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百二十二章 积极
返回
关灯 护眼:关 字号:小

第一百二十二章 积极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65.net,更新快,无弹窗!

    题记: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李锋芒沉下来把龙脊市出租车的事情好好想了想,然后借用《河右晚报》的力量,使得这个行业换发出春天般的活力,为此他也获得全国新闻奖特别奖。走过一年,重新审视自己的还有《河右晚报》,新一轮的改革同样向往春天。
    ——————————————
    把自己当记者以来采写的稿子剪贴本拿出来,李锋芒翻看了一上午,真就没找出一篇正面的稿子,除了几篇中性的信息稿,其余都是批评报道,且影响力大的都是批评稿子。
    “中性的信息稿”是李甫的说法,具体定义新闻学上没有,简单说不是表扬也不是批评,就是一个信息,比如说某市要修一座大桥,再比如说当年某地考取了几个清华北大。
    对于这个说法,李甫说这有些绝对,就是修一座桥也是惠民工程或者多此一举,没有中性的稿子,他的意思就是这个稿子的采写没动脑筋,人家的材料拿来照抄或者摘抄。
    李锋芒中午叫李甫去食堂吃饭,请教的问题就是:除了批评稿件,中性信息稿,如何写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稿子?
    李甫笑了,是不是孙继全让你这样做的?点头说是,李锋芒说想了一上午,也想出所以然,是不是去省工会、省妇联问问,今年准备推的先进、劳模,然后采写他们的事迹。
    “如果是那样,我就不要特稿部了,”李甫夹了一口菜,除了你们新闻特稿部,其他部门的记者都是要分口的,你说的工会、妇联属于社会新闻部,不用你。
    “那,”李锋芒故意苦着脸:李总,我该表扬谁,给谁树碑立传?
    再夹一口菜,李甫说你让我好好吃顿饭吧,你又不是第一天记者,需要我手把手教你啊。去发现美,不是给谁树碑立传,是要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比如你这个假出租车的事情,轰轰烈烈,自己被打,然后亲手抓了罪魁祸首,结束了吗?你不是跟我说过联系客运办弄个长效机制,自己稿子里也写过参照外地经验。
    “这个事情弄好了,就是正能量,就是正面的不能再正面的稿子。”李甫说完这话,举起筷子:你给我谈过发现新闻的感悟,比如秋雨绵绵,土路烂泥没法走,写地方政府不修路就是批评报道;如果写土路两边的树长了很多年了,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这些树木,准备移植或重新规划路,这就是正面报道。
    也不是茅塞顿开,但就是这么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豁然开朗,李锋芒点头说我明白了,吃饭,吃饭。
    李甫叹口气,李锋芒很奇怪看着他,李甫低声说如果有人像上次一样让你签字,你怎么办?
    愣了下,李锋芒想起自己从河左省返回那次,也就是《两江都市报》创刊前,中层一起要解决身份问题“逼宫”,随即说:其实真该给我们办了!不过我依旧是不参与,也许早晚都能办,也许永远不给办,但写了稿子是自己的,学下本事是自己的。
    点头,李甫说其实我是多余一问,你知道你要什么,你也知道怎么取得,这难能可贵,吃饭吧。
    当天下午李锋芒直接去了客运办,当他跟客运办主任聊出租车这个事情的时候,龙脊铁路局去单位送锦旗,仇普光打他手机,李锋芒说在客运办谈事情,你替我收下吧。仇普光说我可替不了,龙脊铁路局一二把手都来了,李锋芒说就是中国铁路局领导,我也回不去啊,仇普光说我只是转告,孙总也在。
    挂了电话,客运办主任说要不咱们择日再谈,别让领导们难堪,李锋芒摆手说不会,领导对领导,更舒服。
    李锋芒有些感慨:其实,这事情的起因不就是出租车市场不干净嘛,讲笑话,这红色的锦旗都是血染的风采——我脑袋挨了一棍子,这么多天的没白没黑,就是为了咱们龙脊客运市场。出租车是一个城市的脸面,您肯定有办法,我今天来就是配合您,配合客运办宣传来的,只要咱们努力做出样子,《河右晚报》全力宣传,我跟国家电视台也有联系。
    接下来三天,李锋芒几乎上班就到,跟客运办的工作人员一样准时,跟各个部门都商谈后,随后召集龙脊市五大出租车公司一把手,龙脊市相关部门也派领导参加,反复推敲后出台了“龙脊市出租车管理办法”。
    一个月不到,李锋芒写了五条稿子,都是围绕这个“管理办法”,出租车统一颜色,统一顶灯;出租车司机统一着装,统一文明礼貌用语……龙脊市出租车行业焕然一新,乘客满意,的哥也满意,因为都获得了尊重。
    随后,李锋芒给央视“xx调查”打了个报料电话,“从拼命打假出租车到积极筹划引导行规,龙脊市出租车在全国弄出好多第一。”对方很客气,问了详细情况后就派了记者过来,他再次上了央视,
    本意是想让关注龙脊出租车行业大变,央视的节目并没有按照李锋芒“规划”,而是以“记者使命”为题弄了个后续报道,在记者节当天播放,从李锋芒被打后开始,他是如何一步步策划引导龙脊市出租车走向文明有序,主播用了一句话:“一个记者的社会担当与诚心为民的态度不是说出来的,是努力干出来的。”
    元旦前,程老师带着姥爷跟他去了北京,参加了海峡两岸音乐同声晚会,一老一少二重奏的唢呐《怀乡曲》技惊四座,尤其是姥爷的吹奏,得到国内诸多唢呐大师的肯定。音乐会后,李锋芒带着姥姥、姥爷在北京逛了两天,还参加了一个唢呐协会的小型表演。
    第一次到北京的姥姥想看一次天安门升旗,可是只请了三天假,于是说下次吧,随即买票准备返回龙脊市。三个人都到了北京火车站,李锋芒接到电话通知:你的作品获得国家新闻奖特别奖,特邀请您参加。
    问清时间就是两天后,李锋芒直接给田禾打电话,他还没收到消息,连说好事好事,这是咱们晚报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奖励,你就甭来回跑了,直接领完奖再回来,费用单位全部报销。
    李锋芒说举办方要求咱们派个领导参加,您来还是李总来,或者孙总?这稿子其实是孙总写的,我拿的脸红。
    田禾说你就甭谦虚了,这个特别奖一般都不是给的稿子,而是给的记者,你这一年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我跟孙总商量下,他去最好。
    从火车站出来,李锋芒对姥姥开玩笑说您福气大,想看天安门升旗,就又来了三天假期,我还捎带那个奖。姥爷笑着说福气是你的,我跟你姥姥沾光。
    就住到了天安门广场附近,第二天早早看了升旗,心潮澎湃,姥姥眼泪都出来了,她想起自己女儿年轻时候来过这里,这也是她想看看的缘由,只是怕扫兴没提。
    李锋芒也见过自己母亲在天安门前拍的照片,也大致猜出姥姥为啥要来看看,但装作不知情。看完升旗,李锋芒带二老去了趟八达岭长城,姥姥腿不好,他就硬背着爬了上去。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其实李锋芒对长城并不陌生,老家雕凹后面那片原生林旁边就有一道土墙断续连绵,小时候爬上爬下的玩,后来才知历史学家考证过那就是长城,且比这明长城古老的多,是秦长城。
    两天后孙继全跟李锋芒参加了这个颁奖,《河右晚报》还派了马明自跟着拍照片。当年度河右省所有媒体中李锋芒拿的是最高奖,为此《河右日报》发了稿子,《河右晚报》更是在头版放了李锋芒领奖的大幅照片,头条标题:本报记者李锋芒获得全国新闻奖特别奖。
    当然,这个稿子是李锋芒写的,因为他就是文字记者,自己写自己实在不好意思,他就把主办方的颁奖理由抄写了一遍,加了导语就发回去了,这是他第一次没有署自己实名而是(本报记者)。
    在北京,孙继全请李锋芒跟姥姥、姥爷吃了顿烤鸭,三年后李锋芒对孙继全说:爸,您记得请姥姥、姥爷在北京吃烤鸭,姥姥说过你一句话,她说你没官架子,跟她的孩子一样。
    孙继全说我记得,如今老人家去了另一个世界,她含辛茹苦为我带大了儿子,尽管回报不及万分之一,但我很庆幸还请她吃过一顿饭。
    李锋芒母亲在天安门前的照片半张,被剪下来的一半便是孙继全。
    这顿饭后,李锋芒一家就坐孙继全的车回到龙脊,路上孙继全说你很好,晚报这几天有些动荡,最好不要掺和。
    “不会,您放心,”李锋芒说一个多月前李总编跟我聊过,我当时就表态了,孙继全叹口气说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可是报社有报社的难处,得等机会。
    其实在北京期间,李锋芒就接到过几个中层主任的电话,李锋芒一概回答说自己回不去。
    这一年《河右晚报》在河右省的名声很大,但发行一般,广告经营更是一塌糊涂,总算账勉强持平,这跟预期有很大差别,大家收入就一般,尤其是承诺解决编辑记者的身份问题,一个也没给办了。
    李锋芒回到龙脊,田禾跟李甫已经商量好了对策,就等孙继全点头,这有点像釜底抽薪:除了编委会成员,创刊之初从河右日报社来的人员全部返回原部门;河右晚报社全员下岗,首先竞聘部门主任,然后部门主任跟编辑记者双向选择……他俩想从根本上打破旧有体制,能者上,能者多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