了个伶仃大醉,确实累了,也该这么放松一次,敬酒必干,酒量又不是很大,于是躺着被抬上车。
    初三李锋芒去给门逊教授拜年,年前的研究生考试很顺利,门教授说应该是前三的成绩,李锋芒托人从北京买了一套精装版《资治通鉴》,他去门教授家见过一套,但已经被翻烂了。
    初四,程老师开车拉着吃的喝的,还有唢呐来到小院,姥姥做饭,老中青三代唢呐演奏,就像个音乐会,程老师还带了摄像,后来就这一天的演奏制作了一个碟片,在自己的工作室也是培训机构循环播放。
    接下来三天,总算规律起来,早上起床去爬山,下来吃早饭然后读书,午饭后休息会下午接着读书,刚觉着有点休闲,又该上班了。
    面对《两江都市报》刻意模仿的压力,《河右晚报》一个月三次改版,半年五次换板式,开始完全接近中国报业最前沿的南方报业:头版完全导读,通栏照片形成视觉刺激;二版全部改为评论,不限于晚报稿件,国内外的新闻都拿来锐评。而后的版面也以大图片增色,强调板式,信息量不少这样做肯定是以扩版为基础,大大增加了办报成本。
    田禾到处找钱,广告也是来者不拒,很多乌七八糟的医疗广告也纷沓而至,他也没办法,只能要求严格广告分界线,“大乱才有大治”,“发展才是硬道理。”
    《两江都市报》在《河右晚报》第一次改版仍旧照猫画虎,第二次勉强也是,大家都明白这是硬撑。李甫再次提出来独家稿件的重要性,在第三次改版时开始连续性独家批评报道付诸报端,此举迅速增进影响力,在省内掀起晚报旋风,而《两江都市报》毕竟没有成熟的采编队伍,板式可以照猫画虎但内容是撑不出来的,只好原地踏步再待时机。
    持续重处理批评报道,这有点饮鸩止渴的味道,田禾被连续约谈,河右日报社一把手胡添翼更是直接到河右晚报社调研。强顶着压力,二个月后《河右晚报》发行量突破十万,广告也有大幅度提高,似乎塑造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无形中对《两江都市报》形成了高压。
    不怕慢,就怕站——又三四个月过去,韬光养晦也好,退而求其次也罢,《两江都市报》开始乖乖承认“弟弟”角色,《河右晚报》喘口气开始瞄准《龙脊晚报》的市场份额。
    只发行龙脊市场的这份报纸,是《龙脊日报》主管主办,在国内都市类媒体摸索时期就创刊,《河右晚报》势头猛烈,该报却避其锋芒,一直在打感情牌:它们在头版连续打出公益广告,围绕主题就是“十年老朋友”、“越醇越香”、“龙脊人读《龙脊晚报》”,省城龙脊市的读者似乎也认这个,《河右晚报》在地市风生水起,但在省城总也做不到实际的老大。
    暂时没有什么好办法,田禾召开了一次编委会,宣布战役性胜利,接下来主攻广告市场,“金九银十”一定要有所突破。
    “金九银十”本意是说九月份和十月份进入秋收时令,是农业收获的季节,有了收成那么就会在支出方面放大,在秋冬两季,特别是两个季节交接的时候,家庭消费会明显增加。这时候众多商家会投放广告吸引消费,尤其是房地产、汽车等大行业的广告在这两个月会大投入,众多报纸就会想办法争取到最大份额。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